说到电动车,一般都绕不开“三电系统”。所谓“三电”,包括电池、电驱动、电控,几乎是电动车的灵魂。我们常说,“越独立,越强大”。三大动力系统的自主化程度决定了电动车行业的实力和安全性。最近动力电池领域的“云对抗”频频刷屏。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与比亚迪的“头对头之争”是头部供应商之间的争斗,本质上是两条路线的选择之争。共存,让市场决定一切,也不是不可以。但至少证明了在电池领域,自主电源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小觑。今天我们先抛开电池,来看看电驱动领域的情况。其实在这个和电池一样重要的领域,很多东西都很容易被忽略,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现象。电机路径选择:同步和异步。目前汽车电机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永磁同步电机和交流异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的关键点是“永磁体”,也就是说励磁部分采用永磁体,磁场旋转速度与转子速度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控制也很简单。只要控制磁场速度,转子速度也是可以控制的。以前由于材料的限制,永磁体性能不稳定,会出现退磁现象。后来材料升级为Ru-Fe-B,提高了磁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退磁几乎停止,永磁同步电机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交流异步电动机也叫感应电动机。原理依然是电和磁的相互转化,同样需要被激励产生磁场,但不是永磁体,而是依靠电流产生磁场。可想而知,交流异步电机因为一部分电流用来产生磁场,效率会更低。同时磁场旋转的速度与转子的速度不一致,这就是“不同步”的由来无论是选择永磁同步电机还是交流异步电机,都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是技术路线的问题,要看哪种电机更符合自己的产品需求。从结构上看,交流异步电机主要由线圈和转子铁芯组成,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由于是电流磁化,过载能力强,能输出大扭矩,适用于高性能车辆。永磁同步电机的制造成本相对更高,但效率也更好,对于一直受困于续航里程的电动车来说是一个合适的路线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永磁同步电机需要稀土资源。从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来看,中国拥有世界70%的稀土资源,Ru-Fe-B永磁体产量达到全球产量的80%。所以国内车企更倾向于选择永磁同步电机也就不足为奇了。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Model X和Model S都是电动四驱,采用前永磁同步后交流异步的驱动形式。特斯拉Model 3的后驱版采用永磁同步电机,但四驱的性能版采用前永磁同步后交流异步的驱动形式。再次参考蔚来汽车,蔚来ES8全是四驱,动力系统布置有两种形式。新款为前永磁同步后交流异步,老款为交流异步。蔚来ES6也有两种排列形式,性能版为前永磁同步和后交流异步,运动版为永磁同步。同步和异步各有优势,混合搭配也很常见。目前从选择倾向来看,永磁同步电机更为主流。对于……国内车企,选择永磁同步电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供应链的安全性也能得到保障。从电机出货量来看,自主系统怎么样?电机厂商的电机装机量一般与配套车企的新能源车出货量深度捆绑。举个典型的例子,2020年4月,特斯拉汽车的装机量跃升至榜单第二位,完全靠国产Model 3的产能拉动。对比2019年4月和2020年4月电机装机量排名的变化,可以发现一些比较值得注意的趋势。
参考数据来自第一电网。1.头部集中趋势明显,比亚迪排名第一。以2020年4月的装机量为例,比亚迪汽车的装机量是第10届方正汽车的5倍。2.外资电机供应商进入榜单前列。2020年4月装机量榜单中,特斯拉、大众、日本电气已升至TOP 5;;3.独立电机供应商排名下降。华宇汽车和方正电机在2020年4月装机量前10榜单的后半部分,上海电驱和精密电机甚至不在榜单上,可能主要是受配套车企新能源销售的影响;4.国外汽车品牌一般优先选择自备电机,或者选择国外电机供应商合作,以特斯拉、大众、宝马、奔驰为典型;5.比亚迪和魏冉动力是完全自主供应电机的主要国内汽车品牌。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长安汽车也在打造自己的护城河。长城未来可能依靠蜂巢动力,SAIC主要依靠华宇汽车。吉利没有自主经营的明确消息,但是有很多电机供应商,包括金靖和方正。此前有消息称,日本电器产品也将进入其采购清单。中国是电机大国,但不是电机大国。而且相对于电池对标准化的高要求,电机容易更加个性化。重组供应链,争夺话语权。在三电系统中,行业舆论最关注的是电池,而电驱动和电控则被忽略。