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戏剧性。
关于汽车BU,华为相关负责人刚刚在内部讲话中立了一面大旗。第二天,外媒爆出“大众有意收购华为自动驾驶部门”的传闻。
从昨晚开始,各大社交平台都被这个话题刷屏了。故事的主角大众集团和华为都做出了回应,但都没有完全回应——不予置评。
关于这个传闻,新智家了解到,目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
假新闻,可能性几乎为零。
一位接近华为的内部人士向新智家透露,双方正在讨论合资公司。“大众买单,华为给人。但是,华为要求几十亿欧元,大众拒绝了。”
另一位汽车圈从业者也对此提出质疑。“这不可能是收购。对华为不好。几十亿欧元都不够华为分红。”
有可能出售自动驾驶部门是为了制造更好的汽车。
这种声音认为,国内的主机厂是有国际视野的,在选择列入实体名单的供应商时会有更多的顾虑。
华为自动驾驶部门拆分独立后,可以更好的发挥供应商的作用,积累足够的数据和实践经验后,也可以在未来反哺华为。
不仅如此,在一个业内人士看来,自动驾驶目前更像是一个噱头功能,同时也要花很多钱。“华为可以集中资源先造整车。至于以后会派上用场的功能模块,谁不会用呢?”
这是怎么回事?
洽谈收购确实是真的。
也有人指出,这可能是外媒的翻译错误,也可能是措辞不当导致的歧义。毕竟这种中外译者之间的信息失真时有发生。
此前,NIO的一名投资者在Twitter上为李斌欢呼。尴尬之下,他把位于常州的李制造基地总经理误认为蔚来汽车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考虑到这种可能性,新智家开始求助于这个谣言的源头,即德国财经媒体经理Magazin。
利用Chrome浏览器的翻译功能,本报告的标题和导语以中文显示如下:
大众汽车和华为在中国洽谈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交易。
大众承诺为其新的问题市场中国提供“非常规解决方案”。或许接管华为的子公司会有所帮助。会谈正在进行中。
值得注意的是,译文中没有明确提到“获得”一词。但我们继续挖掘,找到了这条通道。
用百度翻译这段话的结果如下:
不寻常的联盟
因此,一个不同寻常的联盟正在幕后形成:几个月来,大众汽车和中国科技巨头华为一直在讨论收购华为一个专门从事自动驾驶的部门。这个科技集团的子公司(部门)有700名员工,其中50名左右是绝对的专业人士。其中包括大众目前还无法掌握的技术,可以很好的利用,尤其是在国内。然而,知情人士表示,价格差异很大。它们将会是个位数的十亿。
其中,在这段话的上下文中,“bernahme”一词被翻译为“收购”。
从上述信息来看,大众和华为确实就收购自动驾驶部门进行了谈判;谈判的战线已经拉了至少几个月了;双方对交易价格的预期存在巨大差异。
即使最后真的收购了,也可能只是华为自动驾驶部门的一个细分技术团队。
卖掉自动驾驶部门?不太可能的
事实上,双方谈不拢价格是很正常的。而且在新智家看来,无论华为未来在汽车市场走什么路线,自动驾驶部门都不会完全打包销售。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华为把自动驾驶部门卖给大众能得到什么?
显然,华为会先收到一笔钱。在手机业务捉襟见肘,汽车业务尚未造血的背景下,这听起来是个好消息。
此外,也有人表示,自动驾驶的落地还很遥远,短期内很难拿回现金流,而华为与其他车企合作打造的车型也很难承担市场的厚望。
在这种情况下,卖掉自动驾驶部门这个“烫手山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华为输血,华为也可以集中精力攻克自己的车辆。至于自动驾驶功能,可以通过购买tier 1方案来实现。
从上述媒体提到的信息来看,如果收购敲定,这笔钱将在“数十亿欧元”的量级。我们用50亿欧元来算,也就是360亿人民币左右——给华为员工分红真的不够。据新华社报道,华为将在2021年分红,预计每股1.58元,总额超过500亿元。
换句话说,不管是为了华为集团的发展,还是为了造车,这些钱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另一方面,有数据显示,传统汽车厂商的利润并不全来自汽车销售,更多来自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收入的70%-80%来自过了保修期的客户。相比之下,智能汽车的利润来自于用户对软件的粘性。
以特斯拉为例。2021年第四季度,其毛利率为30.6%,营业利润率为14.7%,超过所有量产OEM厂商。这还是在特斯拉还没有完全推FSD的情况下(目前订阅费约1万美元,后续每月订阅费199美元)。
目前,自动驾驶已经被公认为“智能汽车的灵魂”。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老牌车企,都在大力打造自动驾驶团队。据新智家称,Xpeng Motors有近1000个自动驾驶R&D团队。
从什么角度来看,华为为了造一辆车的车身而舍弃灵魂,都是不合理的。
如果华为坚持不造车,继续走Tier 1路线,更不可能卖掉自动驾驶部门——人才是其最重的资产,也是最强的竞争力。
合资,一个满意的结果。
整体来看,这次收购对华为的吸引力可能不够。如果是合资,那就另当别论了。
去年10月,有媒体爆料华为和大众集团正在组建合资公司。华为将作为供应商向大众集团提供解决方案。具体形式是奥迪股份公司出资成为合资公司的控股方,华为主要提供技术ip(知识产权),包括自动驾驶等软件技术,以及华为的芯片IP。
