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宁德时代来说:回顾过去,地平线是广阔的;在前进的路上,黑暗的潮水汹涌而来。
公众号|itlaoyou.com
来源| Dige Network
文|吴浩
编辑|陈璐
宁德时代的凶猛依旧。
日前,宁德时代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净利润20亿元至22.78亿元,同比增长120%-150%。对于削减补贴、自燃成为趋势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随后,又有新的成员加入了“朋友圈”的“时代”。
17日,宁德时代宣布与丰田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将在电池新技术开发和回收利用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这意味着,拥有82年历史的丰田首次从中国采购关键零部件。
一路走来,宁德时代带着一丝“传奇”色彩。
创业仅8年,就从近200家动力电池公司中脱颖而出,后来超越松下、LG化学、比亚迪等前辈,成为世界第一。
然而,登顶并不一定意味着放松。
时代造就英雄
2018年3月21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千里迢从深圳来到保定,与长城汽车(601633)董事长魏建军完成了一次“历史性会晤”。在保定之行结束后不久,王传福还拜访了北汽和长安汽车(000625)的老板。
王传福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型人物,性格“孤僻”,不喜欢社交。他经常与汽车公司互动,甚至亲自领导汽车公司,这是一件不同寻常的小事。
这一切仍然需要从人们后来居上的时代开始。
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11.84GWh,同比增长50%,超过比亚迪和松下,成为全球最大。创业22年,老将比亚迪被新人赶超,中国“电池王”的称号也随之易手。
比亚迪王朝摇摇欲坠。
与此同时,名不见经传的宁德时代轰动一时,弯道超车的创业故事也被津津乐道。
1999年,当人们在街头为千禧年的到来欢呼时,在外国电子厂工作的曾毓群决定放弃担任总经理的机会,与梁少康、陈堂华等人一起创立了锂电池厂ATL。
他们把注押在了消费电子产品的未来爆炸上。
为了获得核心技术,曾毓群前往中国,从贝尔实验室购买了锂电池专利;
当同行因电池组而不知所措时,曾毓群率先克服了这一全行业的挑战。
凭借出色的技术,ATL在2004年收到了苹果公司1800万块电池的订单。在苹果的订单作为信任背书的情况下,ATL迅速打开了锂电池市场,后来伴随着三星、华为、VIVO和大疆等公司走进了千家万户。
作为曾毓群的第二个创业项目,宁德时代的成功之路与ATL非常相似——在浪潮汹涌之前看到未来的方向。
2008年,当消费电子达到顶峰时,中国的另一个赛道——新能源汽车行业慢慢开始了。
作为电池行业的领导者,ATL迅速成立了一个投资2亿美元的动力电池部门,并落户福建省常德市。宁德是曾毓群的家乡。在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上,在ATL养分的支持下,宁德时代就像一颗迅速突破并成长的种子。
2011年,曾毓群与动力电池部门建立了自己的大门,宁德时代正式诞生。
ATL的崛起与苹果(博客、微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时代的成功也离不开与华晨宝马的合作。
为了赢得华晨宝马的订单,曾毓群带头阅读了700页的技术文档。在宝马严格的技术标准的帮助下,宁德时代终于在动力电池领域站稳了脚跟。
声名鹊起的宁德时代出现后,与宇通客车(600066)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赢得了全球最大的客车公司。在2015年与吉利签署了15亿元的订单后,它被加入了戴姆勒和大众等行业巨头的供应链名单。
随后,订单蜂拥而至。
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的帮助是不可忽视的。
在宁德独立之年,为了支持当地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政府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限制外资企业生产汽车动力电池。
日本和韩国的电池巨头只能采取“曲线突破”的方式,通过合资建厂进入中国。
2015年,松下宣布投资4亿美元落户大连,三星也宣布与西安市政府建立合作关系,LG化工开始在南京建立电池厂。
随着外国巨头磨刀霍霍,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动力电池“三国杀”局面即将出现。
在即将下雨的紧张局势下,政策再次采取行动。
