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芯片等零部件短缺、原材料成本飙升、地缘等因素影响,全球汽车业又经历了疲软的一年。根据某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22年全球轻型车(LV)总销量约为8100万辆,同比下降0.6%。
2022年全球汽车市场:中国连续14年排名第一,印度超越日本成为第三大汽车市场。
根据Gaspar收集的20个国家的汽车销售数据,2022年,只有中国、墨西哥、印度尼西亚、泰国等8个国家的汽车市场呈现同比增长趋势。除俄罗斯外,其他国家的汽车销量虽然比2021年有所下降,但降幅都没有超过10%。
其中,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下,我国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与此前预期(2680万辆)基本一致。中汽协表示,2022年,在购置税减半等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政策的推动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在不利情况下恢复良好,实现正增长,表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预计将继续稳步发展,全年总销量为2760万辆,同比增长3%。
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的整体汽车市场并不乐观。根据Autodata的数据,2022年,美国轻型汽车销量约为1386.6万辆,同比下降约8%,为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对于2023年,美国汽车行业基本持谨慎乐观态度。尽管经济衰退,利率上升和其他经济问题,但据预测,美国的汽车销量将在2023年恢复增长,达到1410万至1500万辆,但仍将低于新冠肺炎前的水平(1700万辆)。
2022年,欧洲新车注册量同比下降4.1%,至1128.7万辆。去年年底5月份持续增长的趋势无法抵消去年上半年零配件短缺的影响。欧洲五大汽车市场中,只有德国的年销量恢复增长,主要得益于12月的强劲增长。潜在的经济衰退、俄乌局势和能源政策的不确定性、高通胀和高利率、消费者信心下降等挑战将持续到2023年。上半年西欧汽车市场将进入“衰退”,但全年销量将增长7.8%,至1095万辆,但低于此前的预测(同比增长9.4%)。
印度仅用了4年时间就成功超越日本,并于2022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2018年,印度刚刚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市场。2021年,由于芯片短缺,印度汽车销量仅增至近400万辆,仍排名第四。2022年,芯片危机的缓解为印度汽车销量的复苏提供了跳板,消费需求的释放推动了增长,使得印度最终以超过9万辆的优势超过日本。
相比之下,日本汽车市场连续第四年保持下滑趋势。2022年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38万辆和420万辆,同比下降0.1%和5.6%。整体来看,2022年日本新车销量甚至低于2011年(421万辆,当时受日本地震影响销量暴跌),跌至197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23年,芯片短缺仍是日本汽车业面临的下行风险之一。丰田预计2023年将生产1060万辆汽车,但如果无法采购足够的零部件,产量可能会下降10%。此外,日本的通货膨胀达到了40年来的最高水平,这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从而影响日本2023年的销量。
其余车市中,2022年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新车销量均呈同比增长趋势。其中,马来西亚的新车s……es首次突破70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1.6%,扭转此前连续两年下滑的局面;越南的增长率高达33%,主要得益于丰田(91,115辆,占越南总销量的25.4%)、本田、马自达和起亚的强劲销量。
整体来看,市场对全球车市的复苏前景持谨慎态度。据另一家汽车市场机构预测,2023年,预计全球轻型车销量为8360万辆,同比增长5.6%。过去两年全球汽车市场被压抑的需求仍然存在,但半导体供应的不稳定恢复模式、能源风险(尤其是在欧洲)和物流拥堵等逆风也将阻碍增长。由于全球汽车行业处于或接近衰退水平,市场对复苏持谨慎态度。
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强劲引领增长,全球第一。
2022年,得益于供应改善、高油价、政府补贴以及车企保价促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爆发,连续第八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份额达到25.6%。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市场化扩张期。中汽协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900万辆,同比增长35%。
与此同时,德国汽车市场也向电动汽车敞开了大门。2022年12月,德国注册电动汽车数量达到17.4万辆(月度新高),市场份额达到55%,这有助于将注册电动汽车数量增加到83万辆,市场份额也比2021年增加了五个百分点,达到31%。德国电动汽车销量激增主要与激励措施有关。据悉,自2023年1月起,德国纯电动汽车补贴将下调,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贴将取消。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2023年电动汽车市场份额有望超过35%,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有望徘徊在25%以上。纯电动汽车在德国的销量有望大大超过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随着德国电动汽车市场的持续升温,内燃机汽车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萎缩,德国可能比欧盟规定的时间(2035年)更早实现100%纯电动汽车销量。
