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报道组走进格力电器,证券时报总裁兼总编辑何伟与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对话。
做好空调:争取没有售后服务何伟:说起格力,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广告语:“好空调,格力做”。据说这个广告语背后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你能告诉我们当时的背景吗?董明珠: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为了财富下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充斥着劣质、低价和偷工减料的产品。整个市场是由价格竞争支撑的,而不是由质量支撑的。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发展,每个人的思维开始慢慢发生变化。格力最早的时候没有技术,压缩机是买的,电机也是买的,什么都买。事实上,这是一个组装的产品。过去,许多合资企业,如gmcc、三菱重工、海尔、上海日立和广州松下,都依赖他人的技术。当我去日本时,我看到日本已经全面进入变频时代,而中国仍然依赖别人的技术,其产品甚至没有能效等级。当时,格力和国内同行一样,并没有成为领导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格力在空调行业的排名很低,而且它没有进入前十,所以它是一个不知名的品牌。当时,尽管我们饱受技术匮乏之苦,但我们在质量控制上大做文章,并围绕着如何满足当时消费者的想法生产产品。当时,市场上的口碑意味着格力拥有良好的空调。为什么?格力比其他人的空调重15公斤。选择好的材料来确保质量意味着要多花数百美元的材料。因此,在1996年,我们和春兰老大哥在销量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在1997年,一个分水岭开始出现。一个品牌最终能被人们认可,不是因为售后服务好,而是因为消费者使用这款空调后没有质量问题,这是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1997年,格力提出了“好的空调,格力制造”,我也提出了“没有售后服务就是最好的服务”,用这两句话来推动公司内部质量的提高。该公司的收入也从1994年的4亿增加到2003年的100亿。然而,格力在2003年还没有技术,当时它还在购买别人的压缩机。掌握核心技术:研发不怕失败。何伟:格力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从质量、技术到渠道,不断弥补不足。最根本的问题是掌握核心技术。中兴通讯事件后,中国人反思了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缺芯”问题。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如何真正拥有核心技术?董明珠:中兴事件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创造改变世界,这是我们企业的起点。如果我们不自己研发,跟着日本走,我们的空调永远不会升级,原有的市场结构永远不会被颠覆。例如,格力的光伏空调是因为我在北京开了一个会议而生产的。当时有雾霾。大家都觉得商机来了,格力可以卖净化器赚钱了。但是,即使净化器可以解决空气问题,我们不出去吗?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现在每个家庭都使用空调,中国30%的发电量都被空调消耗掉了。如果不需要30%的煤炭,这将节省多少资源?减少了多少污染?我会带着这个问题回来。我认为企业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所有的产品都不应该破坏环境、污染环境和消耗资源。这就是我们正在追求的科技发展方向。当我回来的时候,我会告诉技术人员,我们可以做一个没有电的空调吗?每个人都说不使用电是不可能的。我说我错了。我们能用一种新能源代替吗?例如风能、光能和热能。这花了两三年时间,而光伏发电是第一个突破。当时,当我们开发空气……
研究人员最终失去了信心。漫长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每天都有数十万台电动机丢失。每个人都觉得,如果我们投入了这么多,如果最终不能产生结果,我们怎么解释呢?当我说一亿美元没了的时候,我不会追究你的责任。即使两亿美元没了,我仍然要投资。研发,如何才能有成功而没有失败?如果你没有成为领导者,如果你没有变成创造者,你将永远是一个追随者。从纯粹的经济角度来看,你可能认为这样的投资不值得,但从社会价值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值得的。就像今天谈论芯片问题一样,我在网上看到一段话,说别人在做芯片,这只是在喊,所以股价上去了,这是一个投机的概念;
