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扎堆出行的车企,共享了一个出行平台。昨天,他们聚在一起,接上了滴滴。滴滴出行正式推出网约车开放平台,一汽、东风、广汽等多家车企的出行平台将接入滴滴。据内部人士透露,不仅是这三家,其他车企也宣布“在路上”。以前的滴滴就像C2C模式的淘宝,滴水成海。现在,一个面向行业的“天猫”平台呼之欲出——互联网基因共享出行运营商滴滴,与国内领先的汽车公司,筑起运河,连通河流,开始共建共享万亿出行的超级蓝海。技术时代和工业时代正在跨越历史握手。汽车行业作为工业时代最顽固的“堡垒”,逐渐认同“新能源、共享、智能”的大趋势。时代的变迁既是良好的机遇,也隐藏着风险。从小公司到工业级,如何应对成为工业人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对于车企和滴滴来说,昨天的假想敌,今天的兄弟,在江河入海时变得伟大——道理大家都懂,但兄弟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为什么这种跨界联盟会有长久的乐趣?进退从工业时代到共享时代,游戏规则变了。“我们想拥有一辆车还是想去旅行?其实出行才是我们的目的,汽车只是手段。”当汽车的终端需求从“拥有私家车”转变为共享汽车,意味着在前端,汽车制造业要进行全链路的转型升级。最近两年,中外车企扎堆探索出行领域。丰田正在从汽车公司向旅游公司转变;戴姆勒和宝马组成了移动出行服务联盟,整合他们之前的移动出行服务等等。亲自出场的:比如吉利汽车的曹操,长安汽车的长安,一汽的红旗,SAIC的稻香,东风的东风,一汽、东风、长安的T3,广汽、腾讯的如奇等等还有对股份的投资:例如,起亚汽车投资了Grab,丰田汽车投资了优步等等。2018年是进入出行领域的最佳时机吗?不一定,移动互联网红利耗尽,流量成本高,滴滴等互联网品牌深入人心。车企要赶上来并不容易。为什么要冒险录取?这其实是汽车行业的撤退。一个大背景是汽车不好卖——2018年国内狭义乘用车年产量2312.5万辆,同比下降4.8%;全年零售量2237.9万辆,同比下降5.7%。这次产销量集体下滑,也是中国汽车市场28年来的首次年度下滑。不松绑限购,销量难以提升的车企,不仅要横向拓展新品类,比如切入环境和政策更友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还要延伸产业链,开拓互联网出行领域。综上所述,车企扎堆,既是主动选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也是在汽车整体销量下行的情况下,寻找新的需求来源,反哺主业。正因如此,每个车企的出行业务都使用自己的产品,甚至直接借用自己的汽车品牌,如东风出行、红旗出行等。对此,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红颇为坦诚。他在如骑出行品牌发布会上表示:“广汽及其合作伙伴将积极布局未来的出行业务,这将更贴近消费者的需求,对促进销售、完善后市场、推动新技术发展和拓展新业务产生积极影响。”做一次旅行,但不打算旅行,或超过旅行。作为后来者,车企大多是上市公司,很难放开手脚,做到最好。比如目前车企都是以B2C模式开展业务,对车辆的准入相当有限。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吉利旗下曹操出行已投放3.2万辆,长安出行2019年计划投放2万辆,一汽-大众旗下分时租赁平台摩捷出行仅投放5500辆,财大气粗的T3出行在第一个线上城市南京投放5000辆。而且车企的出行平台大多是一城一地,比如武汉的东风,上海的享道,南京刚上线的T3等等。虽然出行市场不会被一家公司垄断,但目前车企的出行平台都是小而分散的,独立实现长期发展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程维曾在演讲中表示,与美国互联网的“人类模式”相比,中国竞争激烈的互联网是“地狱模式”——滴滴是为数不多的从地狱活下来的公司。现在,车企可能又要经历地狱,再次踩坑,比如如何打击非法生产,如何避开羊毛帮,如何高效精准地发放红包和优惠券。在地狱里再走一遍是不是最好的选择?不一定,和先行者联手,避雷避坑,借力打力,乘风破浪,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案。竞争车企扎堆入驻滴滴。这一幕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对于车企和滴滴来说,联手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对于车企来说,滴滴带来的第一个价值就是流量。