工信部先后制定了《汽车动力电池行业标准与条件》和《核准电池供应商目录》,规定只有列入采购目录的电池才能得到国家对汽车企业的补贴,这些企业都不是外资电池企业。
自那以后,外国电池公司一直被挡在中国市场的高墙之外。
新生的宁德时代就这样躲过了一场危机。
然而,尽管与外国势力隔绝,但中国市场的内部重组形势仍然火热。
2015年,中国电池公司像杂草一样生长,200多家公司携手作战。在混乱中,宁德时代之所以最终脱颖而出,得益于其对技术的持续投入。
技术出身的曾玉群在对技术的判断和评价上远远超过了同行。宁德时代的研发资金占营收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以上,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5%。
大规模的研发投入让宁德时代可以同时考虑多条技术路线,这也为未来超越比亚迪奠定了基础。
当时,三元锂技术被日本和韩国公司牢牢掌握,因此以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在探索初期选择在磷酸铁锂方面取得突破。
磷酸铁锂电池密度低,稳定性好;三元锂电池具有高密度但稳定性差。比亚迪选择专注于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然而,在宁德时代,他们坚持用“两条腿”走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磷酸铁锂电池的密度达到了极限;
随着技术的突破,三元锂已成为乘用车市场的主流选择。
这两家在技术选择的十字路口分道扬镳的公司取得了不同的结果。
比亚迪下错了注,坚持电池供应自给自足,错失了最佳发展机遇;在国内市场上,宁德时代已经成为一股新生力量。
在政策的推动下,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跃居世界前列,而时代正是利用了这一趋势。2017年,电池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
2018年,创业7年的宁德时代登陆创业板,一举创下多项纪录,当年市场份额高达42%,成为名副其实的黑马。
宁德时代的崛起,既有偶然的原因,也有必然的原因。踏上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节点,乘着政策趋势和前瞻性的技术研发布局,我们共同实现了崛起之路。
进攻和防守的方式
2018年,宁德时代上市,以24小时会议速度刷新历史纪录,成为创业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可谓潜力无限。
首次公开募股是一个分水岭。在山前,一路狂奔;在山的后面;重新组织军队并规划布局。
登上宁德时代的顶峰后,我没有时间体验小山脉的风景,开始为“进攻和防守”做准备,共同努力。
宁德时代的三大主要业务是动力电池、储能系统和锂电池回收。其中,动力电池业务最为激烈,也最为关键——电池业务占其营收的近90%。
因此,维护电池业务已成为首要关键。
电池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技术,技术的研发离不开资金和人才。
2018年,宁德时代投入研发资金超过20亿元,研发人员超过4000人。国内锂电池行业拥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中,近一半在这里工作。
大规模真金白银砸进来,宁德时代的产品竞争力在中国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得益于此,宁德时代在依靠现有产品占领市场的同时,也在新产品上取得突破。
2018年,工信部发布了3800多款新能源汽车车型的有效目录,其中1100多款车型搭载了宁德时代电池,占比近三分之一。
此外,仅仅依靠短期市场份额远远不足以长期维持自己的地位。
在新产品的研发中,宁德时代不断尝试提高现有电池密度,并提供保持长电池寿命的能力。这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需要克服的重要挑战之一。
目前,宁德时代的NCM 811/石墨系统电池正在大规模生产中。据其介绍,该产品单体能量密度为300wh/kg,系统能量密度为180wh/kg,可覆盖500KM左右的主流车型。
同时,作为上游供应商,宁德时代也非常清楚原材料供应的重要性。
招股书显示,宁德时代的上游材料供应商极为分散。其中,正极材料供应商多达9家,三元材料供应商多达6家,5家公司也与隔膜合作
2018年,宁德时代还持有NAL的控股权,使其成为全球锂资源竞争的下一个城市。
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以降低风险;
扩大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增加与上游材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从而形成马太效应。