格力想做芯片,但董明珠也声称要用500亿元来做,这样500亿元就没了,投资者也不会允许。但我反过来问,今年投资者炒股后是跑路了,还是一辈子都在追随格力的发展,从中受益?我相信大多数投资者都想从格力的发展中受益,所以芯片必须制造出来。多元化战略:未来三大主业何伟:格力电器一直专注于空调主业。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多元化经营。格力现在的多元化发展处于什么阶段?董明珠:未来格力可能会有几个主营业务,包括空调、智能设备和机器人。在智能设备方面,我们必须解决工业机床的问题,我们现在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我们工厂,一边是德国数控机床,另一边是格力数控机床,叶轮正在同时加工。在机器人方面,工厂未来将变得越来越智能,需要技术支持。这个支撑点是我们必须做的。第三个是铸造。铸造很无聊。它不赚钱,但我想做,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什么都不可能实现。因此,我选择的领域都是挑战自己和承受痛苦的东西,而不是能立即赚大钱的东西。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家庭在未来将变得智能化。家用电器的集成管理依赖于什么?如何保证其正常运行?我认为储能是必要的,那么考虑到银隆是未来五年或十年必不可少的,我当时为什么要投资银隆。何伟:银隆的新能源汽车现在怎么样了?董明珠:北京的公交车基本上都是它(银隆)所有。银隆本身没有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存在一些管理漏洞。银隆新能源电池技术的最大亮点是解决了安全问题。其次,它的使用寿命很长。装有钛酸锂电池的汽车可以一直使用到报废。不需要更换电池,因此降低了操作成本。同时,它还可以为公交车提供服务,这是最好的储能选择。在未来,整个家庭将由电力支持。如果我们不解决储能问题,在发生意外变化和停电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在家里保持智能吗?因此,我们现在就应该做储备和研究,而不是今天这样做赚钱,我会这样做,或者格力早就应该做房地产、金融和借贷。何伟:就格力的多元化而言,您希望在下一个周期中,未来各项业务的比例会是多少?董明珠:我认为这个比例不能完全解释问题。智能设备的基础非常小。如果基数是1亿,它将增加12倍,即12亿。但空调的基数是1000亿,增长了3%。这个概念是什么?这不仅仅是智能设备的增长,所以我认为这个比例不能作为发展的评价。但我相信,作为制冷行业的领导者,格力不会停止技术研发,它仍然会改变和升级。从节能、环保和舒适的角度来看,其市场仍将有良好的增长空间。智能设备和机器人也是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考虑我们目前的数据变化,而是考虑我们控制其核心技术的能力。我认为这种成长空间是无限的,但当这种无限能够实现时,需要时间来培养。对于格力的发展,我们说过要在2023年实现6000亿元。我们只说我们有这个梦想和目标,但没有说我们将在2023年实现6000亿元。谨慎的企业家:冷静下来,不要冲动。何伟:国家宏观调控去杠杆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外国资本市场仍然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最近,股票市场上有很多外国投资,但许多国内企业处境艰难,面临去杠杆。你觉得这件事怎么样?董明珠:实际上,真正让人难过的是那些没有技术支持的企业。我认为所有的企业家都应该冷静下来,不要浮躁,或者有使命感。这个国家和我们一样繁荣,在意识形态上也有这样的理解。这个……
第二是多考虑自己的生存能力,不要总是依赖他人。现在,很多时候,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比如自动化、购买技术、引进人才等,企业立刻蜂拥而至,但他们没有独立培养人才的精神。独立培养人才将非常困难,但它确实可以支撑一天。像格力这样的员工现在正被空调行业的同行挖走。应该出台政策来保护这些创新企业,而恶意挖角需要付出代价。但是,可以建立一种机制,通过谈判等方式支持其他企业。品牌海莉:赚钱不需要股票升值何伟:过去一年左右,格力在空调产业链上两次品牌海莉股票是出于什么考虑?董明珠:有限公司是一家空调压缩机,格力是唯一一家独立开发生产压缩机的企业。目前,我们对压缩机领域的控制能力非常强,海利与我们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过去,我们的压缩机工厂很小,需求远远大于我们自己的产能,所以海利的压缩机大约有三分之一提供给了格力,我们是海利最大的客户。