在旅行领域,单个新客户的成本达到了一两百元,也不一定能留住新客户。目前,滴滴已为超过400个城市的5.5亿用户提供出行服务,日订单峰值达3000万。接入滴滴,可以一键连接有上亿持续出行需求的精准用户。与此相比,其他聚合平台的规模都没有滴滴小。据《晚》报道,目前高德每天的打车业务是70万,美团的打车业务目前是40-50万(大部分是自营订单)。车企的服务能力,只有在流量的海洋中,才能最大化其价值。以前的各种出行平台,就像狭窄的河流一样,都是分开划定的,但是一条河流无论水流多大,都很难超出河流的限制。现在,滴滴开源,汽车、企业蓄水,汇聚所有河流,形成出行蓝海。不仅仅是流量,滴滴积累了六年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和运营管理经验,还可以为汽车厂商提供全面的行业能力支持,如技术平台、供需匹配和交易策略、运营和司机服务、司机体验优化、营销和品牌建设等。与规模短板相伴的是效率短板……g-投放的车辆越少,意味着可以服务的用户越少,供需波动的潮汐效应更加突出,导致乘客叫不到车或者匹配车辆距离太远,可能导致司机平均怠速里程和时长更高。只有司机和乘客的密度足够大,司机和乘客才能尽快匹配——网络的价值和效率与用户规模成指数正相关。计算机网络的先驱梅特卡夫早有精彩论述,“网络的有用性(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而增加。”对于滴滴来说,车企进入市场可以提供增量运力。就出行而言,供不应求很正常,车不够人用,路不够车用,新增运力可以缓解滴滴平台上至今没有解决的高峰时段打车难问题。以及更多样化的服务——在电子商务领域,有人需要拼多多,有人偏爱淘宝,有人只爱JD.COM。车企提供的多元化差异化服务,与滴滴的快车、专车、顺风车构成了立体化的出行服务网络,服务于全球市场的多元化出行需求。滴滴和车企的这一幕,其实已经在电商领域上演了。最早的时候,品牌对阿里等平台并不是很热衷:很多品牌要么拒绝入驻天猫,比如奢侈品牌迈克高仕,其高管曾公开批评天猫;要么自己搭建电商平台,比如快时尚品牌HM。但最后这些品牌集体入驻天猫。迈克高仕高管改口称,任何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奢侈品牌都“离不开阿里的天猫”,HM去年也开了天猫旗舰店。就连曾经与天猫水火不容的国美、苏宁、亚马逊、当当等电商对手也集体入驻天猫。在生意场上,正面交锋一会儿是最伤人的。言行和立场转变的背后,不是基于愤怒和面子,而是利益驱动——跳槽到阿里才是符合长远利益的最佳方案。车企入驻滴滴也是如此——除非车企想放弃5.5亿的超级流量池,品牌的目的是卖货,车企的目的是寻找出行用户,提供高效服务最终反哺汽车主业,而这恰好是天猫和滴滴最擅长的。正如中外品牌集体入驻天猫一样,未来更多出行服务商入驻滴滴也是大势所趋。对于这些出行服务商,滴滴也持开放态度。早在2017年,滴滴就搭建了汽车开放平台。这个梦想需要滴滴和车企来完成。“我们希望支持中国1000家小型汽车运营商。”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是长久的,只要合作双方优势互补,角色明确,找到共赢的切入点。棋牌车企集体接入滴滴平台是关键,但对于未来出行的大局来说只是一步。在世界范围内,出行行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得到了各方的认可,新能源、共享、智能等正在一一落地。从身边的体验来看,有了便捷的网上叫车体验,大家购买私家车的意愿和需求都在降低。对于城市来说,如果共享汽车能够继续上路行驶,无疑会释放出大量的停车位。与共享齐头并进的是自动驾驶。“我们生活在一个空间是三维的,道路是二维的世界。”滴滴CEO程维表示,“也许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会看到交通变得立体,世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汽车会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会成为第一批大规模应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滴滴自动驾驶战略已经启动。今年年初,滴滴沃亚注册成立。目前是滴滴出行旗下子公司中唯一明确专注于自动驾驶的公司实体。早在去年5月和9月,滴滴就先后获得了美国加州和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驾驶测试牌照。除了滴滴,各大车企也在加速布局无人驾驶领域。