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自动驾驶战场上,特斯拉与谷歌各自手上的制胜法宝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世界上有很多公司从事自动驾驶,但只有两三家公司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实际数据。特斯拉算一个,Waymo算另一个。从实现自动驾驶的方向来看,特斯拉和Waymo选择了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特斯拉选择从L2自动驾驶慢慢过渡到L4/L5自动驾驶。Waymo准备一步到位地开始L4级自动驾驶的研发。我们不知道哪种方式是正确的。因为特斯拉和Waymo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2018年3月,更新后的自动驾驶系统获得了好评,驾驶体验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据网友透露,更新后的2.0车身周围的8个摄像头全部启用,这意味着特斯拉将开始在自动驾驶方面发力。Waymo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几天前,Waymo向加州机动车管理局提交了一份申请,要求测试一辆全自动汽车(没有方向盘和踏板,也没有服务员),以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配置对比谷歌更喜欢激光雷达方案,而特斯拉更喜欢视觉优先方案。谷歌目前使用三种不同类型的激光雷达,外加五个雷达和八个摄像头;特斯拉采用了“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传感器方案。整车配备了8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和1个毫米波雷达。马斯克声称,使用这套设备将实现L4级自动驾驶。但最终是否如他所说,还有待验证。与谷歌的自动驾驶不同,特斯拉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已经大规模生产,并在汽车出厂后组装到汽车上(你看到我,或者我没有看到我,我在那里),换句话说,特斯拉向你出售软件服务。大规模生产时会考虑成本因素。首先,这套设备是标准的,有些人不会启用这项服务,这意味着这部分将成为沉没成本;

其次,一台64线Velodyne激光雷达(Waymo使用的激光雷达)的价格为70000至80000美元。以这样的成本,马云还能赚钱吗?马斯克没有考虑激光雷达。之前,有网友拍到特斯拉使用激光雷达进行自动驾驶测试的照片,价格太美了。如果价格能降下来,估计马云还是愿意用的。当然,这是另一回事。特斯拉的第一代自动驾驶使用了Mobileye的辅助驱动芯片EyeQ3,其计算性能达到了300Gflops。在第二代中,特斯拉使用了NVIDIA的Drive PX 2,其理论计算性能达到了10Tflops。尽管它的计算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特斯拉自动驾驶的计算需求。后来,马斯克宣布他已经开发了自己的人工智能芯片,这应该有计算方面的考虑,所以马斯克直接请来了“芯片之神”吉姆·凯勒。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的自研芯片在马斯克宣布后并没有推出。早在2015年9月Jim Keller加入特斯拉后,这项计划就开始了。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Jim Keller目前领导着一个约50人的团队从事芯片开发,这表明马斯克在自动驾驶领域有多大。马斯克还夸口说,特斯拉制造的人工智能芯片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工智能晶片。事实上,不难理解,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马斯克从一开始就牢牢控制着它。想象一下,驾驶员辅助芯片是自动驾驶的大脑,控制疯子的马斯克可能会把它交给他们。软硬结合到这种程度,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将演变成什么样子非常值得期待。另一方面,从300Gflops的算力到10Tflops,三倍的算力增长仍然无法满足计算,这表明特斯拉自动驾驶的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自动驾驶性能尚未达到天花板,未来仍有改进的空间。从目前来看,特斯拉在实际数据上更有优势。特斯拉目前有一个庞大的自动驾驶测试团队(包括已经出售的自动驾驶团队,特斯拉是免费的)。据特斯拉介绍,无论自动驾驶模式是否开启,特斯拉都会在阴影模式下收集数据,以测试自动驾驶技术。2016年,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负责人表示,已经收集了7.8亿英里的数据,其中1亿英里来自自动驾驶系统。同年,马斯克表示,自动驾驶每天收集的数据超过300万英里,2017年收集的数据增加到50亿英里。随着特斯拉汽车销量的增加,数据呈指数级增长。在阴影模式下收集了数十亿的数据。谷歌的实际数据积累也相当可观:自2009年以来,Waymo在真实道路上的实际自动驾驶里程已超过500万英里,主要集中在城市街道。仅在2017年,Waymo就在实验室模拟了27亿英里的自动驾驶里程(问问你是否害怕),但仍略逊于特斯拉。毕竟,模拟数据只是模拟数据,无法与真实路况进行比较。因此,真实路试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Waymo在算法上比特斯拉好。从这些时间点不难发现,Waymo的自动驾驶技术正在明显提升。早在2015年,Waymo就宣布开始真正实现无人化;从2017年的600辆克莱斯勒到2018年的20000辆I-Paces,也从侧面证实了Waymo应该对自己的自动驾驶有信心,他不满足于这样的小打小闹。他需要获得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大量的数据。Waymo曾表示,自动驾驶技术将于今年年底投入商业使用,Waymo的野心可见一斑。说了这么多共同点,不难发现特斯拉和谷歌还有一些共同点:软硬结合。特斯拉自然不需要解释太多。作为一个控制狂,马斯克一开始就把电动汽车的制造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样,在与松下就电池进行合作后,马斯克决定建立自己的电池工厂。事实证明,马斯克是正确的;

