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内汽车市场受疫情和芯片短缺影响。但是,去年中国汽车工业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产销平稳增长,充分显示了中国汽车工业强大的发展韧性。中国继续是全球表现最好的超大型汽车市场,是引领全球汽车市场复苏的主要驱动力。
在这一年里,汽车圈发生了很多重磅消息,很多都影响深远,比如缺芯,比如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还有更多造车大军的加入。这些大事件汇聚成了2021年汽车市场的热点,也将继续影响汽车行业未来的趋势和变化,甚至是新格局。
缺乏核心“重伤”汽车市场
去年,对于各车企来说,“芯片荒”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因为缺少芯片,福特和大众相继减产,部分工厂甚至停产。除了新车交付时间的大幅延长,对整个汽车市场的生产和销售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汽车市场的下滑已经不是危言耸听。
根据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预测数据,2021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将达到1132.4万辆,其中中国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预计为214.8万辆,占减产总量的19%。芯片的匮乏使得各大车企纷纷砍掉一些小众车型的生产,也需要合理分配热门车型的芯片资源,甚至影响到品牌二手车市场的价格走势。
全球芯片短缺始于去年10月。最初,差距只出现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进入2021年后,逐渐蔓延到汽车级芯片。起初,业界引用历史经验,认为短缺问题最迟在去年6月开始缓解。但由于疫情的反复加重和地质、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核心恐慌”阴霾持续笼罩全年。
如今,在缺芯的影响下,比亚迪、吉利等一些车企被迫开始研发自己的芯片。在风暴中,如何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提高精细分工协作的能力,是各汽车企业必不可少的考验。
停不下来的特斯拉。
特斯拉去年多次曝出刹车故障。从河南追尾事故到海南撞墙事故,开一辆特斯拉似乎是一种运气。
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增长确实很惊人,但是也有很多各种车型的事故和干扰。每一次事故的发展都是反反复复的。特斯拉官方和事故中的车主似乎在上演“无间道”,互相指责,未能拿出完整的调查结果。其中,最疯狂、最有动态的事件,莫过于河南这起事故中的车主维权事件,最终演变成一场至今仍未散去的风波。
事态的扩大从去年4月19日拉开序幕。车女士主张自己穿着“刹车失灵”t恤出现在上海车展特斯拉展台,站在车顶大喊“特斯拉刹车失灵”,引发极大关注。女车主表示,事故本身对她和家人的影响有限,之所以走上如此激进的维权之路,主要是因为特斯拉傲慢的处理态度。
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不仅给她带来了行政拘留的处罚,而且直到2021年也没有从特斯拉那里得到关于事故的完整数据,直到现在特斯拉也没有提出解决方案。公民权利保护从未产生过如此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这起维权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个人隐私和消费者权益的大范围讨论。作为一家新技术公司,特斯拉应该对每一个提出有效问题的声音给出正式的回答。
马自达的“双马合并”
在无数的谣言和否认之后,关于……的消息流传多年的长安马自达与一汽马自达合并一事终于在去年尘埃落定。
去年8月,马自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安汽车)和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一汽)发布联合声明,长安马自达将转型为三方出资的合资企业,即全新的长安马自达。三方出资比例分别为马自达47.5%,长安汽车47.5%,中国一汽5%。
新的长安马自达将继承长安马自达和马自达的相关业务。同时,一汽马自达变更为由马自达和长安马自达共同出资的合资公司,继续承接马自达品牌汽车的相关业务。
近年来,马自达在华销量连年下滑,一汽马自达对总销量的贡献已经不足一半。调整战略、整合资源是马自达在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南北合并”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选择。随着马自达在中国市场的重新布局,长安马自达将迎来一个全新的使命,希望它能推动马自达品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华为大步拓展汽车领域。
华为不做汽车。这句话可能需要在2021年后重新理解。
华为没有造车,但除了造车,跟汽车有关的事情,华为好像都参与了。去年,华为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向R&D投资10亿美元,拥有5000人的R&D团队,30多款智能汽车零部件已经上市。
去年上海车展期间,余承东首次为华为选择平台,推出了与金康Celeste联合打造的Celeste SF5。从4月份开始,华为商店开始销售Celeste SF5,这款车是华为的一次测试。广州车展前夕,集长安汽车、华为、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在整车研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智慧能源生态等方面各自优势于一身的Aouita首款新车正式亮相。通过华为Inside模式,华为的汽车版图越来越快地扩展到张之路。