未来,滴滴作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自然是无人车最大的需求平台,其释放的无人驾驶需求红利将被车企所满足。新能源方面,滴滴正在构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服务体系。计划到2020年,滴滴平台将接入一百万辆共享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销量整体下滑的下行趋势中,新能源汽车是唯一的亮点。中汽协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125万辆,同比增长60%。这是车企换车,寻找第二个增量的机会。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滴滴未来的大出行图景中,共享出行、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的全面推广,都是准备和车企联动的。因此,虽然车企的出行平台看似在局部与滴滴出行业务竞争,但从长远来看,当私家车数量逼近天花板,当共享出行、无人驾驶、新能源成为主流,滴滴必然是寻找新车和新市场的最大动能,也是汽车行业最大、最持久的长期客户,是中国汽车和出口行业创新升级的最大驱动力。正如程维在演讲中提到的,“要做的事情还太多,滴滴的使命只做到了1%”。在剩下的99%的漫长旅途中,从整体情况来看,滴滴和车企是谁在争抢谁的合作伙伴……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竞争。合在一起就是双赢,大旅行的无尽领域广阔无边。滴滴的车企们刚刚驶出香港,蓝海茫茫,等待远航。曾经扎堆出行的车企,共享了一个出行平台。昨天,他们聚在一起,接上了滴滴。滴滴出行正式推出网约车开放平台,一汽、东风、广汽等多家车企的出行平台将接入滴滴。据内部人士透露,不仅是这三家,其他车企也宣布“在路上”。以前的滴滴就像C2C模式的淘宝,滴水成海。现在,一个面向行业的“天猫”平台呼之欲出——互联网基因共享出行运营商滴滴,与国内领先的汽车公司,筑起运河,连通河流,开始共建共享万亿出行的超级蓝海。技术时代和工业时代正在跨越历史握手。汽车行业作为工业时代最顽固的“堡垒”,逐渐认同“新能源、共享、智能”的大趋势。时代的变迁既是良好的机遇,也隐藏着风险。从小公司到工业级,如何应对成为工业人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对于车企和滴滴来说,昨天的假想敌,今天的兄弟,在江河入海时变得伟大——道理大家都懂,但兄弟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为什么这种跨界联盟会有长久的乐趣?进退从工业时代到共享时代,游戏规则变了。“我们想拥有一辆车还是想去旅行?其实出行才是我们的目的,汽车只是手段。”当汽车的终端需求从“拥有私家车”转变为共享汽车,意味着在前端,汽车制造业要进行全链路的转型升级。最近两年,中外车企扎堆探索出行领域。丰田正在从汽车公司向旅游公司转变;戴姆勒和宝马组成了移动出行服务联盟,整合他们之前的移动出行服务等等。亲自出场的:比如吉利汽车的曹操,长安汽车的长安,一汽的红旗,SAIC的稻香,东风的东风,一汽、东风、长安的T3,广汽、腾讯的如奇等等还有对股份的投资:例如,起亚汽车投资了Grab,丰田汽车投资了优步等等。2018年是进入出行领域的最佳时机吗?不一定,移动互联网红利耗尽,流量成本高,滴滴等互联网品牌深入人心。车企要赶上来并不容易。为什么要冒险录取?这其实是汽车行业的撤退。一个大背景是汽车不好卖——2018年国内狭义乘用车年产量2312.5万辆,同比下降4.8%;全年零售量2237.9万辆,同比下降5.7%。这次产销量集体下滑,也是中国汽车市场28年来的首次年度下滑。不松绑限购,销量难以提升的车企,不仅要横向拓展新品类,比如切入环境和政策更友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还要延伸产业链,开拓互联网出行领域。综上所述,车企扎堆,既是主动选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也是在汽车整体销量下行的情况下,寻找新的需求来源,反哺主业。正因如此,每个车企的出行业务都使用自己的产品,甚至直接借用自己的汽车品牌,如东风出行、红旗出行等。对此,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红颇为坦诚。他在如骑出行品牌发布会上表示:“广汽及其合作伙伴将积极布局未来的出行业务,这将更贴近消费者的需求,对促进销售、完善后市场、推动新技术发展和拓展新业务产生积极影响。”