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殊途同归?中外车企充电领域布局差异大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谁说同龄人互相排斥?不,电动化趋势下,车企联系越来越紧密。近日,现代汽车集团也宣布投资充电运营商IONITY,加入宝马集团、戴姆勒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在欧洲共同打造的充电“家族”,希望改善用户的充电环境。事实上,无论欧洲、日本、美国,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的布局都是由车企主导,而中国是由独立公司运营,车企之间主要是合作。虽然他们也有涉猎,但是数量少,速度慢。不过随着充电领域的市场价值逐渐被激活,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善。30秒阅读全文:■国外充电市场由车企主导,原因包括基础设施不足以满足车型需求和汽车销售需求;■国内充电桩前三名是TEL、星星充电、国家电网公司,都没有车企背景,长期以来都处于亏损状态,这也是车企前期布局较少的原因,但今年情况有所好转;■随着电动化的加速,充电行业也迎来了拐点,头部企业特来电开始盈利,激发了车企布局的热情。他们试图抓住风口,解决用户痛点。车企是国外充电市场的主力军,原因多种多样。说到车企建桩,特斯拉很容易首先想到。与传统车企只需要造好车不同,电动汽车厂商还需要考虑充电问题,尤其是最早的一批。早在Model S上市的时候,特斯拉就已经开始了超级充电站的布局规划。到今年年中,特斯拉已经在全球建立了1533个超级充电站和近14000个超级充电桩。特斯拉选择自己建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市面上所有的充电桩都无法满足其需求,而另一家车企日产的理由更直接:想卖出更多的车。以美国为例,收费运营商主要是ChargePoint和Greenlots,其特点是运营商数量少,布局慢。企业要想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想办法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的问题。于是,2014年,日产在美国推出“免充电”计划,与当地充电桩运营商合作,为在指定区域购买日产聆风的用户提供两年免费充电服务。后来日产还和运营商EZ-Charge合作,推出面向leaf用户的EZ-Charge卡。用户通过充电APP充电,可享受慢充60分钟、快充30分钟的免费服务。相比以上两家,大众在美国建桩的原因有点特殊,因为被“惩罚”了。2015年9月,大众承认使用软件篡改了部分柴油车的排放测试结果。此后,大众汽车与美国联邦监管机构达成和解。和解的条件之一是承诺在美国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充电网络。随后,电气化美国成立。由于新能源车量相对较少,除了单线运营,车企之间的合作也必不可少。2017年7月,宝马、戴姆勒、福特和大众(包括奥迪和保时捷)宣布成立充电运营商IONITY,旨在开发和建设大功率充电网络,为欧洲所有电动汽车提供全面支持。今年9月,现代汽车也加入了该联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IONITY已经在欧洲运营了近140个充电站,另有50个正在建设中。根据计划,到2020年,IONITY快速充电站的数量将扩大到400个,欧洲主要高速公路平均每120公里至少有一个站,这将大大改善电动汽车车主的体验。一般来说,国外充电桩建设和运营的动力更多来自市场,对技术和销售的需求使得更多车企积极参与充电桩的建设和维护。另外,一些国家私人桩的比例比较高,这也是一大特点。我们以美国为例。据美国能源部统计,截至2019年1月,美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6.7万个,同期充电桩总数约50万个,私人充电桩占比超过86%。中国充电领域由第三方主导,但车企蠢蠢欲动,这与国外不同。国内充电桩前三名分别是TELD、星星充电和国家电网公司,都没有车企背景。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推进联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三家企业充电设施数量分别为135937个、94402个、87846个。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者的布局区域是不同的。其中,国家电网作为充电桩建设的主力军,重点建设高速快充网络,保障电动汽车车主的长途充电需求。其目标是2020年建成1万个公共充电快充站和12万个充电桩。TELD关注……公共车站的建设。资料显示,TELD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产业链企业的合资设立了83家子公司。车站建在政府机关、交通枢纽、大型企业、科技园、商业综合体等停车场,是公众出行的充电保障。星星充电选择私人桩作为主要领域,通过免费装桩、共享充电桩、线上销售电桩等形式,以满足有桩车主的需求。但是,相同的是,长期以来,充电桩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可能是早期车企没有过多进入的原因。事实上,中国车企在充电桩领域也有比较早的布局。早在2015年,SAIC就推出了充电平台安悦充电。当时,SAIC表示,其主要目的是推广和销售新能源汽车,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战略”的需要。截至目前,安岳充电桩市场规模已达17340台。此外,比亚迪也在同年推出了充电桩业务。业内人士认为,依托车企的充电运营商相比其他充电运营商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更容易促进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二是更有利于构建基于共享出行的服务体系。此前,SAIC投资了共享出行平台EVCard,独立收费模式的打造可以为车队提供稳定的服务保障。然而,在投入之初,数据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以安岳充电为例。2018年初,它发布的数据显示,就时长而言,其充电桩的日使用率约为10%。当时业内普遍认为充电桩利用率达到30%以上才能盈利,这可能会让其他车企不敢“贸然”进入充电领域。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大量新车厂商的进入,近年来,在中国的充电桩市场上,车企较少直接涉足充电桩业务的局面有所改变。一方面,车企组建专门的充电服务团队,投资、建设、运营充电设施。比如,Xpeng Motors成立了相关团队,建设快速充电网络;另一方面,车企也在加强与充电桩公司的合作。今年7月,大众、一汽、江淮车企与星星充电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卡麦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布局充电桩建设运营。充电市场价值的激活是企业选择强势进入的关键原因。到目前为止,中国市场的充电桩领域仍然由第三方力量主导,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比例的增加,整车企业的布局也在进一步加快。不仅是中国品牌,外国品牌也在成群结队地进入。