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出生的王传福,今年才54岁。但是他已经折腾比亚迪25年了。5月20日,官网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进行了多项工商变更。王传福卸任法定代表人,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何接任,并兼任公司总经理。从1997年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成立至今,王传福在比亚迪造车业务上独裁了23年,从未放手。员工和董事大概都习惯了他不妥协的话,习惯了跟着王传福的方向走。虽然偶尔会累,但总能站在新的高度。现在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特斯拉的压力下,王传福要放权了。还不够吗?还是放开手脚再努力?王传福心里的算盘谁也抓不住。放下比亚迪的王传福,他还能再次实现他的电池梦吗?一直能够“野蛮生长”的比亚迪会迎来转机吗?这次史无前例的发布,对于比亚迪和王传福来说,都将是一个新的转折点。比亚迪的“王传福专政”比亚迪的“王传福专政”由来已久,大概从第一块电池做出来的时候就开始了。1995年2月,深市乍暖还寒,王传福向从事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注册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当时手机和小灵通逐渐兴起,他带领20多人在深圳李安堂的老车间开始做手机电池。90年代手机和小灵通兴起,但日本充电电池独霸天下,占据90%的市场。国内厂商在帮日本人组装成品电池的同时,王传福却想自己生产镍镉电池。无力负担日本上千万的生产线,他选择自制关键设备,将生产线分解成半人工自动化流程,以低廉的人力成本优势抢占低端市场。之后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升级设备,努力进军高端市场。从那以后,王传福就习惯性地亲力亲为,经常亲自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博览会,拉摩托罗拉等大客户的订单。1997年,比亚迪镍镉电池销量全球第四。▲1996年,王传福(左二)陪同客户参观工厂,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之后,王传福取下镍氢电池,于1997年开始量产。并在97年金融风暴中进入全球销量前7。新千年,王传福的锂电池研发又是一次高歌猛进,2001年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比亚迪于2002年成功上市。市场一次又一次证明了“王传福独裁”的正确性。到目前为止,比亚迪仍然是电池制造商。直到2003年1月,比亚迪以2.7亿元收购了Xi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的股份。生产电池的比亚迪开始制造汽车。王传福想通过在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车第一品牌。他在电池生产领域的成功让他自信满满,但金融主们并不相信他。在签署转让协议之前,一位基金经理威胁他,如果他坚持收购,就卖掉比亚迪的股票。说时迟那时快,比亚迪完成收购计划的当天,比亚迪股价4元暴跌逾21%,第二天,比亚迪股价从18港元暴跌至14.45港元。两天时间,公司市值蒸发近27亿港元。好在比亚迪最后挺过来了。收购后不久,他放弃了秦川留下的弗勒和他原来的技术人员。他拉了原SAIC工程院院士连玉波入伙,在上海招了几十个应届大学生,购置了一些设备,在上海成立了比亚迪的R&D中心,开始从拆解汽车开始研究造车。从国产经济型车到纯进口高档车,都是买来给技术人员解剖的。这位年轻的工程师看到一辆价值近百万元的奔驰轿车,简直不忍下手。王传福二话没说,走上去用……在身上画了几个记号车钥匙,让工程师目瞪口呆。在砸了第一辆经济型轿车316,花了一年时间,花了一个多亿,却因为太丑而毁了自己之后,2005年9月,代号为326的比亚迪F3诞生了,一个丰田卡罗拉脸,一个飞度屁股,一个威驰腰线的便宜货。8-9万的低级定价,有着中级车的配置。F3的设定同时针对两种消费者,所以销量一路攀升。它的出现不仅让比亚迪在造车业务上赚到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有一个自主品牌叫比亚迪。不久,比亚迪推出了第二款车型F6。F6下线那天,王传福回忆起自己的初衷。“未来是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而不是汽油车。比亚迪计划2015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车企,2025年销量突破1000万辆,超越丰田成为世界第一。”当时的比亚迪得到了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陆离的赏识,并推荐给了查理·孟格。