虽然双方都没有正面回应关于合资的传闻,但这可能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就华为而言,手机业务受挫,车BU业务也受限。有华为员工透露,“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本来挺强的,大家都在努力做,但是东西不好卖,很难展示。”
基于这种情况,进入公共供应链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科纳仕公司的最新报告,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到650万辆,同比增长109%。其中,85%来自市场和欧洲。从品牌来看,大众集团以12%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第二(第一是特斯拉),在欧洲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如果华为能与公众深度结合,用平台验证自己的技术……大众的,可以增加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同时增加欧美市场的影响力。
就大众而言,虽然近年来在智能方面投入巨大,但进展可能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面对来势汹汹的特斯拉和中国新势力。
而且ID系列电动车的重磅推出,在中国汽车市场反响一般。大众迫切需要一个既有智能驾驶技术实力,又能洞察中国消费者使用习惯的玩家来帮助其进行本土化工作。华为手机的用户粘性可能会复制到汽车上。合资公司的形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安全。
此前,华为已经与奥迪股份公司旗下的奥迪品牌达成合作,为后者提供ADS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双方的合作其实是有基础的。
至于最后是收购还是成立合资公司,新智家会继续关注。
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很有戏剧性。
关于汽车BU,华为相关负责人刚刚在内部讲话中立了一面大旗。第二天,外媒爆出“大众有意收购华为自动驾驶部门”的传闻。
从昨晚开始,各大社交平台都被这个话题刷屏了。故事的主角大众集团和华为都做出了回应,但都没有完全回应——不予置评。
关于这个传闻,新智家了解到,目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
假新闻,可能性几乎为零。
一位接近华为的内部人士向新智家透露,双方正在讨论合资公司。“大众买单,华为给人。但是,华为要求几十亿欧元,大众拒绝了。”
另一位汽车圈从业者也对此提出质疑。“这不可能是收购。对华为不好。几十亿欧元都不够华为分红。”
有可能出售自动驾驶部门是为了制造更好的汽车。
这种声音认为,国内的主机厂是有国际视野的,在选择列入实体名单的供应商时会有更多的顾虑。
华为自动驾驶部门拆分独立后,可以更好的发挥供应商的作用,积累足够的数据和实践经验后,也可以在未来反哺华为。
不仅如此,在一个业内人士看来,自动驾驶目前更像是一个噱头功能,同时也要花很多钱。“华为可以集中资源先造整车。至于以后会派上用场的功能模块,谁不会用呢?”
这是怎么回事?
洽谈收购确实是真的。
也有人指出,这可能是外媒的翻译错误,也可能是措辞不当导致的歧义。毕竟这种中外译者之间的信息失真时有发生。
此前,NIO的一名投资者在Twitter上为李斌欢呼。尴尬之下,他把位于常州的李制造基地总经理误认为蔚来汽车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考虑到这种可能性,新智家开始求助于这个谣言的源头,即德国财经媒体经理Magazin。
利用Chrome浏览器的翻译功能,本报告的标题和导语以中文显示如下:
大众汽车和华为在中国洽谈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交易。
大众承诺为其新的问题市场中国提供“非常规解决方案”。或许接管华为的子公司会有所帮助。会谈正在进行中。
值得注意的是,译文中没有明确提到“获得”一词。但我们继续挖掘,找到了这条通道。
用百度翻译这段话的结果如下:
不寻常的联盟
因此,一个不同寻常的联盟正在幕后形成:几个月来,大众汽车和中国科技巨头华为一直在讨论收购华为一个专门从事自动驾驶的部门。这个科技集团的子公司(部门)有700名员工,其中50名左右是绝对的专业人士。其中包括大众目前还无法掌握的技术,可以很好的利用,尤其是在国内。然而,熟悉马特的人……说价格相差很大。它们将会是个位数的十亿。
其中,在这段话的上下文中,“bernahme”一词被翻译为“收购”。
从上述信息来看,大众和华为确实就收购自动驾驶部门进行了谈判;谈判的战线已经拉了至少几个月了;双方对交易价格的预期存在巨大差异。
即使最后真的收购了,也可能只是华为自动驾驶部门的一个细分技术团队。
卖掉自动驾驶部门?不太可能的
事实上,双方谈不拢价格是很正常的。而且在新智家看来,无论华为未来在汽车市场走什么路线,自动驾驶部门都不会完全打包销售。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华为把自动驾驶部门卖给大众能得到什么?
