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渐被人们接受。谁要是买了电动车去玩,就不再被视为非主流了。但是大家对新能源的认知主要集中在纯电动车上,核心是电池。其实业内普遍认为氢能源汽车才是最终目的,因为氢燃烧,水排出,绝对零排放。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丰田2014年推出的Mirai未来组合。截至今年9月,全球销量为1万辆。虽然离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但还是卖得最多的。但是,总的来说,氢能汽车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许纯电动汽车遇到了瓶颈。今年氢能意外火了起来,各汽车巨头纷纷发力。新能源汽车有必要变轨吗?巨头们的新动作在今年的东京车展上,丰田展出了第二代氢能源汽车——Mirai未来组合概念车。虽然说是概念车,但是很接近量产车。官方表示将于2020年底正式开卖。与上一代相比,新车提高了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增加了储氢量,续航里程增加了30%,达到644公里。
除了丰田,现代和本田在氢能源汽车领域的动作也比较快。在今年中国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现代大力推广的NEXO是一款氢动力汽车。其口碑并不比丰田Mirai未来组合差,官方称其续航里程为866公里,远高于丰田Mirai未来组合。还有本田的氢能源汽车Clarity,续航里程750公里,在加州已经用于租车业务。
虽然不像日韩企业那么激进,但德国汽车企业在氢能方面也很积极。在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德系车也在氢能方面集体发力。宝马发布了BMW i Hydrogen Next氢能概念车,并宣布与丰田在该领域展开合作。大众宣布开发支持氢能源汽车的新模块化平台MPE。不过奔驰早就有氢能源车GLC F-Cell了,而且是量产车,只是用来出租。
其实德系车在氢能方面起步很早,只是比较低调。例如,奔驰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燃料电池汽车。1994年,奔驰推出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NECAR 1。2017年推出GLC F-Cell插件。早在2007年北京车展,宝马就推出了氢能7系。当然,汽车产业整合是现在的主旋律。目前宝马选择与丰田合作的同时,奥迪也在与现代合作。总之,氢能源汽车已经开始进入量产前夜,汽车巨头们都在摩拳擦掌。成本和匹配是瓶颈。当然,和纯电动汽车一样,氢能源的推广也很难,而且似乎更难。从技术上讲,氢能汽车其实就是电力,只不过一种是由固态电池驱动,另一种是以氢气为燃料发电,然后驱动汽车。其实驾驶体验和电动车是一样的,所以氢能源汽车也被称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然而,氢燃料电池实际上不是电池,而是一个使用氢气发电和驱动汽车的系统。
对于电动车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最佳续航里程500-600公里,激进点的使用需要打折扣。比如开空调高速运行的情况下,也有慢充的,就算是快充,它……I’我要半个多小时,而燃油车要几分钟才能到。而氢能车的速度和加油差不多,续航里程可以和燃油车一样,所以理论上没有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使用体验更好。
但问题是加氢站太少了。据悉,目前全球加氢站屈指可数,日本不超过100座。美国加州虽然大力试点氢能源汽车,但加氢站只有33个。而国内的加氢站才刚刚起步,只能算是实验阶段。主要原因还是贵。由于储氢技术的复杂性和高成本,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是同等规模加油站的数倍。基础设施的普及难度比充电桩大很多,氢燃料电池车数量太少,无法分摊成本。目前要么是企业巨额补贴,要么是国家战略投资。此外,氢能源汽车也很昂贵。虽然丰田通过努力大大降低了成本,但Mirai未来组合在美国的售价仍然高达5万多美元,而且是补贴的。虽然丰田表示,再过几年,氢能源汽车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对于私家车主来说,家里有车库充电不成问题,但是加氢必须依靠公共设施。此外,氢气的生产、运输和储存都远未成熟,因此氢能汽车的推广仍然困难重重。主要靠国家推动,单纯靠企业推动很难,但是国家层面会高效很多。目前,基于节能环保的压力,世界各国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主要国家,并不选择新能源的发展方向,而是各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例如,德国政府最近提出向氢能领域拨款235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85亿元)。据了解,这一基金是德国国家创新项目的一部分,德国联邦政府从2006年就开始投资这一项目,并致力于相关技术的研发。根据计划,到2020年,德国将有100个加氢站。我国虽然在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但在氢能源上并没有放松,甚至写入了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此外,氢能源在汽车积分新政中也有所倾斜。