仅仅半个多月后,华为与金康赛利斯共同打造的高端汽车品牌AITO亮相。华为对这个新品牌雄心勃勃,将与赛勒斯共建超过1000家旗舰店和体验中心,目标是在5年内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TOP 3品牌。
从这半年来的种种迹象来看,一直强调不愿意自己造车的华为,其实是看中了自己在汽车业务中的“灵魂”角色,继续觊觎对野心中剩余“躯体”的实际控制权。华为的汽车之路能走到哪里,可能还需要市场的磨砺。
小米汽车不再遥远。
“小米造车和团队工作的进度已经远远超出预期。预计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去年3月,里伯斯表示,制造汽车将是他“最后一个重大的创业项目”。半年后,雷军表示造车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后来的消息也证实了Reebs的乐观是有道理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科技成功举行“小米汽车项目”签约仪式,小米将在北京建设30万产能整车工厂。
据了解,小米汽车项目将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销售总部和R&D总部,分两期建设,最终建成年产30万辆的整车工厂。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预计2024年第一辆车下线,实现量产。
按照雷军在小米投资日的说法,小米有三大优势:小米模式、品牌和用户、全智能生态。虽然信心满满,但仔细算来,小米汽车工厂一期至少要在2024年前完工,也就是说不到三年。对于小米汽车,如果你想拉……按时,压力不小。
马斯克成为世界首富。
去年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年,而作为全球知名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的CEO,马斯克从年初到年底也是动作频频。
自2010年6月上市以来,特斯拉在短短11年内实现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市值,仅次于脸书创下的纪录。马斯克的身价也随着特斯拉的股价持续暴涨。去年10月,他的个人财富突破3000亿美元,成为去年财富增长最快的首富。
除了社会地位上升,马斯克逐渐成为茶余饭后八卦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喜欢在推特上发帖。这位世界网络名人的言行常常点燃无数粉丝的热情。比如他去年成为世界首富后,就在推特上调侃贝索斯、巴菲特等人。去年11月,他还在推特上贴出了曹植的《七步诗》,让网友百思不得其解。类似这样的一系列行为,让马斯克一直活跃在车友的视线中。
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碳中和”备受关注。
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做出了“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十四五”规划还包括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要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需要通过节能减排控制碳排放的增加,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风向标,自然成为投资热点。从市值来看,很多新能源品牌已经显示出发展潜力;从销量来看,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实现跨越式突破,产销总量连续突破300万辆,同比去年增长近2倍。
面对市场和政策,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快车道。在一系列新举措落地的情况下,只有积极升级转型,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抓住它带来的新机遇。
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300万辆。
2021年,新能源汽车一定会站在汽车行业的C位,电气化改造会愈演愈烈。
即使面对让全球车企疯狂的“缺芯”、原材料价格高企、新冠肺炎疫情等问题,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走出了一条漂亮的上升线,显示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
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2.3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增长1.7倍,市场渗透率12.7%。虽然12月份的销量情况尚未出炉,但不可否认的是,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00万辆,这对于急需转型的各大汽车品牌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市场的认可必然会加速各大汽车公司的新能源转型。
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的新阶段,由过去的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2022年,随着众多新能源汽车的上市或交付,尤其是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新一代混合动力汽车将陆续上市。可以预计,新能源汽车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破万亿。
