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未来汽车日报,作者:邱提到马斯克,大家最直接的联想就是路上到处跑的特斯拉。特斯拉不是第一个做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但是它把电动汽车连接到互联网上,赋予了电动汽车自我迭代的能力,证明了低成本量产电动汽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特斯拉实行线上销售+线下直销体验的模式,废除传统4S店的销售渠道。可以说,特斯拉重新定义了汽车、销售和体验。过去十年,特斯拉的故事鼓励科技力量加入造车行业,如今却走到了尽头。5G和更高级别的通信网络的发展给通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如今,马斯克也瞄准了传统通信行业。近年来,他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 X忙着“上天”,抢占低空通信卫星的轨道。那么,当天空布满马斯克的卫星,中国企业将面临什么?2015年,随着政策的放松,中国的商业航天领域开始萌芽。四年时间,商业航天完成了卫星设计制造、火箭研制发射、卫星在轨运行的产业链布局。除了国家队,这个赛道上还涌现了一批初创企业和上市公司。而国内商业公司发射的卫星主要是物联网窄带卫星。在马斯克的低空通信卫星争夺战中,中国公司并不多,卫星通信的商业发展空间还很大。除了特斯拉和Space X,马斯克的著名公司/项目还包括隧道公司The Boring Company和Hyperloop。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马斯克公司的特点,“颠覆”可能非常合适:Space X是对人类出行方式的颠覆,star chain是对通信行业的颠覆,Loop tunnel是对公共道路的颠覆,超级高铁是对火车的颠覆。马斯克正在无形中定义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天道:马斯克在坑的低空卫星轨道建立Space X的初心,可能是为了让人类可以自己穿越不同的星球。这个目标还是太长了。随着5G时代的到来,马斯克的芯片被放在通信卫星上。2013年,Space X开始测试商业卫星的发射。直到2015年,马斯克宣布了“星链计划”。该计划将分为三个阶段,最终将1.2万颗卫星送入轨道,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更低成本的互联网连接服务。一万两千颗卫星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发射的卫星总数。
卫星链中的卫星排列在猎鹰9号火箭中。来自Space X、官网SpaceX公司、OneWeb公司的图片相继加入,掀起了一股LEO互联网卫星星座的技术热潮。由于低轨星座频率资源有限,运营商早已开始“占频守轨”。几乎在星链策划官宣布的同时,Space X最有力的竞争对手OneWeb也提出了卫星部署计划,计划发射650颗卫星。2017年,OneWeb已经先于SpaceX申请了频段和可用轨道。后来OneWeb发现Space X申请的卫星轨道与自己的轨道高度重合,于是向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提交申请,要求批准建立自己的缓冲区。这也是OneWeb的竞争策略——一旦FCC同意,其他公司很难再争取相同高度的卫星轨道。因此,面对激烈的指责,SpaceX不得不做出让步,并于2018年底向FCC提交了修改申请。在这款游戏中,Space X不是最快的,但是单次发射次数最多。今年5月,Space X的猎鹰9号一次性搭载60颗卫星,卫星到达轨道后按顺序部署,而OneWeb在今年2月只发射了6颗卫星。相比其他公司,Space X的星链优势在于成本和技术基础。Space X开发了猎鹰1号、猎鹰9号、龙飞船等产品,还有……s在商业运输服务(宇航员、太空舱、物资)方面有丰富的商业经验,所以卫星发射时也是一枚运载能力充足的火箭猎鹰9号。另外,Space X已经可以回收火箭,整体成本更可控。在部署卫星的数量和效率上,Space X的风格更大胆:当其他公司申请的卫星数量只停留在100颗或1000颗时,星链计划已经达到了10000颗;要实现全球最基本的宽带覆盖,至少需要360颗卫星。Space X的60颗卫星早已与地面建立了联系,但还没来得及实现卫星间的互通,没有真正的通信功能。