通过利用其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宁德时代与多家车企深度绑定,以稳定其地位。
在此之前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宁德时代通过与广汽、一汽、东风、吉利等多家汽车公司合资设立了子公司,其中大多数公司持有50%以上的股权。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实现稳定的销售,还可以获得控制权。
例如,2019年2月,宁德时代与普拉德、北汽新能源签署了为期五年的战略协议,锁定了2019年至2023年北汽新能源一定比例的采购份额。
在一系列行动的背后,是一个不断巩固自己话语权的时代。
在层层防御的同时,宁德时代也在进行小规模的进攻。
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日本和韩国都有强大的作战能力。出海除了稳定自己国家的地位外,也成为各国巨头的重要选择。
“宁德时代”在海上比赛的第一站是欧洲。
欧洲占据了传统汽车品牌的一半,但在动力电池方面,它一直是一片处女地。三星、松下等巨头都垂涎三尺,而宁德时代显然不想落后。
今年,宁德时代宣布将在德国埃尔福特建设全球最大的电池工厂,预计到2020年产能将达到14Gwh。
这意味着,继松下、LG化学、三星之后,宁德时代正式加入欧洲动力电池领域。
除了将触角伸向海外,在其他赛道上也能隐约看到宁德时代的影子。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作为上游供应链,宁德时代自然不会选择缺席。在拜腾汽车去年的B轮融资中,主要的融资机构包括宁德时代。
在另一个战场上,宁德时代还与哈啰、蚂蚁金服成立合资子公司,推出“哈啰换电服务”;与中国船级社武汉标准化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推动电池系统在船舶上的应用。
在宁德时代,我们不断尝试向多个方向前进。
正是基于此,才初步建立起了庞大的宁德时代能源帝国。
持续投入技术研发,巩固产品优势;然后,以电池为连接点,与下游企业深度绑定;与此同时,我们将把业务扩展到海外,并在新兴市场进行战略定位。
另外两个核心业务——锂电池回收和储能,由于市场不成熟,仍处于隐藏实力的过程中。
在这种布局下,宁德时代的国内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22.7%上升到2017年的29%和2018年的42%,不断提升。
然而,山没有恒定的潜力,水也没有恒定的形式。
宁德时代的崛起是时间、地理和人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其中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太平洋上的船只真正开始进入危险水域。
暗流浪涌
宁德时代的危机是可以预见的。
在2017年内部发出的一封公开信中,曾毓群谨慎地问道:“台风来了,猪会飞。但猪会飞吗?台风离开后,猪会怎么样?”
风吹过之后,我们将在狭窄的道路上遇到对手,而宁德时代也不能自满。
重振雄风的比亚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对手。
此前,由于技术路线图和自给自足的供应方式出现偏差,比亚迪很快被宁德时代赶超。但在冷静下来之后,比亚迪发起了一场全面抵抗运动。
2018年初,比亚迪宣布开启电池供应,并与车企展开合作;
之后,该公司开始剥离动力电池业务,并计划在2022年前寻求独立上市。
如前所述,自2018年初以来,王传福一直频繁拜访朋友,宣传自己的动力电池,弥补过去的战略误判。
尽管王传福此次长城汽车之行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就,但在多方游说下,比亚迪最终与长安汽车结盟,这是一笔“一站式”的大单。
2018年,比亚迪宣布与长安汽车共同成立新能源动力电池公司,旨在发展其在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网、共享交通和海外市场等领域的布局。
此外,比亚迪青海动力电池工厂也已进入生产阶段,预计产能为24Gwh。
对于宁德时代来说,比亚迪无疑是一个激烈的对手。
但日本和韩国巨头的回归所带来的危险可能会更大。
2018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汽车动力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行业白名单”,其中包括三星、LG、松下等国外电池。这意味着外国电池终于获得了入场券。
今年6月,工信部宣布废止《汽车动力电池行业标准》,国内保护“白名单”从此成为历史。
随着明年新能源汽车的全面退役和补贴,电池行业将再次面临“三国杀”的局面。
