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围攻”宁德时代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好好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变成了大佬们的吐槽大会。

7月21日,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正式召开,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群、广汽董事长曾庆红、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中科院院士欧阳明等行业资深领袖齐聚一堂。

然而,想象中的和谐并没有持续多久。广汽董事长曾庆红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直言:“动力电池的成本已经占到我们汽车的40%、50%、60%,而且还在不断增加。那我现在不是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吗?”

车企在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想法能不能站住脚,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仅供参考,根据2021年财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净利润为159.31亿元,比亚迪净利润仅为30.45亿元。相对来说,2021年的动力电池企业确实会比车企赚得多。

2022年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飙升,确实给电池厂商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必须承认,相关成本沿着动力电池供应链流向了车企和消费者,而且相当顺畅。

那么,动力电池企业的问题是什么?

BYD

“通常,我们也会遇到客户的投诉,说主机厂不太赚钱。你们电池厂是不是把利润都拿走了?”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在本次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也大呼冤枉:“我们公司今年虽然没有亏损,但基本上是在微利的边缘挣扎,很痛苦。大家可以想象利润去了哪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很明显,有些人已经开始坐不住了。

“原材料不是瓶颈”

在动力电池供应链中,往往有上游、下游和下游之分。以赣锋锂业、天齐锂业为首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中创新航为首的中游电池制造商,以汽车企业为主的下游承包商。

表面上看,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是原材料供应商的锅。但进一步探究发现,锂、钴、镍等电池原材料受投资市场影响更大。

在2022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曾玉群明确表示:“上游原材料领域的资本炒作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的麻烦,但矿产资源并不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瓶颈。”

BYD

总而言之,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电池成本上涨在于资本的炒作。潜台词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受害者。其次,矿产资源并不是动力电池发展的瓶颈。矿山很多,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也有凹凸的电池回收技术。

不难理解,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引发了对动力电池的巨大需求。面对这种“确定性”的未来,无孔不入的资本当然会选择炒作电池原料。

不过过分的是,现在原材料堆积的泡沫太大,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踩踏事件”。因此,从大局来看,短期内,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很难回到健康水平。

也就是说,50万吨碳酸锂,无论怎么跌,短时间内都很难跌破10万元。

BYD

数据显示,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可生产160TWh锂电池,足以满足市场增长的需求。但需要明确的是,矿产资源的开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至少可以说,原材料已经被m……费了很大的劲。谁不想卖个高价呢?

因此,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指导下,“动力电池回收”越来越受到重视。

“电池不同于石油,电池的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重复利用的。目前,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镍、钴、锰的回收率达到99.3%,锂达到90%以上。”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可以算是动力电池回收的忠实粉丝。事实上,曾玉群确信原材料不是动力电池发展的瓶颈。除了丰富的锂矿产资源,他对子公司邦普循环动力电池的回收技术充满信心。

BYD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回收技术这么强,为什么还要受到上游原料供应商的制约呢?

天齐锂业投资管理部相关人士似乎间接解释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在锂电池中,锂回收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商业应用中无法大规模回收。实验室应该可以达到90%以上的回收率,但是在商业上还没有见到个人。

站在上游原料供应商的角度,你当然不希望看到原料被重复使用。另一方面,如果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真的已经成熟到回收率90%以上,那么为什么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不去大规模商用呢?你拿出来之后,卖了就能赚钱!还是所谓的动力电池回收技术还处于成本不可控的阶段?那么,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推广“动力电池回收”的原因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罗生门,话语权与利益分配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个说法,广汽董事长曾庆红表示,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高,他就职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似乎在回应曾庆红,声称虽然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今年没有亏损,但基本是在微利的边缘挣扎,很痛苦。

车企没赚钱,电池厂商没利润。那么这次罗生门事件的幕后黑手是谁呢?钱去哪了?

BYD

车企和电池厂商都在站在自己的角度抱怨和开脱,更不幸的是把矛头指向了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

但必须承认,最近一段时间,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确实赚了不少钱,成为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为数不多的赢家。但即便如此,供应商还是可以把锅扔给资本投机和期货属性。

总之,在这个罗生门的背后,每个企业都想成为垄断者,同时又希望合作者不要垄断。

于是矛盾开始聚集,最后演变成不仅仅是上游原材料的价格,还有动力电池产业链的话语权和利益的平均分配。

没有人真的认为他们都在赔钱赚钱吧?

