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多家车企重启日韩电池采购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新能源汽车补贴全面取消的最后期限——2020年还有几天就要到了,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在中国频频变局,迎接这个“大好”的反击机会。此前三年,由于被排除在动力电池“白名单”之外,受补贴限制,日韩电池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遭遇滑铁卢。一旦补贴取消,日韩电池将与本土电池厂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2020年补贴的退坡,日韩电池重回战场,将大大增加电池供应商的选择,因为无论搭载哪种电池,2020年后都不再享受补贴。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供应链将由市场驱动。对此,有专家甚至将其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汽车普及的意义相提并论,认为对于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行业来说,2020年的意义与传统燃油汽车在2001年的意义相差无几。然而,对于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本土供应商群体来说,这是一场终于来临的决战。事实上,前一场战争已经很快开始了。一年来,车企纷纷与日韩电池结盟。今年6月,吉利间接持股子公司与LG化学成立合资公司,成为自主品牌转向日韩电池的标志性事件。过去一周,日韩电池企业密集发布三大重磅消息。包括韩国电池制造商SK Innovation计划投资10.5亿美元为东风大岳起亚建设盐城电池工厂;SK集团与北汽集团的合作,以及通用汽车宣布与LG共同投资23亿美元成立合资公司,相信会延伸到中国业务。日韩电池开始夺回多家汽车厂商的电池订单。这一波操作已经涉及到了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优势领域——外资和合资车企,其中一部分开始与日韩电池进行密切接触,并达成供货协议。“合作的车企(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并没有更换供应商,而是同时与两家供应商合作。”对于上述疑似“跑单”的现象,接近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内匿名人士予以否认,称“如果我是车企,我也愿意有第二个供应商,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即便如此,也有业内专家认为,日韩电池企业必然会分流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订单。经过短暂的休眠期,日韩电池再次进入中国。能否撼动已经形成的动力电池市场格局?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一旦日韩电池供应商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将很难保持垄断地位,并失去部分市场份额。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蛋糕整体变大,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也可能会增长。”数百家中小型中国电池供应商也将在日韩电池的冲击下加速洗牌进程。“随着2020年龙头电池厂投资能力的释放,产能利用率低的中小电池厂将面临主机厂价格更低、上游议价能力更低的局面,生存空间极小。”德勤中国汽车行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周告诉经济观察报。在过去的三年里,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迅速。到2018年,其动力电池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3.54GWh,占据41%的市场份额。但自去年电池“白名单”对日韩电池开放后,很多车企迅速重启或与日韩电池厂商达成新的战略合作。业内人士认为,日韩电池与车企合作主要是因为前者的性价比更高。国际投资分析机构瑞银(UBS)2018年底发布的电池厂商成本报告显示,在松下、LG、三星SDI、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锂离子电池中,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电池成本最高。其中,松下21700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为111美元/千瓦时,LG化学公司的成本为148美元/千瓦时,三星SDI和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成本超过150美元/千瓦时,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成本略逊于三星SDI,排名第四。但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否认自己在性价比上有劣势。“它(报告生产商)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拆除了一个523电池,而在日本和韩国拆除了一个622电池。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这款电池钴含量很高,所以成本当然高。这不是‘田忌赛马’吗?”一位接近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匿名业内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就同级别电池而言,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性价比并不比任何日韩电池差。尽管如此,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一直有危机感,并一再强调要降低电池成本。今年7月,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群在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2020年前公司电池成本将降至1元/Wh以下。日前,有消息称,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仍在通过改变电池的分组方式来提高体积利用率和生产效率……ack,从而降低电池制造成本。对于多家车企与日韩电池合作,疑似导致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跑单”的现象,该匿名人士表示,此次合作主要是基于车企对供应链稳定性的考虑,“‘双电池供应商’可能会成为越来越多车企的选择”。此前有消息称,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产能不足导致各大车企抢单现象,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进程。然而,主机厂为规避风险而采取的“双供应商”做法,无疑会使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面临来自日本和韩国电池的竞争。梅认为,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在电池核心技术上的创新能力,以及与众多车企的深度合作甚至绑定,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保持其稳定运营的关键。不过,周表示,OEM厂商一向欢迎多渠道供应。由于包括性价比在内的核心零部件的定点考虑,预计合资车企的动力电池订单将逐渐转向日韩电池厂。“在日韩电池产能在国内集中释放之前,国内电池厂必须降低成本,在缓冲期内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综合性价比、性能和质量,并在海外市场寻求机会。”周对说道。日前,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将进军电动船舶行业,并在欧洲设立了动力电池研发和生产基地。对于那些小规模的动力电池厂商来说,在日韩电池的大举进攻下,必然会加速洗牌。事实上,在补贴退坡带来的成本压力下,近两年动力电池企业的淘汰从未停止。高工R&D布的数据显示,两年前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达到155家,但到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105家。