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我为什么从 “造车新势力”离职?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图片来自《东方IC》一年多。作为墨守成规的一员,我基本上一直奔波于国内外各大机场,实在没时间写文章。好久没写了,有点生疏了。在这个安静而略显炎热的周日早晨提笔,也是开启夏日生活的一种方式。写这篇文章已经半年了。每每回想起我所经历的造车新势力的造车盛宴,不禁想起曹雪芹先生的那句话:“看他高楼升起,看他待客,看他楼塌。”

Discovery, Beijing, Pentium, Land Rover and Weilai

因为岗位是新造车动力集团CTO技术助理岗位,所以我对集团的宏观战略和技术有很多细节了解。主要想表达一些对造车新势力和汽车行业的无关紧要的感受和看法。鉴于应该不会对前主人造成困扰,读者不要妄加揣测,对号入座。下面涉及的人名、地名、机构名都是隐去匿名的。偶然的结缘2017年2月从德国毕业回国后,在国内呆了一个月,然后又回到德国呆了一个月。经过两个月的内心挣扎,我决定留在中国。对于这两个月的内心挣扎,如果朋友们以后想进一步了解德中差异,以后会再写一篇,这里暂时不列。自从决定留在国内,我就开始认真找工作。经过两个月的内心挣扎,已经是四月了,山青水白,雨如烟。春天的把戏也结束了,只剩下零敲碎打的补救措施。虽然我接受了一些相关的提议,如动力总成校准和机械设计,但我仍然告诉自己要等待对传统汽车子行业的关注。毕竟当时汽车行业造车新势力的声音如春雷划过天际,年轻人总想跳上快车。每天总会有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Rut君就是其中之一。16年,我应聘了慕尼黑乐视的职位,幻想着未来造车新势力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那一天。4月的一天早上,我接到了前雇主HR的电话,说在一个招聘网站上看到了我的简历,问我愿不愿意加入他们。他们给了我一个德国经理助理的职位。采访中了解到,这是一支造车新势力。公司虽已上市,但项目刚刚起步,前期资金充足,大量全球汽车行业资深专家加盟,技术路线清晰,前景光明。作为我自己,造车新势力是首选,因为在德国戴姆勒实习期间,我感叹传统汽车行业职业发展太慢,做的事情太琐碎,对工程师这个职位嗤之以鼻,虽然现在我决定脚踏实地从技术做起。其次,这个造车新势力有一个曾经的车老大,曾经的行业地位甚至比今天的马爸爸还要差。然后助理这个职位对我来说很陌生。我喜欢挑战,喜欢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然而,一切过于顺利和美好的背后,十有八九会有很多陷阱。初入职场的前雇主上海办公室位于上海最豪华的写字楼,面试时一度让人以为是子公司。刚入职一个月,就碰到公司跟供应商、政府、基金开会。我主要负责联系公司欧洲供应商的参会人员,安排他们的行程,联系他们。我入职的时候,公司的会议准备工作已经紧锣密鼓进行了几个月。可以说是动用了全公司的力量,会议的重要性可见一般。直到几个月后,我才意识到这次会议对公司意味着什么。会议的奢华令人惊叹,包括浦东五星级酒店最大的会议厅,数百个房间和数十个国际会议中心……国家公务舱机票,以及公司与重要供应商合作伙伴、公司高管、资金在会后租赁给南方某政府的私人飞机。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会议关系到公司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生死存亡。公司能否成功将其技术路线、团队、市场前景介绍给基金、政府、供应商,吸引他们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是公司能否持续下去的关键。然而事实并没有那么顺利,这一点后面会讲到。席间,我第一次见到了我未来的老板——一个近两米的大个子,头发稀疏,但眼神有力而明亮。曾任德国某豪华品牌OEM高端车开发总经理。他在汽车开发方面有几十年的项目管理经验,退休后加入我们公司担任总经理。不过尴尬的是,他不知道我是助理,也不知道公司给他招了助理。会议结束后,他回到了我们在欧洲的项目办公室。这才发现公司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混乱(这里暂且不列举)。我没有回复HR的负责人,然后发现一切都要靠自己。通过公司通讯录查询到德国老板的联系方式后,我给他打电话说明了情况,才说服他让鲁特君去欧洲办公室见他。谁能想到,和他见面的那天,我老板居然死在了酒店里,说是心脏问题导致的,无非就是这个。这次出差变成了协助另一位公司高管在德国参加葬礼,处理善后事宜。通过这件事,Rut君得到了公司的肯定,成为了公司新聘CTO的技术助理。CTO原来是美国一家OEM豪华车的开发总经理,退休后在国内做合资OEM的CTO,是我们挖来的。之后就开始了疯狂的造车计划。资源整合如果一个造车新势力宣称自己有很多核心技术和专利,十有八九是在撒谎。造车新势力前期依靠天使轮的少量资本投入。首先要做的是整合供应商资源,然后先造车。可以批量生产。如果不能量产,至少要有骡车或者工程原型车。眼见为实。现在的首都已经看了太多的套路和局,PPT车甚至连准考证都丢了。是说服基金、银行、政府在有了工程样机或者量产车之后再去进行下一轮融资的有力筹码。之后有可能自己做一些技术开发,和供应商合作。最终要做的是一辆车。它的第一辆跑车就是用少量的钱获得最高效产出的绝佳案例。要知道,开发一款全新的新能源电动车从无到有到量产需要的人力财力是不可想象的,一般都是几百亿美元,造车新势力一开始也不可能有那么多资本,也没有所谓的R&D团队去开发一款全新的车型。其实第一辆来自某地的跑车,除了车标之外和某地无关,完全是一个品牌名称。2017年底,车辙君跟我老板去了供应商在欧洲某岛国的总部(供应商是F1赛事的供应商),半年内让他造一辆跑车很容易。因为这种跑车不需要量产,只需要小规模试制几款车,所以时间周期和资金投入都快且准。后来依托这款跑车和各种平台,吸引了后续资金。当然,也有一些定位低端品牌的新势力,利用手头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先整合一些劣质供应商,再先造车。这也是一个公平的策略。