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氢燃料动力电池的技术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虽然看起来还是属于“将来时”。但今年以来,从汽车厂商的动作、各供应商的战略布局以及很多地方政府对氢能政策的倾斜,让人感觉这项技术离我们越来越近。尤其是在本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我们再次近距离观察了本田的CLARITY燃料电池(以下简称CLARITY燃料电池车)之后,这种预感越来越强烈。车云菌又忍不住要说氢动力了——它的到来背后有什么逻辑,它和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技术纯电动之间会发生什么?
燃料电池的本质:为什么需要纯电?对于燃料电池的基本技术原理,车云不想在这里“翻书”,有兴趣的可以搜索我们过去的文章。也有很多度娘的成熟回答。车云在这里想表达的是燃料电池的本质。其实和我们现在熟悉的纯电很像。
燃料电池技术的驱动方式和纯电完全一样,就是由电机驱动。所以纯电动汽车的所有优势,在燃料电池车型上几乎都有。比如驾驶的安静度远超燃油车,加速线性度极佳,中低速加速远非燃油车可比。燃料电池和纯电动汽车的本质区别在于储能的不同。纯电能存储为动力电池——通过充放电,能量可以在整车上存储和释放。这种模式的痛点现在大家都能数出来。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续航,但这不是核心。充电时间是关键。其实一辆续航里程400公里的燃油车,大家都不会有里程焦虑,为什么?因为只要去加油站,几分钟后你就会浑身是血。另外,电池衰变,冬季电费打折等。,也是动力电池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难题。燃料电池将能量储存从动力电池转变为氢气。也就是说,氢在燃料电池堆中反应以产生电能来驱动车辆。虽然驱动力仍然来自电力,但使用习惯已经接近燃油车。以本田的CLARITY燃料电池车为例,其加氢时间仅为3分钟,这是任何纯电动汽车的“超级充电站”都做不到的。在发射层面,两者也略有不同。诚然,无论是纯电还是氢燃料电池,在行驶过程中都是零排放——纯电没有排放,而氢燃料电池只排放水。但从能量来源来说,两者还是有区别的。纯电的能源是电,但是我们知道电本身并不是真正的零排放。尤其是在高热功率的区域。氢燃料电池的能源是氢气。只要解决了制氢的零排放或低排放问题,这项技术的整体排放水平其实是低于纯电的。也正因为如此,行业内新能源研发形成了两大分支。其实更早的时候,燃料电池和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几乎是“并驾齐驱”。只是有了马斯克,创造了特斯拉,改变了整个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格局——让纯电一下子抓住了机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燃料电池已经消失。相反,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率先”了就不知道了。其实燃料电池历史悠久,但是痛点的解决是近几年的事情。如果要说技术原理的出现,燃料电池和纯电动汽车一样,早在一百年前就存在了——它们在实验室的历史并不比燃油汽车短。其实早在上世纪中叶,NASA就已经将燃料电池技术应用于航天器,并参与了阿波罗登月计划。那为什么到现在为止,燃料电池的车型还没有普及,甚至纯电动汽车……es已经领先了?原因是燃料电池技术在量产上还有很多痛点。正如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影响着纯电力的发展一样,燃料电池技术反应器的能量和体积密度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说白了,以前燃料电池车需要很大的电池堆才能产生十几千瓦的功率。不仅占用大量车内空间,而且性能较弱,难以满足量产车的需求。此外,在过去,燃料电池的成本极高。如果量产,类似CLARITY的燃料电池车价格可能要上百万人民币才能保本。显然这样的产品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此外,作为储能介质的氢气的生产、运输和储存也是多年来需要技术突破的难点。因此,近年来,以本田、丰田、现代等为代表的厂商。都在致力于研发燃料电池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让它满足量产车的需求。这些历史上的车云细菌没有多少经验,所以上述知识和其他人一样,来自“阅读”。不过,车云菌对目前的氢燃料电池技术水平有一个感性认识。这也是车云强烈感觉这项技术离我们真的不远的主要原因。对本田CLARITY的印象:代表了目前燃料电池的竞争优势。以上是一些笼统的概念,没有太多数据支持。那么接下来就以本田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带来的CLARITY燃料电池车为例,看看燃料电池量产车的技术达到了什么水平。
CLARITY其实是本田新能源车的一个系列,并不局限于燃料电池版。所以这款车看起来既有未来感又很接地气。它的尺寸和雅阁差不多,但同时又有溜背的造型和极端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最典型的设计是后翼子板,这在燃油车上极为少见)。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空间:基本上和同尺寸的其他量产车型没有太大区别。当然这得益于本田的MM理念,但也离不开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CLARITY燃料电池车的电堆体积比上一代缩小了33%,燃料电池单元比之前薄了20%。如果用能量密度的数据来测量,相应的数据达到3.1 kW/L..这使得CLARITY燃料电池汽车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整体动力,可以容纳在发动机舱内,完全不影响5人的乘客舱空间。