芒格告诉巴菲特,“他是杰克·韦尔奇和爱迪生的综合体。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经过索科尔对比亚迪和王传福的考察,巴菲特终于在2008年9月以2.3亿美元收购了比亚迪10%的股份。获得巴菲特投资的王传福一时风头正劲。第二年,他登上了胡润百富榜榜首。但致富并没有让他的电动车事业一帆风顺,只是在烧钱速度上有了质的提升。比亚迪成立国内第一批电动车研究所,斥资2亿元收购半导体厂商宁波中威,斥资120亿元建设电池储能电站,投资50亿元研发空中云轨,收购多家公交、能源、电池企业...即使是大胆而明智的企业家也总是会犯错。2010年电池业务不景气,汽车业务利润减半。王传福11年不得不宣布入局。后来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终于来了,比亚迪电动车慢慢迎来了春天。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中,比亚迪用满满的经验和资本碾压了那些透露着作弊气息,毫无战斗力的朋友。补贴如火如荼的15-17年,是比亚迪电动车发展最快的几年。截至2017年底,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已上升至13%,累计销量超过450万辆,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电动车销量第一。至此,王传福“成为中国第一大车企”的野心实现了。从做电池到造车,再到造新能源汽车,比亚迪的每一次崛起都贯彻了王传福的“我行我素”。在民智不开放的情况下,旁观者的意见只能是困扰心灵的噪音。这个时候,“独裁”就是最有效率的方向。很难用超前但坚定的眼光去理解,这很正常。无论投资人还是员工,大部分都是单纯的逐利者。只有王传福作为真正的追梦人,一直在独自“筑梦”。可以说,比亚迪一次次的行业领先,离不开“王传福独裁”的力量。比亚迪是一家怎样的工厂?王传福的创业故事发展到这个地步,比亚迪已经不是过去的比亚迪了。有人理解为电池厂,是1995年的比亚迪。有人理解为低端车经销商,是2005年的比亚迪。有人把它理解为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是2017年的比亚迪。有人理解为手机代工厂,是2019年的比亚迪。有人理解为口罩厂,是2020年的比亚迪。这些都是比亚迪,但对于创业皇帝王传福来说,比亚迪远不止这些。如今,比亚迪拥有23个事业部,分为六大事业群:电池事业群、电子事业群、乘用车事业群、商用车事业群、轨道交通事业群。电池事业群下有:第二事业部(主要是汽车动力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和中研院(负责生产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包括锂离子电池和其他类型的电池、充电器、电子产品、仪器仪表、flexi……e电路板、五金制品、液晶显示器、手机零配件、模具、塑料制品等。).电子事业群下设:第一事业部(镍氢的生产)乘用车事业群下设:汽车工程研究院(主要研发比亚迪乘用车,包括内外饰设计、外观设计、产品开发等。)、11分部(冲压、焊接、涂装、装配四道工序)、汽车销售、汽车模具中心。轨道交通事业群下的事业部有:一、二、三轨事业部,21/22/23事业部,以及部分职能单位。据悉,事业部是按区划分的。商用车事业群下设商用车研究所(主要从事乘用车的产品研发)、卡车研究所(主要从事卡车的产品研发)、十九事业部(相当于乘用车或卡车的四大技术生产事业部)、商用车销售事业部。除了上述事业部之外,比亚迪还有一些不属于这些事业群的独立事业部,比如为电站制造电机的14个部门、叉车和LED相关事业部等。第17事业部是比亚迪的精锐部队之一,负责比亚迪动力总成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核心业务。这次疫情,比亚迪从12个事业部抽调了3000多名工程师,其中比亚迪中研院负责消液的生产,比亚迪电子集团负责口罩的生产。具体分工是消液在汕尾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口罩在深圳宝龙工业园比亚迪第九分部生产。画400张图纸用了3天,完成口罩机研发用了7天,建成100条口罩生产线用了不到30天。日产能突破500万片,比亚迪创造了企业转行做口罩的“深圳速度”,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企业。这是王传福面对“黑天鹅事件”的又一份完美答卷。环顾四周,你会发现比亚迪真的什么都是自己做的。从电机、减速器、电池组件、控制系统都是自己研发生产的,好像只有轮胎不是自己生产的。除了造车,2019年还承担了小米手机代工的工作;此外,还涉足芯片制造,是国内唯一拥有IGBT完整产业链的车企;还有上面提到的轨道交通事业部。比亚迪投入五年研发云轨,烧了50亿;此外,据说还涉足航天领域的火箭项目...