作为欧洲电气化进程最快的国家,挪威2022年12月电动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7.6%,其中纯电动汽车占82.8%(2021年同期为67.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仅占4.8%(2021年同期为22.9%),为多年来最低水平。2022年,挪威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86.2%增长到87.8%,其中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分别占79.3%和8.5%,而2021年分别为64.5%和21.7%。
除了纯电动汽车,其他所有车型在挪威的市场份额都在下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不例外。如果挪威想要将剩余10%至15%的汽车销量转化为纯电动汽车,就需要提供各种更便宜的车型,改善充电基础设施,填补剩余的汽车利基市场。估计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挪威市场才会有足够多价格合理的纯电动汽车,让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继续超过95%。
相比中国和欧洲,日本电动车市场虽然一直在扩大,但速度明显较慢。2022年日本电动汽车销量约为5.9万辆,创历史新高,几乎是2021年的3倍。然而,电动汽车仅占日本乘用车市场的1.7%,但这是首次超过1%。日本汽车产业面临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充电时间长、车型范围有限等诸多困难。然而,日本的电动汽车市场正在逐渐增长,许多电动汽车公司认为这是进入日本市场的好时机。
随着全球电气化的趋势,电动汽车越来越普及……g越来越快。根据彭博资讯(BloombergNEF)的数据,在过去的两年中,电动汽车的全球销量从2020年的320万辆上升到2022年的1000万辆。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有望再创新高,达到1360万辆,其中约75%为纯电动汽车。但由于近两年全球电动汽车发展迅猛,今年增速将放缓。2022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芯片等零部件短缺、原材料成本飙升、地缘等因素影响,全球汽车业又经历了疲软的一年。根据某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22年全球轻型车(LV)总销量约为8100万辆,同比下降0.6%。
2022年全球汽车市场:中国连续14年排名第一,印度超越日本成为第三大汽车市场。
根据Gaspar收集的20个国家的汽车销售数据,2022年,只有中国、墨西哥、印度尼西亚、泰国等8个国家的汽车市场呈现同比增长趋势。除俄罗斯外,其他国家的汽车销量虽然比2021年有所下降,但降幅都没有超过10%。
其中,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下,我国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与此前预期(2680万辆)基本一致。中汽协表示,2022年,在购置税减半等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政策的推动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在不利情况下恢复良好,实现正增长,表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预计将继续稳步发展,全年总销量为2760万辆,同比增长3%。
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的整体汽车市场并不乐观。根据Autodata的数据,2022年,美国轻型汽车销量约为1386.6万辆,同比下降约8%,为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对于2023年,美国汽车行业基本持谨慎乐观态度。尽管经济衰退,利率上升和其他经济问题,但据预测,美国的汽车销量将在2023年恢复增长,达到1410万至1500万辆,但仍将低于新冠肺炎前的水平(1700万辆)。
2022年,欧洲新车注册量同比下降4.1%,至1128.7万辆。去年年底5月份持续增长的趋势无法抵消去年上半年零配件短缺的影响。欧洲五大汽车市场中,只有德国的年销量恢复增长,主要得益于12月的强劲增长。潜在的经济衰退、俄乌局势和能源政策的不确定性、高通胀和高利率、消费者信心下降等挑战将持续到2023年。上半年西欧汽车市场将进入“衰退”,但全年销量将增长7.8%,至1095万辆,但低于此前的预测(同比增长9.4%)。
印度仅用了4年时间就成功超越日本,并于2022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2018年,印度刚刚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市场。2021年,由于芯片短缺,印度汽车销量仅增至近400万辆,仍排名第四。2022年,芯片危机的缓解为印度汽车销量的复苏提供了跳板,消费需求的释放推动了增长,使得印度最终以超过9万辆的优势超过日本。
相比之下,日本汽车市场连续第四年保持下滑趋势。2022年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38万辆和420万辆,同比下降0.1%和5.6%。整体来看,2022年日本新车销量甚至低于2011年(421万辆,当时受日本地震影响销量暴跌),跌至197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23年,芯片短缺仍是日本汽车业面临的下行风险之一……丰田预计2023年将生产1060万辆汽车,但如果无法采购足够的零部件,产量可能会下降10%。此外,日本的通货膨胀达到了40年来的最高水平,这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从而影响日本2023年的销量。
其余车市中,2022年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新车销量均呈同比增长趋势。其中,马来西亚新车销量首次突破70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1.6%,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滑的局面;越南的增长率高达33%,主要得益于丰田(91,115辆,占越南总销量的25.4%)、本田、马自达和起亚的强劲销量。
