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辆目录》(以下简称《推荐目录》)为核心。顾名思义,新能源汽车进入推荐目录就具备了上市销售的条件。在此之前,必要的准备工作之一是通过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审查,配合推荐目录完成新车公告申请。新能源产品申请新车公告时,还需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的相关要求。如前所述,企业在每月10日前完成准入、申报公告和申请推荐目录,次月10日前发布产品公告和推荐目录,车辆即可投放市场销售。在这三步之前,整车企业最需要准备的就是需要交付给“指定”检测机构的样车和动力系统(电机、电池组、电控)。当这一切都准备好了,拿到各种检测报告之后,只需要登录工信部授权系统输入参数就可以了。是的,“指定”检测机构的检测进度和报告已经成为确定上报推荐目录时间节点的必要条件。但在提交样车并实施“指定”测试之前,对于不同类型的整车企业来说,至少需要几个月的准备时间,大部分需要1-2年的准备时间。另外,按照我国现行的汽车产品公告管理制度,除了申报公告和进入推荐目录外,还有一系列延伸公告需要补充。如果一辆车要申请改色,即使车型一模一样,也需要加长。如果一辆车需要微调车门的设计或者增加逃生门,也需要扩大公告。简而言之,只要涉及到车辆的任何变动,都需要展开或者简单重申公告。除了时间,对于“指定”的检测机构来说,整车企业通过检测首先关心的就是成本!成本!还是成本!电车汇随即采访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上海汽车检测中心、襄阳汽车检测中心、海南汽车检测中心等同行,询问检测费的定价标准和服务差异。回应均不成功,但对于整车企业来说,公告带来的成本增量显然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R&D和财务负担,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在进入目录之前,需要将车辆通过检测公司进行送检,检测机构收取检测费用。看起来大家都相处的很好,但实际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申报一个公告产品需要近150万元,给我们R&D工作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今年我们在公司内部提出了精品战略,就是降低公告申报费。”某车企负责公告和推荐目录申报的同事章昊(化名)说。据章昊介绍,虽然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是受理新车公告申报和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申报的主管单位,但装备工业司只负责审核车企提交的材料,必要时只对部分产品进行现场抽检。装备工业部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在受理公告申请时,不收取任何准入许可费用。整车企业申报公告所需费用为检验机构检验费用和工程样品生产制造费用。这些测试要花多少钱?我们从车企相关人员的口中得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一辆纯电动公交车完成各项测试需要100万元左右,制造一辆工程样机至少需要50万元。也就是说,申报一个已公布的产品,必要的费用在150万元左右。以全球最大的客车公司宇通客车为例。截至2018年底,宇通客车获得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公告111项,燃料电池客车公告12项,纯电动客车公告302项,其中383项新能源客车产品进入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由此可以推断,宇通客车申报推荐目录的检验费用约为5.7亿元。这组数据已经逼近宇通客车2018年持续经营净利润的25%[23.28亿元(数据来自宇通客车上市公司公告)]。“这没什么。检测必须先交检测费,然后排队等待检测。主管部门指定的检测机构只有几家,其检测流程和收费标准也各不相同。比如襄阳检测所的商用车检测费便宜,天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乘用车检测费合理,但是我们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费用要这样定。”张浩如说,在他看来,名义上,汽车生产企业是检测机构的重要客户,但由于只有少数“指定”的检测机构,最终成为汽车生产企业的客户,因为他们进行检测,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严格”的检测能保证产品质量吗?据电车汇调查,如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都是SASAC旗下的企业,但由于是“指定”的检测机构,同时也在起草制定国家和行业标签,所以工作作风比较行政化。根据工信部对道路机动车产品准入审查的要求,目前乘用车国家标准检测项目为75项,乘用车为32项,卡车为31项。此外,根据工信部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中的要求,汽车企业申报的产品需要通过《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基础标准》中规定的39项检验标准。它包括……储能装置(电芯、模块、电池组)、电机控制、电动车安全、电磁场辐射、电动车控制零部件、仪表、能耗等19项检查项目,每项检查都有相应的标准作为依据。也就是说,一款新能源汽车产品要想成功进入推荐目录,至少要通过70项测试(新能源乘用车114项,新能源客车71项,新能源货车70项)。