要想在中原地区竞争,产品是命脉。在这方面,与日本和韩国的电池巨头相比,宁德时代仍有差距。
去年,瑞士发布了一份关于全球动力电池的研究报告。在能量密度方面,松下的21700块电池的单体密度高达340wh/kg,而宁德时代目前的密度为300wh/kg。在成本方面,松下的电池成本为111美元/千瓦时,LG化学的成本为148美元/千瓦小时,三星SDI和宁德时代的成本均超过150美元/千瓦。
密度没有松下那么高,而且成本也没有优势。宁德时代的压力是巨大的。
尽管宁德时代已经做了一些防御准备,但在市场完全开放后,车企将拥有完全的选择自由。
低成本、高密度的电池总是更有可能俘获汽车公司的心。
一位汽车公司高管表示,“为了满足未来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我们已经与外国电池公司达成了建厂的投资计划。一旦政策放宽,我们将立即启动
宁德时代的国内市场正面临挑战,出海之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为了保持动力电池的自主性,德国政府计划提供10亿欧元支持本地化的电池制造商。此外,随着产能的全面提升,德国钴、石墨、锂、锰等原材料将面临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宁德时代的海外发展。
此外,业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家领先的电池制造商,依托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宁德时代应运而生。如何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开拓更大的市场也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电池成本高、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慢。
克服障碍的主要任务依赖于电池制造商。
目前,对于一辆电动汽车来说,三辆电动汽车的成本占50%,而电池的成本占70%。电池的高成本已经成为该行业的一个障碍。
业内人士认为,5年内,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将与汽油车相匹配。对于宁德时代来说,如何在保持高盈利能力的同时降低电池成本,成为亟待找到的平衡点。
此外,对于材料行业来说,其他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不能掉以轻心。
宁德时代依靠的是锂电池的崛起,但燃料电池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工信部将牵头编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在新的计划中,它将与多种技术路线的发展相兼容,氢能也已经开始……
受到关注。
目前,充电时间为5分钟、续航里程为600公里的氢电池已经诞生,但由于成本高昂,尚未开始量产。氢电池也被认为是该行业的最终解决方案。
不仅同一技术赛道上有竞争对手在磨刀霍霍,被氢电池打败的“程咬金”现在也在搅局。
对于宁德时代来说,政策保护的余温正在逐渐消退,激烈的对手在路上,技术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能源材料也在争宠
如何在危险的浅滩上航行时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电池行业再次崛起。对于宁德时代来说,回过头来看,平阳幅员辽阔;在前进的路上,黑暗的潮水汹涌而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IT之友。文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络的立场。投资者应据此操作,并承担风险。
人类自动驾驶剧集的进度条,现在到底进展到哪一步了?距离最终剧集的完结,到底还有多久?如果是谷歌等科技企业的测试车辆,
1900/1/1 0:00:00撰文丨燕梳志商车费改以来,监管部门希冀的是赔付率上升、综合费用率下降的“良好愿景”,迎来的却是综合费用率不断上升、赔付率不断下降、综合成本率持续攀升、全行业承保利润不理想的事与愿违。
1900/1/1 0:00:00证券时报e公司讯,22日,由一汽、东风、长安三家车企联合苏宁、腾讯、阿里巴巴等共同打造的智慧出行平台T3出行在南京亮相。
1900/1/1 0:00:00研报也要做头号”巨丰投顾最新栏目“头号研报”正式上线。
1900/1/1 0:00:002019年7月20日,美国超跑品牌赛麟正式在华发布,开启中国之旅。
1900/1/1 0:00:00去年大众品牌在国内创下了31297万的销量,位列国内汽车市场第一,表现相当出色。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