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比亚迪、吉利主宰市场的原因找到了!| 技术换市场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4月,比亚迪、吉利坐上车企销量排行榜第一名,将大众、丰田等合资车企甩在身后,中国品牌首次成为中国市场的霸主。虽然只是一个单月市场表现的象征,但传递的价值和意义是划时代的。

也许有人会说,疫情这种外部环境因素得来的奖牌不值一提,但谁不了解强草呢?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能在越来越艰难的环境下取得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成绩,这本身就是他们抗风险能力的一种展示。

那么为什么是比亚迪和吉利呢?或许我们可以从最近的一些行业大事中学到一二。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比如前两天,吉利和雷诺宣布,前者收购后者在韩国公司34.02%的股份,并将吉利在混合动力和汽车架构方面的技术引入雷诺韩国,帮助雷诺打开韩国市场。

算上雷诺,包括吉利在内,都与全球豪华车集团戴姆勒联合推出了全新的smart车型。吉利得到了欧洲两大汽车集团的认可,两大集团都将吉利的技术用于自身发展。

在比亚迪身上,类似的事情正在发生。今年3月,比亚迪丰田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丰田将推出一款全新的电动汽车,搭载比亚迪以及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技术。除了丰田,奔驰也和比亚迪合作,腾势诞生了。虽然市场表现不好,但至少戴姆勒认可比亚迪。

两条新闻的背后,含金量很高。戴姆勒是豪华车的鼻祖、发明者和领导者,雷诺是欧洲第三,联盟也是世界第三巨头,丰田是世界最大的汽车集团。戴姆勒和雷诺为什么看中吉利,丰田和戴姆勒为什么看中比亚迪?毋庸置疑,这背后有商业利益,利益背后有利润,利润最大化背后需要技术和规模支撑。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国际汽车巨头的眼光毋庸置疑。得到世界三大汽车巨头的认可,并愿意与他们合作,中汽感到非常荣幸。谁能想到,20年前,中国人还造不出汽车,现在这种快速的进步,真的令人佩服,令人惊叹。

Top Stream Musk说,中国会有一些非常有实力的公司,中国有很多非常有才华、非常勤奋的人也会在凌晨3点工作。以前外资品牌瞄准中国只是市场红利,赚钱的都是利润。现在,中国品牌已经成为国外品牌道路上的绊脚石,而中国品牌以其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给国外汽车带来了强大的压力,甚至开启了技术输出之路。

是的,自主品牌该觉醒了,从以电池为首的零部件走向发达国家腹地,到产品和品牌出海,到汽车老巢飞向世界市场,再到中国汽车技术进入全球汽车体系。

如果说中国品牌出海,以技术实力征服海外市场,是中国品牌从过去的“市场换技术”转变为“技术换市场”的道路,那么中国品牌将与海外车企共享技术,同时共同做大做强这一技术下的市场。这或许也算是“技术换市场”的另一种解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品牌和产业效应。背后展示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实力。

看来中国汽车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从汽车强国到汽车强国。

“大而不强”是自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以来,贴在中国汽车身上的标签。的确,无论从自主车在中国20多年的发展历程,还是从市场消费结构来看,没有技术积累的自主品牌大多只能退居市场底层,最大的中级车市场,甚至价值更高的豪华车产品,都是国外车企的天下。

由于这种市场结构,indep赚的钱……登特品牌一年卖几百万的车,不像别人卖几十万的车赚的那么容易,大部分利润都被外资拿走了。

这也是“市场换技术”的恶果:技术没能得到,市场却拱手相让。

恶果背后,不能认为“市场换技术”一点作用都没有。对于中国的汽车工业来说,虽然我们没能得到我们需要的技术,而且试点“市场换技术”的几家央企国企的自主技术也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但是外资品牌的“猖狂”扩大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体量,激发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潜力,催生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市场的扩大,无一例外的为中国市场带来了庞大的产业链,培育了中国汽车发展的温床,为中国汽车培养了无数本土人才,这些都是中国汽车技术变强的基础。

