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由雷锋。com &由新智家主办的第四届全球智能驾驶峰会在深圳正式召开。
此次,以“智能驾驶的决战时刻”为主题,Leifeng.com新智佳将话筒交给了行业内19家标杆企业,辐射13项技术/场景,涵盖智能驾驶算法、芯片、感知、落地等多个维度,仅评选出每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
遵循“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行业解决方案的落地”两大黄金标准,演讲嘉宾与业界分享了对过往经验的总结与回顾、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以及有效模式的分享。
峰会之巅,西京科技无人驾驶业务合伙人孙作雷发表了题为《以无人驾驶提升商用车数字化智能价值》的精彩演讲。
孙作雷在会上指出,在过去几年智能驾驶技术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商用车无人驾驶用户的培育已经基本完成,产品和技术的成熟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水平提升。
据介绍,西京科技已助力振华重工全球首款自动驾驶无人跨运车,自主研发全球首款真正全时无人驾驶电动重卡Q-Truck,携手和记港口打造全球首个100%混合AI无人车和手动卡车的自动化码头项目。
“今年,许多行业用户开始直接关注实际业务落地,一批无人终端实现了持久运营。也许再过几年,我们恢复市场,会发现2021年将是无人驾驶大规模登陆商用车的元年。”孙作雷认为。
以下为孙作雷演讲全文。雷锋的新智慧司机。com在不改变初衷的情况下做了整理和编辑:
大家早上好!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分享我们团队在过去五年在无人商用车方向的实践。
这两年的疫情影响了很多行业,只有航运和物流行业逆势增长。例如,预计今年航运巨头的总利润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商用车驾驶员的缺口逐渐加大,使得整个行业对机器替代品的需求空前高涨。
另一方面,过去几年,在包括我们在内的多家创业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商用车无人驾驶用户培育期已经基本完成,产品和技术的成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今年很多行业用户厌倦了需求的新鲜感,而是直接着眼于实际的业务落地。今年已经有一批港口用户的无人码头投入运营,过几年就要恢复了。今年,2021年将是商用车无人驾驶大规模落地的元年。
2016年,我们团队以智能理货产品线进入港口物流行业,利用深度学习和机器视觉完成集装箱形态的分割。如今,该产品线在国内外物流行业拥有80多家用户。
在随后的几年里,我们用同样的产品和技术方法,扩展到物流行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从而构建了全球智慧物流解决方案。
我们的商用车是2018年1月无人驾驶的。和珠海港一起成为了行业内第一家实现无人卡车收运的公司,真正在真实工况下工作。当时我们团队在现场驻扎了两个多月进行联调联配,遇到了超出预期的挑战。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燃油商用车的设计和制造都是为了载人服务的。要想完美打造无人灵魂,就必须从零开始打造完全无人的身体。
随后的半年时间里,经过几轮产品迭代,我们发布了去掉驾驶室,传感器线束完全预装的无人驾驶新能源商用车Q-Truck。2019年8月和2020年12月,我们分别换了两代。今年12月,我们还推出了Q-Truck2022,它将全面支持自动电源交换。
Q-Truck的驾驶室换成了设备舱,所有的传感器都是预装的,所有的线束都是预埋的,驾驶室直接拆了。让我们从产品和技术设计开始就考虑安全性。正是因为去掉了驾驶室,才能真正节约运营成本,把一线员工从辛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保证人员的安全。这本来应该是商用车无人驾驶的终极形式。我们选择一步一个脚印,从开始到结束。
在打造Q-Truck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模块需要定制。比如四五年前,我们很难找到现成的商用车线控底盘,于是成立了车辆工程团队,开始研发自己的线控转向。经过三代产品周期,我们今天销售的无人驾驶汽车都配备了自主研发的线控转向(steer-by-wire)QWire。