今年7月,由宝马、大众、戴姆勒等7家德国巨头联合成立的充电基础设施平台Hubject宣布,与深圳汽车电网、云快充电、充电侠、卡酷卡4家中国本土充电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早在2018年,Hubject就已经与星星充电签署了合作协议。成立于2012年的Hubject于2018年8月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但具体来说,其服务对象并非C端车主,而是CPO(充电桩运营商)/OEM(电动汽车制造商)/EMP(充电供应商)等B端企业,希望打通车企、供应链、能源公司等产业链上下游,为行业提供出行咨询服务。这意味着,国外车企在中国充电领域的布局并不局限于用户端,而是向上延伸。事实上,充电桩行业作为一个“资产导向”的领域,一直被认为存在投资大、盈利周期长、初期利用率低等问题。车企为何选择此时加强在华市场布局?原因很简单,车企电动化布局加速。近年来,中国品牌和外国品牌都推出了电气化战略。在加快产品线布局,提升整车销量的同时,充电领域必不可少。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市场,政策补贴正在退去,新能源市场正在从“政策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的时候,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尤其是近几年,国家政策也开始从车辆补贴向基础设施倾斜,充电设施也是国家的重点领域。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行业可能迎来拐点,企业想占空。今年年初,TELD母公司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18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8.06亿元,同比增长13.73%;净利润2亿元,同比下降27.8%。虽然净利润有所下降,但特里德表示,盈利主要是由于充电容量的快速增长以及该部门其他业务的增长,这意味着电信终于结束了多年亏损的状态,实现了盈亏平衡。这极大地鼓舞了市场,也说明充电领域巨大的市场价值正在被激活。而此时“杀入”充电桩市场的车企,无疑既没有错过市场空间,又把握住了快速赚钱的机会,这或许也是近期车企在中国市场加速布局充电桩的原因。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解决用户痛点的需要。奥迪股份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苏伟明表示,充电桩的布局是公共基础生态系统的必然。目前电动汽车充电还存在很多痛点,包括充电太慢,充电等待时间长;用户找不到充电桩或充电桩损坏或被占用;不知道怎么付出;用户认为充电价格高等等。如果不投资充电桩,这些新能源充电的痛点就得不到解决,所以大众等车企需要入局。全文总结,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会是一股力量推动的成功,而是集体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新能源汽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行业要想进一步发展,车企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无疑是必然的。在“风口”已经到来的时刻,提前占领山顶,是每个企业都希望达到的目标。无论是比亚迪、SAIC等中国品牌在充电领域的布局,还是宝马、大众等外资品牌在充电领域的布局,都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收益,但长期、大规模的布局总会有收获和经验,最终的市场属于哪一家或者谁的力量是未知的。但更多企业的进入,更广泛的布局,对饱受充电问题困扰的消费者都是利好。谁说同龄人互相排斥?不,电动化趋势下,车企联系越来越紧密。近日,现代汽车集团也宣布投资充电运营商IONITY,加入宝马集团、戴姆勒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在欧洲共同打造的充电“家族”,希望改善用户的充电环境。事实上,无论欧洲、日本、美国,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的布局都是由车企主导,而中国是由独立公司运营,车企之间主要是合作。虽然他们也有涉猎,但是数量少,速度慢。不过随着充电领域的市场价值逐渐被激活,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善。30秒阅读全文:■国外充电市场由车企主导,原因包括基础设施不足以满足车型需求和汽车销售需求;■国内充电桩前三名是TEL、星星充电、国家电网公司,都没有车企背景,长期以来都处于亏损状态,这也是车企前期布局较少的原因,但今年情况有所好转;■随着电动化的加速,充电行业也迎来了拐点,头部企业特来电开始盈利,激发了车企布局的热情。他们试图抓住风口,解决用户痛点。车企是国外充电市场的主力军,原因多种多样。说到车企建桩,特斯拉很容易首先想到。与传统车企只需要造好车不同,电动汽车厂商还需要考虑充电问题,尤其是最早的一批。早在Model S上市的时候,特斯拉就已经开始了超级充电站的布局规划。到今年年中,特斯拉已经在全球建立了1533个超级充电站和近14000个超级充电桩。特斯拉选择自己建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市面上所有的充电桩都无法满足其需求,而另一家车企日产的理由更直接:想卖出更多的车。以美国为例,收费运营商主要是ChargePoint和Greenlots,其特点是运营商数量少,布局慢。企业要想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想办法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的问题。于是,2014年,日产在美国推出“免充电”计划,与当地充电桩运营商合作,为在指定区域购买日产聆风的用户提供两年免费充电服务。后来日产还和运营商EZ-Charge合作,推出面向leaf用户的EZ-Charge卡。用户通过充电APP充电,可享受慢充60分钟、快充30分钟的免费服务。相比以上两家,大众在美国建桩的原因有点特殊,因为被“惩罚”了。2015年9月,大众承认使用软件篡改了部分柴油车的排放测试结果。此后,大众汽车与美国联邦监管机构达成和解。和解的条件之一是承诺在美国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充电网络。随后,电气化美国成立。由于新能源车量相对较少,除了单线运营,车企之间的合作也必不可少。2017年7月,宝马、戴姆勒、福特和大众(包括奥迪和保时捷)宣布成立充电运营商IONITY,旨在开发和建设大功率充电网络,为欧洲所有电动汽车提供全面支持。今年9月,现代汽车也加入了该联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IONITY已经在欧洲运营了近140个充电站,另有50个正在建设中。根据计划,到2020年,IONITY快速充电站的数量将扩大到400个,欧洲主要高速公路平均每120公里至少有一个站,这将大大改善电动汽车车主的体验。一般来说,国外充电桩建设和运营的动力更多来自市场,对技术和销售的需求使得更多车企积极参与充电桩的建设和维护。另外,一些国家私人桩的比例比较高,这也是一大特点。我们以美国为例。据美国能源部统计,截至2019年1月,美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6.7万个,同期充电桩总数约50万个,私人充电桩占比超过86%。