目前,一些动力电池企业频繁拖欠主机厂货款。值得注意的是,在动力电池的“三国时代”,还有很多“野心家”,也就是各种新能源汽车厂商。在新能源已经成为公认的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主机厂愿意被电池供应商卡住,即使日韩电池也会回归竞争,这将大大丰富电池供应商的选择。目前,虽然大部分主机厂主要采购电池,但越来越多的主机厂正计划自建电池生产基地或与合作伙伴合作。在“反攻”前夕,我们面临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诱惑,尽管有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等强大的本土竞争对手。日韩电池仍在全力以赴重返中国市场。12月2日,外媒报道称,韩国电池制造商SK Innovation计划投资10.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82亿元),在中国江苏省盐城市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并供应给现代汽车集团在华合资企业之一的东风大岳起亚汽车,这是SK Innovation在中国的第二家电池工厂。此前,东风大岳起亚K3插电式混合动力电池供应商为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与此同时,SK与北汽集团的合作再次重启。12月5日,SK集团、北汽集团、北京电控共同成立北电阿斯特(简称BEST)并宣布竣工投产。未来将为BAIC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提供电池支持。在此前供应暂停的背景下,BEST的成立被认为标志着SK电池与BAIC新能源(目前中国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制造商)合作的深化。在此之前,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也是BAIC新能源的主要电池供应商。正在中国加速电动汽车布局的合资巨头上汽通用公开宣称,中国……美国的电池合作伙伴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但在12月6日,通用汽车宣布将与LG化学联手大规模生产电池单体,并将其应用于公司未来的电动汽车产品,双方将投资23亿美元成立一家全新的合资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随着这一消息的发布,上汽通用未来采用双电池供应商模式的可能性更大。以上只是日韩电池近期在中国市场布局的冰山一角。日韩电池厂商在去年重回电池“白名单”后,已经开始了在中国加大投资布局的战略。比如去年底三星环新动力电池新二期工厂项目在Xi安开工,今年6月LG与吉利合资。日韩电池除了与OEM建立合资企业,还与中国电池厂商在连横合作。今年5月8日,LG化学与华友钴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将于2020年5月量产。除了与北汽集团合作,SK Innovation还将与电池制造商惠州亿纬锂能合作建设另一座电池工厂。上述措施被认为是日韩电池企业为保持供应体系稳定、降低成本以增强市场竞争力而做出的选择。虽然没有韩国电池企业那么高调,但一向谨慎的日本电池企业也开始在中国市场有所动作。日前有消息称,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生产步入正轨,松下有计划在中国市场生产电池。今年年初,丰田与松下宣布在2020年底前成立合资公司,这也成为丰田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供应商转向松下的前兆。目前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的电池供应商都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一切都表明,日本和韩国的电池企业正在努力迎接2020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5万辆,占全球202万辆的62%。另一方面,由于电池和手机主业的LG、三星等企业业绩持续低迷,动力电池板块被寄予厚望。LG今年发布的五年发展计划显示,未来动力电池的销售将成为公司最大的业务。三星也明确表示,未来在中国的业务将主要集中在投资动力电池生产线上。新能源汽车补贴全面取消的最后期限——2020年还有几天就要到了,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在中国频频变局,迎接这个“大好”的反击机会。此前三年,由于被排除在动力电池“白名单”之外,受补贴限制,日韩电池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遭遇滑铁卢。一旦补贴取消,日韩电池将与本土电池厂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2020年补贴的退坡,日韩电池重回战场,将大大增加电池供应商的选择,因为无论搭载哪种电池,2020年后都不再享受补贴。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供应链将由市场驱动。对此,有专家甚至将其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汽车普及的意义相提并论,认为对于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行业来说,2020年的意义与传统燃油汽车在2001年的意义相差无几。然而,对于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本土供应商群体来说,这是一场终于来临的决战。事实上,前一场战争已经很快开始了。一年来,车企纷纷与日韩电池结盟。今年6月,吉利的间接持股子公司……iary与LG化学成立合资公司,成为自主品牌转向日韩电池的标志性事件。过去一周,日韩电池企业密集发布三大重磅消息。包括韩国电池制造商SK Innovation计划投资10.5亿美元为东风大岳起亚建设盐城电池工厂;SK集团与北汽集团的合作,以及通用汽车宣布与LG共同投资23亿美元成立合资公司,相信会延伸到中国业务。日韩电池开始夺回多家汽车厂商的电池订单。这一波操作已经涉及到了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优势领域——外资和合资车企,其中一部分开始与日韩电池进行密切接触,并达成供货协议。“合作的车企(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并没有更换供应商,而是同时与两家供应商合作。”对于上述疑似“跑单”的现象,接近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内匿名人士予以否认,称“如果我是车企,我也愿意有第二个供应商,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即便如此,也有业内专家认为,日韩电池企业必然会分流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订单。经过短暂的休眠期,日韩电池再次进入中国。能否撼动已经形成的动力电池市场格局?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一旦日韩电池供应商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将很难保持垄断地位,并失去部分市场份额。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蛋糕整体变大,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也可能会增长。”数百家中小型中国电池供应商也将在日韩电池的冲击下加速洗牌进程。“随着2020年龙头电池厂投资能力的释放,产能利用率低的中小电池厂将面临主机厂价格更低、上游议价能力更低的局面,生存空间极小。”德勤中国汽车行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周告诉经济观察报。在过去的三年里,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迅速。到2018年,其动力电池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3.54GWh,占据41%的市场份额。但自去年电池“白名单”对日韩电池开放后,很多车企迅速重启或与日韩电池厂商达成新的战略合作。业内人士认为,日韩电池与车企合作主要是因为前者的性价比更高。