再比如,我们长期尝试将立体视觉应用到系统中,以提高系统的性能,但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完全适用的双目传感器,所以我们选择定制这种超宽动态、超高精度、超长视距的双目传感器,它在我们系统的很多模块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与IMU紧密视觉耦合的SLAM,可以实现用户场景下的高精度定位,基于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引擎,可以在全工况、全光照条件下分割出可驾驶区域。
经过几年的积累,我们打造了适用于各种车辆的自动驾驶组件QPilot。它包含Robotaxi应用程序的所有技术基础架构组件,还集成了行业用户垂直运输系统所需的精确对准模块。
虽然我们的商用车无人驾驶目前是针对有限的场景,但是我们的无人驾驶车应该是100%和有人驾驶车混合的,所以我们采用同样的架构……s Robotaxi在定位、感知、控制和规划的基础技术模块。
同样,在用户场景下,由于卫星信号经常被屏蔽,环境高度动态,我们面临的挑战比Robotaxi更多。如果要连接用户系统,需要考虑多车协作,所以我们很早就搭建了车队管理系统产品线,负责任务调度和多车路径规划。当多辆自行车在用户场景下工作形成无人车队时,任务调度和多车路径规划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无人车队在用户场景下的工作效率。车队中的车辆数量越多,挑战就越大。
我们的另一款车型,帮助振华重工的无人跨运车,需要进入用户场景中的堆场,通过自身的吊具实现集装箱的自动码垛、抓取和摆放。所以除了规划车辆本身的行驶路线,还需要规划吊具的动作。
我们的WellFMS产品线可以实现多维度的精细数据挖掘,为用户提供作业流程和整体布局的优化方案。
我们还搭建了一套无人商用车仿真平台,可以模拟不同光照、不同天气、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实现离线模型训练和前期操作,为用户优化布局,进一步提高效率。
我们的无人舰队已经在许多场景中着陆。在泰国哈奇森港的子公司林查班港,我们的Q-Truck无人车队、码头股有人内集装箱卡车和有人外集装箱卡车进入码头,实现了不分车道、区域、隔离、船型的100%混合通行。
在中东阿布扎比的中远海运港口,我们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按集装箱体积收费的Q-卡车车队运营模式。
在新疆乌鲁木齐陆路口岸,Q-Truck依然在极寒条件下运营,创造了中欧班列沿线首个无人驾驶标杆。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我们帮助振华重工实现了无人跨车车队系统,已经投入商业运营,并引入了国际供应商体系,已经进入实际运营。
在青岛港,空轨和我们的另一款车型完全去掉了车头的IGV,实现了自动对接作业,完成了集装箱从空轨到堆场的商业搬运。
今年10月,全球首个“智能零碳”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C区智能集装箱码头正式投入运营。西京科技作为承包商之一,提供了相应的方案,率先在天津港实现了港口无人化方案的完整落地,从车辆调度管理系统和智能无人车队进行交付,为客户提供港区无人化集装箱的一体化水平运输能力。
同时,我们还发布了面向半开放场景的无人巴士Q-Shuttle,具备任意新场景一周内上线的快速部署能力,可支持昼夜无缝切换。
上个月我们还发布了全球首款移动重载平台Qomolo One,采用模块化设计。所有的硬件和软件都可以根据用户的场景自由组合,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定义自由改变。
今年,我们也开始与协信能科、趣链科技探索智能驾驶与区块链、新能源的商业链接,也在与各大主流动力电池厂商进行全面合作。同时,我们还与陶青共同探索固态电池在无人驾驶商用车中的商业化应用。2022款Q-Truck还将全面支持自动动力交换。
经过近五年的产品迭代,我们意识到,无论什么方向,要想让技术落地,实现商业价值,必须达到两个目标:为用户降本增效。所以我们一直在做自我要求,以产品为支点,走好自动驾驶量产商业化运营的每一步。我们期待与更多行业伙伴一起,探索商用车无人驾驶生态,提升商用车数字化智能价值。
谢谢你
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2021年12月10日,由雷锋。com &由新智家主办的第四届全球智能驾驶峰会在深圳正式召开。
此次,以“智能驾驶的决战时刻”为主题,Leifeng.com新智佳将话筒交给了行业内19家标杆企业,辐射13项技术/场景,涵盖智能驾驶算法、芯片、感知、落地等多个维度,仅评选出每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
遵循“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行业解决方案的落地”两大黄金标准,演讲嘉宾与业界分享了对过往经验的总结与回顾、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以及有效模式的分享。