如车辆碰撞检测、电池安全监测、电机漏水检测等。,也就是大众所熟悉的,都是上述检测的一部分。同时,工信部车辆生产准入申报制度中明确指出,申报时必须提交的材料包括检验项目统计表、样车说明和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而这份检测报告就是上面提到的检测项目报告。一辆新能源汽车从获得生产资质、上报产品数据和检测方案、检测机构上传检测报告、设备部门进行技术审查,再到工信部审核批准进入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需要经过各部门的严格把关。在这样的条件下,车检机构就成了决定产品“生死”的重要一环。主管部门只认可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只要结果符合要求,车辆产品就可以进入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否则将被拒绝。让车辆进行量产前的检测,主管部门的出发点一定是好的,希望每一辆车都能达到要求。但是,检测体系是否科学,检测流程和检测方法是否完备规范,目前在我国,除了作为企业的检测机构进行自我监测外,没有第三方机构有权履行对检测机构的监督和评价责任。在这里,笔者不禁想到了沃特玛。2017年,沃特玛跃居动力电池装机量行业第三,大量装载沃特玛电池的产品通过测试进入市场。随后产品出现各种问题,以至于工信部装备中心在2018年9月两次发布公告点名沃特玛,将沃特玛生产的动力电池产品纳入安全隐患排查范围。2018年9月,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客车安全隐患专项排查的通知》,其中提到要对IP保护失效、车辆浸泡、车辆碰撞、线束连接松动、充放电问题频繁等进行重新检查,而这些都是新车公告前检测机构必须检查的项目。那么这些产品当初是怎么通过测试的呢?这里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样至少150万元的公告检测费的消耗,既给整车企业带来了一纸报告,也起到了规范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的作用。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辆目录》(以下简称《推荐目录》)为核心。顾名思义,新能源汽车进入推荐目录就具备了上市销售的条件。在此之前,必要的准备工作之一是通过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审查,配合推荐目录完成新车公告申请。新能源产品申请新车公告时,还需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的相关要求。如上所述,企业已于每月10日前完成准入、申报公告和申请推荐目录,并发布产品公告和推荐c……下个月10号之前,车辆可以投放市场销售。在这三步之前,整车企业最需要准备的就是需要交付给“指定”检测机构的样车和动力系统(电机、电池组、电控)。当这一切都准备好了,拿到各种检测报告之后,只需要登录工信部授权系统输入参数就可以了。是的,“指定”检测机构的检测进度和报告已经成为确定上报推荐目录时间节点的必要条件。但在提交样车并实施“指定”测试之前,对于不同类型的整车企业来说,至少需要几个月的准备时间,大部分需要1-2年的准备时间。另外,按照我国现行的汽车产品公告管理制度,除了申报公告和进入推荐目录外,还有一系列延伸公告需要补充。如果一辆车要申请改色,即使车型一模一样,也需要加长。如果一辆车需要微调车门的设计或者增加逃生门,也需要扩大公告。简而言之,只要涉及到车辆的任何变动,都需要展开或者简单重申公告。除了时间,对于“指定”的检测机构来说,整车企业通过检测首先关心的就是成本!成本!还是成本!电车汇随即采访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上海汽车检测中心、襄阳汽车检测中心、海南汽车检测中心等同行,询问检测费的定价标准和服务差异。回应均不成功,但对于整车企业来说,公告带来的成本增量显然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R&D和财务负担,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在进入目录之前,需要将车辆通过检测公司进行送检,检测机构收取检测费用。看起来大家都相处的很好,但实际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申报一个公告产品需要近150万元,给我们R&D工作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今年我们在公司内部提出了精品战略,就是降低公告申报费。”某车企负责公告和推荐目录申报的同事章昊(化名)说。据章昊介绍,虽然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是受理新车公告申报和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申报的主管单位,但装备工业司只负责审核车企提交的材料,必要时只对部分产品进行现场抽检。装备工业部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在受理公告申请时,不收取任何准入许可费用。整车企业申报公告所需费用为检验机构检验费用和工程样品生产制造费用。这些测试要花多少钱?我们从车企相关人员的口中得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一辆纯电动公交车完成各项测试需要100万元左右,制造一辆工程样机至少需要50万元。也就是说,申报一个已公布的产品,必要的费用在150万元左右。以全球最大的客车公司宇通客车为例。