对于传统车企来说,电池基本脱离了机械范畴,直接跨界到化工行业,更加陌生和具有挑战性。车企完全打通从矿山到电池组的供应体系,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很多车企都在做类似的布局。如长城控股蜂巢有意向电池原材料领域渗透,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也与矿业巨头佳能达成钴供应大单。不过目前大部分车企还是需要和专门的电池供应商合作。值得庆幸的是,独立电池供应商相对较强,如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相对于完全跨界的动力电池,电机制造的技术难度就没那么奇怪了。在传统的汽车时代,内燃机或者动力总成的制造肯定会掌握在大厂商手中。基于“思维惯性+技术禀赋”,电机制造也必须纳入其掌控,保持更强的自主性,更有议价能力,在供应链中更安全。在整个行业的电驱动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的时候,本土的电机供应商已经没落了,这不是一个好的征兆。在电机领域,车企的解决方案大多是自己做总成,但也有一部分零部件由外部供应商加工,最后集成,这使得很多独立的电驱动供应商在最近5-10年成长起来,过去直接供应总成,改为供应零部件,这意味着供应水平在下降,利润分配也在下降。对于本土电机供应商来说,如果在组装供应领域得不到足够的回报,迫切需要回归到价值链更上游的领域,那么下一步的出路在哪里?可能有两个潜在的方向:第一个是控制。与汽车车身制造相比,控制的技术门槛更高,溢价能力更强。对汽车厂商的供货水平也可以从协助测试标定到合作软件算法开发,再到直接供应控制系统。二是前瞻性创新。比如“三合一”电驱动系统、集成桥等处于技术前沿的东西,更容易被电机供应商先研发成功并量产。我们期待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品牌成为主导力量,也带动了独立供应商共同繁荣。
说到电动车,一般都绕不开“三电系统”。所谓“三电”,包括电池、电驱动、电控,几乎是电动车的灵魂。我们常说,“越独立,越强大”。三大动力系统的自主化程度决定了电动车行业的实力和安全性。最近动力电池领域的“云对抗”频频刷屏。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与比亚迪的“头对头之争”是头部供应商之间的争斗,本质上是两条路线的选择之争。共存,让市场决定一切,也不是不可以。但至少证明了在电池领域,自主电源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小觑。今天我们先抛开电池,来看看电驱动领域的情况。事实上,在这个领域,哪……和电池一样重要,很多东西很容易被忽略,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现象。电机路径选择:同步和异步。目前汽车电机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永磁同步电机和交流异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的关键点是“永磁体”,也就是说励磁部分采用永磁体,磁场旋转速度与转子速度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控制也很简单。只要控制磁场速度,转子速度也是可以控制的。以前由于材料的限制,永磁体性能不稳定,会出现退磁现象。后来材料升级为Ru-Fe-B,提高了磁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退磁几乎停止,永磁同步电机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交流异步电动机也叫感应电动机。原理依然是电和磁的相互转化,同样需要被激励产生磁场,但不是永磁体,而是依靠电流产生磁场。可想而知,交流异步电机因为一部分电流用来产生磁场,效率会更低。同时磁场旋转的速度与转子的速度不一致,这就是“不同步”的由来无论是选择永磁同步电机还是交流异步电机,都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是技术路线的问题,要看哪种电机更符合自己的产品需求。从结构上看,交流异步电机主要由线圈和转子铁芯组成,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由于是电流磁化,过载能力强,能输出大扭矩,适用于高性能车辆。永磁同步电机的制造成本相对更高,但效率也更好,对于一直受困于续航里程的电动车来说是一个合适的路线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永磁同步电机需要稀土资源。从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来看,中国拥有世界70%的稀土资源,Ru-Fe-B永磁体产量达到全球产量的80%。所以国内车企更倾向于选择永磁同步电机也就不足为奇了。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Model X和Model S都是电动四驱,采用前永磁同步后交流异步的驱动形式。特斯拉Model 3的后驱版采用永磁同步电机,但四驱的性能版采用前永磁同步后交流异步的驱动形式。再次参考蔚来汽车,蔚来ES8全是四驱,动力系统布置有两种形式。新款为前永磁同步后交流异步,老款为交流异步。蔚来ES6也有两种排列形式,性能版为前永磁同步和后交流异步,运动版为永磁同步。同步和异步各有优势,混合搭配也很常见。目前从选择倾向来看,永磁同步电机更为主流。对于国内车企来说,选择永磁同步电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供应链的安全性也能得到保障。从电机出货量来看,自主系统怎么样?电机厂商的电机装机量一般与配套车企的新能源车出货量深度捆绑。举个典型的例子,2020年4月,特斯拉汽车的装机量跃升至榜单第二位,完全靠国产Model 3的产能拉动。对比2019年4月和2020年4月电机装机量排名的变化,可以发现一些比较值得注意的趋势。
