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谢洪晨编辑魏冠宏
近年来,氢能产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今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该领域受到了更多关注,资本热情高涨。然而,由于氢能产业仍处于早期阶段,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氢能最受期待的产业化路径在于氢燃料电池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业内分析认为,技术、成本、配套设施建设是目前氢燃料汽车商业化必须跨越的三大“关卡”。因此,在行业现状下,无论是投资行业还是投资二级市场,都有必要防范相关风险。
面临技术瓶颈
目前,我国氢燃料汽车主要用于长途汽车、商用车等领域,但短期内难以应用于乘用车。有分析认为,氢燃料汽车的定位是由其技术特点决定的,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持不同意见。
云浮氢能标准化中心主任赵继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氢燃料汽车在续航里程和能源加油时间方面与汽油车非常接近。因此,与纯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汽车也具有更多的优势。然而,由于乘用车对燃料电池技术和能量密度的要求很高,对燃料电池系统与整车的兼容性也有很高的要求。目前,氢燃料电池没有在中国乘用车领域部署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差异。
如果我们能在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乘用车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赵继石说。
2018年,工信部共发布了13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据统计,共有来自57家企业的86款燃料电池车型入选。
赵继石指出,这些上市车型中只有两款是乘用车,其余80+车型是商用车、物流车等。“我认为这是技术差距的表现。
中国石油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震也持同样观点。他以储氢瓶为例讨论了商用车通常使用35兆帕的储氢瓶,而乘用车通常倾向于使用70兆帕的储气瓶,这有助于提高燃料电池汽车的续航里程。然而,用于乘用车的储氢瓶需要通过较小的体积来承载更大的压力水平,目前国内生产70兆帕储氢瓶的企业非常少。
由于商用车的长度有限,储氢瓶的体积不是一个关键问题。然而,乘用车车身的尺寸是“寸土寸金”,因此储氢系统必须紧凑精致,技术标准更高。
张震还透露,为了保证氢燃料汽车输入输出的稳定性,燃料电池汽车需要额外配备一个电池。目前,日本是相关技术的领先国家。为了降低风险,镍氢电池通常与燃料电池相结合。在中国,更多的锂离子系统和燃料电池被结合使用,这是一项更激进、风险更大的技术。
最近,福田汽车(600166)、新三板上市公司伊华通和丰田汽车公司联合开发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原型在清华大学完成首次亮相,并将于2021投入量产。此次合作是为了在福田汽车生产的FC公交车上配备使用丰田FC堆叠和其他部件的亿华通FC系统。丰田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在氢燃料汽车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我们能否通过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合作来打破国内的技术瓶颈?在这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甘勇认为,事实上,丰田已经封锁了所有专利渠道。虽然现在允许使用,但它仍然会限制密钥的使用……
技术。
一位氢能领域的观察人士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像丰田这样的大公司可能会拿出一些不太前沿的技术来和你一起开拓市场,但他们肯定不会给你高价值的技术专利和其他有价值的产品
需要打破的成本和配套设施
氢燃料汽车除了需要技术“水平”外,还需要打破高成本限制。
在张震看来,目前限制氢能大规模应用的最大问题是成本。现在大多数炼油厂使用天然气生产氢气,每吨成本为8000至10000元。炼油厂的成本相对较高,在汽车行业使用成本甚至更高
赵继石指出,就100公里而言,现在氢动力汽车的能源成本高于汽油动力汽车。
中国工程院院士易宝莲曾向媒体表示,国内汽车燃料电池组的体积比功率低于2千瓦/升,在国际上超过3千瓦。国内使用的相同体积的材料只能提供三分之二的电力,因此堆叠的成本远高于国际水平。此外,关键材料和部件的进口导致了汽车燃料电池系统的高成本和整车的高成本。氢气供应产业链的缺乏导致加氢站的氢气价格很高,有些达到每公斤60至70元。上述因素使得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营成本高于燃料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易保联建议尽快建立汽车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的产业链,以及氢气供应的产业链以降低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和运营成本。
国产纯电动汽车起步较早,目前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其充电配套设施建设还没有跟上汽车增长的步伐。事实上,电动汽车发展的相关经验也可以作为未来氢能行业发展的参考。
甘勇认为,“我们最初忽略了充电桩的配套设施,现在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在北京,充电桩有时每小时收费1.2元,有时每小时1.6元,而且管理还不统一。”他认为,在氢能领域,能源管理和运营体系非常重要,对于氢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优先考虑。加氢产业的布局是氢能应用最大的限制环节。
上述氢能观察人士还指出,目前国内加氢站布局的速度有点超乎想象,现在大家都想布局这个领域,因为工业加氢供应不足。与日本一样,尽管陆地面积不大,但已经有100个加氢站,我们在这方面仍然相对缓慢,”观察人士指出。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创下3年来新低。
1900/1/1 0:00:00中国车市在经历了车市寒冬后出现局部复苏。目前,在乘用车销量前十的车企里,合资依然占主导,两家德系合资车企虽然销量有所下滑,但依然占据前二位,而三家日系合资车企中有两家逆市上涨。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根据美国《汽车新闻》的报道,今年4月份,宝马继续巩固了其在美国豪华车市场的领先地位,并以不到1000辆的微弱优势战胜梅赛德斯奔驰夺得销冠。
1900/1/1 0:00:00本报讯5月7日,广汽集团601238发布“关于广汽丰田及广丰发动机项目投资建设的公告”。
1900/1/1 0:00:00本报记者彭苏平上海报道尽管伊隆马斯克一再强调特斯拉不缺钱、Model3能够帮助公司盈利,但现实往往比计划更为复杂,在交付不及预期等情况的综合作用下,特斯拉还是重新走上了融资之路。
1900/1/1 0:00:00本报记者左茂轩北京报道导读对所有车企而言,转型与自救的声音从未如此迫切。中国车市仍未回暖,整个汽车产业链在经历低谷。汽车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们,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