说白了,造车新势力没有技术,因为除了资金因素,技术团队的建设和磨合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造车新势力刚开始做的是整合所有资源,包括供应链、政府政策支持、资本进入等等。生存的关键……这里说的是产出能不能快于烧钱的速度。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我们可以说一直跟随Boss拜访欧洲各国的主要供应商,因为我们的造型、底盘、动力总成供应商都是欧洲一级供应商,他们的报价都很惊人,但是如果我们要造一辆好车,这些似乎是必须的。然而,由于前期缺乏人力和资金,这个非常庞大而宏伟的项目成了水中之月。原因是产出速度赶不上烧钱速度,因为只要我们开发,就要给供应商付款,而且不像一些大的主机厂,和供应商有几十年的密切关系,付款计划可以延期,甚至可以赊账。对于我们这种造车的新生力量,供应商对我们的态度是,干一天活付一天钱,前一天不交钱,第二天就不管了。事实是公司几乎把钱都烧在了造型的正向开发上,造型公司委托的一家欧洲顶级造型设计公司(全球TOP 3)真的太贵了。公司高管大部分是美籍华人,他们似乎对中国不太了解。他们认为通过在全球各大车展上展出概念车,可以吸引投资,继续积极发展。事实证明,不跑汽车很难说服资本。Rut君第一次有跳槽的想法是在日内瓦车展。当时美女车模站在我们酷炫的概念车旁边,老板西装革履在展台接受媒体采访。聚光灯的背后,似乎是一片空虚,没有技术,没有团队,没有资金,在各大机场跑了几个月,突然一种强烈的空虚感和幻灭感席卷全身。我个人真的看不到职业希望,可能我比较悲观吧。2018年底离职时,我给Boss发了责任供应商最新版本的付款计划,可谓饱含造车新势力的辛酸与泪水。这几年政府的作用可以说是造车新势力的春天,因为不仅仅是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那么简单,当然这些政策都被一些汽车厂商了,极大的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对于真正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造车新势力来说,除了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当然很多造车新势力可能赶不上了,因为2020年政府会取消这个政策,但是汽车还没有量产,所以2020年前造车新势力能不能量产上市也是生死线),还有一个好处。造车新势力除了整合供应商资源,还要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有的还选择代工),现在政府的招商力度也出乎意料。车辙君和公司另一位高管去了西北某省两个月,联系政府关于建立生产基地的事情。刚出机场,就被当地市长亲自接机,并亲自安排在酒店。可想而知,当地政府对我们项目的重视程度。背后的原因是(通过与当地政府的几十次会议)该省是传统能源大省,传统能源是支柱产业,急需产业转型,而全国数百个新能源汽车项目也给他们带来了机遇。政府希望挑选有实力的新势力造车落户当地,推动当地能源转型。除了最基本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和我们对接的城市还可以提供其他的优惠政策。比如政府联系当地有实力的国企投资入股,政府提供项目启动资金、免费用地、免费写字楼、税收减免、人才激励计划等等。后来在北京车展期间,车特君负责在公司展台接待其他几位地方政府官员,他们也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足以看出现在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之大,商业环境早已今非昔比,更是如虎添翼……或者造车的新生力量。新势力造车有一个坎绕不过去,就是造车资质。截至目前,共有16家企业获得国家颁发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双重资质。部分造车新势力纯粹是占坑,一年多没有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2018年,国家已经对部分企业的这种行为进行了点名。其他的都在苦苦争取这个资格,所以只能选择曲线救国的道路,只能选择让传统代工(有资质的)代工,或者通过收购入股间接购买资格。可以说,新能源汽车的造车资质已经成了太后的蟠桃,资源非常有限。国家资质发放前期是政策窗口期,相对宽松。一些不知名的企业也是因为依赖传统车企才得到的。后来,由于主管部门发现有些企业没有资质,也担心资质太多会导致局面失控,所以收紧了政策,以至于到现在,像蔚来和小鹏这样的人都没有拿到资质。资格是必须要取得的,只是时间问题。我相信这也是国家淘汰一些没有实力或者玩弄资本概念的新生力量的一种方式。团队建设小公司靠老板画大饼,这是可以的,但是大公司一定要靠健康良性的制度。新造车势力很多是几个好朋友“揭竿而起”一起战斗,后面就会出现任人唯亲、朋党问题,这是公司成长的最大障碍。不要以为有钱就可以胡作非为。有远见的人绝不会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长期职业战略规划。一个公司前景很好,宽松、公平、信任的环境会产生紧跟时代价值观、适应性强的公司文化,有可能招到愿意为你工作的人才。前东家在这方面做的有些差强人意。Rut君曾经惊叹公司人才济济。虽然公司人数不足200人,但“千人计划”和各种行业大咖众多,可谓群星荟萃。但是其他的都是关系户,也就是大部分都是亲戚朋友,这样的公司环境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公平正义的。团队是公司成功的核心和基础,但团队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需要在建立公司文化和团队的过程中去做,去珍惜。写在最后,车特君带着新能源汽车新浪潮驰骋了一年,还没上工程样机,更别说量产了。是遗憾,是教训,更是收获。图片来自《东方IC》一年多。作为墨守成规的一员,基本上一直奔波于国内外各大机场,实在没时间写文章。好久没写了,有点生疏了。在这个安静而略显炎热的周日早晨提笔,也是开启夏日生活的一种方式。写这篇文章已经半年了。每每回想起我所经历的造车新势力的造车盛宴,不禁想起曹雪芹先生的那句话:“看他高楼升起,看他待客,看他楼塌。”

