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固态电池产业化之路尚远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时隔五年,华为汽车局正式浮出水面。“从4月17日到现在,华为进一步明确了要做什么,未来要做什么。”10月23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轮值董事长徐志军在距离世界智能网联大会会场不到两公里的皇冠假日酒店接受智库君采访时表示。对于华为未来在汽车行业的布局,徐志军态度明确:华为不造车,未来将成为增量零部件供应商。就在前一天下午,徐志军在主题为“聚焦ICT技术,让车企造-车,造-好车”的世界智能网联大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提出华为未来将提供包括智能网联、云服务、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电动汽车在内的智能网联汽车完整解决方案。这也是继徐志军在今年上海车展期间提出华为布局汽车产业链业务的想法后,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业务路线和具体做法。同时,也意味着不造车的华为将触角伸向了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领域。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传统车企不擅长的全新领域。“目前,这些业务的商业价值尚未形成规模。未来它们有望占据汽车价值的70%,远超车身、底盘等传统技术在整车中的价值,形成新的增量市场。”徐志军说。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35年,智能网联汽车将占据全球新车市场的20%左右;到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的需求将使汽车软件的收入增加两倍以上,达到1.2万亿美元。从汽车行业的发展来看,随着汽车自动驾驶水平的不断提高,量产规模越来越大,加上汽车电动化带来的增长机会,未来这个市场还会继续扩大。“随着汽车与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革命性发展的新引擎,其影响力远超两个行业。智能网联汽车将给人类社会、整个汽车行业和人们的出行带来巨大的变化。”徐志军在22日的演讲中指出。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深入发展,无论是奔驰、宝马等传统整车企业,还是BAT等互联网巨头,以及博世、英伟达等零部件供应商,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进行了布局。作为拥有ICT核心技术的企业,华为毫不犹豫地“涉足”了这场竞争。华为的逻辑事实上,自今年4月以智能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的身份首次亮相上海车展,再到5月27日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在一系列密集布局的背后,华为想如何在汽车领域布局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这一战略的发布,华为“不造车”的逻辑越来越清晰。“宣传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决心,是与广大车企沟通达成的共识。”徐志军说,“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质量已经基本提高,制造能力也有所增强。在中国汽车企业面向未来‘新四化’的过程中,最缺乏的是零部件供应商和技术提供商。”汽车行业走向自动驾驶也是华为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在华为看来,未来汽车的价值更多是构建在ICT技术范围内,这也是传统汽车公司所不具备的能力。“首先,不要做传统零部件,不要做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那些零部件。我们专注于ICT技术、能力和经验。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网联化的过程中,我们把自己定位为增量零部件提供商。”徐志军指出,华为本质上满足了行业对智能网联汽车场景的需求。“华为的能力是为车企提供零部件、技术和解决方案,这符合华为的基因。”众所周知,成熟的智能网联汽车一定是芯片、OS、语音、地图、云计算、AI、大数据、5G、V2X、无人驾驶深度融合。华为认为,当汽车真正走向自动驾驶时,需要配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对信息处理和数据传输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华为的特殊性就在于此。多年来在ICT领域的技术积累,恰好打通了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所需的芯片(计算)和通信(5G)两个关键环节,有机会为智能网联汽车打下基础。底层架构和行业标准。“CCA(计算+通信)架构与传统架构有本质区别。传统架构不可能走向智能网联汽车,因为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是MDC(移动数据中心),每辆车都是数据中心。未来每辆车的计算能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徐志军进一步指出。最重要的是,宣称“无车”的华为,正在汽车领域谋划一场更深刻的变革。在徐志军看来,真正有远见的汽车,不仅仅是造车,而是搭建一个平台,把这个平台和行业结合起来,这样硬件可以更换,软件可以升级。“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汽车的生命周期内为相应的体验升级买单。未来的汽车将作为一个平台来销售,可以持续为消费者提供体验,持续为产业链创造价值。”徐志军告诉智库君……“在汽车的生命周期中,你完全可以通过软硬件的不断迭代升级,走向智能驾驶,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机会就在这里。”如何落地?其实华为的“汽车局”可以追溯到2009年的车载模块开发。2014年,华为正式成立车联网实验室,陆续推出车联网末端、管理、云层面的多项解决方案,并与东风汽车联合开发车联网,与广汽、SAIC、一汽、长城建立合作关系,在车联网、智能汽车、国际业务拓展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在最新发布的业务布局中,华为将从智能车云、智能网联、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智能电动五大领域全面赋能车企。