国际投资分析机构瑞银(UBS)2018年底发布的电池厂商成本报告显示,在松下、LG、三星SDI、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锂离子电池中,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电池成本最高。其中,松下21700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为111美元/千瓦时,LG化学公司的成本为148美元/千瓦时,三星SDI和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成本超过150美元/千瓦时,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成本略逊于三星SDI,排名第四。但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否认自己在性价比上有劣势。“它(报告生产商)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拆除了一个523电池,而在日本和韩国拆除了一个622电池。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这款电池钴含量很高,所以成本当然高。这不是‘田忌赛马’吗?”一位接近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匿名业内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就同级别电池而言,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性价比并不比任何日韩电池差。尽管如此,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一直有危机感,并一再强调要降低电池成本。今年7月,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群在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2020年前公司电池成本将降至1元/Wh以下。日前,有消息称,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仍在通过改变电池的分组方式来提高体积利用率和生产效率……ack,从而降低电池制造成本。对于多家车企与日韩电池合作,疑似导致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跑单”的现象,该匿名人士表示,此次合作主要是基于车企对供应链稳定性的考虑,“‘双电池供应商’可能会成为越来越多车企的选择”。此前有消息称,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产能不足导致各大车企抢单现象,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进程。然而,主机厂为规避风险而采取的“双供应商”做法,无疑会使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面临来自日本和韩国电池的竞争。梅认为,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在电池核心技术上的创新能力,以及与众多车企的深度合作甚至绑定,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保持其稳定运营的关键。不过,周表示,OEM厂商一向欢迎多渠道供应。由于包括性价比在内的核心零部件的定点考虑,预计合资车企的动力电池订单将逐渐转向日韩电池厂。“在日韩电池产能在国内集中释放之前,国内电池厂必须降低成本,在缓冲期内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综合性价比、性能和质量,并在海外市场寻求机会。”周对说道。日前,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将进军电动船舶行业,并在欧洲设立了动力电池研发和生产基地。对于那些小规模的动力电池厂商来说,在日韩电池的大举进攻下,必然会加速洗牌。事实上,在补贴退坡带来的成本压力下,近两年动力电池企业的淘汰从未停止。高工R&D布的数据显示,两年前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达到155家,但到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105家。目前,一些动力电池企业频繁拖欠主机厂货款。值得注意的是,在动力电池的“三国时代”,还有很多“野心家”,也就是各种新能源汽车厂商。在新能源已经成为公认的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主机厂愿意被电池供应商卡住,即使日韩电池也会回归竞争,这将大大丰富电池供应商的选择。目前,虽然大部分主机厂主要采购电池,但越来越多的主机厂正计划自建电池生产基地或与合作伙伴合作。在“反攻”前夕,我们面临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诱惑,尽管有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等强大的本土竞争对手。日韩电池仍在全力以赴重返中国市场。12月2日,外媒报道称,韩国电池制造商SK Innovation计划投资10.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82亿元),在中国江苏省盐城市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并供应给现代汽车集团在华合资企业之一的东风大岳起亚汽车,这是SK Innovation在中国的第二家电池工厂。此前,东风大岳起亚K3插电式混合动力电池供应商为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与此同时,SK与北汽集团的合作再次重启。12月5日,SK集团、北汽集团、北京电控共同成立北电阿斯特(简称BEST)并宣布竣工投产。未来将为BAIC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提供电池支持。在此前供应暂停的背景下,BEST的成立被认为标志着SK电池与BAIC新能源(目前中国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制造商)合作的深化。在此之前,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也是BAIC新能源的主要电池供应商。正在中国加速电动汽车布局的合资巨头上汽通用公开宣称,中国……美国的电池合作伙伴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但在12月6日,通用汽车宣布将与LG化学联手大规模生产电池单体,并将其应用于公司未来的电动汽车产品,双方将投资23亿美元成立一家全新的合资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随着这一消息的发布,上汽通用未来采用双电池供应商模式的可能性更大。以上只是日韩电池近期在中国市场布局的冰山一角。日韩电池厂商在去年重回电池“白名单”后,已经开始了在中国加大投资布局的战略。比如去年底三星环新动力电池新二期工厂项目在Xi安开工,今年6月LG与吉利合资。日韩电池除了与OEM建立合资企业,还与中国电池厂商在连横合作。今年5月8日,LG化学与华友钴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将于2020年5月量产。除了与北汽集团合作,SK Innovation还将与电池制造商惠州亿纬锂能合作建设另一座电池工厂。上述措施被认为是日韩电池企业为保持供应体系稳定、降低成本以增强市场竞争力而做出的选择。虽然没有韩国电池企业那么高调,但一向谨慎的日本电池企业也开始在中国市场有所动作。日前有消息称,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生产步入正轨,松下有计划在中国市场生产电池。今年年初,丰田与松下宣布在2020年底前成立合资公司,这也成为丰田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供应商转向松下的前兆。目前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的电池供应商都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一切都表明,日本和韩国的电池企业正在努力迎接2020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5万辆,占全球202万辆的62%。另一方面,由于电池和手机主业的LG、三星等企业业绩持续低迷,动力电池板块被寄予厚望。LG今年发布的五年发展计划显示,未来动力电池的销售将成为公司最大的业务。三星也明确表示,未来在中国的业务将主要集中在投资动力电池生产线上。