马斯克显然不会打无准备之仗。上述与OneWeb的纠纷说明了一件事:应用并不意味着万无一失,只是在成功推出之后。随着未来新卫星的加入,早期用来占坑的卫星将逐渐被取代。Space X和OneWeb的竞争还在继续。另一方面,很多科技公司已经将低空通信卫星计划提上日程。2015年,三星也提出了释放4600颗卫星的计划;2018年,脸书也加入了互联网卫星计划;2019年,亚马逊提出“柯伊伯计划”(Project Kuiper),计划到2029年部署3236颗通信卫星。反馈自动驾驶?星链计划也为特斯拉等车企未来大规模实现高级自动驾驶铺平了道路。虽然特斯拉宣称该车型具备相应能力,但远远不够——除了政策协调,L4/L5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应用对高精度定位、通信速度、数据存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定位方面,目前常用的方案是地面基站校准卫星测量误差的“地基增强”方案。但由于部分地区(海域/山区)无法建设地面站,且成本较高,在用户端存在数据分发的真空地带。“星基增强”可以满足大范围高精度定位的需求——即将地面站的数据上传到卫星上,再由卫星分发。目前Space X已经向联邦通信委员会申请了一万多颗卫星的轨道资源,配合卫星和用户信号接收的地面站也在布局申请。在高级自动驾驶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车辆的雷达、传感器、摄像头系统是无法做出基于全貌的判断的。C-V2X(C是Cellular,V2X是vehicle-to-everything)是基于蜂窝网络的车联网技术,帮助车辆通过通信渠道共享信息,增加自动驾驶的感知范围,实现车辆与人、车辆与基础设施的互联。因此,5G,甚至更高级别的蜂窝网络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意味着它们可以以更低的延迟提供更高速率的网络互联服务。按照星链计划,Space X发射的卫星分布在三个不同的高度(340 km、550 km、1150 km),比地球上相对静止的卫星要近得多,因此时间延伸更短,传播速度与光纤相当。数据容量也是影响自动驾驶的重要因素。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在一小时内产生40TB的数据。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当·乔纳斯(Adam Jonas)在一份报告中表示,特斯拉可能会使用SpaceX开发的宽带网络来管理该公司的大量自动驾驶数据。但是Space X卫星链计划才刚刚开始,单颗卫星的总带宽和卫星数量也是有限的。一个定点同时飞越天顶的可能只有一颗或几颗卫星链卫星,服务的用户数量仍然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今后会有所改善。SpaceX的聪明之处在于,已经占领了卫星的轨道,并形成了一套未来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入地:公共交通颠覆者是太空旅行还是自动驾驶,已经不是现在出行的主要矛盾。目前,地面是人类出行的主要场景,道路拥堵是大多数国家面临的难题。在这方面,一些车企和科技巨头的研究方向是改变交通工具,比如飞行汽车,而马斯克的想法是颠覆传统公共交通。马斯克钻孔公司的第一条地下隧道位于Space X公司的地下。公开资料显示,第一条隧道是一个2公里长的圆柱体,汽车从地面的电梯运送到地下。汽车在地下隧道中不仅仅是单向行驶。马斯克曾表示,未来的地下隧道网络可以达到30层,可以容纳汽车和火车,车辆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线路。
