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中国新造车,进入大逃杀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平心而论,从写作开始,今天的文章就是最近写的最纠结的存在。

一方面,我们确实很难看到中国新能源市场在克服所有困难后,会在2022年实现巨大的井喷,所以我们不想过度唱衰。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另一方面,我见证了几个实现大规模交付的新势力。2022年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10万辆,已经展现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不想泼冷水。

没想到,2023年初,特斯拉率先在中国挑起了一场残酷的“价格战”。仅仅从最近30天整个市场和各个品牌的走势来看,不管承认与否,一场恐怖的“大逃亡”才刚刚开始。

而且和2019年只是把“劣币”洗牌出局完全不同。这个时候,即使你是“好钱”,即使你不是所谓的机会主义者,即使你对造车非常认真,可以突然用一双看不见的大手压下去,但如果不及时调整,还是会在一瞬间跌入深渊。

说一千句话一万句话,总结成一句话:“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谁也不能独善其身,每个人都要脱一层皮。”

没有销售,前途如何?

在这一段的开头,我想分享一下李的创始人兼CEO李想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的两段话。首先,当被问及同一战壕的队友和何提到2022年是中国新造汽车进入弯道的一年这一点时,你是否认同?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李想没有太多犹豫的回答道:“三大新势力都在发布二代产品,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我们自身准备不足的问题。本应在第三季度完全交付,结果推迟到第四季度。有的企业拖延的只是爬坡节奏的改变,有的企业甚至错过了一个市场机会。所以三股新生力量同时出现的问题,在二代产品中都是慢的,只是慢的原因和影响不同。”

随后,他补充道:“总之,三股新生力量的节奏和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不匹配。但对于理想,我觉得80%还是自己的能力和管理问题。”

显然,除了谦虚,他还指出了2022年中国新车犯下的“通病”:高估了自身实力,低估了市场的竞争,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至于另一句值得分享的话,李想被问及他如何看待已经到来的2023年。或者说时间轴拉长,行业竞争会进入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他给出的答案更加简洁。“我觉得2023年到2025年这三年是极其残酷的淘汰赛,不需要那么多公司。”

作为一个旁观者,虽然我觉得从感性和仁爱的角度来看,上述观点有点残忍,但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随着特斯拉率先举起屠刀,中国车市的状态将大概率“遍地都是死”。

弱者只配逐渐消失;强者可以慢慢爬到顶端;资源会进一步向头部梯队倾斜。

或许,基于这样的背景,对于中国的新车来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力争取一张决赛的门票。毕竟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去挥霍和调整。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经过重新设计的小鹏P7在王凤英掌舵后,迅速调整了原定的上市计划。在春节的媒体沟通会上,秦也表示,蔚来将在ES8、EC7正式入场前,率先完成另外一两款车型的投放和交付,节奏会更加紧凑,不会拖延。

包括理想在内,预计在今天举行的L7发布会上,该车“空气”版将宣布取消空气悬挂、电吸门等舒适性配置,从而拉低入门版价格;而受制于品牌定位劣势的哪吒和零跑,则选择押宝成本可控的增程技术路线。

大家最根本的目的,用最直白的话来表达,就是身处乱世,尽可能多的卖车,获得自己的终端份额。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毕竟就像本段小标题所说的,有了可观的销量作为背书,很多事情才有继续下去的资本。否则,一切都将成为空谈。

众所周知,在刚刚过去的1月份,不排除春节假期的影响和新能源补贴下降带来的冲击,包括疫情过后终端消费活力仍处于漫长的恢复期,各种因素的积累催生了越来越多“等待党”的存在,中国新车不可避免地遭遇所谓的“开门红”。

除了比较喜人的理想一款,其他品牌都在迎来环比大幅下滑。这样下滑的表现似乎在警告大家:“对于2023,不要再抱有任何幻想,大逃亡真的要来了。”

格局会是怎样的?

其实就在最近几天,我又听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传闻,那就是年初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并不是终点。

为了越来越疯狂,达到甚至超过年销量目标,这家美国车企不排除将Model 3在华降价至19.99万元的可能,明年还将推出15万元左右的廉价版车型。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然而,到目前为止,上述信息还停留在所谓的“传闻”阶段,并没有真正的锤子来证明。但必须要知道,结合以往的经验,为了触碰一些必须完成的里程碑,特斯拉并非没有这样做的资本和动力。大家都知道马斯克有多疯狂。

那我就忍不住大胆假设一下。如果今年这家美国车企更大的屠刀突然在一些节点落下,中国的新车会如何应对?个人觉得答案很明确:“咬着牙继续被逼跟进,最后谁的血性更厚。”