在最新的工商信息变更中,比亚迪还在经营范围中增加了餐饮服务,即使要在园区内设立自己的员工食堂和美食街?其实业内的人都知道,过度的技术自主会导致没有朋友。正如任所说,“我们吃肉,让朋友喝汤”,但习惯性独裁的王传福就是不需要朋友。有人说任的行为像个侠客,那么王传福的人生哲学应该更像是那种在魔窟里练功又保密的怪人。但我们很难用简单的是非逻辑来评判他。一个“偏执”的王力可传夫,一个孤独的人,注定是一个孤独的病人。在庞大的比亚迪集团中,王传福一直坚持自己的扁平化管理。“在比亚迪,我是不妥协的,我们企业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我的声音。”13年,比亚迪处于调整阶段,裁员数万人。据内部员工透露,王传福当时的作息基本是一大早就把自己的车F3DM开到公司的专用车位,然后一整天都在楼里办公。大家基本吃完后,他就默默去食堂吃饭了。记者问内部员工:“你为什么不和他谈谈,说点什么?”“我们不会和老板谈,也怕打断他的思路。他似乎一直在考虑技术方面的事情。”“他很不喜欢被你采访。他更喜欢和研究人员一起研究一些东西。”至今,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王国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相比之下,长城魏建军有王凤英陪着,吉利李书福有安聪慧撑腰,王传福总是一个人。他是国王,但在这个庞大的王国里,他只是一个真正的“鳏夫”。对于任何一家上市公司来说,职业经理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对于比亚迪来说,只有铁打的王传福和流动的职业经理人。前不久,在口罩制作这件事上,王传福连续几天亲自督导工作5-6个小时。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年营收1000亿的公司的掌舵人。王传福的亲力亲为的确是比亚迪一次次崛起的核心动力,但也让比亚迪无法踏入未来,无法进入高层次的竞争,这与比亚迪版图的扩大和王传福“绿色帝国”的夙愿有关。比亚迪靠电池发家,全球第二。长期以来,比亚迪是中国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直到2017年,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首次击败比亚迪,获得当年全球动力电池厂商销量冠军。CATL的超越,一方面是因为华晨宝马的橄榄枝,另一方面是比亚迪的保守。在CATL不断开疆拓土的同时,比亚迪一直坚持高举磷酸亚铁锂的大旗。三元锂电池的兴起始于2014年。两者的区别在于三元锂电池易燃,但续航好。磷酸亚铁锂安全,续航不好;磷酸亚铁锂+三元材料两条腿走路的CATL,成功领先半个身位。此外,信奉“垂直整合模式”的比亚迪也从未对外开放过动力电池的供应。虽然后期放开了,但是动力电池业务缺乏独立性,让车厂难免担心,这给了CATL足够的空间。在新能源补贴的巨大热情下,2017年初比亚迪回过神来的时候,CATL势不可挡,取得了销量的领先。此后,CATL一直稳坐全球销量第一,而比亚迪电池却每况愈下,去年滑落至第四。2017年国家补贴再次要求续航里程和能量密度,市场开始向续航更好的三元锂电池倾斜。但王传福不肯放弃他的理想——磷酸铁锂电池。1966年出生的王传福,今年才54岁。但是他已经折腾比亚迪25年了。5月20日,官网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进行了多项工商变更。王传福卸任法定代表人,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何接任,并兼任公司总经理。从1997年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成立至今,王传福在比亚迪造车业务上独裁了23年,从未放手。员工和董事大概都习惯了他不妥协的话,习惯了跟着王传福的方向走。虽然偶尔会累,但总能站在新的高度。现在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特斯拉的压力下,王传福要放权了。还不够吗?还是放开手脚再努力?王传福心里的算盘谁也抓不住。放下比亚迪的王传福,他还能再次实现他的电池梦吗?一直能够“野蛮生长”的比亚迪会迎来转机吗?这次史无前例的发布,对于比亚迪和王传福来说,都将是一个新的转折点。比亚迪的“王传福专政”比亚迪的“王传福专政”由来已久,大概从第一块电池做出来的时候就开始了。1995年2月,深市乍暖还寒,王传福向从事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注册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当时手机和小灵通逐渐兴起,他带领20多人在深圳李安堂的老车间开始做手机电池。90年代手机和小灵通兴起,但日本充电电池独霸天下,占据90%的市场。国内厂商在帮日本人组装成品电池的同时,王传福却想自己生产镍镉电池。无力负担日本上千万的生产线,他选择自制关键设备,将生产线分解成半人工自动化流程,以低廉的人力成本优势抢占低端市场。