去年5月31日,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价延续强势表现,盘中涨幅继续扩大。总市值一举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创业板首家触及万亿市值的公司。更令人惊讶的是,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总市值约等于a股市值最高的三家车企比亚迪、长城汽车和SAIC的总和。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背后是当代安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纪录的高市值,这种发展也呈现出可持续性。如今,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屡创新高,这也预示着中国经济结构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悄然发生变化。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市值表现就是绝对实力的体现。根据2020年工信部登记的新能源汽车,在总共6800多辆有效进入的汽车中,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有3400多辆汽车支持动力电池,约占一半。2021年国内汽车市场受疫情和芯片短缺影响。但是,去年中国汽车工业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产销平稳增长,充分显示了中国汽车工业强大的发展韧性。中国继续是全球表现最好的超大型汽车市场,是引领全球汽车市场复苏的主要驱动力。
在这一年里,汽车圈发生了很多重磅消息,很多都影响深远,比如缺芯,比如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还有更多造车大军的加入。这些大事件汇聚成了2021年汽车市场的热点,也将继续影响汽车行业未来的趋势和变化,甚至是新格局。
缺乏核心“重伤”汽车市场
去年,对于各车企来说,“芯片荒”bec……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因为缺少芯片,福特和大众相继减产,部分工厂甚至停产。除了新车交付时间的大幅延长,对整个汽车市场的生产和销售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汽车市场的下滑已经不是危言耸听。
根据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预测数据,2021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将达到1132.4万辆,其中中国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预计为214.8万辆,占减产总量的19%。芯片的匮乏使得各大车企纷纷砍掉一些小众车型的生产,也需要合理分配热门车型的芯片资源,甚至影响到品牌二手车市场的价格走势。
全球芯片短缺始于去年10月。最初,差距只出现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进入2021年后,逐渐蔓延到汽车级芯片。起初,业界引用历史经验,认为短缺问题最迟在去年6月开始缓解。但由于疫情的反复加重和地质、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核心恐慌”阴霾持续笼罩全年。
如今,在缺芯的影响下,比亚迪、吉利等一些车企被迫开始研发自己的芯片。在风暴中,如何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提高精细分工协作的能力,是各汽车企业必不可少的考验。
停不下来的特斯拉。
特斯拉去年多次曝出刹车故障。从河南追尾事故到海南撞墙事故,开一辆特斯拉似乎是一种运气。
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增长确实很惊人,但是也有很多各种车型的事故和干扰。每一次事故的发展都是反反复复的。特斯拉官方和事故中的车主似乎在上演“无间道”,互相指责,未能拿出完整的调查结果。其中,最疯狂、最有动态的事件,莫过于河南这起事故中的车主维权事件,最终演变成一场至今仍未散去的风波。
事态的扩大从去年4月19日拉开序幕。车女士主张自己穿着“刹车失灵”t恤出现在上海车展特斯拉展台,站在车顶大喊“特斯拉刹车失灵”,引发极大关注。女车主表示,事故本身对她和家人的影响有限,之所以走上如此激进的维权之路,主要是因为特斯拉傲慢的处理态度。
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不仅给她带来了行政拘留的处罚,而且直到2021年也没有从特斯拉那里得到关于事故的完整数据,直到现在特斯拉也没有提出解决方案。公民权利保护从未产生过如此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这起维权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个人隐私和消费者权益的大范围讨论。作为一家新技术公司,特斯拉应该对每一个提出有效问题的声音给出正式的回答。
马自达的“双马合并”
经过无数次的传言和否认,流传多年的长安马自达和一汽马自达合并的消息终于在去年尘埃落定。
去年8月,马自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安汽车)和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一汽)发布联合声明,长安马自达将转型为三方出资的合资企业,即全新的长安马自达。三方出资比例分别为马自达47.5%,长安汽车47.5%,中国一汽5%。
新的长安马自达将继承长安马自达和马自达的相关业务。同时,一汽马自达变更为由马自达和长安马自达共同出资的合资公司,继续承接马自达品牌汽车的相关业务。