当然,我相信没有一个品牌愿意看到那灾难性的时刻到来,因为这将是对纯电市场定价体系的彻底重塑,游戏规则将发生又一次颠覆性的改变,甚至加速整个新能源市场的迭代速度,“大逃杀”将直接进入白热化阶段。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再者,对于比亚迪、华为这样的巨头来说,他们还是有能力在泥潭中与特斯拉进行斗争和搏杀的。相比之下,对于中国的新车来说,这将是一个真正的生死关头。

至此,我再次回忆起北京时间2020年1月7日第一辆国产Model 3在上海下线的时候,我坚信特斯拉扮演的角色会是一条搅起一片清水的“鲶鱼”。

三年多过去了,结合各种经历,我突然发现,他的身份更像是一个掌握着众多车企命运的“鲨鱼”。

好在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还是坚信这样残酷的竞争还是良性的。任何能从“大逃杀”中突围的品牌,都将拥有面向未来的一席之地。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文章最后,我还是想讨论一个问题。纵观国内几个造车新贵,以李想、何为首的学派,包括余承东、雷军等都认为“汽车市场将会进行一次极其残酷的洗牌,向少数品牌集中。”

作为对手,李斌认为“汽车行业足够大,足够包容,可以让很多品牌和很多小众车型生存下来。”

简而言之,关于模式的争论从未平息。我想表达的是,与传统燃油车时代相比,电气化时代的玩法完全不同,所以我赞同“赢者通吃”的观点。

2023年,从中国新车开始,时间会证明一切。既然叫“大逃杀”,就要有人带头出去...平心而论,从动笔开始,今天的文章就是……他最近写的最纠结的存在。

一方面,我们确实很难看到中国新能源市场在克服所有困难后,会在2022年实现巨大的井喷,所以我们不想过度唱衰。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另一方面,我见证了几个实现大规模交付的新势力。2022年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10万辆,已经展现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不想泼冷水。

没想到,2023年初,特斯拉率先在中国挑起了一场残酷的“价格战”。仅仅从最近30天整个市场和各个品牌的走势来看,不管承认与否,一场恐怖的“大逃亡”才刚刚开始。

而且和2019年只是把“劣币”洗牌出局完全不同。这个时候,即使你是“好钱”,即使你不是所谓的机会主义者,即使你对造车非常认真,可以突然用一双看不见的大手压下去,但如果不及时调整,还是会在一瞬间跌入深渊。

说一千句话一万句话,总结成一句话:“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谁也不能独善其身,每个人都要脱一层皮。”

没有销售,前途如何?

在这一段的开头,我想分享一下李的创始人兼CEO李想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的两段话。首先,当被问及同一战壕的队友和何提到2022年是中国新造汽车进入弯道的一年这一点时,你是否认同?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李想没有太多犹豫的回答道:“三大新势力都在发布二代产品,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我们自身准备不足的问题。本应在第三季度完全交付,结果推迟到第四季度。有的企业拖延的只是爬坡节奏的改变,有的企业甚至错过了一个市场机会。所以三股新生力量同时出现的问题,在二代产品中都是慢的,只是慢的原因和影响不同。”

随后,他补充道:“总之,三股新生力量的节奏和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不匹配。但对于理想,我觉得80%还是自己的能力和管理问题。”

显然,除了谦虚,他还指出了2022年中国新车犯下的“通病”:高估了自身实力,低估了市场的竞争,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至于另一句值得分享的话,李想被问及他如何看待已经到来的2023年。或者说时间轴拉长,行业竞争会进入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他给出的答案更加简洁。“我觉得2023年到2025年这三年是极其残酷的淘汰赛,不需要那么多公司。”

作为一个旁观者,虽然我觉得从感性和仁爱的角度来看,上述观点有点残忍,但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随着特斯拉率先举起屠刀,中国车市的状态将大概率“遍地都是死”。

弱者只配逐渐消失;强者可以慢慢爬到顶端;资源会进一步向头部梯队倾斜。

或许,基于这样的背景,对于中国的新车来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力争取一张决赛的门票。毕竟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去挥霍和调整。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经过重新设计的小鹏P7在王凤英掌舵后,迅速调整了原定的上市计划。在春节的媒体沟通会上,秦也表示,蔚来将在ES8、EC7正式入场前,率先完成另外一两款车型的投放和交付,节奏会更加紧凑,不会拖延。

包括理想在内,预计在今天举行的L7发布会上,该车“空气”版将宣布取消空气悬挂、电吸门等舒适性配置,从而拉低入门版价格;而受制于品牌定位劣势的哪吒和零跑,则选择押宝成本可控的增程技术路线。