我们希望把海利做大,成为世界级的压缩机工厂,而不是为了争夺控制权。在控制之后,你没有能力改变公司。控制的重点是什么?我们不依靠股票升值来赚钱,而是希望让海莉变得更好。许多金融机构给实体企业打上品牌,希望通过概念来提高股价,结果实体企业破产了。有许多小型上市公司在安抚过程中被摧毁,最终成为僵尸企业。我认为上市公司应该加强监管,不要让小股东受苦。小股东的痛苦是因为股票价格的波动,而不是在投资过程中。当时宝能来买格力股份,我说没关系,因为他是投资者,任何人都有权买格力的股份。但有一件事,不是故意的,而是恶意的。提醒投资者:心态要好何伟:格力电器是多家机构的长期重仓股,机构已成功向格力电器推荐董事。你认为机构投资者的角色是什么?董明珠:我认为有两种投资者。一种是投资企业,想在短期内获得巨额利润,这是股票交易,而不是投资;
还有一个投资者,他真的很想跟随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的发展获得收益。我希望这些投资者能够保持企业的发展战略,并意识到不是你投资的公司以其股价给你带来回报,而是企业通过创造给投资者带来回报。我希望投资者能够抱着这种心态投资格力。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不希望他们与格力合作。我不能强迫投资者继续和我一起跑步,但我希望投资者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格力不是靠炒股支撑的,而是靠自身发展支撑的。创造财富的是员工,而不是股东的钱,而是劳动力,而不是资本。这个概念必须明确。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报道组走进格力电器,证券时报总裁兼总编辑何伟与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对话。
做好空调:争取没有售后服务何伟:说起格力,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广告语:“好空调,格力做”。据说这个广告语背后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你能告诉我们当时的背景吗?董明珠: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为了财富下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充斥着劣质、低价和偷工减料的产品。整个市场是由价格竞争支撑的,而不是由质量支撑的。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发展,每个人的思维开始慢慢发生变化。格力最早的时候没有技术,压缩机是买的,电机也是买的,什么都买。事实上,这是一个组装的产品。过去,许多合资企业,如gmcc、三菱重工、海尔、上海日立和广州松下,都依赖他人的技术。当我去日本时,我看到日本已经全面进入变频时代,而中国仍然依赖别人的技术,其产品甚至没有能效等级。当时,格力和国内同行一样,并没有成为领导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格力在空调行业的排名很低,而且它没有进入前十,所以它是一个不知名的品牌。当时,尽管我们饱受技术匮乏之苦,但我们在质量控制上大做文章,并围绕着如何满足当时消费者的想法生产产品。当时,市场上的口碑意味着格力拥有良好的空调。为什么?格力比其他人的空调重15公斤。选择好的材料来确保质量意味着要多花数百美元的材料。因此,在1996年,我们和春兰老大哥在销量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在1997年,一个分水岭开始出现。一个品牌最终能被人们认可,不是因为售后服务好,而是因为消费者使用这款空调后没有质量问题,这是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1997年,格力提出了“好的空调,格力制造”,我也提出了“没有售后服务就是最好的服务”,用这两句话来推动公司内部质量的提高。该公司的收入也从1994年的4亿增加到2003年的100亿。然而,格力在2003年还没有技术,当时它还在购买别人的压缩机。掌握核心技术:研发不怕失败。何伟:格力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从质量、技术到渠道,不断弥补不足。最根本的问题是掌握核心技术。中兴通讯事件后,中国人反思了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缺芯”问题。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如何真正拥有核心技术?董明珠:中兴事件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创造改变世界,这是我们企业的起点。如果我们不自己研发,跟着日本走,我们的空调永远不会升级,原有的市场结构永远不会被颠覆。例如,格力的光伏空调是因为我在北京开了一个会议而生产的。当时有雾霾。大家都觉得商机来了,格力可以卖净化器赚钱了。但是,即使净化器可以解决空气问题,我们不出去吗?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现在每个家庭都使用空调,中国30%的发电量是消耗的……