泰斯拉在环形隧道里。图片来自TBC官网Tunnel,原本是用电动滑板来运送汽车的。然而,马斯克不允许他的创新建立在浪费的基础上。出于成本和适应性的考虑,马斯克对方案进行了改进,为汽车安装了四个轮子之外的“导向轮”来代替滑板,从而使车辆保持固定的方向行驶。与传统道路相比,环形隧道的运营时限更高,最高时速可达200-250公里,且只允许具有自动驾驶能力的电动汽车通行,因此可以说……城市交通的污染问题已经解决了。在实践中,挖掘成本不到铁路的10%。Boring公司的一位投资人曾断言,隧道设计是对公共交通的颠覆。除了美国的几个交通改造项目,Boring公司在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还将启动Boring公司的中国项目。然而,马斯克的隧道在实际实施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公交改造方案中难免存在社会关系的冲突。例如,在洛杉矶,环境诉讼是建筑工程中最常遇到的。2018年11月,Boring的隧道项目首次受挫,原因是加州的居民团体认为该公司称隧道项目规避了一些环境审查流程。最终,为了达成和解,马斯克不得不放弃部分路段的挖掘计划。其次是对车辆的适应问题。在马斯克的交通解决方案中,所需的导向轮暂时只能在特斯拉车型上使用,车主需要单独购买,并在进入隧道前手动安装。未来Boring是开发适应所有车型的导轮方案,还是与不同汽车公司达成协议,还是未知数。超级高铁:第五种交通方式。有了城市内的拥堵解决方案,马斯克还想解决城际交通耗时长的问题。2013年,马斯克提出了“Hyperloop”的计划,并发表了轰动一时的白皮书《超级高铁的起源》。这个方案的灵感来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真空管道运输”概念:车厢在近乎真空的管道中由磁悬浮推动,像子弹一样被发射到目的地。马斯克此前的预期是,这条超级高铁的老化将达到接近音速的1200公里,相当于未来乘客从洛杉矶到达旧金山只需30分钟。
马斯克的白皮书《超级高铁的起源》中超级高铁的示意图来自于官方网站Hyperloop One的想法也启发了很多初创企业。马斯克白皮书发表两个月后,美国公司hyperloop translation Technologies(HTT)成立。2017年,该公司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尺寸超级高铁胶囊。Hyperloop One是另一家成功的超级高铁R&D公司,该公司已经测试了推进系统和真空环境,是第一家测试全尺寸超循环系统的公司。超级高铁作为“第五种交通方式”,由于技术壁垒,暂无落地计划。据《光明日报》报道,西南交通大学超导与新能源研发中心首席教授赵勇认为,“超级高铁”使用的真空管道技术很难实现,未来大规模应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低成本维持大规模的真空空间。另外,磁悬浮或者空气悬浮技术还不成熟,超级高铁需要的直线牵引技术还不能满足动力需求。尽管如此,抢劫已经开始了。2017年以来,HTT已与捷克、印尼、南韩、印度、中国等国签署超级高铁测试/开发协议;Hyperloop One专注于美国市场,在密苏里州、俄亥俄州等地有具体路线,并已开始测试。在国际市场上,该公司还试图进入芬兰和瑞典。与其他项目不同,马斯克更多的是一个倡导者和推动者——这个项目只是整合到Space X中,并没有成立独立的公司;马斯克在发布白皮书时直言,“只有把这个概念扔给外界,让其他方面进行检测和研究。”相比以上两家创业公司,马斯克的动作要慢很多。Space X每年都会举办超级高铁比赛,邀请大学队伍参加。竞赛围绕着超级高铁的设计和速度展开。直到2018年,马斯克才获准在纽约和华盛顿特区之间建造超级高铁,并于同年4月测试了其“超级高铁乘客舱”。比赛的目的可能是为超级高铁献计献策,但有业内人士表示,该活动也是在帮助Space X寻找工程师。曾经有人这样评价马斯克:马斯克想开电动车,特斯拉成立了;马斯克想要廉价的太空旅行,SpaceX成立了;马斯克想旅行更快,超级高铁有;马斯克想在不堵车的情况下上班,于是隧道公司Boring成立了。马斯克未来出行的这些概念,一开始看起来似乎很天马行空,但不得不承认,这些愿景正在一步步实现。正如一位网友所说,“马斯克从未告诉过别人这个世界有多糟糕,但他一直致力于改变这个世界。”本文来源:未来汽车日报,作者:邱提到马斯克,大家最直接的联想就是路上到处跑的特斯拉。特斯拉不是第一个做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但是它把电动汽车连接到互联网上,赋予了电动汽车自我迭代的能力,证明了低成本量产电动汽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特斯拉实行线上销售+线下直销体验的模式,废除传统4S店的销售渠道。可以说,特斯拉重新定义了汽车、销售和体验。过去十年,特斯拉的故事鼓励科技力量加入造车行业,如今却走到了尽头。