在自动驾驶领域,马斯克还决定开发自己的芯片。Waymo也是如此,他将自动驾驶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动驾驶不同于其他技术。它需要做的是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协调。只有软硬兼施,才能充分发挥其更大的优势。了解硬件和软件需要在哪里运行是一门伟大的知识。Waymo从一开始的目标就不是制造自己的汽车,而是深入理解和解决自己的自动驾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因此,Waymo对自动驾驶方案与硬件和车身载体的结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也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无法比拟的。中国独特的数据优势主要是以百度为首的一批自动驾驶公司。4月19日,百度Apollo刚刚庆祝了它的一岁生日。它从2.0升级到2.5,并开放了视觉感知、实时相对地图、高速规划和控制三大能力,并宣布比亚迪成为阿波罗计划的第一百个合作伙伴。百度在构建这个平台时更多考虑的是数据量。毕竟,目前大部分的数据流量入口都掌握在车企手中。百度要做的是,举起自动驾驶的大旗,聚集国内主要车企,打造自己的自动驾驶生态。不得不承认的是,国内的自动驾驶技术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加州汽车管理局的自动驾驶年度报告中,谷歌Waymo和通用汽车Cruise遥遥领先。2017年,Waymo跑了352500英里,测试了75辆车,手动干预了63次,Cruise的路试里程为131600英里。先后有90多辆车参加了路试,共有105个分离。百度在加州有四辆测试车,均为林肯MKZ车型,总测试里程为1971英里,间隔48次。总体而言,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李彦宏曾表示,人工智能中国竞争的优势在于数据。自动驾驶也是如此。中国相对复杂的道路和交通条件可以从数据中获得不同的场景,然后进行优化。换句话说,在美国可以实现的自动驾驶在中国可能不适用,但在中国可以实现的无人驾驶在美国肯定可以运行。这是由于数据差异造成的。根据英特尔的预测,2030年自动驾驶市场将达到8000亿美元,2050年将达到7万亿美元。自动驾驶目前仍是一片蓝海。自动驾驶的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如果将自动驾驶比作一棵树,那么算法的计算能力就是它的种子,决定了它的增长潜力;数据是它的土壤养分,决定了它的生长速度。特斯拉和Waymo在数据量和算法算力方面的竞争,是未来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缩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外各大自动驾驶公司各有千秋。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将如何发展?如何实现自动驾驶场景的应用?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会给出答案。世界上有很多公司从事自动驾驶,但只有两三家公司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实际数据。特斯拉算一个,Waymo算另一个。从实现自动驾驶的方向来看,特斯拉和Waymo选择了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特斯拉选择从L2自动驾驶慢慢过渡到L4/L5自动驾驶。Waymo准备一步到位地开始L4级自动驾驶的研发。我们不知道哪种方式是正确的。因为特斯拉和Waymo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2018年3月,更新后的自动驾驶系统获得了好评,驾驶体验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据网友透露,更新后的2.0车身周围的8个摄像头全部启用,这意味着特斯拉将开始在自动驾驶方面发力。Waymo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几天前,Waymo向加州机动车管理局提交了一份申请,要求测试一辆全自动汽车(没有方向盘和踏板,也没有服务员),以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配置对比谷歌更喜欢激光雷达方案,而特斯拉更喜欢视觉优先方案。谷歌目前使用三种不同类型的激光雷达,外加五个雷达和八个摄像头;