峰会之巅,西京科技无人驾驶业务合伙人孙作雷发表了题为《以无人驾驶提升商用车数字化智能价值》的精彩演讲。
孙作雷在会上指出,在过去几年智能驾驶技术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商用车无人驾驶用户的培育已经基本完成,产品和技术的成熟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水平提升。
据介绍,西京科技已助力振华重工全球首款自动驾驶无人跨运车,自主研发全球首款真正全时无人驾驶电动重卡Q-Truck,携手和记港口打造全球首个100%混合AI无人车和手动卡车的自动化码头项目。
“今年,许多行业用户开始直接关注实际业务落地,一批无人终端实现了持久运营。也许再过几年,我们恢复市场,会发现2021年将是无人驾驶大规模登陆商用车的元年。”孙作雷认为。
以下为孙作雷演讲全文。雷锋的新智慧司机。com在不改变初衷的情况下做了整理和编辑:
大家早上好!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分享我们团队在过去五年在无人商用车方向的实践。
这两年的疫情影响了很多行业,只有航运和物流行业逆势增长。例如,预计今年航运巨头的总利润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商用车驾驶员的缺口逐渐加大,使得整个行业对机器替代品的需求空前高涨。
另一方面,过去几年,在包括我们在内的多家创业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商用车无人驾驶用户培育期已经基本完成,产品和技术的成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今年很多行业用户厌倦了需求的新鲜感,而是直接着眼于实际的业务落地。今年已经有一批港口用户的无人码头投入运营,过几年就要恢复了。今年,2021年将是商用车无人驾驶大规模落地的元年。
2016年,我们团队以智能理货产品线进入港口物流行业,利用深度学习和机器视觉完成集装箱形态的分割。如今,该产品线在国内外物流行业拥有80多家用户。
在随后的几年里,我们用同样的产品和技术方法,扩展到物流行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从而构建了全球智慧物流解决方案。
我们的商用车是2018年1月无人驾驶的。和珠海港一起成为了行业内第一家实现无人卡车收运的公司,真正在真实工况下工作。当时我们团队在现场驻扎了两个多月进行联调联配,遇到了超出预期的挑战。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燃油商用车的设计和制造都是为了载人服务的。要想完美打造无人灵魂,就必须从零开始打造完全无人的身体。
随后的半年时间里,经过几轮产品迭代,我们发布了去掉驾驶室,传感器线束完全预装的无人驾驶新能源商用车Q-Truck。2019年8月和2020年12月,我们分别换了两代。今年12月,我们还推出了Q-Truck2022,它将全面支持自动电源交换。
Q-Truck的驾驶室换成了设备舱,所有的传感器都是预装的,所有的线束都是预埋的,驾驶室直接拆了。让我们从产品和技术设计开始就考虑安全性。正是因为去掉了驾驶室,才能真正节约运营成本,把一线员工从辛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保证人员的安全。这本来应该是商用车无人驾驶的终极形式。我们选择一步一个脚印,从开始到结束。
在打造Q-Truck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模块需要定制。比如四五年前,我们很难找到现成的商用车线控底盘,于是成立了车辆工程团队,开始研发自己的线控转向。经过三代产品周期,我们今天销售的无人驾驶汽车都配备了自主研发的线控转向(steer-by-wire)QWire。
再比如,我们长期尝试将立体视觉应用到系统中,以提高系统的性能,但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完全适用的双目传感器,所以我们选择定制这种超宽动态、超高精度、超长视距的双目传感器,它在我们系统的很多模块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与IMU紧密视觉耦合的SLAM,可以实现用户场景下的高精度定位,基于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引擎,可以在全工况、全光照条件下分割出可驾驶区域。
经过几年的积累,我们打造了适用于各种车辆的自动驾驶组件QPilot。它包含Robotaxi应用程序的所有技术基础架构组件,还集成了行业用户垂直运输系统所需的精确对准模块。
虽然我们的商用车无人驾驶目前是针对有限的场景,但是我们的无人驾驶车应该是100%和有人驾驶车混合的,所以我们采用同样的架构……s Robotaxi在定位、感知、控制和规划的基础技术模块。