标签:丰田东风起亚一汽比亚迪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GNEV10倒计时第3天 | 为明天而研发/用户第一 两场论坛嘉宾已确定

12月16日,第十届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GNEV10)将在北京召开,期待与您相约“穿越风暴”,不见不散大会的主题是“重新定义汽车:伟大的船长”。

1900/1/1 0:00:00
诺基亚与戴姆勒因导航和无人驾驶技术许可发生纠纷

据路透社报道,诺基亚与戴姆勒和数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导航系统、无人驾驶技术关键系统等方面,因技术许可发生纠纷,但各方已同意通过独立调解来解决技术许可纠纷。

1900/1/1 0:00:00
天美汽车是谁?我们查了一下它的老板有800条风险和预警

虽然年头不景气,但造车的欲望一点都没有减弱,在恒大代表房地产布局新能源汽车之后,造车新势力中又多了一位电器行业延申的新成员,它的名字叫天美汽车。

1900/1/1 0:00:00
新能源车"跌跌不休" 又有造车新势力杀入

新能源车销量跌势不止的2019年下半年,竟然在年底又迎来一位造车新势力。日前,一家名为天美汽车的纯电动车新车企疑似对外公布了全新Logo和首款纯电SUV车型。

1900/1/1 0:00:00
首架电动飞机试飞成功,波音、Uber、特斯拉瞄准航空电气化

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飞机电气化成为可能。据英国广播公司(BBC)12月11日报道,世界上第一架全电动商用飞机已完成首次试飞,从加拿大城市温哥华起飞,飞行时长约15分钟。

1900/1/1 0:00:00
为推动电动车发展 欧洲各国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据外媒报道,由于欧洲各国政府为购买新车的消费者提供了更高的激励措施,明年欧洲将会引领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长。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