现实是,目前中国汽车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从市场层面来说,吉利、长安、比亚迪等。都在不断挑战南北大众和通用,在销量排名上也在不断追赶对方,尤其是今年4月,自主品牌已经全面超越主流合资。

在豪华车层面,蔚来和理想在全新的智能电动汽车赛道上实现价格和品牌形象的BBA客户共享。蔚来品牌平均售价超过宝马和奥迪,成为有钱人的新宠。而李则以一款车型长期占据豪华中大型SUV销量冠军,打破了中国轿车不可能的神话。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品牌背后的技术实力正在得到国际汽车巨头的认可。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戴姆勒、雷诺、丰田对吉利、比亚迪的认可,包括福特、特斯拉对比亚迪电池的采用,越来越多的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设立R&D中心,对接当地供应商,接纳当地人才,尤其是在电动车技术和智能化方面以中国技术为榜样。

技术强是汽车工业的基础,核心技术才是硬道理。“中国汽车工业只有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为世界汽车工业做出更大贡献,赢得全世界同行和用户的尊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说。

比亚迪王传福也表示,与其考虑利润和回报率最高的方向,不如先进入一个大市场解决社会问题,然后利用技术和成本优势,成为新行业的参与者、引领者和创新者。在比亚迪的字典里,“技术决定战略”这四个字写得很深刻。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创维将搭载比亚迪的DM-i,全新的奔驰A级将放弃与雷诺合作研发的1.3T发动机,改用吉利全新的四缸发动机,福特将采用合作伙伴长安汽车的蓝鲸系列发动机,从未来的新能源赛道转向传统燃油车赛道,中国汽车和中国技术正在夺回话语权。

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中国汽车不再是那个“大而不强”的巨婴。相反,在中国巨大市场的驱动下,中国汽车前进的步伐,市场红利和消费需求驱动下的创新能力,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技术推动力,都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当之无愧成为未来世界汽车消费和创新的中心。

分享越多,市场越大。

在过去的100年里,燃油汽车市场的主旋律一直是竞争。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为PK对手构筑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相比之下,传统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成熟,主要汽车制造商,如powert……前期已经开发了in和模块化平台,都有自己的技术路线。但步入全系新能源、智能汽车时代,越来越多的车企走向开放合作之路。

从吉利和比亚迪开放自己的技术不难发现,越是强大的企业,越会张开双臂,与外界分享自己的好东西。换句话说,新技术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来克服困难,需要更多的努力来一起把蛋糕做大。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各有各的美,美的美,美的美,天下一家。这句话是李书福的商业逻辑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一句话,与日本管理大师稻盛和夫提出的“利他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书福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汽车产业具有开放、合作、协调的特点。中国汽车工业只有开放、合作、包容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任何单干,闭门造车参与行业竞争的人,成功的机会都不大。因此,吉利汽车非常愿意与全球上下游产业链的同行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共同推动汽车产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这也是吉利与戴姆勒和雷诺分享其最新成果CMA架构和SEA vast架构的原因。

王传福也认同李书福的观点,并为此采取了行动。2017年以来,比亚迪逐步开放智能汽车技术平台,将动力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开放到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中。“这些子公司(零部件公司)只赚比亚迪的钱,这不叫本事。把钱拆了在市场上赚钱叫本事,就是产品有竞争力。”在王传福看来,相比内部消化,外部力量的进入更能激发内部活力,对集团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通过技术开放共享做大做强——这种模式有点像半导体行业的ARM模式。ARM公司将架构授权给不同的IT公司,从而扩大ARM的份额,确立行业绝对地位。就像手机行业一样,由于Android免费开放,短短四年时间就成为全球手机市场第一的操作系统,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不仅仅是比亚迪和吉利,随着竞争进入深水区,技术共享几乎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比如世界汽车巨头大众,也将其珍贵的MEB平台公之于众,授权给福特。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迪斯也明白,未来的成功只属于那些愿意公开分享技术的企业。