参考数据来自第一电网。1.头部集中趋势明显,比亚迪排名第一。以2020年4月的装机容量为例,t……比亚迪汽车装机容量是第十代方正汽车的5倍。2.外资电机供应商进入榜单前列。2020年4月装机量榜单中,特斯拉、大众、日本电气已升至TOP 5;;3.独立电机供应商排名下降。华宇汽车和方正电机在2020年4月装机量前10榜单的后半部分,上海电驱和精密电机甚至不在榜单上,可能主要是受配套车企新能源销售的影响;4.国外汽车品牌一般优先选择自备电机,或者选择国外电机供应商合作,以特斯拉、大众、宝马、奔驰为典型;5.比亚迪和魏冉动力是完全自主供应电机的主要国内汽车品牌。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长安汽车也在打造自己的护城河。长城未来可能依靠蜂巢动力,SAIC主要依靠华宇汽车。吉利没有自主经营的明确消息,但是有很多电机供应商,包括金靖和方正。此前有消息称,日本电器产品也将进入其采购清单。中国是电机大国,但不是电机大国。而且相对于电池对标准化的高要求,电机容易更加个性化。重组供应链,争夺话语权。在三电系统中,行业舆论最关注的是电池,而电驱动和电控则被忽略。对于传统车企来说,电池基本脱离了机械范畴,直接跨界到化工行业,更加陌生和具有挑战性。车企完全打通从矿山到电池组的供应体系,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很多车企都在做类似的布局。如长城控股蜂巢有意向电池原材料领域渗透,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也与矿业巨头佳能达成钴供应大单。不过目前大部分车企还是需要和专门的电池供应商合作。值得庆幸的是,独立电池供应商相对较强,如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相对于完全跨界的动力电池,电机制造的技术难度就没那么奇怪了。在传统的汽车时代,内燃机或者动力总成的制造肯定会掌握在大厂商手中。基于“思维惯性+技术禀赋”,电机制造也必须纳入其掌控,保持更强的自主性,更有议价能力,在供应链中更安全。在整个行业的电驱动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的时候,本土的电机供应商已经没落了,这不是一个好的征兆。在电机领域,车企的解决方案大多是自己做总成,但也有一部分零部件由外部供应商加工,最后集成,这使得很多独立的电驱动供应商在最近5-10年成长起来,过去直接供应总成,改为供应零部件,这意味着供应水平在下降,利润分配也在下降。对于本土电机供应商来说,如果在组装供应领域得不到足够的回报,迫切需要回归到价值链更上游的领域,那么下一步的出路在哪里?可能有两个潜在的方向:第一个是控制。与汽车车身制造相比,控制的技术门槛更高,溢价能力更强。对汽车厂商的供货水平也可以从协助测试标定到合作软件算法开发,再到直接供应控制系统。二是前瞻性创新。比如“三合一”电驱动系统、集成桥等处于技术前沿的东西,更容易被电机供应商先研发成功并量产。我们期待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品牌成为主导力量,也带动了独立供应商共同繁荣。
感觉AionV已经火了很长时间了今年2月底开始,第一电动的北京车友群里就开始讨论这款车的情况,预售开启后,更是声音不断。
1900/1/1 0:00:0081年,漫威用8000多个虚拟的超级英雄,改变了这个真实的世界。
1900/1/1 0:00:006月11日,据外媒报道,美股宇航局(NASA)宇航员鲍勃本肯BobBehnken和道格赫尔利DougHurley于5月30日乘坐SpaceX载人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
1900/1/1 0:00:00作者:郝秋慧,图片来自“Unsplash”去年年底,陈郁跟同事开玩笑说,2019是汽车行业过去三年最差的一年,但是未来三年最好的一年。“没想到一语成谶。”陈郁苦笑道。
1900/1/1 0:00:00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一汽夏利”)的自救之路可谓坎坷不断。5月因与博郡汽车混改被投资者质疑,之后发声明称因博郡汽车融资困难,不排除合资失败的可能。进入6月,一汽夏利仍在艰难自救。
1900/1/1 0:00:00“听说一汽准备起诉博郡了”一位知情人士向凤凰网汽车爆料。关于一汽集团与博郡之间的合资合作,似乎正在走向最差的方向。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