显然,不造车的华为的业务已经延伸到汽车制造、汽车软件应用、云平台建设等多个核心层面。具体来说,在智能网联领域,华为将通过4G/5G/V2X车载移动通信模块和T-Box技术,解决车与车、车与路、车与周边如何连接的问题。同时,通过华为云的连接平台和云服务,最终实现连接所有汽车相关内容的生态。在智能驾驶平台建设上,发挥华为云+AI的优势,基于鲲鹏芯片构建车云智能驾驶平台,提供基于MDC的车载计算平台和智能驾驶子系统解决方案;并通过与车企合作打造传感器生态,开发激光雷达以及基于MDC的算法和应用的生态,推动标准的建立,标准的共识,最终推动整个汽车行业走向自动化,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将智能驾驶舱平台和整个智能终端生态结合起来”。徐志军告诉智库君,智能驾驶舱基于智能手机的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操作系统,将智能终端的硬件生态和应用生态引入整个智能驾驶舱,在全行业建立了广阔的智能终端生态,真正实现了规模化和低成本。华为智能电动平台的目的是让车企在电动化方面形成差异化体验。未来,华为将充分利用能源行业的规模性、共性和设备的一致性,降低整体电气化成本,解决电驱动、充电、电池管理的性能和成本问题。“电动平台虽然电动车公司都在做,但是要做到高效率、低成本、高可靠性,挑战性很大。不是每个公司做一两万辆车就能做电动平台的。”徐志军说。同时,华为还将通过智能驾驶舱控制系统、车辆控制平台、车辆操作系统,分别解决智能驾驶舱生态、充电、未来电驱动、车辆控制、车辆动力控制三大领域控制系统,帮助车辆实现智能网联。“我们希望未来将汽车中的数百个CPU和智能驾驶能力放入这三个域控制器中,然后通过以太网连接所有的传感器。并通过分布式网络,减少每个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相机的连接线。”徐志军说。最关键的一个是MDC智能驾驶平台。“autopilot操作系统未来将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使用,就像智能手机的Android或类似于鸿蒙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该支持所有车企、Tier1和应用开发者。他们会基于这个操作系统开发各种智能驾驶应用,这是一个生态。”徐志军解释道。当然,在整个战略落地过程中,徐志军并没有回避华为目前面临的挑战。“华为在嵌入式软件方面可以做到全球最好。如果我们没有世界上最强的嵌入式软件能力,5G今天做不到。但是,华为在软件方面缺乏的是上云、走向分布式架构的能力。从互联网模式来看,华为还处于起步阶段,可能与脸书、谷歌、亚马逊有差距。”对于未来的盈利预测,徐志军表示,虽然在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思路,但华为致力于打造最先进的技术,早期不追求回报。现在的关键是让它的产品有竞争力。“明年华为要把麒麟变成驾驶舱芯片,盛腾变成MDC芯片。未来还会有几款VDC芯片,希望华为能在汽车级芯片上建立一个基础能力。”对于接下来的规划,徐志军最后说道。此外,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在上海的展厅将于年底前正式亮相。届时,华为在汽车行业的相关成果和产品也将正式向行业开放。时隔五年,华为汽车局正式浮出水面。“从4月17日到现在,华为进一步明确了要做什么,未来要做什么。”10月23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轮值董事长徐志军在距离世界智能网联大会会场不到两公里的皇冠假日酒店接受智库君采访时表示。对于华为未来在汽车行业的布局,徐志军态度明确:华为不造车,未来将成为增量零部件供应商。就在前一天下午,徐志军在主题为“聚焦ICT技术,让车企造车,造好车”的世界智能网联大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提出华为将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包括智能网联、云服务、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未来的电动汽车。这也是继徐志军在今年上海车展期间提出华为布局汽车产业链业务的想法后,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业务路线和具体做法。同时,也意味着不造车的华为将触角伸向了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领域。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传统车企不擅长的全新领域。“目前,这些业务的商业价值尚未形成规模。未来它们有望占据汽车价值的70%,远超车身、底盘等传统技术在整车中的价值,形成新的增量市场。”徐志军说。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35年,智能网联汽车将占据全球新车市场的20%左右;到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的需求将使汽车软件的收入增加两倍以上,达到1.2万亿美元。从汽车行业的发展来看,随着汽车自动驾驶水平的不断提高,量产规模越来越大,加上汽车电动化带来的增长机会,未来这个市场还会继续扩大。“随着汽车与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革命性发展的新引擎,其影响力远超两个行业。智能网联汽车将给人类社会、整个汽车行业和人们的出行带来巨大的变化。”徐志军在22日的演讲中指出。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深入发展,无论是奔驰、宝马等传统整车企业,还是BAT等互联网巨头,以及博世、英伟达等零部件供应商,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进行了布局。作为拥有ICT核心技术的企业,华为毫不犹豫地“涉足”了这场竞争。华为的逻辑事实上,自今年4月以智能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的身份首次亮相上海车展,再到5月27日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在一系列密集布局的背后,华为想如何在汽车领域布局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这一战略的发布,华为“不造车”的逻辑越来越清晰。