做一次旅行,但不打算旅行,或超过旅行。作为后来者,车企大多是上市公司,很难放开手脚,做到最好。比如目前车企都是以B2C模式开展业务,对车辆的准入相当有限。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吉利旗下曹操出行已投放3.2万辆,长安出行2019年计划投放2万辆,一汽-大众旗下分时租赁平台摩捷出行仅投放5500辆,财大气粗的T3出行在第一个线上城市南京投放5000辆。而且车企的出行平台大多是一城一地,比如武汉的东风,上海的享道,南京刚上线的T3等等。虽然出行市场不会被一家公司垄断,但目前车企的出行平台都是小而分散的,独立实现长期发展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程维曾在演讲中表示,与美国互联网的“人类模式”相比,中国竞争激烈的互联网是“地狱模式”——滴滴是为数不多的从地狱活下来的公司。现在,车企可能又要经历地狱,再次踩坑,比如如何打击非法生产,如何避开羊毛帮,如何高效精准地发放红包和优惠券。在地狱里再走一遍是不是最好的选择?不一定,和先行者联手,避雷避坑,借力打力,乘风破浪,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案。竞争车企扎堆入驻滴滴。这一幕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对于车企和滴滴来说,联手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对于车企来说,滴滴带来的第一个价值就是流量。在旅行领域,单个新客户的成本达到了一两百元,也不一定能留住新客户。目前,滴滴已为超过400个城市的5.5亿用户提供出行服务,日订单峰值达3000万。接入滴滴,可以一键连接有上亿持续出行需求的精准用户。与此相比,其他聚合平台的规模都没有滴滴小。据《晚》报道,目前高德每天的打车业务是70万,美团的打车业务目前是40-50万(大部分是自营订单)。车企的服务能力,只有在流量的海洋中,才能最大化其价值。以前的各种出行平台,就像狭窄的河流一样,都是分开划定的,但是一条河流无论水流多大,都很难超出河流的限制。现在,滴滴开源,汽车、企业蓄水,汇聚所有河流,形成出行蓝海。不仅仅是流量,滴滴积累了六年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和运营管理经验,还可以为汽车厂商提供全面的行业能力支持,如技术平台、供需匹配和交易策略、运营和司机服务、司机体验优化、营销和品牌建设等。与规模短板相伴的是效率短板……g-投放的车辆越少,意味着可以服务的用户越少,供需波动的潮汐效应更加突出,导致乘客叫不到车或者匹配车辆距离太远,可能导致司机平均怠速里程和时长更高。只有司机和乘客的密度足够大,司机和乘客才能尽快匹配——网络的价值和效率与用户规模成指数正相关。计算机网络的先驱梅特卡夫早有精彩论述,“网络的有用性(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而增加。”对于滴滴来说,车企进入市场可以提供增量运力。就出行而言,供不应求很正常,车不够人用,路不够车用,新增运力可以缓解滴滴平台上至今没有解决的高峰时段打车难问题。以及更多样化的服务——在电子商务领域,有人需要拼多多,有人偏爱淘宝,有人只爱JD.COM。车企提供的多元化差异化服务,与滴滴的快车、专车、顺风车构成了立体化的出行服务网络,服务于全球市场的多元化出行需求。滴滴和车企的这一幕,其实已经在电商领域上演了。最早的时候,品牌对阿里等平台并不是很热衷:很多品牌要么拒绝入驻天猫,比如奢侈品牌迈克高仕,其高管曾公开批评天猫;要么自己搭建电商平台,比如快时尚品牌HM。但最后这些品牌集体入驻天猫。迈克高仕高管改口称,任何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奢侈品牌都“离不开阿里的天猫”,HM去年也开了天猫旗舰店。就连曾经与天猫水火不容的国美、苏宁、亚马逊、当当等电商对手也集体入驻天猫。在生意场上,正面交锋一会儿是最伤人的。言行和立场转变的背后,不是基于愤怒和面子,而是利益驱动——跳槽到阿里才是符合长远利益的最佳方案。车企入驻滴滴也是如此——除非车企想放弃5.5亿的超级流量池,品牌的目的是卖货,车企的目的是寻找出行用户,提供高效服务最终反哺汽车主业,而这恰好是天猫和滴滴最擅长的。正如中外品牌集体入驻天猫一样,未来更多出行服务商入驻滴滴也是大势所趋。对于这些出行服务商,滴滴也持开放态度。早在2017年,滴滴就搭建了汽车开放平台。这个梦想需要滴滴和车企来完成。“我们希望支持中国1000家小型汽车运营商。”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是长久的,只要合作双方优势互补,角色明确,找到共赢的切入点。