每一次发布会上,汽车厂商都在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来证明自己,期望得到更多用户的目光和认可。其实真正能得到技术认可的车企和品牌屈指可数,因为最好的技术靠的是认可,也是用户叠加的销量和口碑。这一点,任何品牌都不例外。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所以技术共享最根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形成更大范围的认同,更是为了后期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是通过领先的技术和规模降低成本,让消费者以更实惠的价格买到更有价值的商品。另一方面,规模也是口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考试成绩一样,优秀的人不一定要靠排名和分数来评判。

就像丰田如果没有1000万用户的认可,就不可能坐上全球第一混动品牌的头衔;如果吉利的CMA架构不通过中华之星和Link突破百万销量,打破消费者对吉利技术的认知,就不会有雷诺的青睐;如果比亚迪没有DM-i混动和纯电推动其成为国内车企销量冠军,就不会有外界对比亚迪的新认识和对“新能源汽车领跑者”的重塑。

市场换不来技术,中汽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突然发现,技术和市场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再强大的技术,再强大的技术投入和沉淀,都需要市场的选择来论证。目前热度爆棚的比亚迪已经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而频频被市场、行业、世界级公司认可的吉利,正代表着中国汽车的最新方向。4月,比亚迪、吉利坐上车企销量排行榜第一名,将大众、丰田等合资车企甩在身后,中国品牌首次成为中国市场的霸主。虽然只是一个单月市场表现的象征,但传递的价值和意义是划时代的。

也许有人会说,疫情这种外部环境因素得来的奖牌不值一提,但谁不了解强草呢?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能在越来越艰难的环境下取得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成绩,这本身就是他们抗风险能力的一种展示。

那么为什么是比亚迪和吉利呢?或许我们可以从最近的一些行业大事中学到一二。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比如前两天,吉利和雷诺宣布,前者收购后者在韩国公司34.02%的股份,并将吉利在混合动力和汽车架构方面的技术引入雷诺韩国,帮助雷诺打开韩国市场。

算上雷诺,包括吉利在内,都与全球豪华车集团戴姆勒联合推出了全新的smart车型。吉利得到了欧洲两大汽车集团的认可,两大集团都将吉利的技术用于自身发展。

在比亚迪身上,类似的事情正在发生。今年3月,比亚迪丰田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丰田将推出一款全新的电动汽车,搭载比亚迪以及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技术。除了丰田,奔驰也和比亚迪合作,腾势诞生了。虽然市场表现不好,但至少戴姆勒认可比亚迪。

两条新闻的背后,含金量很高。戴姆勒是豪华车的鼻祖、发明者和领导者,雷诺是欧洲第三,联盟也是世界第三巨头,丰田是世界最大的汽车集团。戴姆勒和雷诺为什么看中吉利,丰田和戴姆勒为什么看中比亚迪?毋庸置疑,这背后有商业利益,利益背后有利润,利润最大化背后需要技术和规模支撑。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国际汽车巨头的眼光毋庸置疑。得到世界三大汽车巨头的认可,并愿意与他们合作,中汽感到非常荣幸。谁能想到,20年前,中国人还造不出汽车,现在这种快速的进步,真的令人佩服,令人惊叹。

Top Stream Musk说,中国会有一些非常有实力的公司,中国有很多非常有才华、非常勤奋的人也会在凌晨3点工作。以前外资品牌瞄准中国只是市场红利,赚钱的都是利润。现在,中国品牌已经成为国外品牌道路上的绊脚石,而中国品牌以其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给国外汽车带来了强大的压力,甚至开启了技术输出之路。

是的,自主品牌该觉醒了,从以电池为首的零部件走向发达国家腹地,到产品和品牌出海,到汽车老巢飞向世界市场,再到中国汽车技术进入全球汽车体系。

如果说中国品牌出海,以技术实力征服海外市场,是中国品牌从过去的“市场换技术”转变为“技术换市场”的道路,那么中国品牌将与海外车企共享技术,同时共同做大做强这一技术下的市场。这也算是“技术换市场”的另一种解读,它带来了……以及不可忽视的工业效应。背后展示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实力。