中国充电领域由第三方主导,但车企蠢蠢欲动,这与国外不同。国内充电桩前三名分别是TELD、星星充电和国家电网公司,都没有车企背景。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推进联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三家企业充电设施数量分别为135937个、94402个、87846个。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者的布局区域是不同的。其中,国家电网作为充电桩建设的主力军,重点建设高速快充网络,保障电动汽车车主的长途充电需求。其目标是2020年建成1万个公共充电快充站和12万个充电桩。TELD关注……公共车站的建设。资料显示,TELD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产业链企业的合资设立了83家子公司。车站建在政府机关、交通枢纽、大型企业、科技园、商业综合体等停车场,是公众出行的充电保障。星星充电选择私人桩作为主要领域,通过免费装桩、共享充电桩、线上销售电桩等形式,以满足有桩车主的需求。但是,相同的是,长期以来,充电桩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可能是早期车企没有过多进入的原因。事实上,中国车企在充电桩领域也有比较早的布局。早在2015年,SAIC就推出了充电平台安悦充电。当时,SAIC表示,其主要目的是推广和销售新能源汽车,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战略”的需要。截至目前,安岳充电桩市场规模已达17340台。此外,比亚迪也在同年推出了充电桩业务。业内人士认为,依托车企的充电运营商相比其他充电运营商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更容易促进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二是更有利于构建基于共享出行的服务体系。此前,SAIC投资了共享出行平台EVCard,独立收费模式的打造可以为车队提供稳定的服务保障。然而,在投入之初,数据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以安岳充电为例。2018年初,它发布的数据显示,就时长而言,其充电桩的日使用率约为10%。当时业内普遍认为充电桩利用率达到30%以上才能盈利,这可能会让其他车企不敢“贸然”进入充电领域。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大量新车厂商的进入,近年来,在中国的充电桩市场上,车企较少直接涉足充电桩业务的局面有所改变。一方面,车企组建专门的充电服务团队,投资、建设、运营充电设施。比如,Xpeng Motors成立了相关团队,建设快速充电网络;另一方面,车企也在加强与充电桩公司的合作。今年7月,大众、一汽、江淮车企与星星充电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卡麦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布局充电桩建设运营。充电市场价值的激活是企业选择强势进入的关键原因。到目前为止,中国市场的充电桩领域仍然由第三方力量主导,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比例的增加,整车企业的布局也在进一步加快。不仅是中国品牌,外国品牌也在成群结队地进入。今年7月,由宝马、大众、戴姆勒等7家德国巨头联合成立的充电基础设施平台Hubject宣布,与深圳汽车电网、云快充电、充电侠、卡酷卡4家中国本土充电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早在2018年,Hubject就已经与星星充电签署了合作协议。成立于2012年的Hubject于2018年8月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但具体来说,其服务对象并非C端车主,而是CPO(充电桩运营商)/OEM(电动汽车制造商)/EMP(充电供应商)等B端企业,希望打通车企、供应链、能源公司等产业链上下游,为行业提供出行咨询服务。这意味着,国外车企在中国充电领域的布局并不局限于用户端,而是向上延伸。事实上,充电桩行业作为一个“资产导向”的领域,一直被认为存在投资大、盈利周期长、初期利用率低等问题。车企为何选择此时加强在华市场布局?原因很简单,车企电动化布局加速。近年来,中国品牌和外国品牌都推出了电气化战略。在加快产品线布局,提升整车销量的同时,充电领域必不可少。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市场,政策补贴正在退去,新能源市场正在从“政策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的时候,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尤其是近几年,国家政策也开始从车辆补贴向基础设施倾斜,充电设施也是国家的重点领域。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行业可能迎来拐点,企业想占空。今年年初,TELD母公司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18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8.06亿元,同比增长13.73%;净利润2亿元,同比下降27.8%。虽然净利润有所下降,但特里德表示,盈利主要是由于充电容量的快速增长以及该部门其他业务的增长,这意味着电信终于结束了多年亏损的状态,实现了盈亏平衡。这极大地鼓舞了市场,也说明充电领域巨大的市场价值正在被激活。而此时“杀入”充电桩市场的车企,无疑既没有错过市场空间,又把握住了快速赚钱的机会,这或许也是近期车企在中国市场加速布局充电桩的原因。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解决用户痛点的需要。奥迪股份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苏伟明表示,充电桩的布局是公共基础生态系统的必然。目前电动汽车充电还存在很多痛点,包括充电太慢,充电等待时间长;用户找不到充电桩或充电桩损坏或被占用;不知道怎么付出;用户认为充电价格高等等。如果不投资充电桩,这些新能源充电的痛点就得不到解决,所以大众等车企需要入局。全文总结,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会是一股力量推动的成功,而是集体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新能源汽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行业要想进一步发展,车企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无疑是必然的。在“风口”已经到来的时刻,提前占领山顶,是每个企业都希望达到的目标。无论是比亚迪、SAIC等中国品牌在充电领域的布局,还是宝马、大众等外资品牌在充电领域的布局,都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收益,但长期、大规模的布局总会有收获和经验,最终的市场属于哪一家或者谁的力量是未知的。但更多企业的进入,更广泛的布局,对饱受充电问题困扰的消费者都是利好。