通过空调。如果不需要30%的煤炭,这将节省多少资源?减少了多少污染?我会带着这个问题回来。我认为企业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所有的产品都不应该破坏环境、污染环境和消耗资源。这就是我们正在追求的科技发展方向。当我回来的时候,我会告诉技术人员,我们可以做一个没有电的空调吗?每个人都说不使用电是不可能的。我说我错了。我们能用一种新能源代替吗?例如风能、光能和热能。这花了两三年时间,而光伏发电是第一个突破。当时,当我们开发空调时,研究人员终于失去了信心。漫长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每天都有数十万台电动机丢失。每个人都觉得,如果我们投入了这么多,如果最终不能产生结果,我们怎么解释呢?当我说一亿美元没了的时候,我不会追究你的责任。即使两亿美元没了,我仍然要投资。研发,如何才能有成功而没有失败?如果你没有成为领导者,如果你没有变成创造者,你将永远是一个追随者。从纯粹的经济角度来看,你可能认为这样的投资不值得,但从社会价值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值得的。就像今天谈论芯片问题一样,我在网上看到一段话,说别人在做芯片,这只是在喊,所以股价上去了,这是一个投机的概念;
格力想做芯片,但董明珠也声称要用500亿元来做,这样500亿元就没了,投资者也不会允许。但我反过来问,今年投资者炒股后是跑路了,还是一辈子都在追随格力的发展,从中受益?我相信大多数投资者都想从格力的发展中受益,所以芯片必须制造出来。多元化战略:未来三大主业何伟:格力电器一直专注于空调主业。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多元化经营。格力现在的多元化发展处于什么阶段?董明珠:未来格力可能会有几个主营业务,包括空调、智能设备和机器人。在智能设备方面,我们必须解决工业机床的问题,我们现在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我们工厂,一边是德国数控机床,另一边是格力数控机床,叶轮正在同时加工。在机器人方面,工厂未来将变得越来越智能,需要技术支持。这个支撑点是我们必须做的。第三个是铸造。铸造很无聊。它不赚钱,但我想做,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什么都不可能实现。因此,我选择的领域都是挑战自己和承受痛苦的东西,而不是能立即赚大钱的东西。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家庭在未来将变得智能化。家用电器的集成管理依赖于什么?如何保证其正常运行?我认为储能是必要的,那么考虑到银隆是未来五年或十年必不可少的,我当时为什么要投资银隆。何伟:银隆的新能源汽车现在怎么样了?董明珠:北京的公交车基本上都是它(银隆)所有。银隆本身没有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存在一些管理漏洞。银隆新能源电池技术的最大亮点是解决了安全问题。其次,它的使用寿命很长。装有钛酸锂电池的汽车可以一直使用到报废。不需要更换电池,因此降低了操作成本。同时,它还可以为公交车提供服务,这是最好的储能选择。在未来,整个家庭将由电力支持。如果我们不解决储能问题,在发生意外变化和停电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在家里保持智能吗?因此,我们现在就应该做储备和研究,而不是今天这样做赚钱,我会这样做,或者格力早就应该做房地产、金融和借贷。何伟:就格力的多元化而言,您希望在下一个周期中,未来各项业务的比例会是多少?董明珠:我认为这个比例不能完全解释问题。智能设备的基础非常小。如果基数是1亿,它将增加12倍,即12亿。但空调的基数是1000亿,增长了3%。这个概念是什么?这不仅仅是智能设备的增长,所以我认为这个比例不能作为发展的评价。但我相信,作为制冷行业的领导者,格力不会停止技术研发,它仍然会改变和升级。从节能、环保和舒适的角度来看,其市场仍将有良好的增长空间。智能设备和机器人也是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考虑我们目前的数据变化,而是考虑我们控制其核心技术的能力。我认为这种成长空间是无限的,但当这种无限能够实现时,需要时间来培养。对于格力的发展,我们说过要在2023年实现6000亿元。我们只说我们有这个梦想和目标,但没有说我们将在2023年实现6000亿元。谨慎的企业家:冷静下来,不要冲动。何伟:国家宏观调控去杠杆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外国资本市场仍然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最近,股票市场上有很多外国投资,但许多国内企业处境艰难,面临去杠杆。你觉得这件事怎么样?董明珠:实际上,真正让人难过的是那些没有技术支持的企业。我认为所有的企业家都应该冷静下来,不要浮躁,或者有使命感。这个国家和我们一样繁荣,在意识形态上也有这样的理解。这个……