之后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升级设备,努力进军高端市场。从那以后,王传福就习惯性地亲力亲为,经常亲自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博览会,拉摩托罗拉等大客户的订单。1997年,比亚迪镍镉电池销量全球第四。▲1996年,王传福(左二)陪同客户参观工厂,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之后,王传福取下镍氢电池,于1997年开始量产。并在97年金融风暴中进入全球销量前7。新千年,王传福的锂电池研发又是一次高歌猛进,2001年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比亚迪于2002年成功上市。市场一次又一次证明了“王传福独裁”的正确性。到目前为止,比亚迪仍然是电池制造商。直到2003年1月,比亚迪以2.7亿元收购了Xi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的股份。生产电池的比亚迪开始制造汽车。王传福想通过在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车第一品牌。他在电池生产领域的成功让他自信满满,但金融主们并不相信他。在签署转让协议之前,一位基金经理威胁他,如果……就卖掉比亚迪的股票坚持要收购。说时迟那时快,比亚迪完成收购计划的当天,比亚迪股价4元暴跌逾21%,第二天,比亚迪股价从18港元暴跌至14.45港元。两天时间,公司市值蒸发近27亿港元。好在比亚迪最后挺过来了。收购后不久,他放弃了秦川留下的弗勒和他原来的技术人员。他拉了原SAIC工程院院士连玉波入伙,在上海招了几十个应届大学生,购置了一些设备,在上海成立了比亚迪的R&D中心,开始从拆解汽车开始研究造车。从国产经济型车到纯进口高档车,都是买来给技术人员解剖的。这位年轻的工程师看到一辆价值近百万元的奔驰轿车,简直不忍下手。王传福二话没说,上去用车钥匙在车身上画了几个记号,让工程师目瞪口呆。在砸了第一辆经济型轿车316,花了一年时间,花了一个多亿,却因为太丑而毁了自己之后,2005年9月,代号为326的比亚迪F3诞生了,一个丰田卡罗拉脸,一个飞度屁股,一个威驰腰线的便宜货。8-9万的低级定价,有着中级车的配置。F3的设定同时针对两种消费者,所以销量一路攀升。它的出现不仅让比亚迪在造车业务上赚到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有一个自主品牌叫比亚迪。不久,比亚迪推出了第二款车型F6。F6下线那天,王传福回忆起自己的初衷。“未来是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而不是汽油车。比亚迪计划2015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车企,2025年销量突破1000万辆,超越丰田成为世界第一。”当时的比亚迪得到了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陆离的赏识,并推荐给了查理·孟格。芒格告诉巴菲特,“他是杰克·韦尔奇和爱迪生的综合体。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经过索科尔对比亚迪和王传福的考察,巴菲特终于在2008年9月以2.3亿美元收购了比亚迪10%的股份。获得巴菲特投资的王传福一时风头正劲。第二年,他登上了胡润百富榜榜首。但致富并没有让他的电动车事业一帆风顺,只是在烧钱速度上有了质的提升。比亚迪成立国内第一批电动车研究所,斥资2亿元收购半导体厂商宁波中威,斥资120亿元建设电池储能电站,投资50亿元研发空中云轨,收购多家公交、能源、电池企业...即使是大胆而明智的企业家也总是会犯错。2010年电池业务不景气,汽车业务利润减半。王传福11年不得不宣布入局。后来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终于来了,比亚迪电动车慢慢迎来了春天。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中,比亚迪用满满的经验和资本碾压了那些透露着作弊气息,毫无战斗力的朋友。补贴如火如荼的15-17年,是比亚迪电动车发展最快的几年。截至2017年底,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已上升至13%,累计销量超过450万辆,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电动车销量第一。至此,王传福“成为中国第一大车企”的野心实现了。从做电池到造车,再到造新能源汽车,比亚迪的每一次崛起都贯彻了王传福的“我行我素”。在民智不开放的情况下,旁观者的意见只能是困扰心灵的噪音。这个时候,“独裁”就是最有效率的方向。很难用超前但坚定的眼光去理解,这很正常。无论投资人还是员工,大部分都是单纯的逐利者。