近年来,马自达在中国的销量连年下滑,一汽马自达的贡献……n到总销售额已经不到一半了。调整战略、整合资源是马自达在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南北合并”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选择。随着马自达在中国市场的重新布局,长安马自达将迎来一个全新的使命,希望它能推动马自达品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华为大步拓展汽车领域。
华为不做汽车。这句话可能需要在2021年后重新理解。
华为没有造车,但除了造车,跟汽车有关的事情,华为好像都参与了。去年,华为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向R&D投资10亿美元,拥有5000人的R&D团队,30多款智能汽车零部件已经上市。
去年上海车展期间,余承东首次为华为选择平台,推出了与金康Celeste联合打造的Celeste SF5。从4月份开始,华为商店开始销售Celeste SF5,这款车是华为的一次测试。广州车展前夕,集长安汽车、华为、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在整车研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智慧能源生态等方面各自优势于一身的Aouita首款新车正式亮相。通过华为Inside模式,华为的汽车版图越来越快地扩展到张之路。
仅仅半个多月后,华为与金康赛利斯共同打造的高端汽车品牌AITO亮相。华为对这个新品牌雄心勃勃,将与赛勒斯共建超过1000家旗舰店和体验中心,目标是在5年内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TOP 3品牌。
从这半年来的种种迹象来看,一直强调不愿意自己造车的华为,其实是看中了自己在汽车业务中的“灵魂”角色,继续觊觎对野心中剩余“躯体”的实际控制权。华为的汽车之路能走到哪里,可能还需要市场的磨砺。
小米汽车不再遥远。
“小米造车和团队工作的进度已经远远超出预期。预计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去年3月,里伯斯表示,制造汽车将是他“最后一个重大的创业项目”。半年后,雷军表示造车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后来的消息也证实了Reebs的乐观是有道理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科技成功举行“小米汽车项目”签约仪式,小米将在北京建设30万产能整车工厂。
据了解,小米汽车项目将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销售总部和R&D总部,分两期建设,最终建成年产30万辆的整车工厂。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预计2024年第一辆车下线,实现量产。
按照雷军在小米投资日的说法,小米有三大优势:小米模式、品牌和用户、全智能生态。虽然信心满满,但仔细算来,小米汽车工厂一期至少要在2024年前完工,也就是说不到三年。对于小米汽车来说,要想按时落地,压力不小。
马斯克成为世界首富。
去年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年,而作为全球知名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的CEO,马斯克从年初到年底也是动作频频。
自2010年6月上市以来,特斯拉在短短11年内实现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市值,仅次于脸书创下的纪录。马斯克的身价也随着特斯拉的股价持续暴涨。去年10月,他的个人财富突破3000亿美元,成为去年财富增长最快的首富。
除了社会地位上升,马斯克逐渐成为茶余饭后八卦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喜欢在推特上发帖。这位世界网络名人的一言一行常常点燃……的热情无数的粉丝。比如他去年成为世界首富后,就在推特上调侃贝索斯、巴菲特等人。去年11月,他还在推特上贴出了曹植的《七步诗》,让网友百思不得其解。类似这样的一系列行为,让马斯克一直活跃在车友的视线中。
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碳中和”备受关注。
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做出了“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十四五”规划还包括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要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需要通过节能减排控制碳排放的增加,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风向标,自然成为投资热点。从市值来看,很多新能源品牌已经显示出发展潜力;从销量来看,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实现跨越式突破,产销总量连续突破300万辆,同比去年增长近2倍。
面对市场和政策,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快车道。在一系列新举措落地的情况下,只有积极升级转型,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抓住它带来的新机遇。
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300万辆。
2021年,新能源汽车一定会站在汽车行业的C位,电气化改造会愈演愈烈。
即使面对让全球车企疯狂的“缺芯”、原材料价格高企、新冠肺炎疫情等问题,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走出了一条漂亮的上升线,显示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