标签:大众宝马日产特斯拉比亚迪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大众"排放门"又惹官司 德47万车主集体起诉

据欧联网援引欧联通讯社报道,大众柴油车丑闻曝光4年后,德国47万车主向大众提出集体诉讼,要求赔偿。与美国的情况不同,大众至今不松口,拒绝赔偿德国车主。

1900/1/1 0:00:00
蔚来当不成中国特斯拉的三大硬伤

如果仅仅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作为创始人李斌把蔚来出售套现也不失为创业成功,就如同摩拜单车的操作模式,虽然企业巨亏,李斌自己却是赢了一把,但这样既成就不了产业,还将引起负面效应。

1900/1/1 0:00:00
蔚来:扶我起来,我还能再走两步

昨天,蔚来公布了三季度的销量数据,共交付4799辆汽车,季度环比增长351。这甚至超过了蔚来在二季度财报中的指导预期(42004400)上限。

1900/1/1 0:00:00
吉利从沃尔沃得到了什么?

经历过金融危机后卖身给吉利的沃尔沃,如今计划联手买家吉利剥离各自发动机业务,融合成一个独立部门,同时研发、生产领先的动力总成及混合动力系统。

1900/1/1 0:00:00
最高40%成功率 自动紧急刹车表现令人忧

汽车辅助驾驶技术的不断进化让“零事故”这一目标变得越来越接近现实,比如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就是其中一种。

1900/1/1 0:00:00
动力电池战争年代谱:市场、政策风云突变,比亚迪能否夺回“铁王座”?

关于动力电池的战争,从开始至今从来都没有停息过今年8月底,比亚迪在业绩交流会上透露,将于明年56月份推出全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体积比能量密度将提升50,寿命长达8年120万公里,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