BYD

我听说过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收购矿山。毕竟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池厂商,财大气粗,保证原材料供应也无可厚非。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本次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董事长曾庆红也表示要“买矿”做电池;吉利董事长李书福首次披露正在进行的电池生态布局。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游原料供应商的作用并不好发挥。一方面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电池厂商给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车企“大干一场”的决心。当电池厂商和车企的姿态摆出来,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只能被动接盘。

可以预见的结果是,要么监管部门出面调解,平均市场话语权,平衡利益分配。或“头”,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BYD

在这场跨领域的竞争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底牌。

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此时将Bump推到台前,是对上游原料供应商“卡脖子”的回应。M3P电池、麒麟电池、EVOGO等。都是用来应付车企的阴谋。

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找两家供应商和三家供应商来发展或支持其他动力电池企业,这是对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垄断的反击。买矿,多方面布局动力电池生态,对上游原料商来说是“撼山摇虎”。

上游原料供应商以不变应万变,基本可以保持今天的“好局面”。更有甚者,他们还在向下游电池厂商发展,如瑞普能源、赣锋锂电池等。

BYD

其实动力电池罗生门背后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整个市场的蛋糕做大做强,进而带动整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甚至带动整个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流水不争第一,却生生不息。

虽然现在的情况有些偏离中心,但是动力电池的故事不会被打破,新的主角会陆续出现在BLACKPINK。

近日有消息传来,下半年各大新能源车将迎来一波降价潮。不管消息是否属实,可以肯定的是,一种新的动力电池格局已经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悄然孕育。好好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变成了大佬们的吐槽大会。

7月21日,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正式召开,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群、广汽董事长曾庆红、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中科院院士欧阳明等行业资深领袖齐聚一堂。

然而,想象中的和谐并没有持续多久。广汽董事长曾庆红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直言:“动力电池的成本已经占到我们汽车的40%、50%、60%,而且还在不断增加。那我现在不是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吗?”

车企在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想法能不能站住脚,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仅供参考,根据2021年财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净利润为159.31亿元,比亚迪净利润仅为30.45亿元。相对来说,2021年的动力电池企业确实会比车企赚得多。

2022年,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飙升,确实给电池厂商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必须承认,相关成本沿着动力电池供应链流向了车企和消费者,而且相当顺畅。

那么,动力电池企业的问题是什么?

BYD

“通常,我们也会遇到客户的投诉,说主机厂不太赚钱。你们电池厂是不是把利润都拿走了?”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在本次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也大呼冤枉:“我们公司今年虽然没有亏损,但基本上是在微利的边缘挣扎,很痛苦。大家可以想象利润去了哪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很明显,有些人已经开始坐不住了。……“原材料不是瓶颈”

在动力电池供应链中,往往有上游、下游和下游之分。以赣锋锂业、天齐锂业为首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中创新航为首的中游电池制造商,以汽车企业为主的下游承包商。

表面上看,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是原材料供应商的锅。但进一步探究发现,锂、钴、镍等电池原材料受投资市场影响更大。

在2022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曾玉群明确表示:“上游原材料领域的资本炒作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的麻烦,但矿产资源并不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瓶颈。”

BYD

总而言之,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电池成本上涨在于资本的炒作。潜台词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受害者。其次,矿产资源并不是动力电池发展的瓶颈。矿山很多,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也有凹凸的电池回收技术。

不难理解,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引发了对动力电池的巨大需求。面对这种“确定性”的未来,无孔不入的资本当然会选择炒作电池原料。

不过过分的是,现在原材料堆积的泡沫太大,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踩踏事件”。因此,从大局来看,短期内,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很难回到健康水平。

也就是说,50万吨碳酸锂,无论怎么跌,短时间内都很难跌破10万元。

BYD

数据显示,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可生产160TWh锂电池,足以满足市场增长的需求。但需要明确的是,矿产资源的开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退一步说,原材料是花了大力气开采出来的。谁不想卖个高价呢?

因此,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指导下,“动力电池回收”越来越受到重视。

“电池不同于石油,电池的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重复利用的。目前,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镍、钴、锰的回收率达到99.3%,锂达到90%以上。”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可以算是动力电池回收的忠实粉丝。事实上,曾玉群确信原材料不是动力电池发展的瓶颈。除了丰富的锂矿产资源,他对子公司邦普循环动力电池的回收技术充满信心。

BYD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回收技术这么强,为什么还要受到上游原料供应商的制约呢?