显然,华为会先收到一笔钱。在手机业务捉襟见肘,汽车业务尚未造血的背景下,这听起来是个好消息。
此外,也有人表示,自动驾驶的落地还很遥远,短期内很难拿回现金流,而华为与其他车企合作打造的车型也很难承担市场的厚望。
在这种情况下,卖掉自动驾驶部门这个“烫手山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华为输血,华为也可以集中精力攻克自己的车辆。至于自动驾驶功能,可以通过购买tier 1方案来实现。
从上述媒体提到的信息来看,如果收购敲定,这笔钱将在“数十亿欧元”的量级。我们用50亿欧元来算,也就是360亿人民币左右——给华为员工分红真的不够。据新华社报道,华为将在2021年分红,预计每股1.58元,总额超过500亿元。
换句话说,不管是为了华为集团的发展,还是为了造车,这些钱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另一方面,有数据显示,传统汽车厂商的利润并不全来自汽车销售,更多来自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收入的70%-80%来自过了保修期的客户。相比之下,智能汽车的利润来自于用户对软件的粘性。
以特斯拉为例。2021年第四季度,其毛利率为30.6%,营业利润率为14.7%,超过所有量产OEM厂商。这还是在特斯拉还没有完全推FSD的情况下(目前订阅费约1万美元,后续每月订阅费199美元)。
目前,自动驾驶已经被公认为“智能汽车的灵魂”。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老牌车企,都在大力打造自动驾驶团队。据新智家称,Xpeng Motors有近1000个自动驾驶R&D团队。
从什么角度来看,华为为了造一辆车的车身而舍弃灵魂,都是不合理的。
如果华为坚持不造车,继续走Tier 1路线,更不可能卖掉自动驾驶部门——人才是其最重的资产,也是最强的竞争力。
合资,一个满意的结果。
整体来看,这次收购对华为的吸引力可能不够。如果是合资,那就另当别论了。
去年10月,有媒体爆料称,华为和大众集团正在组建合资公司。华为将作为供应商向大众集团提供解决方案。具体形式是奥迪股份公司出资成为合资公司的控股方,华为主要提供技术ip(知识产权),包括自动驾驶等软件技术,以及华为的芯片IP。
虽然双方都没有正面回应关于合资的传闻,但这可能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就华为而言,手机业务受挫,车BU业务也受限。有华为员工透露,“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本来挺强的,大家都在努力做,但是东西不好卖,很难展示。”
基于这种情况,进入公共供应链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科纳仕公司的最新报告,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到650万辆,同比增长109%。其中,85%来自市场和欧洲。从品牌来看,大众集团以12%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第二(第一是特斯拉),在欧洲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如果华为能与公众深度结合,用平台验证自己的技术……大众的,可以增加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同时增加欧美市场的影响力。
就大众而言,虽然近年来在智能方面投入巨大,但进展可能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面对来势汹汹的特斯拉和中国新势力。
而且ID系列电动车的重磅推出,在中国汽车市场反响一般。大众迫切需要一个既有智能驾驶技术实力,又能洞察中国消费者使用习惯的玩家来帮助其进行本土化工作。华为手机的用户粘性可能会复制到汽车上。合资公司的形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安全。
此前,华为已经与奥迪股份公司旗下的奥迪品牌达成合作,为后者提供ADS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双方的合作其实是有基础的。
至于最后是收购还是成立合资公司,新智家会继续关注。
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前几天,我们发布了1月国内终端销量(上险量)TOP20,其中17家车企销量出现了环比下降的情况,仅有三家车企销量实现环比上涨。
1900/1/1 0:00:001、比亚迪元PLUS上市售价13181598万元比亚迪元PLUSEV昨日正式上市并发布售价,共推出5款车型售价分别是,1318万的430公里豪华型、13
1900/1/1 0:00:00本周,国内外汽车行业有哪些大事件发生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启动2月18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启动。
1900/1/1 0:00:002022年2月18日,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简称“充电联盟”)发布1月充换电建设数据。2022年1月比2021年12月公共充电桩增加31万台,1月同比增长452。
1900/1/1 0:00:002月19日,据江苏新闻最新通告显示,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确诊为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目前该病例具体会对博世苏州厂运营造成何种影响尚不可知。
1900/1/1 0:00:00随便打开一个主流汽车媒体的APP或网页的选车页面,再给出0100kmh加速时间小于5秒、汽油机动力这两个限定条件,我猜,你恐怕很难从搜索结果中找到售价低于30万的车型。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