Discovery, Beijing, Pentium, Land Rover and Weilai

因为岗位是新造车动力集团CTO技术助理岗位,所以我对集团的宏观战略和技术有很多细节了解。主要想表达一些对造车新势力和汽车行业的无关紧要的感受和看法。鉴于应该不会对前主人造成困扰,读者不要妄加揣测,对号入座。下面涉及的人名、地名、机构名都是隐去匿名的。偶然的结缘2017年2月从德国毕业回国后,在国内呆了一个月,然后又回到德国呆了一个月。经过两个月的内心挣扎,我决定留在中国。对于这两个月的内心挣扎,如果朋友们想多了解一下……e德中差异他们以后会再写一篇,这里暂时不列。自从决定留在国内,我就开始认真找工作。经过两个月的内心挣扎,已经是四月了,山青水白,雨如烟。春天的把戏也结束了,只剩下零敲碎打的补救措施。虽然我接受了一些相关的提议,如动力总成校准和机械设计,但我仍然告诉自己要等待对传统汽车子行业的关注。毕竟当时汽车行业造车新势力的声音如春雷划过天际,年轻人总想跳上快车。每天总会有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Rut君就是其中之一。16年,我应聘了慕尼黑乐视的职位,幻想着未来造车新势力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那一天。4月的一天早上,我接到了前雇主HR的电话,说在一个招聘网站上看到了我的简历,问我愿不愿意加入他们。他们给了我一个德国经理助理的职位。采访中了解到,这是一支造车新势力。公司虽已上市,但项目刚刚起步,前期资金充足,大量全球汽车行业资深专家加盟,技术路线清晰,前景光明。作为我自己,造车新势力是首选,因为在德国戴姆勒实习期间,我感叹传统汽车行业职业发展太慢,做的事情太琐碎,对工程师这个职位嗤之以鼻,虽然现在我决定脚踏实地从技术做起。其次,这个造车新势力有一个曾经的车老大,曾经的行业地位甚至比今天的马爸爸还要差。然后助理这个职位对我来说很陌生。我喜欢挑战,喜欢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然而,一切过于顺利和美好的背后,十有八九会有很多陷阱。初入职场的前雇主上海办公室位于上海最豪华的写字楼,面试时一度让人以为是子公司。刚入职一个月,就碰到公司跟供应商、政府、基金开会。我主要负责联系公司欧洲供应商的参会人员,安排他们的行程,联系他们。我入职的时候,公司的会议准备工作已经紧锣密鼓进行了几个月。可以说是动用了全公司的力量,会议的重要性可见一般。直到几个月后,我才意识到这次会议对公司意味着什么。会议的奢华程度令人惊叹,包括浦东某五星级酒店最大的会议厅,数百个房间,数十张国际商务舱机票,还有会议结束后公司与重要供应商合作伙伴、公司高管、资金租用给南方某政府的私人飞机。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会议关系到公司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生死存亡。公司能否成功将其技术路线、团队、市场前景介绍给基金、政府、供应商,吸引他们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是公司能否持续下去的关键。然而事实并没有那么顺利,这一点后面会讲到。席间,我第一次见到了我未来的老板——一个近两米的大个子,头发稀疏,但眼神有力而明亮。曾任德国某豪华品牌OEM高端车开发总经理。他在汽车开发方面有几十年的项目管理经验,退休后加入我们公司担任总经理。不过尴尬的是,他不知道我是助理,也不知道公司给他招了助理。会议结束后,他回到了我们在欧洲的项目办公室。这才发现公司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混乱(这里暂且不列举)。我没有回复HR的负责人,然后发现一切都要靠自己。通过公司通讯录查询了德国老板的联系方式后,打电话给他说明了情况,才说服他让……ut君在欧洲办公室见他。谁能想到,和他见面的那天,我老板居然死在了酒店里,说是心脏问题导致的,无非就是这个。这次出差变成了协助另一位公司高管在德国参加葬礼,处理善后事宜。通过这件事,Rut君得到了公司的肯定,成为了公司新聘CTO的技术助理。CTO原来是美国一家OEM豪华车的开发总经理,退休后在国内做合资OEM的CTO,是我们挖来的。之后就开始了疯狂的造车计划。资源整合如果一个造车新势力宣称自己有很多核心技术和专利,十有八九是在撒谎。造车新势力前期依靠天使轮的少量资本投入。首先要做的是整合供应商资源,然后先造车。可以批量生产。如果不能量产,至少要有骡车或者工程原型车。眼见为实。现在的首都已经看了太多的套路和局,PPT车甚至连准考证都丢了。是说服基金、银行、政府在有了工程样机或者量产车之后再去进行下一轮融资的有力筹码。