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2020年或仅剩20余家 动力电池淘汰赛再升级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新能源汽车市场“四连降”带来的寒意已经蔓延到行业的各个角落,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0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容量约为4.087GWh,同比下降31.03%,已连续三个月下滑。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约有200家动力电池企业进入工信部目录,2017年仅剩90家。到2019年上半年,幸存的电池公司数量骤降至60多家。有业内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将下降到20多家,比2016年下降90%以上。经过几轮资本和产业的疯狂扩张,动力电池行业已经进入快速洗牌阶段。很多动力电池企业在困难时期应该怎么做?应收账款难以收回已成定局,需要升级淘汰赛。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是衡量企业现金流量的重要指标。应收账款的高比例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如今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成本压力传导到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回款周期也在延长,导致动力电池企业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剧增,经营压力剧增。在这种情况下,电池企业要想继续获得订单,就得承担资金压力的风险,或者打一场“价格战”。除了下游新能源汽车企业资金链的压力传导,动力电池企业还面临上游材料价格高企,使得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难以在夹缝中生存,市场洗牌将进一步加剧。此外,这种淘汰赛的推进也受到了日韩品牌对中国市场不断加码的推动。随着动力电池白名单的取消,日韩动力电池巨头松下、三星、SKI和LG化学纷纷重返中国市场。日前,SKI投资10.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82亿元)在江苏盐城建设电池工厂,年产能约7.5GWh,据Gaspar不完全统计,仅松下、SK、LG化学、三星SDI四家公司过去一年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投资就超过570亿元。这些跨国动力电池巨头将推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在多重挑战下,我们看到近年来电池企业的数量一直在减少。据统计,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为85家,但仅一年后,数量骤降至69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前锂电池巨头沃特玛的退出。11月13日晚间,坚瑞沃能发布公告,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9年11月7日裁定受理其破产清算案。曾经在国内率先研发出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并率先量产和批量应用的原动力电池前三甲,现在负债197亿元,欠559家供应商约5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淘汰赛中,寡头垄断效应变得越来越强烈。据统计,2019年1-10月,排名前10位的动力电池企业市场份额合计已达88%,仅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就占近50%。加上行业第二的比亚迪,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0%。随着两个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第二梯队剩余的市场空间正在被蚕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有专家表示,二、三梯队动力电池企业生存压力加剧,随时有被淘汰的风险。多元化之路能行得通吗?在“寒冬”来临之际,动力电池企业开始探索多元化发展之路,甚至开始慎重选择技术路线。近年来,乘用车电池可以用“tern……y锂”。但随着补贴增幅超预期,企业降本增效压力陡增,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优势正逐渐凸显。郭萱高技术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曾表示,在价格上,磷酸铁锂电池的价格比三元锂电池低20%,磷酸铁锂电池的系统成本已经在1元/瓦时以下,而三元锂电池还在1元以上。据悉,该企业已完成磷酸亚铁锂单次能量密度190Wh/kg的产品升级,配套乘用车系统能量密度140Wh/kg,可满足新能源汽车400Km以上续航里程。除了郭萱高科,比亚迪还计划在2020年推出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体积比能量密度提升50%,寿命8年120万公里,成本降低约30%。目前,确实有多家整车厂商开始在部分乘用车上改用磷酸铁锂电池,如江淮汽车、北汽新能源、江西昌河汽车、何忠新能源、南汽金龙、上汽通用五菱、奇瑞商用车、东风汽车等等。除了长距离的技术路线,业务多元化是动力电池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另一条途径。其中储能市场近年来备受动力电池青睐,争相进入。其中大部分如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杜南电源、自行车电池、李绅电池等已经在储能领域布局了很长时间,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储能业务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投产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31.3GW,占全球市场总量的17.3%。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发布报告称,全球储能项目将得到极大发展,从2018年的9-17GW增长到2040年的1095-2850 GW。在这片“蓝海”中,动力电池企业将找到新的爆发式增长点。同时,在电动化的其他领域,如电动船舶、电动工程机械、电动飞机、智能穿戴产品市场、动力电池回收等领域,这些企业也在加快探索商业化发展模式的步伐。走向海外也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一个很好的谋生之道。据相关机构预测,未来十年,全球动力锂电池市场将继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22年,总需求和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54.9GWh和267亿美元,未来十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7.0%和31.6%。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空缺依然存在。目前,比亚迪、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郭萱高科等企业已经扬帆出海。两个月前,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在德国图林根州的第一家海外工厂正式破土动工。根据规划,欧洲工厂的建筑面积为23公顷,生产线包括电池和模块产品。预计2022年产能达到14GWh,产品将与宝马、大众、戴姆勒、捷豹路虎、PSA等世界知名车企匹配。此前,郭萱高科的全资子公司合富郭萱与印度塔塔汽车公司签署了合资协议。双方拟在印度建立合资公司,主要生产动力电池模块和动力电池组的设计、开发、验证和制造,以及动力电池管理系统。除了动力电池下游厂商,上游材料企业也在寻求“出海”,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设备制造商先锋智能(Pioneer Intelligence)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已在瑞典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暂为500万SEK。同一天,天赐材料还宣布将在韩国投资5亿韩元(约合303万人民币),成立全资子公司……子公司。此外,这家精细化工企业还投资500万美元(约合3530万人民币)在捷克设立子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原材料(包括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销售。