5G和更高级别的通信网络的发展给通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如今,马斯克也瞄准了传统通信行业。近年来,他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 X忙着“上天”,抢占低空通信卫星的轨道。那么,当天空布满马斯克的卫星,中国企业将面临什么?2015年,随着政策的放松,中国的商业航天领域开始萌芽。四年时间,商业航天完成了卫星设计制造、火箭研制发射、卫星在轨运行的产业链布局。除了国家队,这个赛道上还涌现了一批初创企业和上市公司。而国内商业公司发射的卫星主要是物联网窄带卫星。在马斯克的低空通信卫星争夺战中,中国公司并不多,卫星通信的商业发展空间还很大。除了特斯拉和Space X,马斯克的著名公司/项目还包括隧道公司The Boring Company和Hyperloop。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马斯克公司的特点,“颠覆”可能非常合适:Space X是对人类出行方式的颠覆,star chain是对通信行业的颠覆,Loop tunnel是对公共道路的颠覆,超级高铁是对火车的颠覆。马斯克正在无形中定义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天道:马斯克在坑的低空卫星轨道建立Space X的初心,可能是为了让人类可以自己穿越不同的星球。这个目标还是太长了。随着5G时代的到来,马斯克的芯片被放在通信卫星上。2013年,Space X开始测试商业卫星的发射。直到2015年,马斯克公布了“星链计划”。该计划将分为三个阶段,最终将1.2万颗卫星送入轨道,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更低成本的互联网连接服务。一万两千颗卫星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发射的卫星总数。
卫星链中的卫星排列在猎鹰9号火箭中。来自Space X、官网SpaceX公司、OneWeb公司的图片相继加入,掀起了一股LEO互联网卫星星座的技术热潮。由于低轨星座频率资源有限,运营商早已开始“占频守轨”。几乎在星链策划官宣布的同时,Space X最有力的竞争对手OneWeb也提出了卫星部署计划,计划发射650颗卫星。2017年,OneWeb已经先于SpaceX申请了频段和可用轨道。后来OneWeb发现Space X申请的卫星轨道与自己的轨道高度重合,于是向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提交申请,要求批准建立自己的缓冲区。这也是OneWeb的竞争策略——一旦FCC同意,其他公司很难再争取相同高度的卫星轨道。因此,面对激烈的指责,SpaceX不得不做出让步,并于2018年底向FCC提交了修改申请。在这款游戏中,Space X不是最快的,但是单次发射次数最多。今年5月,Space X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60颗卫星,卫星到达轨道后按顺序部署,而OneWeb今年2月只发射了6颗卫星。相比其他公司,Space X的星链优势在于成本和技术基础。Space X开发了猎鹰1号、猎鹰9号、龙飞船等产品,在商业运输服务(宇航员、太空舱、补给)方面有丰富的商业经验,所以卫星发射时也是火箭猎鹰9号,运载能力足够。另外,Space X已经可以回收火箭,整体成本更可控。在部署卫星的数量和效率上,Space X的风格更大胆:当其他公司申请的卫星数量只停留在100颗或1000颗时,星链计划已经达到了10000颗;要实现全球最基本的宽带覆盖,至少需要360颗卫星。Space X的60颗卫星早已与地面建立了联系,但还没来得及实现卫星间的互通,没有真正的通信功能。马斯克显然不会打无准备之仗。上述与OneWeb的纠纷说明了一件事:应用并不意味着万无一失,只是在成功推出之后。随着未来新卫星的加入,早期用来占坑的卫星将逐渐被取代。Space X和OneWeb的竞争还在继续。另一方面,很多科技公司已经将低空通信卫星计划提上日程。2015年,三星也提出了释放4600颗卫星的计划;2018年,脸书也加入了互联网卫星计划;2019年,亚马逊提出“柯伊伯计划”(Project Kuiper),计划到2029年部署3236颗通信卫星。反馈自动驾驶?星链计划也为特斯拉等车企未来大规模实现高级自动驾驶铺平了道路。