之后有可能自己做一些技术开发,和供应商合作。最终要做的是一辆车。它的第一辆跑车就是用少量的钱获得最高效产出的绝佳案例。要知道,开发一款全新的新能源电动车从无到有到量产需要的人力财力是不可想象的,一般都是几百亿美元,造车新势力一开始也不可能有那么多资本,也没有所谓的R&D团队去开发一款全新的车型。其实第一辆来自某地的跑车,除了车标之外和某地无关,完全是一个品牌名称。2017年底,车辙君跟我老板去了供应商在欧洲某岛国的总部(供应商是F1赛事的供应商),半年内让他造一辆跑车很容易。因为这种跑车不需要量产,只需要小规模试制几款车,所以时间周期和资金投入都快且准。后来依托这款跑车和各种平台,吸引了后续资金。当然,也有一些定位低端品牌的新势力,利用手头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先整合一些劣质供应商,再先造车。这也是一个公平的策略。说白了,造车新势力没有技术,因为除了资金因素,技术团队的建设和磨合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造车新势力刚开始做的是整合所有资源,包括供应链、政府政策支持、资本进入等等。这里生存的关键是产出能不能快于烧钱的速度。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我们可以说一直跟随Boss拜访欧洲各国的主要供应商,因为我们的造型、底盘、动力总成供应商都是欧洲一级供应商,他们的报价都很惊人,但是如果我们要造一辆好车,这些似乎是必须的。然而,由于前期缺乏人力和资金,这个非常庞大而宏伟的项目成了水中之月。原因是产出速度赶不上烧钱速度,因为只要我们开发,就要给供应商付款,而且不像一些大的主机厂,和供应商有几十年的密切关系,付款计划可以延期,甚至可以赊账。对于我们这种造车的新生力量,供应商对我们的态度是,干一天活付一天钱,前一天不交钱,第二天就不管了。事实是公司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烧在了造型的正向开发上,造型公司委托的一家欧洲顶级造型设计公司(全球TOP 3)真的太贵了。公司高管大部分是美籍华人,他们似乎对中国不太了解。他们认为通过在全球各大车展上展出概念车,可以吸引投资,继续积极发展。事实证明,不跑汽车很难说服资本。鲁特君第一次有了跳槽的想法a……日内瓦车展。当时美女车模站在我们酷炫的概念车旁边,老板西装革履在展台接受媒体采访。聚光灯的背后,似乎是一片空虚,没有技术,没有团队,没有资金,在各大机场跑了几个月,突然一种强烈的空虚感和幻灭感席卷全身。我个人真的看不到职业希望,可能我比较悲观吧。2018年底离职时,我给Boss发了责任供应商最新版本的付款计划,可谓饱含造车新势力的辛酸与泪水。这几年政府的作用可以说是造车新势力的春天,因为不仅仅是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那么简单,当然这些政策都被一些汽车厂商了,极大的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对于真正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造车新势力来说,除了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当然很多造车新势力可能赶不上了,因为2020年政府会取消这个政策,但是汽车还没有量产,所以2020年前造车新势力能不能量产上市也是生死线),还有一个好处。造车新势力除了整合供应商资源,还要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有的还选择代工),现在政府的招商力度也出乎意料。车辙君和公司另一位高管去了西北某省两个月,联系政府关于建立生产基地的事情。刚出机场,就被当地市长亲自接机,并亲自安排在酒店。可想而知,当地政府对我们项目的重视程度。背后的原因是(通过与当地政府的几十次会议)该省是传统能源大省,传统能源是支柱产业,急需产业转型,而全国数百个新能源汽车项目也给他们带来了机遇。政府希望挑选有实力的新势力造车落户当地,推动当地能源转型。除了最基本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和我们对接的城市还可以提供其他的优惠政策。比如政府联系当地有实力的国企投资入股,政府提供项目启动资金、免费用地、免费写字楼、税收减免、人才激励计划等等。