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这些有着深厚积累的行业领袖,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突破”思路。新能源汽车市场“四连降”带来的寒意已经蔓延到行业的各个角落,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0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容量约为4.087GWh,同比下降31.03%,已连续三个月下滑。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约有200家动力电池企业进入工信部目录,2017年仅剩90家。到2019年上半年,幸存的电池公司数量骤降至60多家。有业内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将下降到20多家,比2016年下降90%以上。经过几轮资本和产业的疯狂扩张,动力电池行业已经进入快速洗牌阶段。很多动力电池企业在困难时期应该怎么做?应收账款难以收回已成定局,需要升级淘汰赛。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是衡量企业现金流量的重要指标。应收账款的高比例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如今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成本压力传导到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回款周期也在延长,导致动力电池企业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剧增,经营压力剧增。在这种情况下,电池企业要想继续获得订单,就得承担资金压力的风险,或者打一场“价格战”。除了下游新能源汽车企业资金链的压力传导,动力电池企业还面临上游材料价格高企,使得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难以在夹缝中生存,市场洗牌将进一步加剧。此外,这种淘汰赛的推进也受到了日韩品牌对中国市场不断加码的推动。随着动力电池白名单的取消,日韩动力电池巨头松下、三星、SKI和LG化学纷纷重返中国市场。日前,SKI投资10.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82亿元)在江苏盐城建设电池工厂,年产能约7.5GWh,据Gaspar不完全统计,仅松下、SK、LG化学、三星SDI四家公司过去一年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投资就超过570亿元。这些跨国动力电池巨头将推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在多重挑战下,我们看到近年来电池企业的数量一直在减少。据统计,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为85家,但仅一年后,数量骤降至69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前锂电池巨头沃特玛的退出。11月13日晚间,坚瑞沃能发布公告,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9年11月7日裁定受理其破产清算案。曾经在国内率先研发出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并率先量产和批量应用的原动力电池前三甲,现在负债197亿元,欠559家供应商约5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淘汰赛中,寡头垄断效应变得越来越强烈。据统计,2019年1-10月,排名前10位的动力电池企业市场份额合计已达88%,仅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就占近50%。加上行业第二的比亚迪,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0%。随着两大头部企业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第二梯队剩余的市场空间正在被蚕食,竞争……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专家表示,二、三梯队动力电池企业生存压力加剧,随时有被淘汰的风险。多元化之路能行得通吗?在“寒冬”来临之际,动力电池企业开始探索多元化发展之路,甚至开始慎重选择技术路线。近年来,乘用车电池可谓“三元锂”。但随着补贴增幅超预期,企业降本增效压力陡增,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优势正逐渐凸显。郭萱高技术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曾表示,在价格上,磷酸铁锂电池的价格比三元锂电池低20%,磷酸铁锂电池的系统成本已经在1元/瓦时以下,而三元锂电池还在1元以上。据悉,该企业已完成磷酸亚铁锂单次能量密度190Wh/kg的产品升级,配套乘用车系统能量密度140Wh/kg,可满足新能源汽车400Km以上续航里程。除了郭萱高科,比亚迪还计划在2020年推出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体积比能量密度提升50%,寿命8年120万公里,成本降低约30%。目前,确实有多家整车厂商开始在部分乘用车上改用磷酸铁锂电池,如江淮汽车、北汽新能源、江西昌河汽车、何忠新能源、南汽金龙、上汽通用五菱、奇瑞商用车、东风汽车等等。除了长距离的技术路线,业务多元化是动力电池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另一条途径。其中储能市场近年来备受动力电池青睐,争相进入。其中大部分如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杜南电源、自行车电池、李绅电池等已经在储能领域布局了很长时间,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储能业务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投产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31.3GW,占全球市场总量的17.3%。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发布报告称,全球储能项目将得到极大发展,从2018年的9-17GW增长到2040年的1095-2850 GW。在这片“蓝海”中,动力电池企业将找到新的爆发式增长点。同时,在电动化的其他领域,如电动船舶、电动工程机械、电动飞机、智能穿戴产品市场、动力电池回收等领域,这些企业也在加快探索商业化发展模式的步伐。走向海外也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一个很好的谋生之道。据相关机构预测,未来十年,全球动力锂电池市场将继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22年,总需求和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54.9GWh和267亿美元,未来十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7.0%和31.6%。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空缺依然存在。目前,比亚迪、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郭萱高科等企业已经扬帆出海。两个月前,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在德国图林根州的第一家海外工厂正式破土动工。根据规划,欧洲工厂的建筑面积为23公顷,生产线包括电池和模块产品。预计2022年产能达到14GWh,产品将与宝马、大众、戴姆勒、捷豹路虎、PSA等世界知名车企匹配。此前,郭萱高科的全资子公司合富郭萱与印度塔塔汽车公司签署了合资协议。双方拟在印度建立合资公司,主要生产动力电池模块和动力电池组的设计、开发、验证和制造,以及动力电池管理系统。除了动力电池下游厂商,上游……材料公司也在寻求“出海”以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设备制造商先锋智能(Pioneer Intelligence)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已在瑞典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暂为500万SEK。同一天,天赐材料还宣布将在韩国投资5亿韩元(约合303万人民币),成立全资子公司。此外,这家精细化工企业还投资500万美元(约合3530万人民币)在捷克设立子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原材料(包括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销售。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这些有着深厚积累的行业领袖,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突破”思路。