天齐锂业投资管理部相关人士似乎间接解释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在锂电池中,锂回收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商业应用中无法大规模回收。实验室应该可以达到90%以上的回收率,但是在商业上还没有见到个人。

站在上游原料供应商的角度,你当然不希望看到原料被重复使用。另一方面,如果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真的已经成熟到回收率90%以上,那么为什么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不去大规模商用呢?你拿出来之后,卖了就能赚钱!还是所谓的动力电池回收技术还处于成本不可控的阶段?那么,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推广“动力电池回收”的原因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罗生门,话语权与利益分配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个说法,广汽董事长曾庆红表示,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高,他就职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似乎在回应曾庆红,声称虽然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今年没有亏损,但基本是在微利的边缘挣扎,很痛苦。

车企没赚钱,电池厂商没利润。那么这次罗生门事件的幕后黑手是谁呢?钱去哪了?

BYD

车企和电池厂商都在站在自己的角度抱怨和开脱,更不幸的是把矛头指向了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

但必须承认,最近一段时间,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确实赚了不少钱,成为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为数不多的赢家。但即便如此,供应商还是可以把锅扔给资本投机和期货属性。

总之,在这个罗生门的背后,每个企业都想成为垄断者,同时又希望合作者不要垄断。

于是矛盾开始聚集,最后演变成不仅仅是上游原材料的价格,还有动力电池产业链的话语权和利益的平均分配。

没有人真的认为他们都在赔钱赚钱吧?

BYD

我听说过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收购矿山。毕竟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池厂商,财大气粗,保证原材料供应也无可厚非。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本次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董事长曾庆红也表示要“买矿”做电池;吉利董事长李书福首次披露正在进行的电池生态布局。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游原料供应商的作用并不好发挥。一方面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电池厂商给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车企“大干一场”的决心。当电池厂商和车企的姿态摆出来,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只能被动接盘。

可以预见的结果是,要么监管部门出面调解,平均市场话语权,平衡利益分配。或“头”,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BYD

在这场跨领域的竞争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底牌。

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此时将Bump推到台前,是对上游原料供应商“卡脖子”的回应。M3P电池、麒麟电池、EVOGO等。都是用来应付车企的阴谋。

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找两家供应商和三家供应商来发展或支持其他动力电池企业,这是对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垄断的反击。买矿,多方面布局动力电池生态,对上游原料商来说是“撼山摇虎”。

上游原料供应商以不变应万变,基本可以保持今天的“好局面”。更有甚者,他们还在向下游电池厂商发展,如瑞普能源、赣锋锂电池等。

BYD

其实动力电池罗生门背后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整个市场的蛋糕做大做强,进而带动整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甚至带动整个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流水不争第一,却生生不息。

虽然现在的情况有些偏离中心,但是动力电池的故事不会被打破,新的主角会陆续出现在BLACKPINK。

近日有消息传来,下半年各大新能源车将迎来一波降价潮。不管消息是否属实,可以肯定的是,一种新的动力电池格局已经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悄然孕育。

标签:比亚迪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64岁的迪斯,拗不过85岁的大众

经历过数次斗争、削权,65岁的“异乡人”迪斯终究还是在狼堡败下阵来。

1900/1/1 0:00:00
迪斯,Out!

为了帮助大众在电动化领域超越特斯拉,而不断穿梭在沃尔夫斯堡工厂办公室和互联网之间的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Diess),似乎不能再为大众“带盐”了。

1900/1/1 0:00:00
海纳川海拉车灯新设常州工厂,初期产品已配套理想L9

7月21日,北京海纳川海拉车灯常州工厂正式开业。新工厂投资超千万欧元,初期年产量约60万套,主要专注于汽车前脸的前沿技术,如目前已配套在理想L9上的大尺寸贯穿灯带。

1900/1/1 0:00:00
全球多家制造企业称芯片供应正在缓解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现代汽车、工厂机器人制造商ABB与瑞典冰箱制造商伊莱克斯的高管在7月21日表示,当前半导体芯片的短缺情况有所缓解,对于制造商来说,在长期的零部件争夺战后,

1900/1/1 0:00:00
2022年国内新能源车产量或达562.7万辆

近日,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表示,预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产量规模预测合计将达到562

1900/1/1 0:00:00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已初步建立

近日,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云明在致辞时表示,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体系。目前,我国在地市级行政区已建设了1万多个回收服务网点。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