后来在北京车展期间,车特君负责在公司展台接待其他几位地方政府官员,他们也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足以看出现在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很大,商业环境早已不同,这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更是如虎添翼。新势力造车有一个坎绕不过去,就是造车资质。截至目前,共有16家企业获得国家颁发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双重资质。部分造车新势力纯粹是占坑,一年多没有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2018年,国家已经对部分企业的这种行为进行了点名。其他的都在苦苦争取这个资格,所以只能选择曲线救国的道路,只能选择让传统代工(有资质的)代工,或者通过收购入股间接购买资格。可以说,新能源汽车的造车资质已经成了太后的蟠桃,资源非常有限。国家资质发放前期是政策窗口期,相对宽松。一些不知名的企业也是因为依赖传统车企才得到的。后来,由于主管部门发现有些企业没有资质,也担心资质太多会导致局面失控,所以收紧了政策,以至于到现在,像蔚来和小鹏这样的人都没有拿到资质。资格是必须要取得的,只是时间问题。我相信这也是国家淘汰一些没有实力或者耍小聪明的新生力量的一种方式……资本的概念。团队建设小公司靠老板画大饼,这是可以的,但是大公司一定要靠健康良性的制度。新造车势力很多是几个好朋友“揭竿而起”一起战斗,后面就会出现任人唯亲、朋党问题,这是公司成长的最大障碍。不要以为有钱就可以胡作非为。有远见的人绝不会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长期职业战略规划。一个公司前景很好,宽松、公平、信任的环境会产生紧跟时代价值观、适应性强的公司文化,有可能招到愿意为你工作的人才。前东家在这方面做的有些差强人意。Rut君曾经惊叹公司人才济济。虽然公司人数不足200人,但“千人计划”和各种行业大咖众多,可谓群星荟萃。但是其他的都是关系户,也就是大部分都是亲戚朋友,这样的公司环境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公平正义的。团队是公司成功的核心和基础,但团队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需要在建立公司文化和团队的过程中去做,去珍惜。写在最后,车特君带着新能源汽车新浪潮驰骋了一年,还没上工程样机,更别说量产了。是遗憾,是教训,更是收获。从国家战略来说,建立新能源汽车品牌,尤其是建立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是适应大国形象的发展战略。因此,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大力推动新的造车浪潮,这是汽车工业中一些实干家的出路。令人欣慰的是,确实出现了一些初具规模的新生力量。当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汽车制造项目。国家推广的一些成果。可以说,现阶段的汽车制造已经不再是简单的R&D、制造、销售等纯汽车产业。如今造车新势力正在追赶汽车智能化、信息化、电动化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和资本力量正在加入造车新势力的行列。这是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只有勇者才能继奔腾之后站在这个汽车时间行业的巅峰。从国家战略来说,建立新能源汽车品牌,尤其是建立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是适应大国形象的发展战略。因此,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大力推动新的造车浪潮,这是汽车工业中一些实干家的出路。令人欣慰的是,确实出现了一些初具规模的新生力量。当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汽车制造项目。国家推广的一些成果。可以说,现阶段的汽车制造已经不再是简单的R&D、制造、销售等纯汽车产业。如今造车新势力正在追赶汽车智能化、信息化、电动化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和资本力量正在加入造车新势力的行列。这是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只有勇者才能继奔腾之后站在这个汽车时间行业的巅峰。