虽然特斯拉宣称该车型具备相应能力,但远远不够——除了政策协调,L4/L5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应用对高精度定位、通信速度、数据存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定位方面,目前常用的方案是地面基站校准卫星测量误差的“地基增强”方案。但由于部分地区(海域/山区)无法建设地面站,且成本较高,在用户端存在数据分发的真空地带。“星基增强”可以满足大范围高精度定位的需求——即将地面站的数据上传到卫星上,再由卫星分发。目前Space X已经向联邦通信委员会申请了一万多颗卫星的轨道资源,配合卫星和用户信号接收的地面站也在布局申请。在高级自动驾驶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车辆的雷达、传感器、摄像头系统是无法做出基于全貌的判断的。C-V2X(C是Cellular,V2X是vehicle-to-everything)是基于蜂窝网络的车联网技术,帮助车辆通过通信渠道共享信息,增加自动驾驶的感知范围,实现车辆与人、车辆与基础设施的互联。因此,5G,甚至更高级别的蜂窝网络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意味着它们可以以更低的延迟提供更高速率的网络互联服务。按照星链计划,Space X发射的卫星分布在三个不同的高度(340 km、550 km、1150 km),比地球上相对静止的卫星要近得多,因此时间延伸更短,传播速度与光纤相当。数据容量也是影响自动驾驶的重要因素。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在一小时内产生40TB的数据。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当·乔纳斯(Adam Jonas)在一份报告中表示,特斯拉可能会使用SpaceX开发的宽带网络来管理该公司的大量自动驾驶数据。但是Space X卫星链计划才刚刚开始,单颗卫星的总带宽和卫星数量也是有限的。一个定点同时飞越天顶的可能只有一颗或几颗卫星链卫星,服务的用户数量仍然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今后会有所改善。SpaceX的聪明之处在于,已经占领了卫星的轨道,并形成了一套未来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入地:公共交通颠覆者是太空旅行还是自动驾驶,已经不是现在出行的主要矛盾。目前,地面是人类出行的主要场景,道路拥堵是大多数国家面临的难题。在这方面,一些车企和科技巨头的研究方向是改变交通工具,比如飞行汽车,而马斯克的想法是颠覆传统公共交通。马斯克钻孔公司的第一条地下隧道位于Space X公司的地下。公开资料显示,第一条隧道是一个2公里长的圆柱体,汽车从地面的电梯运送到地下。汽车在地下隧道中不仅仅是单向行驶。马斯克曾表示,未来的地下隧道网络可以达到30层,可以容纳汽车和火车,车辆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线路。
泰斯拉在环形隧道里。图片来自TBC官网Tunnel,原本是用电动滑板来运送汽车的。然而,马斯克不允许他的创新建立在浪费的基础上。出于成本和适应性的考虑,马斯克对方案进行了改进,为汽车安装了四个轮子之外的“导向轮”来代替滑板,从而使车辆保持固定的方向行驶。与传统道路相比,环形隧道的运营时限更高,最高时速可达200-250公里,且只允许具有自动驾驶能力的电动汽车通行,因此可以说……城市交通的污染问题已经解决了。在实践中,挖掘成本不到铁路的10%。Boring公司的一位投资人曾断言,隧道设计是对公共交通的颠覆。除了美国的几个交通改造项目,Boring公司在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还将启动Boring公司的中国项目。然而,马斯克的隧道在实际实施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公交改造方案中难免存在社会关系的冲突。例如,在洛杉矶,环境诉讼是建筑工程中最常遇到的。2018年11月,Boring的隧道项目首次受挫,原因是加州的居民团体认为该公司称隧道项目规避了一些环境审查流程。最终,为了达成和解,马斯克不得不放弃部分路段的挖掘计划。其次是对车辆的适应问题。在马斯克的交通解决方案中,所需的导向轮暂时只能在特斯拉车型上使用,车主需要单独购买,并在进入隧道前手动安装。