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汽车公司正在涉足在线汽车市场。从去年12月开始,一汽红旗的“汽苗出行”、广汽集团的“儒奇出行”、江淮汽车的“和兴车”、一汽、东风、长安联手打造的T3出行等陆续上线。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新生力量”进入市场,共享出行市场正在经历一场行业大变革。共享出行、快爬、共享出行服务正在成为汽车行业继汽车制造、售后服务之后的第三大市场。数据显示,仅2017年一年,中国网约车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预计到2020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将达到720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11倍;到2030年,美国、欧洲和中国的旅行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4万亿美元(2017年为870亿美元)。显然,利润丰厚的旅行服务将弥补汽车销量的下降。到2030年,出行服务将为汽车行业贡献22%的收入和30%的利润,而新车销售只能为汽车行业贡献26%的利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网约车相关交易规模已达2120亿元,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22年中国网约车相关交易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目前,中国已有140多家平台获得了在线汽车共享牌照,300多家共享汽车公司,约130万辆巡游车。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移动出行领域发展前景广阔。麦肯锡预测,目前整车及零部件市场规模约为3.6万亿美元;到2030年,这一规模仍将在3.5万亿至3.6万亿美元左右。但到那时,旅行市场的规模将会翻倍,在7万亿美元左右。交通运输部公路研究所副研究员、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程国华指出,去年移动出行市场交易额约为2500亿元,2017年为2000亿元,增速超过20%。交通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40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获得牌照,还有多家正在排队等候。驾驶员资格证已达150万,发展迅速。专家认为,面对潜力巨大的共享出行市场,虽然滴滴等互联网平台线上优势明显,但作为“后来者”的传统车企线下优势更大,对车辆的理解和控制更好。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车企瞄准的是移动出行市场,更多时候是以网约车的形式出现。共享出行公司滴滴,2019年亏损高达109亿,证明它仍然是一个烧钱的行业,但对于在产业链上有天然优势的车企来说,共享出行是令人兴奋的。随着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汽车制造和共享出行市场蛋糕将逐渐合二为一,最终回归服务人类出行的本质。同时,如果传统车企将布局网约车业务,也将具备消除租车环节的先天优势。互联网分析师Paul Yu Pin表示,与2018年前国内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相比,目前销量的下滑趋势显然给汽车企业敲响了“警钟”。此外,随着过去几年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各大车企都选择了扩大产能的策略,但随着行业“寒冬”的突然到来,产能和产量无法消化正在成为一大难题。汽车行业各大车企既然解决不了销量下滑的大趋势,就只能寄希望于“外部”力量。基于各种考虑,搭建一个出行平台显然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直接帮助车企去库存,消化产能;另一方面,出行平台的互联网属性也能为车企增加新的业务亮点。Paul Yu Pin认为,某种程度上,车企搭建出行平台是必然的。随着近年来汽车产业的不断延伸,过去以生产销售为主的汽车产业正在从B端向C端模式转变,大量汽车企业正在从制造商向产品服务商转变,从经营产品向经营用户转变。车企涉足出行平台后,可以利用网约车平台将用户反馈应用到生产研发中,从而帮助车企加深对用户的了解。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云指出,移动出行行业正处于快速爬坡阶段。除了这些常规操作,这个阶段还有非常大的基础投入。他进一步表示,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一方面是技术的快速进步,另一方面是移动出行公司和OEM厂商的关系在快速变化,未来共享出行的整体盈利情况非常乐观。“互联网出行时代,硬件的品牌会越来越弱。传统车企如果不先行,很可能成为出行公司的制造商和硬件提供商。车企必须尽快完成从制造业到IT企业的转型。”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车企纷纷加紧“跑马圈地”,进入2019年。传统车企集体发力,掀起共享出行浪潮。记者从中国一汽官方出行平台微博获悉,该平台于9月17日正式上线。平台专注于为中高端政商用户提供合规、安全、舒适、快捷的出行服务和管理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包括即时用车、预约用车、接送机、半日/日租、长期包车等多元化出行服务。