看来中国汽车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从汽车强国到汽车强国。

“大而不强”是自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以来,贴在中国汽车身上的标签。的确,无论从自主车在中国20多年的发展历程,还是从市场消费结构来看,没有技术积累的自主品牌大多只能退居市场底层,最大的中级车市场,甚至更高价值的豪华车产品,都是国外车企的天下。

这种市场结构的结果是,自主品牌一年卖几百万辆车赚的钱,没有别人卖几十万辆车赚的容易,大部分利润被外资拿走。

这也是“市场换技术”的恶果:技术没能得到,市场却拱手相让。

恶果背后,不能认为“市场换技术”一点作用都没有。对于中国的汽车工业来说,虽然我们没能得到我们需要的技术,而且试点“市场换技术”的几家央企国企的自主技术也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但是外资品牌的“猖狂”扩大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体量,激发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潜力,催生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市场的扩大,无一例外的为中国市场带来了庞大的产业链,培育了中国汽车发展的温床,为中国汽车培养了无数本土人才,这些都是中国汽车技术变强的基础。

现实是,目前中国汽车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从市场层面来说,吉利、长安、比亚迪等。都在不断挑战南北大众和通用,在销量排名上也在不断追赶对方,尤其是今年4月,自主品牌已经全面超越主流合资。

在豪华车层面,蔚来和理想在全新的智能电动汽车赛道上实现价格和品牌形象的BBA客户共享。蔚来品牌平均售价超过宝马和奥迪,成为有钱人的新宠。而李则以一款车型长期占据豪华中大型SUV销量冠军,打破了中国轿车不可能的神话。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品牌背后的技术实力正在得到国际汽车巨头的认可。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戴姆勒、雷诺、丰田对吉利、比亚迪的认可,包括福特、特斯拉对比亚迪电池的采用,越来越多的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设立R&D中心,对接当地供应商,接纳当地人才,尤其是在电动车技术和智能化方面以中国技术为榜样。

技术强是汽车工业的基础,核心技术才是硬道理。“中国汽车工业只有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为世界汽车工业做出更大贡献,赢得全世界同行和用户的尊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说。

比亚迪王传福也表示,与其考虑利润和回报率最高的方向,不如先进入一个大市场解决社会问题,然后利用技术和成本优势,成为新行业的参与者、引领者和创新者。在比亚迪的字典里,“技术决定战略”这四个字写得很深刻。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创维将搭载比亚迪的DM-i,全新的奔驰A级将放弃与雷诺合作研发的1.3T发动机,改用吉利全新的四缸发动机,福特将采用合作伙伴长安汽车的蓝鲸系列发动机,从未来的新能源赛道转向传统燃油车赛道,而中国Au……移动和中国科技正在重获话语权。

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中国汽车不再是那个“大而不强”的巨婴。相反,在中国巨大市场的驱动下,中国汽车前进的步伐,市场红利和消费需求驱动下的创新能力,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技术推动力,都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当之无愧成为未来世界汽车消费和创新的中心。

分享越多,市场越大。

在过去的100年里,燃油汽车市场的主旋律一直是竞争。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为PK对手构筑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相比之下,传统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成熟,各大汽车厂商如动力总成、模块化平台等前期都有研发,都有自己的技术路线。但步入全系新能源、智能汽车时代,越来越多的车企走向开放合作之路。

从吉利和比亚迪开放自己的技术不难发现,越是强大的企业,越会张开双臂,与外界分享自己的好东西。换句话说,新技术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来克服困难,需要更多的努力来一起把蛋糕做大。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各有各的美,美的美,美的美,天下一家。这句话是李书福的商业逻辑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一句话,与日本管理大师稻盛和夫提出的“利他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书福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汽车产业具有开放、合作、协调的特点。中国汽车工业只有开放、合作、包容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任何单干,闭门造车参与行业竞争的人,成功的机会都不大。因此,吉利汽车非常愿意与全球上下游产业链的同行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共同推动汽车产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这也是吉利与戴姆勒和雷诺分享其最新成果CMA架构和SEA vast架构的原因。