“宣传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决心,是与广大车企沟通达成的共识。”徐志军说,“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质量已经基本提高,制造能力也有所增强。在中国汽车企业面向未来‘新四化’的过程中,最缺乏的是零部件供应商和技术提供商。”汽车行业走向自动驾驶也是华为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在华为看来,未来汽车的价值更多是构建在ICT技术范围内,这也是传统汽车公司所不具备的能力。“首先,不要做传统零部件,不要做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那些零部件。我们专注于ICT技术、能力和经验。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网联化的过程中,我们把自己定位为增量零部件提供商。”徐志军指出,华为本质上满足了行业对智能网联汽车场景的需求。“华为的能力是为车企提供零部件、技术和解决方案,这符合华为的基因。”众所周知,成熟的智能网联汽车一定是芯片、OS、语音、地图、云计算、AI、大数据、5G、V2X、无人驾驶深度融合。华为认为,当汽车真正走向自动驾驶时,需要配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对信息处理和数据传输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华为的特殊性就在于此。多年来在ICT领域的技术积累,恰好打通了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所需的芯片(计算)和通信(5G)两个关键环节,有机会为智能网联汽车打下基础。底层架构和行业标准。“CCA(计算+通信)架构与传统架构有本质区别。传统架构不可能走向智能网联汽车,因为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是MDC(移动数据中心),每辆车都是数据中心。未来每辆车的计算能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徐志军进一步指出。最重要的是,宣称“无车”的华为,正在汽车领域谋划一场更深刻的变革。在徐志军看来,真正有远见的汽车,不仅仅是造车,而是搭建一个平台,把这个平台和行业结合起来,这样硬件可以更换,软件可以升级。“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汽车的生命周期内为相应的体验升级买单。未来的汽车将作为一个平台来销售,可以持续为消费者提供体验,持续为产业链创造价值。”徐志军告诉智库君……“在汽车的生命周期中,你完全可以通过软硬件的不断迭代升级,走向智能驾驶,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机会就在这里。”如何落地?其实华为的“汽车局”可以追溯到2009年的车载模块开发。2014年,华为正式成立车联网实验室,陆续推出车联网末端、管理、云层面的多项解决方案,并与东风汽车联合开发车联网,与广汽、SAIC、一汽、长城建立合作关系,在车联网、智能汽车、国际业务拓展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在最新发布的业务布局中,华为将从智能车云、智能网联、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智能电动五大领域全面赋能车企。显然,不造车的华为的业务已经延伸到汽车制造、汽车软件应用、云平台建设等多个核心层面。具体来说,在智能网联领域,华为将通过4G/5G/V2X车载移动通信模块和T-Box技术,解决车与车、车与路、车与周边如何连接的问题。同时,通过华为云的连接平台和云服务,最终实现连接所有汽车相关内容的生态。在智能驾驶平台建设上,发挥华为云+AI的优势,基于鲲鹏芯片构建车云智能驾驶平台,提供基于MDC的车载计算平台和智能驾驶子系统解决方案;并通过与车企合作打造传感器生态,开发激光雷达以及基于MDC的算法和应用的生态,推动标准的建立,标准的共识,最终推动整个汽车行业走向自动化,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将智能驾驶舱平台和整个智能终端生态结合起来”。徐志军告诉智库君,智能驾驶舱基于智能手机的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操作系统,将智能终端的硬件生态和应用生态引入整个智能驾驶舱,在全行业建立了广阔的智能终端生态,真正实现了规模化和低成本。华为智能电动平台的目的是让车企在电动化方面形成差异化体验。未来,华为将充分利用能源行业的规模性、共性和设备的一致性,降低整体电气化成本,解决电驱动、充电、电池管理的性能和成本问题。“电动平台虽然电动车公司都在做,但是要做到高效率、低成本、高可靠性,挑战性很大。不是每个公司做一两万辆车就能做电动平台的。”徐志军说。同时,华为还将通过智能驾驶舱控制系统、车辆控制平台、车辆操作系统,分别解决智能驾驶舱生态、充电、未来电驱动、车辆控制、车辆动力控制三大领域控制系统,帮助车辆实现智能网联。“我们希望未来将汽车中的数百个CPU和智能驾驶能力放入这三个域控制器中,然后通过以太网连接所有的传感器。并通过分布式网络,减少每个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相机的连接线。”徐志军说。最关键的一个是MDC智能驾驶平台。“autopilot操作系统未来将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使用,就像智能手机的Android或类似于鸿蒙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该支持所有车企、Tier1和应用开发者。他们会基于这个操作系统开发各种智能驾驶应用,这是一个生态。”徐志军解释道。当然,在整个战略落地过程中,徐志军并没有回避华为目前面临的挑战。“华为在嵌入式软件方面可以做到全球最好。如果我们没有世界上最强的嵌入式软件能力,5G今天做不到。但是,华为在软件方面缺乏的是上云、走向分布式架构的能力。从互联网模式来看,华为还处于起步阶段,可能与脸书、谷歌、亚马逊有差距。”对于未来的盈利预测,徐志军表示,虽然在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思路,但华为致力于打造最先进的技术,早期不追求回报。现在的关键是让它的产品有竞争力。“明年华为要把麒麟变成驾驶舱芯片,盛腾变成MDC芯片。未来还会有几款VDC芯片,希望华为能在汽车级芯片上建立一个基础能力。”对于接下来的规划,徐志军最后说道。此外,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在上海的展厅将于年底前正式亮相。届时,华为在汽车行业的相关成果和产品也将正式向行业开放。