截至2018年底,宇通客车获得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公告111项,燃料电池客车公告12项,纯电动客车公告302项,其中383项新能源客车产品进入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由此可以推断,宇通客车申报推荐目录的检验费用约为5.7亿元。这组数据已经逼近宇通客车2018年持续经营净利润的25%[23.28亿元(数据来自宇通客车上市公司公告)]。“这没什么。检测必须先交检测费,然后排队等待检测。主管部门指定的检测机构只有几家,其检测流程和收费标准也各不相同。比如襄阳检测所的商用车检测费便宜,天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乘用车检测费合理,但是我们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费用要这样定。”张浩如说,在他看来,名义上,汽车生产企业是检测机构的重要客户,但由于只有少数“指定”的检测机构,最终成为汽车生产企业的客户,因为他们进行检测,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严格”的检测能保证产品质量吗?据电车汇调查,如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都是SASAC旗下的企业,但由于是“指定”的检测机构,同时也在起草制定国家和行业标签,所以工作作风比较行政化。根据工信部对道路机动车产品准入审查的要求,目前乘用车国家标准检测项目为75项,乘用车为32项,卡车为31项。此外,根据工信部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中的要求,汽车企业申报的产品需要通过《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基础标准》中规定的39项检验标准。它包括……储能装置(电芯、模块、电池组)、电机控制、电动车安全、电磁场辐射、电动车控制零部件、仪表、能耗等19项检查项目,每项检查都有相应的标准作为依据。也就是说,一款新能源汽车产品要想成功进入推荐目录,至少要通过70项测试(新能源乘用车114项,新能源客车71项,新能源货车70项)。如车辆碰撞检测、电池安全监测、电机漏水检测等。,也就是大众所熟悉的,都是上述检测的一部分。同时,工信部车辆生产准入申报制度中明确指出,申报时必须提交的材料包括检验项目统计表、样车说明和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而这份检测报告就是上面提到的检测项目报告。一辆新能源汽车从获得生产资质、上报产品数据和检测方案、检测机构上传检测报告、设备部门进行技术审查,再到工信部审核批准进入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需要经过各部门的严格把关。在这样的条件下,车检机构就成了决定产品“生死”的重要一环。主管部门只认可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只要结果符合要求,车辆产品就可以进入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否则将被拒绝。让车辆进行量产前的检测,主管部门的出发点一定是好的,希望每一辆车都能达到要求。但是,检测体系是否科学,检测流程和检测方法是否完备规范,目前在我国,除了作为企业的检测机构进行自我监测外,没有第三方机构有权履行对检测机构的监督和评价责任。在这里,笔者不禁想到了沃特玛。2017年,沃特玛跃居动力电池装机量行业第三,大量装载沃特玛电池的产品通过测试进入市场。随后产品出现各种问题,以至于工信部装备中心在2018年9月两次发布公告点名沃特玛,将沃特玛生产的动力电池产品纳入安全隐患排查范围。2018年9月,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客车安全隐患专项排查的通知》,其中提到要对IP保护失效、车辆浸泡、车辆碰撞、线束连接松动、充放电问题频繁等进行重新检查,而这些都是新车公告前检测机构必须检查的项目。那么这些产品当初是怎么通过测试的呢?这里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样至少150万元的公告检测费的消耗,既给整车企业带来了一纸报告,也起到了规范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的作用。
标签:宇通客车
东南亚出行服务公司Grab日前被曝再获孙正义的软银集团20亿美元融资。按照公司此前公布的融资计划,预计今年年底累计融资额度将达到65亿美元。
1900/1/1 0:00:00中国前瞻技术科研中心对于通用汽车来说实现“零事故、零排放、领拥堵”的未来至关重要。
1900/1/1 0:00:00据外媒报道,知情人士透露,Lyft首席运营官JonMcNeill即将离职,而他是从去年开始担任该职位。在加入Lyft之前,JonMcNeill曾在特斯拉任职。
1900/1/1 0:00:00恒大的造车风波始终未有停歇。从跟贾窒息老板的爱恨情仇,到从FF脱身自立门户,这家大财团对电动汽车行业一直抱着旁人摸不透看不清的期望。不过今天不聊恒大,聊聊恒大在之前曾收购过的一家电机公司。
1900/1/1 0:00:00虽然不是第一个正式开始实际推进全市出租车电动化的城市,但北京这次绝对是“动真格”了,通过采用每辆车提供最高738万元补贴的做法,北京市各大出租车公司换车意愿高涨。
1900/1/1 0:00:00相信每一个拥有车的人都坐过要开自己车下赛道的梦,在那个梦里,用一次次油门和刹车到底,将自己的郁闷和压力都甩在脑后,当然,想要战胜的还有那辆利用排水渠过弯的五菱宏光。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