同样,在用户场景下,由于卫星信号经常被屏蔽,环境高度动态,我们面临的挑战比Robotaxi更多。如果要连接用户系统,需要考虑多车协作,所以我们很早就搭建了车队管理系统产品线,负责任务调度和多车路径规划。当多辆自行车在用户场景下工作形成无人车队时,任务调度和多车路径规划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无人车队在用户场景下的工作效率。车队中的车辆数量越多,挑战就越大。
我们的另一款车型,帮助振华重工的无人跨运车,需要进入用户场景中的堆场,通过自身的吊具实现集装箱的自动码垛、抓取和摆放。所以除了规划车辆本身的行驶路线,还需要规划吊具的动作。
我们的WellFMS产品线可以实现多维度的精细数据挖掘,为用户提供作业流程和整体布局的优化方案。
我们还搭建了一套无人商用车仿真平台,可以模拟不同光照、不同天气、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实现离线模型训练和前期操作,为用户优化布局,进一步提高效率。
我们的无人舰队已经在许多场景中着陆。在泰国哈奇森港的子公司林查班港,我们的Q-Truck无人车队、码头股有人内集装箱卡车和有人外集装箱卡车进入码头,实现了不分车道、区域、隔离、船型的100%混合通行。
在中东阿布扎比的中远海运港口,我们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按集装箱体积收费的Q-卡车车队运营模式。
在新疆乌鲁木齐陆路口岸,Q-Truck依然在极寒条件下运营,创造了中欧班列沿线首个无人驾驶标杆。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我们帮助振华重工实现了无人跨车车队系统,已经投入商业运营,并引入了国际供应商体系,已经进入实际运营。
在青岛港,空轨和我们的另一款车型完全去掉了车头的IGV,实现了自动对接作业,完成了集装箱从空轨到堆场的商业搬运。
今年10月,全球首个“智能零碳”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C区智能集装箱码头正式投入运营。西京科技作为承包商之一,提供了相应的方案,率先在天津港实现了港口无人化方案的完整落地,从车辆调度管理系统和智能无人车队进行交付,为客户提供港区无人化集装箱的一体化水平运输能力。
同时,我们还发布了面向半开放场景的无人巴士Q-Shuttle,具备任意新场景一周内上线的快速部署能力,可支持昼夜无缝切换。
上个月我们还发布了全球首款移动重载平台Qomolo One,采用模块化设计。所有的硬件和软件都可以根据用户的场景自由组合,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定义自由改变。
今年,我们也开始与协信能科、趣链科技探索智能驾驶与区块链、新能源的商业链接,也在与各大主流动力电池厂商进行全面合作。同时,我们还与陶青共同探索固态电池在无人驾驶商用车中的商业化应用。2022款Q-Truck还将全面支持自动动力交换。
经过近五年的产品迭代,我们意识到,无论什么方向,要想让技术落地,实现商业价值,必须达到两个目标:为用户降本增效。所以我们一直在做自我要求,以产品为支点,走好自动驾驶量产商业化运营的每一步。我们期待与更多行业伙伴一起,探索商用车无人驾驶生态,提升商用车数字化智能价值。
谢谢你
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标签:发现
12月30日,质享高端MPV全新艾力绅款待上市。东风Honda以“致敬时代”为主题,通过演讲秀和微电影结合的创新方式,将全新艾力绅的“款待之道”娓娓道来,以此致敬与时代同行的每一个人。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特斯拉(Tesla)已发布全新全自动驾驶测试版软件更新(FSDBeta107),将改善“幻影制动(phantombraking)”,并使得FSDbeta更加节能。
1900/1/1 0:00:00据realmicentral报道,三星已经开始为特斯拉生产HW40电脑芯片,并着手为自动汽车以及自动驾驶汽车市场开发全新车载电脑产品,首批产品将于2022年1月中上旬上市。
1900/1/1 0:00:00作者田大鹏编辑王鑫来源汽车预言家12月9日,长安汽车对外公布了11月销量数据。
1900/1/1 0:00:00近日,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韩国双龙汽车与中国电动车和电池生产制造领域巨头比亚迪签署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会合作研发电池技术以及电动车专用平台技术,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保时捷向德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一项新专利。这种与前扰流板相关的“车辆车头装置”,旨在降低行人受伤的严重程度。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