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2.3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增长1.7倍,市场渗透率12.7%。虽然12月份的销量情况尚未出炉,但不可否认的是,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00万辆,这对于急需转型的各大汽车品牌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市场的认可必然会加速各大汽车公司的新能源转型。
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的新阶段,由过去的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2022年,随着众多新能源汽车的上市或交付,尤其是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新一代混合动力汽车将陆续上市。可以预计,新能源汽车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破万亿。
去年5月31日,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价延续强势表现,盘中涨幅继续扩大。总市值一举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创业板首家触及万亿市值的公司。更令人惊讶的是,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总市值约等于a股市值最高的三家车企比亚迪、长城汽车和SAIC的总和。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背后是当代安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纪录的高市值,这种发展也呈现出可持续性。如今,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屡创新高,这也预示着中国经济结构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悄然发生变化。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市值表现就是绝对实力的体现。根据2020年工信部登记的新能源汽车,在总共6800多辆有效进入的汽车中,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有3400多辆汽车支持动力电池,约占一半。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发展,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值可能会随着技术的突破和市场份额的增加而继续上升。
滴滴美股退市
去年6月30日,滴滴出行在纽交所悄然上市。众所周知,没几天就被部门审查,股价一路走低,暴跌。去年最后一个月的第三天,滴滴正式宣布计划从美国退市,并计划赴港上市。
8
短短几句话,滴滴就把自己说清楚了,甚至在吃瓜群众开始认为一切正常的时候,滴滴当天的股价却“不恭”地跳到了6.07的股价,先是跌了22.18%。目前滴滴的股价是每股5.3美元,…ich比发行价低了近60%。美国托管股份目前的均价低于当时的股东,滴滴市值蒸发近410亿美元。
毋庸置疑,滴滴的“退市-上市”方案是有风险的,看似简单的点对点转换,其实暗藏危机。或许港股上市可以填补美股退市带来的资金窟窿,但后续的诉讼麻烦、信任危机、中国市场的认可度,都将是滴滴“重生”的障碍。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发展,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值可能会随着技术的突破和市场份额的增加而继续上升。
滴滴美股退市
去年6月30日,滴滴出行在纽交所悄然上市。众所周知,没几天就被部门审查,股价一路走低,暴跌。去年最后一个月的第三天,滴滴正式宣布计划从美国退市,并计划赴港上市。
8
短短几句话,滴滴就把自己说清楚了,甚至在吃瓜群众开始认为一切正常的时候,滴滴当天的股价却“不恭”地跳到了6.07的股价,先是跌了22.18%。目前滴滴股价为每股5.3美元,较发行价下跌近60%。美国托管股份目前的均价低于当时的股东,滴滴市值蒸发近410亿美元。
毋庸置疑,滴滴的“退市-上市”方案是有风险的,看似简单的点对点转换,其实暗藏危机。或许港股上市可以填补美股退市带来的资金窟窿,但后续的诉讼麻烦、信任危机、中国市场的认可度,都将是滴滴“重生”的障碍。
1月6日,在项目投资签约仅两个月后,蜂巢能源在江苏省盐城举行了蜂巢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开工仪式,迅速推动工厂基地投入建设,充分彰显蜂巢速度。
1900/1/1 0:00:00过去这一年,新势力崛起,老牌车企转型,在这场混战中想要拔得头筹除了过硬的本事,事件营销能力也是化险为夷锦上添花的重要本领。
1900/1/1 0:00:002021年的广汽丰田,像极了10年前的上汽大众。消费者的热捧激活了整个企业对终端市场的输出。
1900/1/1 0:00:00“人家不都是说新年新气象,但是万万没想到,刚刚进入2022年几天时间,和新能源相关的股票、基金,会跌的这么惨,绿到人发慌,难道电动车不香了?”“谁知道呢,我的损失也非常惨重。
1900/1/1 0:00:00原本,在豪华车和商用车两大市场以及黑色星期五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之下,12月应该是美国汽车行业一年中的销售旺季,但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却并非如此。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专利文件显示,大众于2017年推出的Sedric无人驾驶概念车或将投入生产。该车型首次亮相时,预计可达第5级自动驾驶级别。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