整体来看,市场对全球车市的复苏前景持谨慎态度。据另一家汽车市场机构预测,2023年,预计全球轻型车销量为8360万辆,同比增长5.6%。过去两年全球汽车市场被压抑的需求仍然存在,但半导体供应的不稳定恢复模式、能源风险(尤其是在欧洲)和物流拥堵等逆风也将阻碍增长。由于全球汽车行业处于或接近衰退水平,市场对复苏持谨慎态度。
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强劲引领增长,全球第一。
2022年,得益于供应改善、高油价、政府补贴以及车企保价促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爆发,连续第八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份额达到25.6%。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市场化扩张期。中汽协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900万辆,同比增长35%。
与此同时,德国汽车市场也向电动汽车敞开了大门。2022年12月,德国注册电动汽车数量达到17.4万辆(月度新高),市场份额达到55%,这有助于将注册电动汽车数量增加到83万辆,市场份额也比2021年增加了五个百分点,达到31%。德国电动汽车销量激增主要与激励措施有关。据悉,自2023年1月起,德国纯电动汽车补贴将下调,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贴将取消。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2023年电动汽车市场份额有望超过35%,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有望徘徊在25%以上。纯电动汽车在德国的销量有望大大超过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随着德国电动汽车市场的持续升温,内燃机汽车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萎缩,德国可能比欧盟规定的时间(2035年)更早实现100%纯电动汽车销量。
作为欧洲电气化进程最快的国家,挪威2022年12月电动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7.6%,其中纯电动汽车占82.8%(2021年同期为67.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仅占4.8%(2021年同期为22.9%),为多年来最低水平。2022年,挪威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86.2%增长到87.8%,其中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分别占79.3%和8.5%,而2021年分别为64.5%和21.7%。
除了纯电动汽车,其他所有车型在挪威的市场份额都在下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不例外。如果挪威想要将剩余10%至15%的汽车销量转化为纯电动汽车,就需要提供各种更便宜的车型,改善充电基础设施,填补剩余的汽车利基市场。估计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挪威市场才会有足够多价格合理的纯电动汽车,让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继续超过95%。
相比中国和欧洲,日本电动车市场虽然一直在扩大,但速度明显较慢。2022年日本电动汽车销量约为5.9万辆,创历史新高,几乎是2021年的3倍。然而,电动汽车仅占日本乘用车市场的1.7%,但这是首次超过1%。日本汽车产业面临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充电时间长、车型范围有限等诸多困难。然而,日本的电动汽车市场正在逐渐增长,许多电动汽车公司认为这是进入日本市场的好时机。
随着全球电气化的趋势,电动汽车越来越普及……g越来越快。根据彭博资讯(BloombergNEF)的数据,在过去的两年中,电动汽车的全球销量从2020年的320万辆上升到2022年的1000万辆。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有望再创新高,达到1360万辆,其中约75%为纯电动汽车。但由于近两年全球电动汽车发展迅猛,今年增速将放缓。
平心而论,从落笔开始,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近期所写最纠结的存在。一方面,看到中国新能源市场克服万难后,身处2022年实现巨大的井喷,的确非常来之不易,所以并不想过度唱衰。
1900/1/1 0:00:00日前,小米投资日上,雷军表示小米造车未来的目标是争取1520年内进入世界前五,他透露自己将有12的时间投入到造车上,汽车也将是牵扯个人经历最大的部分。
1900/1/1 0:00:00开年第一个月,受春节假期的影响,中国车市还是不出所料地迎来了短暂的休整期。一众车企都在用数据说明,因终端市场的消费受限,销量环比下滑只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1900/1/1 0:00:00据外媒报道,特斯拉在过去五年中,成功将电动汽车的价格降低了一半,同时营业利润率从15提高到15以上,而凭借即将推出的下一代汽车平台技术,未来五年,特斯拉的价格可能会继续减半。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彭博社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
1900/1/1 0:00:002023年2月3日,博世发布2022年全球业绩,全年销售额达88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4667亿元),同比增长约12,集团息税前利润达3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70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