标签:比亚迪北京丰田发现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特斯拉上海工厂启动试生产 首批车将销售给员工

北京时间10月24日早间消息,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称,特斯拉已经开始在投资20亿美元的中国工厂进行试生产,并将向员工销售来自该工厂的首批汽车。

1900/1/1 0:00:00
长城将量产“氢动力”燃料电池车 所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长城汽车在去年8月份发布了新能源战略规划,包括纯电动(BEV)、插电混动(PHEV)以及氢燃料燃料电池电池车(FCEV)三大细分领域。

1900/1/1 0:00:00
历时五年 | 华为汽车局,浮出水面

历时五年,华为汽车局正式浮出水面。“从4月17日至今,华为进一步明确了做什么,以及未来怎么做。

1900/1/1 0:00:00
拜腾汽车接近量产,首辆PP车昨天正式下线

“造车新势力”之一拜腾汽车迎来一次重大节点。

1900/1/1 0:00:00
2021年上路?英国无人驾驶目标被质疑

日前,据外媒报道,英国政府透露无人驾驶汽车将于2021年上路行驶,但相关设计师和工程师们表示,这一目标正受到诸多难点问题的困扰。

1900/1/1 0:00:00
造车新势力:潮水退去,还剩下什么?

据中汽协数据,截止2019年9月,我国汽车销量已连续15个月同比下降,而此前作为市场仅有增长亮点的新能源汽车,其销量也已经连续3个月同比下降,消费动能呈现不足。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