特斯拉采用了“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传感器方案。整车配备了8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和1个毫米波雷达。马斯克声称,使用这套设备将实现L4级自动驾驶。但最终是否如他所说,还有待验证。与谷歌的自动驾驶不同,特斯拉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已经大规模生产,并在汽车出厂后组装到汽车上(你看到我,或者我没有看到我,我在那里),换句话说,特斯拉向你出售软件服务。大规模生产时会考虑成本因素。首先,这套设备是标准的,有些人不会启用这项服务,这意味着这部分将成为沉没成本;其次,一台64线Velodyne激光雷达(Waymo使用的激光雷达)的价格为70000至80000美元。以这样的成本,马云还能赚钱吗?马斯克没有考虑激光雷达。之前,有网友拍到特斯拉使用激光雷达进行自动驾驶测试的照片,价格太美了。如果价格能降下来,估计马云还是愿意用的。当然,这是另一回事。特斯拉的第一代自动驾驶使用了Mobileye的辅助驱动芯片EyeQ3,其计算性能达到了300Gflops。在第二代中,特斯拉使用了NVIDIA的Drive PX 2,其理论计算性能达到了10Tflops。尽管它的计算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特斯拉自动驾驶的计算需求。后来,马斯克宣布他已经开发了自己的人工智能芯片,这应该有计算方面的考虑,所以马斯克直接请来了“芯片之神”吉姆·凯勒。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的自研芯片在马斯克宣布后并没有推出。早在2015年9月Jim Keller加入特斯拉后,这项计划就开始了。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Jim Keller目前领导着一个约50人的团队从事芯片开发,这表明马斯克在自动驾驶领域有多大。马斯克还夸口说,特斯拉制造的人工智能芯片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工智能晶片。事实上,不难理解,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马斯克从一开始就牢牢控制着它。想象一下,驾驶员辅助芯片是自动驾驶的大脑,控制疯子的马斯克可能会把它交给他们。软硬结合到这种程度,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将演变成什么样子非常值得期待。另一方面,从300Gflops的算力到10Tflops,三倍的算力增长仍然无法满足计算,这表明特斯拉自动驾驶的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自动驾驶性能尚未达到天花板,未来仍有改进的空间。从目前来看,特斯拉在实际数据上更有优势。特斯拉目前有一个庞大的自动驾驶测试团队(包括已经出售的自动驾驶团队,特斯拉是免费的)。据特斯拉介绍,无论自动驾驶模式是否开启,特斯拉都会在阴影模式下收集数据,以测试自动驾驶技术。2016年,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负责人表示,已经收集了7.8亿英里的数据,其中1亿英里来自自动驾驶系统。同年,马斯克表示,自动驾驶每天收集的数据超过300万英里,2017年收集的数据增加到50亿英里。随着特斯拉汽车销量的增加,数据呈指数级增长。在阴影模式下收集了数十亿的数据。谷歌的实际数据积累也相当可观:自2009年以来,Waymo在真实道路上的实际自动驾驶里程已超过500万英里,主要集中在城市街道。仅在2017年,Waymo就在实验室模拟了27亿英里的自动驾驶里程(问问你是否害怕),但仍略逊于特斯拉。毕竟,模拟数据只是模拟数据,无法与真实路况进行比较。因此,真实路试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Waymo在算法上比特斯拉好。从这些时间点不难发现,Waymo的自动驾驶技术正在明显提升。早在2015年,Waymo就宣布开始真正实现无人化;