其次是加氢时间和续航里程——只需要加氢3分钟,最大续航里程750公里(日本JC08工况法),甚至超过目前量产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与燃油车基本持平。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与其储氢罐的技术和布局有关——一大一小两个70MPa的储氢罐。其中,小型储氢罐充分利用了后座下方的空间,大型的则布置在后座后方——虽然会占用一些后备箱空间,但保证了乘客舱空间不受影响。与插电式混合动力类似,氢燃料电动汽车也配备了小容量动力电池组。CLARITY燃料电池车会将其安排在前座下方,同样对车内空间没有影响。最后提一下性能。CLARITY燃料电池车的电机功率和扭矩分别达到130KW和300n·m。这个性能当然跟特斯拉没法比,但跟普通燃油车比还是“刚刚好”。可以说CLARITY燃料电池车是少数成熟燃料电池量产车的重要代表。包括丰田Mirai未来组合等等,也有与之相似的特点。但从产品上看,他们其实是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与纯电动汽车竞争的。那为什么还没来?你什么时候来?内容提要:政策因素仍然是关键技术……的成熟和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已经具备。最后的关键在于“生态”。说白了,除了补贴,加氢站的建设和氢气的价格将成为燃料电池汽车普及的关键因素。虽然今年新闻很多,比如各种加氢站建设,2030年全国将有2万个加氢站等等。,它还没有成为现实。但是,我感觉大家对此的热情比过去更高了。在这里,车云不禁回想起2017年第二届氢能委员会上曾经描绘的一幅“美好蓝图”——到2050年,全球氢燃料电池家用汽车将达到4亿辆,占所有家用汽车的20%以上。可能吗?不可能吗?没有人能肯定或否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根据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获得的消息,本田目前正在国内积极探讨燃料电池技术,相信在政策的利好和整车技术的加持下,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家庭真的离我们不远了。不是这个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想它会在附近...(明年)冬天?说起来,氢燃料动力电池的技术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虽然看起来还是属于“将来时”。但今年以来,从汽车厂商的动作、各供应商的战略布局以及很多地方政府对氢能政策的倾斜,让人感觉这项技术离我们越来越近。尤其是在本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我们再次近距离观察了本田的CLARITY燃料电池(以下简称CLARITY燃料电池车)之后,这种预感越来越强烈。车云菌又忍不住要说氢动力了——它的到来背后有什么逻辑,它和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技术纯电动之间会发生什么?
燃料电池的本质:为什么需要纯电?对于燃料电池的基本技术原理,车云不想在这里“翻书”,有兴趣的可以搜索我们过去的文章。也有很多度娘的成熟回答。车云在这里想表达的是燃料电池的本质。其实和我们现在熟悉的纯电很像。
燃料电池技术的驱动方式和纯电完全一样,就是由电机驱动。所以纯电动汽车的所有优势,在燃料电池车型上几乎都有。比如驾驶的安静度远超燃油车,加速线性度极佳,中低速加速远非燃油车可比。燃料电池和纯电动汽车的本质区别在于储能的不同。纯电能存储为动力电池——通过充放电,能量可以在整车上存储和释放。这种模式的痛点现在大家都能数出来。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续航,但这不是核心。充电时间是关键。其实一辆续航里程400公里的燃油车,大家都不会有里程焦虑,为什么?因为只要去加油站,几分钟后你就会浑身是血。另外,电池衰变,冬季电费打折等。,也是动力电池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难题。燃料电池将能量储存从动力电池转变为氢气。也就是说,氢在燃料电池堆中反应以产生电能来驱动车辆。虽然驱动力仍然来自电力,但使用习惯已经接近燃油车。以本田的CLARITY燃料电池车为例,其加氢时间仅为3分钟,这是任何纯电动汽车的“超级充电站”都做不到的。在发射层面,两者也略有不同。诚然,无论是纯电还是氢燃料电池,在行驶过程中都是零排放——纯电没有排放,而氢燃料电池只排放水。但从能量来源来说,两者还是有区别的。纯电的能源是电,但是我们知道电本身并不是真正的零排放。尤其是在高热功率的区域。的能量来源氢燃料电池是氢。只要解决了制氢的零排放或低排放问题,这项技术的整体排放水平其实是低于纯电的。也正因为如此,行业内新能源研发形成了两大分支。其实更早的时候,燃料电池和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几乎是“并驾齐驱”。只是有了马斯克,创造了特斯拉,改变了整个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格局——让纯电一下子抓住了机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燃料电池已经消失。相反,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率先”了就不知道了。其实燃料电池历史悠久,但是痛点的解决是近几年的事情。如果要说技术原理的出现,燃料电池和纯电动汽车一样,早在一百年前就存在了——它们在实验室的历史并不比燃油汽车短。其实早在上世纪中叶,NASA就已经将燃料电池技术应用于航天器,并参与了阿波罗登月计划。那为什么直到现在,燃料电池的车型还没有普及,甚至纯电动汽车已经领先了呢?原因是燃料电池技术在量产上还有很多痛点。