只有王传福作为真正的追梦人,一直在独自“筑梦”。可以说,比亚迪一次次的行业领先,离不开“王传福独裁”的力量。比亚迪是一家怎样的工厂?王传福的创业故事发展到这个地步,比亚迪已经不是过去的比亚迪了。有人理解为电池厂,是19年的比亚迪……。有人理解为低端车经销商,是2005年的比亚迪。有人把它理解为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是2017年的比亚迪。有人理解为手机代工厂,是2019年的比亚迪。有人理解为口罩厂,是2020年的比亚迪。这些都是比亚迪,但对于创业皇帝王传福来说,比亚迪远不止这些。如今,比亚迪拥有23个事业部,分为六大事业群:电池事业群、电子事业群、乘用车事业群、商用车事业群、轨道交通事业群。电池事业群下有:第二事业部(主要是汽车动力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和中研院(负责生产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包括锂离子电池和其他类型的电池、充电器、电子产品、仪器仪表、柔性电路板、五金制品、液晶显示器、手机零配件、模具、塑料制品等。).电子事业群下设:第一事业部(镍氢的生产)乘用车事业群下设:汽车工程研究院(主要研发比亚迪乘用车,包括内外饰设计、外观设计、产品开发等。)、11分部(冲压、焊接、涂装、装配四道工序)、汽车销售、汽车模具中心。轨道交通事业群下的事业部有:一、二、三轨事业部,21/22/23事业部,以及部分职能单位。据悉,事业部是按区划分的。商用车事业群下设商用车研究所(主要从事乘用车的产品研发)、卡车研究所(主要从事卡车的产品研发)、十九事业部(相当于乘用车或卡车的四大技术生产事业部)、商用车销售事业部。除了上述事业部之外,比亚迪还有一些不属于这些事业群的独立事业部,比如为电站制造电机的14个部门、叉车和LED相关事业部等。第17事业部是比亚迪的精锐部队之一,负责比亚迪动力总成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核心业务。这次疫情,比亚迪从12个事业部抽调了3000多名工程师,其中比亚迪中研院负责消液的生产,比亚迪电子集团负责口罩的生产。具体分工是消液在汕尾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口罩在深圳宝龙工业园比亚迪第九分部生产。画400张图纸用了3天,完成口罩机研发用了7天,建成100条口罩生产线用了不到30天。日产能突破500万片,比亚迪创造了企业转行做口罩的“深圳速度”,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企业。这是王传福面对“黑天鹅事件”的又一份完美答卷。环顾四周,你会发现比亚迪真的什么都是自己做的。从电机、减速器、电池组件、控制系统都是自己研发生产的,好像只有轮胎不是自己生产的。除了造车,2019年还承担了小米手机代工的工作;此外,还涉足芯片制造,是国内唯一拥有IGBT完整产业链的车企;还有上面提到的轨道交通事业部。比亚迪投入五年研发云轨,烧了50亿;此外,据说还涉足航天领域的火箭项目...在最新的工商信息变更中,比亚迪还在经营范围中增加了餐饮服务,即使要在园区内设立自己的员工食堂和美食街?其实业内的人都知道,过度的技术自主会导致没有朋友。正如任所说,“我们吃肉,让朋友喝汤”,但习惯性独裁的王传福就是不需要朋友。有人说任的行为像个侠客,那么王传福的人生哲学应该更像是那种在魔窟里练功又保密的怪人。但我们很难用简单的是非逻辑来评判他。一个“偏执”的王力可传夫,一个孤独的人,注定是一个孤独的病人。在庞大的比亚迪集团中,王传福一直坚持自己的扁平化管理。“在比亚迪,我是不妥协的,我们企业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我的声音。”13年,比亚迪处于调整阶段,裁员数万人。据内部员工透露,王传福当时的作息基本是一大早就把自己的车F3DM开到公司的专用车位,然后一整天都在楼里办公。大家基本吃完后,他就默默去食堂吃饭了。记者问内部员工:“你为什么不和他谈谈,说点什么?”“我们不会和老板谈,也怕打断他的思路。他似乎一直在考虑技术方面的事情。”“他很不喜欢被你采访。他更喜欢和研究人员一起研究一些东西。”至今,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王国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相比之下,长城魏建军有王凤英陪着,吉利李书福有安聪慧撑腰,王传福总是一个人。他是国王,但在这个庞大的王国里,他只是一个真正的“鳏夫”。对于任何一家上市公司来说,职业经理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对于比亚迪来说,只有铁打的王传福和流动的职业经理人。前不久,在口罩制作这件事上,王传福连续几天亲自督导工作5-6个小时。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年营收1000亿的公司的掌舵人。