第二是多考虑自己的生存能力,不要总是依赖他人。现在,很多时候,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比如自动化、购买技术、引进人才等,企业立刻蜂拥而至,但他们没有独立培养人才的精神。独立培养人才将非常困难,但它确实可以支撑一天。像格力这样的员工现在正被空调行业的同行挖走。应该出台政策来保护这些创新企业,而恶意挖角需要付出代价。但是,可以建立一种机制,通过谈判等方式支持其他企业。品牌海莉:赚钱不需要股票升值何伟:过去一年左右,格力在空调产业链上两次品牌海莉股票是出于什么考虑?董明珠:有限公司是一家空调压缩机,格力是唯一一家独立开发生产压缩机的企业。目前,我们对压缩机领域的控制能力非常强,海利与我们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过去,我们的压缩机工厂很小,需求远远大于我们自己的产能,所以海利的压缩机大约有三分之一提供给了格力,我们是海利最大的客户。我们希望把海利做大,成为世界级的压缩机工厂,而不是为了争夺控制权。在控制之后,你没有能力改变公司。控制的重点是什么?我们不依靠股票升值来赚钱,而是希望让海莉变得更好。许多金融机构给实体企业打上品牌,希望通过概念来提高股价,结果实体企业破产了。有许多小型上市公司在安抚过程中被摧毁,最终成为僵尸企业。我认为上市公司应该加强监管,不要让小股东受苦。小股东的痛苦是因为股票价格的波动,而不是在投资过程中。当时宝能来买格力股份,我说没关系,因为他是投资者,任何人都有权买格力的股份。但有一件事,不是故意的,而是恶意的。提醒投资者:心态要好何伟:格力电器是多家机构的长期重仓股,机构已成功向格力电器推荐董事。你认为机构投资者的角色是什么?董明珠:我认为有两种投资者。一种是投资企业,想在短期内获得巨额利润,这是股票交易,而不是投资;还有一个投资者,他真的很想跟随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的发展获得收益。我希望这些投资者能够保持企业的发展战略,并意识到不是你投资的公司以其股价给你带来回报,而是企业通过创造给投资者带来回报。我希望投资者能够抱着这种心态投资格力。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不希望他们与格力合作。我不能强迫投资者继续和我一起跑步,但我希望投资者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格力不是靠炒股支撑的,而是靠自身发展支撑的。创造财富的是员工,而不是股东的钱,而是劳动力,而不是资本。这个概念必须明确。
巴菲特反对苹果投资特拉斯,称这是“非常坏的主意”。他再度批评马斯克,称其对特斯拉私有化表态轻率,说获得“资金担保”,又立马改口,误导投资者。
1900/1/1 0:00:00在新时代里,自动驾驶和新能源是我们始终离不开的话题,新能源车型纷纷亮相,唯恐落后,而相比于新能源领域,自动驾驶目前来说还不够成熟,普及程度也还捉襟见肘,但这也恰恰能够说明自动驾驶是一片蓝海,
1900/1/1 0:00:008月底,多家国内上市车企赶着趟儿似的发布2018上半年业绩报告单,似在为新学期的开始做最后的温习总结。
1900/1/1 0:00:00在刚刚结束的2018上海国际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产业博览会上,这样一幕场景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一个黑人小伙子正在向一位白人观众介绍充电桩核心充电模块,
1900/1/1 0:00:00“丰田将于2020年首先在中国正式引进自主研发的量产型EV,之后向全球推广丰田和雷克萨斯两个品牌的产品。然后,计划到21世纪20年代前半期在全球推出10多款EV。
1900/1/1 0:00:00特斯拉正在雇佣展厅销售以及交付员工。也许近来媒体报道的Model3生产线成功改良一事正是此次招聘热潮的幕后缘由。又或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放弃特斯拉私有化的决策促成了这些招聘启事。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