标签:比亚迪宝马大众大发东风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全面解析:MEB来袭 这是大众的翻身之战

2015年的“排放门”对于大众来说是一次伤筋动骨的打击,大众不仅仅为此付出了近240亿欧元的损失,高层的全面洗牌、巨大的财务负担和技术性的课题都让这艘工业巨轮不得不调整前进的方向和节奏。

1900/1/1 0:00:00
2020年在即,中国汽车市场将有怎样的规模

进入12月,汽车行业也到了每年一度的盘点全年,谋划明年的关键时刻。即将到来的2020年,不但是众多车企心心念念的理想与目标达成之年,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1900/1/1 0:00:00
建立服务站,特斯拉将进军以色列

据《Calcalist》报道,特斯拉将进军以色列,并建立服务站。近日,特斯拉聘请了的以色列律师和海关经纪人,他们将与特斯拉欧洲的代表一起,参加与以色列能源部和交通部的一系列会议。

1900/1/1 0:00:00
阿斯顿·马丁CEO:不会主动寻求新股东

“加拿大富翁竞购阿斯顿马丁大量股份”一事到底是否属实?近日,阿斯顿马丁高层回应了此事。

1900/1/1 0:00:00
当汽车营销越来越难做时应该怎么做?

虽然是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但汽车营销核心点更在于如何运用流量进而带来更有成效的转化。过去一两年来,汽车行业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寒冬,销量下滑、企业濒临倒闭的新闻已经司空见惯,行业即将迎来剧烈的洗牌。

1900/1/1 0:00:00
99.999% 奔驰高管概述自动驾驶安全标准

安全,一直是汽车行业的最高准则尤其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而言,安全显得更为重要。2018年,发生在Uber自动驾驶汽车上的撞人致死事故,引起了全行业的震动。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