大家最根本的目的,用最直白的话来表达,就是身处乱世,尽可能多的卖车,获得自己的终端份额。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毕竟就像本段小标题所说的,有了可观的销量作为背书,很多事情才有继续下去的资本。否则,一切都将成为空谈。

众所周知,在刚刚过去的1月份,不排除春节假期的影响和新能源补贴下降带来的冲击,包括疫情过后终端消费活力仍处于漫长的恢复期,各种因素的积累催生了越来越多“等待党”的存在,中国新车不可避免地遭遇所谓的“开门红”。

除了比较喜人的理想一款,其他品牌都在迎来环比大幅下滑。这样下滑的表现似乎在警告大家:“对于2023,不要再抱有任何幻想,大逃亡真的要来了。”

格局会是怎样的?

其实就在最近几天,我又听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传闻,那就是年初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并不是终点。

为了越来越疯狂,达到甚至超过年销量目标,这家美国车企不排除将Model 3在华降价至19.99万元的可能,明年还将推出15万元左右的廉价版车型。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然而,到目前为止,上述信息还停留在所谓的“传闻”阶段,并没有真正的锤子来证明。但必须要知道,结合以往的经验,为了触碰一些必须完成的里程碑,特斯拉并非没有这样做的资本和动力。大家都知道马斯克有多疯狂。

那我就忍不住大胆假设一下。如果今年这家美国车企更大的屠刀突然在一些节点落下,中国的新车会如何应对?个人觉得答案很明确:“咬着牙继续被逼跟进,最后谁的血性更厚。”

当然,我相信没有一个品牌愿意看到那灾难性的时刻到来,因为这将是对纯电市场定价体系的彻底重塑,游戏规则将发生又一次颠覆性的改变,甚至加速整个新能源市场的迭代速度,“大逃杀”将直接进入白热化阶段。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再者,对于比亚迪、华为这样的巨头来说,他们还是有能力在泥潭中与特斯拉进行斗争和搏杀的。相比之下,对于中国的新车来说,这将是一个真正的生死关头。

至此,我再次回忆起北京时间2020年1月7日第一辆国产Model 3在上海下线的时候,我坚信特斯拉扮演的角色会是一条搅起一片清水的“鲶鱼”。

三年多过去了,结合各种经历,我突然发现,他的身份更像是一个掌握着众多车企命运的“鲨鱼”。

好在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还是坚信这样残酷的竞争还是良性的。任何能从“大逃杀”中突围的品牌,都将拥有面向未来的一席之地。

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文章最后,我还是想讨论一个问题。纵观国内几个造车新贵,以李想、何为首的学派,包括余承东、雷军等都认为“汽车市场将会进行一次极其残酷的洗牌,向少数品牌集中。”

作为对手,李斌认为“汽车行业足够大,足够包容,可以让很多品牌和很多小众车型生存下来。”

简而言之,关于模式的争论从未平息。我想表达的是,与传统燃油车时代相比,电气化时代的玩法完全不同,所以我赞同“赢者通吃”的观点。

2023年,从中国新车开始,时间会证明一切。既然叫“大逃杀”,就要有人带头出去...

标签:特斯拉小鹏Model 3比亚迪北京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奇瑞“拯救”李一男?

奇瑞接盘自游家?当传言得到肯定,一切尽在不言中。时至今日,距离上次自游家“退圈”,已经过去了2个月。恍如隔世一般,百味杂陈之余,还剩下些许禁不住的惋惜。

1900/1/1 0:00:00
雷诺日产,重建“乌托邦”

经过几个月的谣言和闹剧,雷诺和日产两家公司达成协议,雷诺将在没有任何实际补偿的情况下放弃对日产的控制权。它将拥有日产15的股份,低于之前的43。

1900/1/1 0:00:00
又被强制执行超17亿,宝能旗下四款新车还能量产吗?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旗下的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前海锐致投资有限公司等公司以及姚振华新增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17

1900/1/1 0:00:00
雷军:小米汽车争取15-20年进世界前五

日前,小米投资日上,雷军表示小米造车未来的目标是争取1520年内进入世界前五,他透露自己将有12的时间投入到造车上,汽车也将是牵扯个人经历最大的部分。

1900/1/1 0:00:00
1月都没挂彩?广汽丰田是懂市场的

开年第一个月,受春节假期的影响,中国车市还是不出所料地迎来了短暂的休整期。一众车企都在用数据说明,因终端市场的消费受限,销量环比下滑只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1900/1/1 0:00:00
2022年全球车市:中国稳居第一,印度反超日本

2022年,在新冠疫情蔓延、芯片等零部件短缺、原材料成本飙升、以及地缘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汽车行业再度经历了疲软的一年。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