王传福也认同李书福的观点,并为此采取了行动。2017年以来,比亚迪逐步开放智能汽车技术平台,将动力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开放到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中。“这些子公司(零部件公司)只赚比亚迪的钱,这不叫本事。把钱拆了在市场上赚钱叫本事,就是产品有竞争力。”在王传福看来,相比内部消化,外部力量的进入更能激发内部活力,对集团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通过技术开放共享做大做强——这种模式有点像半导体行业的ARM模式。ARM公司将架构授权给不同的IT公司,从而扩大ARM的份额,确立行业绝对地位。就像手机行业一样,由于Android免费开放,短短四年时间就成为全球手机市场第一的操作系统,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不仅仅是比亚迪和吉利,随着竞争进入深水区,技术共享几乎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比如世界汽车巨头大众,也将其珍贵的MEB平台公之于众,授权给福特。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迪斯也明白,未来的成功只属于那些愿意公开分享技术的企业。

每一次发布会上,汽车厂商都在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来证明自己,期望得到更多用户的目光和认可。其实真正能得到技术认可的车企和品牌屈指可数,因为最好的技术靠的是认可,也是用户叠加的销量和口碑。这一点,任何品牌都不例外。

BYD, Toyota, Volkswagen, Ford, Mercedes-Benz

因此,最根本的……技术共享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形成更大范围的认同,更是为了以后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是通过领先的技术和规模降低成本,让消费者以更实惠的价格买到更有价值的商品。另一方面,规模也是口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考试成绩一样,优秀的人不一定要靠排名和分数来评判。

就像丰田如果没有1000万用户的认可,就不可能坐上全球第一混动品牌的头衔;如果吉利的CMA架构不通过中华之星和Link突破百万销量,打破消费者对吉利技术的认知,就不会有雷诺的青睐;如果比亚迪没有DM-i混动和纯电推动其成为国内车企销量冠军,就不会有外界对比亚迪的新认识和对“新能源汽车领跑者”的重塑。

市场换不来技术,中汽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突然发现,技术和市场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再强大的技术,再强大的技术投入和沉淀,都需要市场的选择来论证。目前热度爆棚的比亚迪已经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而频频被市场、行业、世界级公司认可的吉利,正代表着中国汽车的最新方向。

标签:比亚迪丰田大众福特奔驰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AEye展示其4Sight?智能传感平台 可推动实现软件定义车辆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自适应高性能激光雷达解决方案供应商AEye在美国底特律国际汽车传感器展览会AutoSensDetroit2022展示了其4Sight智能传感平台的革命性设计。

1900/1/1 0:00:00
EV晨报 | 欧拉芭蕾猫将在5月20日预售;蔚来汽车拟于5月20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理想L9三季度交付

1欧拉芭蕾猫将在5月20日预售5月11日,我们从欧拉官方了解到,欧拉芭蕾猫将在5月20日预售,6月中旬上市。新车定位女性专属座驾,匹配磷酸铁锂电池组,最大续航500km。

1900/1/1 0:00:00
特斯拉被点名 中消协发布“五一”报告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五一”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其中“交通出行”类负面信息共收集300639条。

1900/1/1 0:00:00
特斯拉召回13万辆汽车,因CPU过热导致触摸屏故障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消息,据美联社报道,特斯拉正在召回13万辆汽车,原因是汽车信息娱乐系统中的CPU在快速充电期间过热,可能导致汽车的触摸屏出现故障或完全空白。

1900/1/1 0:00:00
Celeroton推出新型涡轮压缩机系统 用于燃料电池系统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瑞士Celeroton已推出带有转换器CC2000的新型高速涡轮压缩机系统CT2000,用于燃料电池系统,满足汽车要求。

1900/1/1 0:00:00
美拟扩大对华半导体制裁,国产芯片需“加速上车”

第一电动赵杰、叶然缺“芯”的汽车行业,或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5月10日,硅谷知名科技媒体《TheInformation》报道称,美国商务部正在考虑扩大对中国企业出售芯片制造原材料及设备的禁令。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