从2017年的600辆克莱斯勒到2018年的20000辆I-Paces,也从侧面证实了Waymo应该对自己的自动驾驶有信心,他不满足于这样的小打小闹。他需要获得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大量的数据。Waymo曾表示,自动驾驶技术将于今年年底投入商业使用,Waymo的野心可见一斑。说了这么多共同点,不难发现特斯拉和谷歌还有一些共同点:软硬结合。特斯拉自然不需要解释太多。作为一个控制狂,马斯克一开始就把电动汽车的制造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样,在与松下就电池进行合作后,马斯克决定建立自己的电池工厂。事实证明,马斯克是正确的;在自动驾驶领域,马斯克还决定开发自己的芯片。Waymo也是如此,他将自动驾驶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动驾驶不同于其他技术。它需要做的是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协调。只有软硬兼施,才能充分发挥其更大的优势。了解硬件和软件需要在哪里运行是一门伟大的知识。Waymo从一开始的目标就不是制造自己的汽车,而是深入理解和解决自己的自动驾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因此,Waymo对自动驾驶方案与硬件和车身载体的结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也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无法比拟的。中国独特的数据优势主要是以百度为首的一批自动驾驶公司。4月19日,百度Apollo刚刚庆祝了它的一岁生日。它从2.0升级到2.5,并开放了视觉感知、实时相对地图、高速规划和控制三大能力,并宣布比亚迪成为阿波罗计划的第一百个合作伙伴。百度在构建这个平台时更多考虑的是数据量。毕竟,目前大部分的数据流量入口都掌握在车企手中。百度要做的是,举起自动驾驶的大旗,聚集国内主要车企,打造自己的自动驾驶生态。不得不承认的是,国内的自动驾驶技术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加州汽车管理局的自动驾驶年度报告中,谷歌Waymo和通用汽车Cruise遥遥领先。2017年,Waymo跑了352500英里,测试了75辆车,手动干预了63次,Cruise的路试里程为131600英里。先后有90多辆车参加了路试,共有105个分离。百度在加州有四辆测试车,均为林肯MKZ车型,总测试里程为1971英里,间隔48次。总体而言,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李彦宏曾表示,人工智能中国竞争的优势在于数据。自动驾驶也是如此。中国相对复杂的道路和交通条件可以从数据中获得不同的场景,然后进行优化。换句话说,在美国可以实现的自动驾驶在中国可能不适用,但在中国可以实现的无人驾驶在美国肯定可以运行。这是由于数据差异造成的。根据英特尔的预测,2030年自动驾驶市场将达到8000亿美元,2050年将达到7万亿美元。自动驾驶目前仍是一片蓝海。自动驾驶的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如果将自动驾驶比作一棵树,那么算法的计算能力就是它的种子,决定了它的增长潜力;数据是它的土壤养分,决定了它的生长速度。特斯拉和Waymo在数据量和算法算力方面的竞争,是未来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缩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外各大自动驾驶公司各有千秋。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将如何发展?如何实现自动驾驶场景的应用?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会给出答案。

标签:特斯拉发现比亚迪林肯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欧首条“纯电动”长途线选中国车

中国纯电动客车在欧洲崭露头角,成为欧洲首次“跑长途”的纯电动客车。在欧洲这块汽车诞生地上,中国新能源客车正凭借出色的技术和创新实力,获得越来越多的好评。

1900/1/1 0:00:00
专访捷豹路虎高层:国产化加速,I-PACE带动新能源产品研发输出

今年是捷豹路虎入华的第八个年头。

1900/1/1 0:00:00
大众确认与滴滴成立合资公司:大众持股40%,拓展出行版图

加入滴滴发起的“洪流联盟”仅一周,大众就计划与滴滴在业务合作以及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出行服务布局上再进一步。5月初,这家全球最大规模的汽车制造商将与中国最大的网约车服务商滴滴共同成立一家合资公司。

1900/1/1 0:00:00
普及自动驾驶的福音 解析固态激光雷达的利与弊

作为自动驾驶的核心装备之一的激光雷达,为何在汽车上没有大规模应用?原因就是其几万美元的价格实在太高,甚至比测试车还要贵。

1900/1/1 0:00:00
哈曼联手英特尔打造“智能驾驶舱”,搭载贯穿式QLED屏幕

这几天逛北京车展,如果来到E4馆的哈曼展台,大家会看到一辆有点“特别”的玛莎拉蒂汽车。

1900/1/1 0:00:00
透过越来越拥挤的北京车展,看行业未来发展

在2018年北京车展的各个展馆里穿梭了一整天,总体感受是了无新意,爆点不多。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