未来Boring是开发适应所有车型的导轮方案,还是与不同汽车公司达成协议,还是未知数。超级高铁:第五种交通方式。有了城市内的拥堵解决方案,马斯克还想解决城际交通耗时长的问题。2013年,马斯克提出了“Hyperloop”的计划,并发表了轰动一时的白皮书《超级高铁的起源》。这个方案的灵感来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真空管道运输”概念:车厢在近乎真空的管道中由磁悬浮推动,像子弹一样被发射到目的地。马斯克此前的预期是,这条超级高铁的老化将达到接近音速的1200公里,相当于未来乘客从洛杉矶到达旧金山只需30分钟。
马斯克的白皮书《超级高铁的起源》中超级高铁的示意图来自于官方网站Hyperloop One的想法也启发了很多初创企业。马斯克白皮书发表两个月后,美国公司hyperloop translation Technologies(HTT)成立。2017年,该公司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尺寸超级高铁胶囊。Hyperloop One是另一家成功的超级高铁R&D公司,该公司已经测试了推进系统和真空环境,是第一家测试全尺寸超循环系统的公司。超级高铁作为“第五种交通方式”,由于技术壁垒,暂无落地计划。据《光明日报》报道,西南交通大学超导与新能源研发中心首席教授赵勇认为,“超级高铁”使用的真空管道技术很难实现,未来大规模应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低成本维持大规模的真空空间。另外,磁悬浮或者空气悬浮技术还不成熟,超级高铁需要的直线牵引技术还不能满足动力需求。尽管如此,抢劫已经开始了。2017年以来,HTT已与捷克、印尼、南韩、印度、中国等国签署超级高铁测试/开发协议;Hyperloop One专注于美国市场,在密苏里州、俄亥俄州等地有具体路线,并已开始测试。在国际市场上,该公司还试图进入芬兰和瑞典。与其他项目不同,马斯克更多的是一个倡导者和推动者——这个项目只是整合到Space X中,并没有成立独立的公司;马斯克在发布白皮书时直言,“只有把这个概念扔给外界,让其他方面进行检测和研究。”相比以上两家创业公司,马斯克的动作要慢很多。Space X每年都会举办超级高铁比赛,邀请大学队伍参加。竞赛围绕着超级高铁的设计和速度展开。直到2018年,马斯克才获准在纽约和华盛顿特区之间建造超级高铁,并于同年4月测试了其“超级高铁乘客舱”。比赛的目的可能是为超级高铁献计献策,但有业内人士表示,该活动也是在帮助Space X寻找工程师。曾经有人这样评价马斯克:马斯克想开电动车,特斯拉成立了;马斯克想要廉价的太空旅行,SpaceX成立了;马斯克想旅行更快,超级高铁有;马斯克想在不堵车的情况下上班,于是隧道公司Boring成立了。马斯克未来出行的这些概念,一开始看起来似乎很天马行空,但不得不承认,这些愿景正在一步步实现。正如一位网友所说,“马斯克从未告诉过别人这个世界有多糟糕,但他一直致力于改变这个世界。”
2019年曾被业界公认为造车新势力生死存亡的年份,如今大半年已过,依赖外部投资的造车新势力日子并不好过,在行业洗牌压力下命运未卜。
1900/1/1 0:00:00在汽车界,“产品为王“是毋庸置疑的准则,一个产品的好坏决定着一家企业的存亡。
1900/1/1 0:00:00155,是2019年8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的同比变化值。也是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首次出现连续两月同比负增长现象。
1900/1/1 0:00:00距离北京8300公里之外的法兰克福,美茵河畔人流熙攘,一场素有“汽车奥运会”之称的法兰克福车展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1900/1/1 0:00:00对于德国本土豪华品牌奔驰、宝马、奥迪来说,刚刚于9月10日开幕的2019法兰克福国际车展有着特殊的含义。今年年内,德国三大豪华汽车制造商均迎来了一把手的职位交接。
1900/1/1 0:00:00(图片来源: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据外媒报道,只要不改变路径,自动驾驶汽车非常擅长执行特定的驾驶任务。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