王传福的亲力亲为的确是比亚迪一次次崛起的核心动力,但也让比亚迪无法踏入未来,无法进入高层次的竞争,这与比亚迪版图的扩大和王传福“绿色帝国”的夙愿有关。比亚迪靠电池发家,全球第二。长期以来,比亚迪是中国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直到2017年,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首次击败比亚迪,获得当年全球动力电池厂商销量冠军。CATL的超越,一方面是因为华晨宝马的橄榄枝,另一方面是比亚迪的保守。在CATL不断开疆拓土的同时,比亚迪一直坚持高举磷酸亚铁锂的大旗。三元锂电池的兴起始于2014年。两者的区别在于三元锂电池易燃,但续航好。磷酸亚铁锂安全,续航不好;磷酸亚铁锂+三元材料两条腿走路的CATL,成功领先半个身位。此外,信奉“垂直整合模式”的比亚迪也从未对外开放过动力电池的供应。虽然后期放开了,但是动力电池业务缺乏独立性,让车厂难免担心,这给了CATL足够的空间。在新能源补贴的巨大热情下,2017年初比亚迪回过神来的时候,CATL势不可挡,取得了销量的领先。此后,CATL一直稳坐全球销量第一,而比亚迪电池却每况愈下,去年滑落至第四。2017年国家补贴再次要求续航里程和能量密度,市场开始向续航更好的三元锂电池倾斜。但王传福不肯放弃他的理想——磷酸铁锂电池。最终他决定走三元锂电池这条路,然后用三元锂电池赚的钱支持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在电池业务上失算的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迎来了美国的凶猛势力。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建设了超级工厂。在王传福的带领下,比亚迪有过三次硬核革命:第一次是从零开始造镍镉电池,第二次是用电池造汽车,第三次是造新能源汽车。现在,王传福拿出他的刀片电池,看到这个势头就是要掀起第四次革命。官方称,“刀锋电池”具有其他动力电池无法比拟的安全性,兼具超长寿命和超长续航。它的诞生重新定义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将全球动力电池安全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王传福表示:“刀锋电池体现了比亚迪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更有能力重回引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的正道,彻底将‘自燃’二字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中抹去。”这款被无数厂商迫于市场压力而放弃的磷酸铁锂电池,这款王传福花了三年时间打磨改造以提高续航能力的刀锋磷酸铁锂电池,能否帮助他重新称霸?这是一个注。王传福押注比亚迪电动车的未来,又一次站在了整个行业的最前沿,还是相反。如果成功,他将被载入史册。这次他还是一如既往的自信,但是厂商能不能信就是另一回事了。2018年底,王传福表示,计划在2022年底前将电池业务上市,以筹集发展资金。据了解,比亚迪也在计划分拆车载电池业务,准备在上市前成立独立公司。上个月,比亚迪发布了2019年年报。2019年全年营收1277.39亿元,同比下降1.78%;2019年归属净利润16.12亿元,同比下降41.93%;扣非净利润降幅达60.64%至2.31亿元。Q4营收339亿元,同比下滑17.4%,净利润4000万元,同比下滑96.8%。受疫情影响,比亚迪Q1 2020业绩预告称,报告期内实现利润5000万元至1.5亿元,同比下降79.99%至93.33%。或许是财报数据中赤裸裸的数字刺痛了王传福牵着比亚迪的手,20多年的独裁终于要改变了。将子公司法人改为业务负责人,最显著的作用是简化行政流程,打破王传福的扁平化管理局面。虽然也伴随着粗放经营的风险,但这是比亚迪未来建立“绿色帝国”不得不经历的探索。随着这一发布,比亚迪的跑步速度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高。3月,比亚迪完成了主要零部件业务的拆分,成立了5家独立运营的“福地”公司。4月,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重组,不仅裁掉管理层和母公司,还开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引入外部投资。现在比亚迪又发布了,看来比亚迪是要放开手脚,和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特斯拉打一场硬仗了。比亚迪的“改革开放”真的来了。最终他决定走三元锂电池这条路,然后用三元锂电池赚的钱支持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在电池业务上失算的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迎来了美国的凶猛势力。