目前国内加氢站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比如10月26日,广东佛山南海区建成国内首个“油、氢、电”混合服务网络,当地已经有8座加氢站。据了解,当地已经有11辆氢能源公交车在运营,未来将增加到380多辆。据了解,2020年,将在中国市场投放5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和100个加氢站,到2030年,在中国建设1000个加氢站,10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相信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会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氢能是新弯道?长期以来,我国汽车行业将新能源汽车视为“弯道超车”。在政府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国产电动车在数量上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质量上与国际一线公司还有差距,也诞生了很多造假公司。所以,新能源是曲线,确实是超车的机会,但是是否……他的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扎实的技术升级,而不是简单地吃市场红利。
在氢燃料电池方面,虽然自主品牌汽车也非常重视,比如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福田汽车、SAIC大通、红旗品牌、众泰汽车、东风汽车、格罗夫汽车、汉腾汽车、爱知汽车、庆铃汽车等自主品牌共展出了11款氢燃料电池汽车,但是乘用车还处于PPT阶段,没有实力验证量产的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真正能上路的商用车不多,没有一个形成品牌力。
当然,一些企业也在氢能产业链上积极布局。例如,长城汽车已入股全球领先的德国加氢站运营商H2汽车,成为该公司的第七大股东。众所周知,长城汽车主营SUV,在新能源点上相对处于劣势。在电动汽车上起步较晚,没有优势,所以在氢能源汽车上更为活跃。这一次,产业链的布局只是一个开始。
0
但相比中日韩,日系车企在氢能方面明显落后。如果电动车弯道超车还没有成功,汽车行业变轨到氢能,自主品牌随时可能滑出赛道。当然,自从1801年英国科学家H Davy发明燃料电池原理以来,氢能源汽车仍然只在小范围内使用,所以这种终极能源在汽车行业的普及仍然会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所以现在自主品牌抓住机会还不算晚,只要不再玩“”的套路。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渐被人们接受。谁要是买了电动车去玩,就不再被视为非主流了。但是大家对新能源的认知主要集中在纯电动车上,核心是电池。其实业内普遍认为氢能源汽车才是最终目的,因为氢燃烧,水排出,绝对零排放。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丰田2014年推出的Mirai未来组合。截至今年9月,全球销量为1万辆。虽然离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但还是卖得最多的。但是,总的来说,氢能汽车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许纯电动汽车遇到了瓶颈。今年氢能意外火了起来,各汽车巨头纷纷发力。新能源汽车有必要变轨吗?巨头们的新动作在今年的东京车展上,丰田展出了第二代氢能源汽车——Mirai未来组合概念车。虽然说是概念车,但是很接近量产车。官方表示将于2020年底正式开卖。与上一代相比,新车提高了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增加了储氢量,续航里程增加了30%,达到644公里。
除了丰田,现代和本田在氢能源汽车领域的动作也比较快。在今年中国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现代大力推广的NEXO是一款氢动力汽车。其口碑并不比丰田Mirai未来组合差,官方称其续航里程为866公里,远高于丰田Mirai未来组合。还有本田的氢能源汽车Clarity,续航里程750公里,在加州已经用于租车业务。
虽然不像日韩企业那么激进,但德国汽车企业在氢能方面也很积极。在今年的法兰克福……tor Show,德国汽车也在氢能方面集体发力。宝马发布了BMW i Hydrogen Next氢能概念车,并宣布与丰田在该领域展开合作。大众宣布开发支持氢能源汽车的新模块化平台MPE。不过奔驰早就有氢能源车GLC F-Cell了,而且是量产车,只是用来出租。
其实德系车在氢能方面起步很早,只是比较低调。例如,奔驰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燃料电池汽车。1994年,奔驰推出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NECAR 1。2017年推出GLC F-Cell插件。早在2007年北京车展,宝马就推出了氢能7系。当然,汽车产业整合是现在的主旋律。目前宝马选择与丰田合作的同时,奥迪也在与现代合作。总之,氢能源汽车已经开始进入量产前夜,汽车巨头们都在摩拳擦掌。成本和匹配是瓶颈。当然,和纯电动汽车一样,氢能源的推广也很难,而且似乎更难。从技术上讲,氢能汽车其实就是电力,只不过一种是由固态电池驱动,另一种是以氢气为燃料发电,然后驱动汽车。其实驾驶体验和电动车是一样的,所以氢能源汽车也被称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然而,氢燃料电池实际上不是电池,而是一个使用氢气发电和驱动汽车的系统。
对于电动车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最佳续航里程500-600公里,激进点的使用需要打折扣。比如开空调跑高速的情况下,也有慢充,就算快充也要半个多小时,而燃油车要几分钟才能到。而氢能车的速度和加油差不多,续航里程可以和燃油车一样,所以理论上没有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使用体验更好。