正如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影响着纯电力的发展一样,燃料电池技术反应器的能量和体积密度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说白了,以前燃料电池车需要很大的电池堆才能产生十几千瓦的功率。不仅占用大量车内空间,而且性能较弱,难以满足量产车的需求。此外,在过去,燃料电池的成本极高。如果量产,类似CLARITY的燃料电池车价格可能要上百万人民币才能保本。显然这样的产品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此外,作为储能介质的氢气的生产、运输和储存也是多年来需要技术突破的难点。因此,近年来,以本田、丰田、现代等为代表的厂商。都在致力于研发燃料电池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让它满足量产车的需求。这些历史上的车云细菌没有多少经验,所以上述知识和其他人一样,来自“阅读”。不过,车云菌对目前的氢燃料电池技术水平有一个感性认识。这也是车云强烈感觉这项技术离我们真的不远的主要原因。对本田CLARITY的印象:代表了目前燃料电池的竞争优势。以上是一些笼统的概念,没有太多数据支持。那么接下来就以本田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带来的CLARITY燃料电池车为例,看看燃料电池量产车的技术达到了什么水平。
CLARITY其实是本田新能源车的一个系列,并不局限于燃料电池版。所以这款车看起来既有未来感又很接地气。它的尺寸和雅阁差不多,但同时又有溜背的造型和极端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最典型的设计是后翼子板,这在燃油车上极为少见)。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空间:基本上和同尺寸的其他量产车型没有太大区别。当然这得益于本田的MM理念,但也离不开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CLARITY燃料电池车的电堆体积比上一代缩小了33%,燃料电池单元比之前薄了20%。如果用能量密度的数据来测量,相应的数据达到3.1 kW/L..这使得CLARITY燃料电池汽车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整体动力,可以容纳在发动机舱内,完全不影响5人的乘客舱空间。其次是加氢时间和续航里程——只需要加氢3分钟,最大续航里程750公里(日本JC08工况法),甚至超过目前量产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与燃油车基本持平。原因是……能做到这一点与其储氢罐的技术和布局有关——一大一小两个70MPa的储氢罐。其中,小型储氢罐充分利用了后座下方的空间,大型的则布置在后座后方——虽然会占用一些后备箱空间,但保证了乘客舱空间不受影响。与插电式混合动力类似,氢燃料电动汽车也配备了小容量动力电池组。CLARITY燃料电池车会将其安排在前座下方,同样对车内空间没有影响。最后提一下性能。CLARITY燃料电池车的电机功率和扭矩分别达到130KW和300n·m。这个性能当然跟特斯拉没法比,但跟普通燃油车比还是“刚刚好”。可以说CLARITY燃料电池车是少数成熟燃料电池量产车的重要代表。包括丰田Mirai未来组合等等,也有与之相似的特点。但从产品上看,他们其实是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与纯电动汽车竞争的。那为什么还没来?你什么时候来?总结:政策因素还是关键技术成熟,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已经具备。最后的关键在于“生态”。说白了,除了补贴,加氢站的建设和氢气的价格将成为燃料电池汽车普及的关键因素。虽然今年新闻很多,比如各种加氢站建设,2030年全国将有2万个加氢站等等。,它还没有成为现实。但是,我感觉大家对此的热情比过去更高了。在这里,车云不禁回想起2017年第二届氢能委员会上曾经描绘的一幅“美好蓝图”——到2050年,全球氢燃料电池家用汽车将达到4亿辆,占所有家用汽车的20%以上。可能吗?不可能吗?没有人能肯定或否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根据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获得的消息,本田目前正在国内积极探讨燃料电池技术,相信在政策的利好和整车技术的加持下,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家庭真的离我们不远了。不是这个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想它会在附近...(明年)冬天?
电动车是汽车行业一次风险很高的冒险,但背后潜在的巨大收益,却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愿意在冒险面前跃跃欲试。
1900/1/1 0:00:0011月7日,国务院官网悄悄发布的一条消息,敲响了部分新能源车企的警钟。
1900/1/1 0:00:00说起来,氢燃料动力电池技术也不算是新话题了,虽然这个技术至今看来依然属于“将来时”。
1900/1/1 0:00:00特斯拉申请了一项为新的电池组装方法的专利,而且秉承着颠覆创新的精神,特斯拉仍在不断改进电池技术,使其更耐用、更高效。其方法是将单个电池并联形成电池子模块,然后再将子模块组装成车辆所需要的动力电池。
1900/1/1 0:00:00造车,许家印是认真的。11月12日,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第一次以“造车者”的身份出现在台前,用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全程脱稿介绍了恒大新能源汽车的目标、规划、定位和策略。
1900/1/1 0:00:00在动态电脑游戏中,电脑也是决策者,玩家可能经常发现自己在与游戏竞争,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