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建设了超级工厂。在王传福的带领下,比亚迪有过三次硬核革命:第一次是从零开始造镍镉电池,第二次是用电池造汽车,第三次是造新能源汽车。现在,王传福拿出他的刀片电池,看到这个势头就是要掀起第四次革命。官方称,“刀锋电池”具有其他动力电池无法比拟的安全性,兼具超长寿命和超长续航。它的诞生重新定义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将全球动力电池安全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王传福表示:“刀锋电池体现了比亚迪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更有能力重回引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的正道,彻底将‘自燃’二字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中抹去。”这款被无数厂商迫于市场压力而放弃的磷酸铁锂电池,这款王传福花了三年时间打磨改造以提高续航能力的刀锋磷酸铁锂电池,能否帮助他重新称霸?这是一个注。王传福押注比亚迪电动车的未来,又一次站在了整个行业的最前沿,还是相反。如果成功,他将被载入史册。这次他还是一如既往的自信,但是厂商能不能信就是另一回事了。2018年底,王传福表示,计划在2022年底前将电池业务上市,以筹集发展资金。据了解,比亚迪也在计划分拆车载电池业务,准备在上市前成立独立公司。上个月,比亚迪发布了2019年年报。2019年全年营收1277.39亿元,同比下降1.78%;2019年归属净利润16.12亿元,同比下降41.93%;扣非净利润降幅达60.64%至2.31亿元。Q4营收339亿元,同比下滑17.4%,净利润4000万元,同比下滑96.8%。受疫情影响,比亚迪Q1 2020业绩预告称,报告期内实现利润5000万元至1.5亿元,同比下降79.99%至93.33%。或许是财报数据中赤裸裸的数字刺痛了王传福牵着比亚迪的手,20多年的独裁终于要改变了。将子公司法人改为业务负责人,最显著的作用是简化行政流程,打破王传福的扁平化管理局面。虽然也伴随着粗放经营的风险,但这是比亚迪未来建立“绿色帝国”不得不经历的探索。随着这一发布,比亚迪的跑步速度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高。3月,比亚迪完成了主要零部件业务的拆分,成立了5家独立运营的“福地”公司。4月,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重组,不仅裁掉管理层和母公司,还开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引入外部投资。现在比亚迪又发布了,看来比亚迪是要放开手脚,和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特斯拉打一场硬仗了。比亚迪的“改革开放”真的来了。
销量低迷叠加疫情,国家以利好政策开路复苏汽车消费。
1900/1/1 0:00:00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以下简称“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汽车界的代表委员们将聚焦产业实际,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
1900/1/1 0:00:00国内电池两大巨头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罕见的在网络上展开了一场“隔空对话”。近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对外表示:电池的安全和电池的滥用测试是两回事,但有些人把滥用测试的通过等同于电池的安全。
1900/1/1 0:00:00北京时间5月26日早间消息,据外媒报道,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自动工以来不断给外界带来惊喜,无论是特斯拉的支持者还是批评者,都对它的空前进度感到惊讶,位于二期工程内的ModelY厂区也不例外。
1900/1/1 0:00:00编者按周五下午的时候,第一电动网的办公室躁动起来。平时见不到的各路大神,戴着口罩,从各处冒出来。围在桌边的人,对市面上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感到迷惑、激动、愤怒、神往。问题太多,而答案太少。
1900/1/1 0:00:005月25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结束后,第二场“部长通道”开启,3位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