但问题是加氢站太少了。据悉,目前全球加氢站屈指可数,日本不超过100座。美国加州虽然大力试点氢能源汽车,但加氢站只有33个。而国内的加氢站才刚刚起步,只能算是实验阶段。主要原因还是贵。由于储氢技术的复杂性和高成本,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是同等规模加油站的数倍。基础设施的普及难度比充电桩大很多,氢燃料电池车数量太少,无法分摊成本。目前要么是企业巨额补贴,要么是国家战略投资。此外,氢能源汽车也很昂贵。虽然丰田通过努力大大降低了成本,但Mirai未来组合在美国的售价仍然高达5万多美元,而且是补贴的。虽然丰田表示,再过几年,氢能源汽车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对于私家车主来说,家里有车库充电不成问题,但是加氢必须依靠公共设施。此外,氢气的生产、运输和储存都远未成熟,因此氢能汽车的推广仍然困难重重。主要靠国家推动,单纯靠企业推动很难,但是国家层面会高效很多。目前,基于节能环保的压力,世界各国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主要国家,并不选择新能源的发展方向,而是各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 img alt = "丰田、奔驰、宝马、现代和本田" src = "/ee……g/{ HostI }/img/20230303235323355258/7 . jpg "/>
例如,德国政府最近提出向氢能领域拨款235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85亿元)。据了解,这一基金是德国国家创新项目的一部分,德国联邦政府从2006年就开始投资这一项目,并致力于相关技术的研发。根据计划,到2020年,德国将有100个加氢站。我国虽然在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但在氢能源上并没有放松,甚至写入了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此外,氢能源在汽车积分新政中也有所倾斜。
目前国内加氢站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比如10月26日,广东佛山南海区建成国内首个“油、氢、电”混合服务网络,当地已经有8座加氢站。据了解,当地已经有11辆氢能源公交车在运营,未来将增加到380多辆。据了解,2020年,将在中国市场投放5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和100个加氢站,到2030年,在中国建设1000个加氢站,10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相信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会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氢能是新弯道?长期以来,我国汽车行业将新能源汽车视为“弯道超车”。在政府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国产电动车在数量上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质量上与国际一线公司还有差距,也诞生了很多造假公司。所以新能源是一个曲线,确实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但是目标能否实现,要靠扎实的技术升级,而不是简单的吃市场红利。
在氢燃料电池方面,虽然自主品牌汽车也非常重视,比如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福田汽车、SAIC大通、红旗品牌、众泰汽车、东风汽车、格罗夫汽车、汉腾汽车、爱知汽车、庆铃汽车等自主品牌共展出了11款氢燃料电池汽车,但是乘用车还处于PPT阶段,没有实力验证量产的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真正能上路的商用车不多,没有一个形成品牌力。
当然,一些企业也在氢能产业链上积极布局。例如,长城汽车已入股全球领先的德国加氢站运营商H2汽车,成为该公司的第七大股东。众所周知,长城汽车主营SUV,在新能源点上相对处于劣势。在电动汽车上起步较晚,没有优势,所以在氢能源汽车上更为活跃。这一次,产业链的布局只是一个开始。
0
但相比中日韩,日系车企在氢能方面明显落后。如果电动车弯道超车还没有成功,汽车行业变轨到氢能,自主品牌随时可能滑出赛道。当然,自从1801年英国科学家H Davy发明燃料电池原理以来,氢能源汽车仍然只在小范围内使用,所以这种终极能源在汽车行业的普及仍然会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所以现在自主品牌抓住机会还不算晚,只要不再玩“”的套路。
随着汽车行业持续不景气,国内车企亏损经营成为常态,部分合资和自主品牌生存出现困难,拉开洗牌序幕。
1900/1/1 0:00:00据德国汽车周刊报道,随着汽车行业变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汽车盛事法兰克福车展也在寻求转型。除了展示内容从新车展到现代出行方式展,主办方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在为车展寻找新的举办地点。
1900/1/1 0:00:00据路透社援引一位熟悉内情的消息人士周二表示,标致雪铁龙(PSA)正就与菲亚特克莱斯勒(FCA)的合并事宜进行谈判。这可能缔造一家价值500亿美元的汽车联盟。
1900/1/1 0:00:00如此高的利润,让行业内众多电池企业望尘莫及,但这也是宁德时代少有的业绩下滑。
1900/1/1 0:00:0010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除了确认收购电池制造商麦克斯韦尔技术公司(MaxwellTechnologies)外,特斯拉如今确认了另外几项价值9600万美元的收购交易。
1900/1/1 0:00:00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甲醇燃料因成本低、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等优点逐渐受到关注。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