棋牌车企集体接入滴滴平台是关键,但对于未来出行的大局来说只是一步。在世界范围内,出行行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得到了各方的认可,新能源、共享、智能等正在一一落地。从身边的体验来看,有了便捷的网上叫车体验,大家购买私家车的意愿和需求都在降低。对于城市来说,如果共享汽车能够继续上路行驶,无疑会释放出大量的停车位。与共享齐头并进的是自动驾驶。“我们生活在一个空间是三维的,道路是二维的世界。”滴滴CEO程维表示,“也许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会看到交通变得立体,世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汽车会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会成为第一批大规模应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滴滴自动驾驶战略已经启动。今年年初,滴滴沃亚注册成立。目前是滴滴出行旗下子公司中唯一明确专注于自动驾驶的公司实体。早在去年5月和9月,滴滴就先后获得了美国加州和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驾驶测试牌照。除了滴滴,各大车企也在加速布局无人驾驶领域。未来,滴滴作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自然是无人车最大的需求平台,其释放的无人驾驶需求红利将被车企所满足。新能源方面,滴滴正在构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服务体系。计划到2020年,滴滴平台将接入一百万辆共享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销量整体下滑的下行趋势中,新能源汽车是唯一的亮点。中汽协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125万辆,同比增长60%。这是车企换车,寻找第二个增量的机会。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滴滴未来的大出行图景中,共享出行、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的全面推广,都是准备和车企联动的。因此,虽然车企的出行平台看似在局部与滴滴出行业务竞争,但从长远来看,当私家车数量逼近天花板,当共享出行、无人驾驶、新能源成为主流,滴滴必然是寻找新车和新市场的最大动能,也是汽车行业最大、最持久的长期客户,是中国汽车和出口行业创新升级的最大驱动力。正如程维在演讲中提到的,“要做的事情还太多,滴滴的使命只做到了1%”。在剩下的99%的漫长旅途中,从整体情况来看,滴滴和车企是谁在争抢谁的合作伙伴……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竞争。合在一起就是双赢,大旅行的无尽领域广阔无边。滴滴的车企们刚刚驶出香港,蓝海茫茫,等待远航。
7月16日,特斯拉TSLAUS中国区总经理王昊向接受采访时表示,特斯拉从来没有把造车新势力当作是竞争对手,“我们的竞争对手可以非常明确的说,就是传统燃油车。
1900/1/1 0:00:00长城汽车在2019年上半年实现了销量微增,而其销量结构正悄然转变。
1900/1/1 0:00:007月16日晚间,科士达公告称,为深入推进公司储能产业链核心业务的发展布局,公司与宁德时代(300750)合作合资设立宁德时代科士达科技有限公司,
1900/1/1 0:00:00据外媒报道,丰田汽车公司(ToyotaMotorCorp。)被判向加州一名经销商支付1580万美元的赔偿金。
1900/1/1 0:00:00自特斯拉带起国内的新造车浪潮之后,不少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也开始向美国进军,包括在当地开设办公室招募人才进行研发,甚至还有不少企业希望在美国建厂生产电动汽车,以此攻入美国市场,
1900/1/1 0:00:00日前,中国政府开始商讨对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混合动力车HV采取优惠政策。讨论将此前与汽油车同等对待的混合动力车视为“低油耗车”,促进普及。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