标签:发现北京奔腾路虎蔚来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脱欧"不确定性致英国上半年汽车产量同比大跌两成

英国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协会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脱欧”不确定性和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影响,今年上半年英国汽车产量同比减少20;而汽车业新增投资额则更是暴跌70。

1900/1/1 0:00:00
通用前瞻技术中心成立十周年!神秘材料首曝光:实现减重40%

7月29日,在亲眼目睹北京机场取消200多架航班,东航的飞机两天环游上海之后,我运气爆棚,飞机仅仅晚点3小时就到达上海,准备参加通用汽车中国前瞻技术科研中心成立十周年的活动。

1900/1/1 0:00:00
无人车到底怎么送货?沃尔玛公布了多个细节

近日,沃尔玛和自动驾驶汽车创业公司Gatik合作,正式推出了一项服务:在美国阿肯色州本顿维尔的仓库、取货点、部分商店之间,用无人车运送客户的订单。

1900/1/1 0:00:00
顺风车:车企的下一个战场

众所周知,在滴滴顺风车事件之后,顺风车市场可以说是几乎迎来毁灭性的打击。

1900/1/1 0:00:00
场地外租、持续欠薪、成李嘉诚“弃子”……这家电动车企将停摆?

从高调签署合作到项目迟迟未能动工,再到外包租赁场地,距离该项目达成协议已经两年过去。

1900/1/1 0:00:00
华人运通首款量产定型车高合HiPhi 1同期亮相,剑指全球高端市场

汽车工业再添薪火。7月31日,华人运通发布全新豪华智能纯电品牌高合HiPhi,用全新的视角和框架打造出行工具,定义智能汽车新品类。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