在整合出行资源的基础上,“奇妙出行”推出了“奇妙出行App”,夯实企业级服务基础,提供智慧交通、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平台线下将以红旗H7、红旗H5、红旗E-HS3为主要服务车型,满足不同需求用户的选择,这也是网约车行业首家大规模投放红旗运力的出行平台。中国一汽去年发布“新红旗品牌战略”,宣布构建新红旗品牌的“智能出行生态圈”。在加速从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开始拥抱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另一方面开始探索新业务,增加与消费者的更多接触。去年10月16日,承载红旗战略转型新业务的高科技公司红旗智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旗下持有“七苗出行”品牌。“七妙出行”的正式运营,既是新红旗品牌的战略落地,也是一汽集团打造“智慧出行生态圈”的又一重大举措。据了解,“七妙出行”已获得长春等城市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具备当地城市规定的准入条件,包括资质合规、人车合规、运营合规。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培训,七妙出行首批司机现已准备上岗。在此之前,由一汽、东风、长安共同打造的智慧出行平台T3 Travel于7月22日正式上线。根据官方公告,T3出行公司股东包括苏宁投资、东风公司、中国一汽、长安汽车、深圳腾讯新出行、深圳世嘉利资产管理、杭州阿里巴巴创业投资管理、无锡叶飞投资、咸宁融讯智慧出行产业投资基金、南京恒创云志网络科技、南京领先银行。其中,三家国有车企各出资16亿元,占出资额的16.39%。阿里和腾讯联合投资22.5亿,入账……r 23.06%。最特别的是,苏宁出资17亿元,占比17.42%,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根据官方规划,新公司将主要开展在线租车和分时租赁业务,并逐步开展融资租赁、数据挖掘、无人驾驶等业务。预计到2022年,T3出行公司运营车辆88万辆,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T3旅行CEO崔大勇10月底表示,自上线以来,T3旅行目前拥有100万注册用户,日订单量在8万左右。率先在南京投入运营,南京首批投入运营车辆超过3000辆。按照计划,T3将在今年年底前进入广州、杭州、天津等城市,运营车辆总数达到2万辆,2020年将覆盖大部分省会城市。这意味着T3出行未来将与滴滴在网约车市场展开竞争。较早进入移动出行市场的是广汽集团的“如骑出行”和江淮汽车的“和兴汽车”。今年6月26日,广汽集团移动出行项目“如骑出行”正式发布,广汽集团与滴滴出行深化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也在广州举行。广汽集团与滴滴将发挥各自优势,在多个领域开展更加深入全面的合作,包括在车辆推广定制、汽车运营、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合作,以及围绕移动出行领域的市场营销、汽车售后、智能充电、加油、分时租赁、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探索可行的创新合作模式。据介绍,广汽集团与滴滴的合作由来已久。在此之前,广汽集团已投资滴滴出行,并于2018年4月与滴滴出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新能源汽车运营、大数据应用、出行服务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红认为,广汽集团是全国五大汽车制造集团,滴滴是领先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大家在各自领域优势明显。在汽车产业发展与科技革命逐步融合的背景下,双方深化合作是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利路径。业内人士认为,广汽集团移动出行项目“如骑出行”的正式发布,是广汽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的重要举措。广汽集团将利用其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强大优势,为儒骑出行输送品质卓越的产品。滴滴在网上拼车领域拥有领先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和运营管理经验。滴滴作为如骑出行的股东,可以提供技术平台、供需匹配和交易策略、运营和司机服务、司机体验优化、营销和品牌建设、客服响应和处置体系建设等全面的行业能力支持,共同推动行业发展。1月9日,JAC移动出行品牌“合兴车”正式上线,标志着JAC正式进军网约车行业。记者了解到,作为JAC“互联网加出行”的新业务,“和兴约车”将依托JAC丰富的产品品类,创新性地将全球领先的互联网、车联网、汽车技术应用于共享出行领域,力争成为优势区域市场的主要出行平台,为用户带来更多元、更高品质的出行服务体验。据介绍,“和兴车”全部采用江淮汽车主流新能源汽车。此次交付的iEVA50于2018年北京车展正式上市。是国内首款续航里程超过500km的紧凑型纯电动汽车。汇集了江淮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十余年迭代研发的精髓,融合了智能恒温技术、单踏板能量回收、fi等黑科技……-级安全保障技术。凭借续航里程长、配置智能、外观时尚、空间宽敞等优势,打造同级差异化品质。产品还承诺电池质保8年或80万公里。江淮汽车集团总经理向兴初表示:“通过江淮汽车整车制造集成技术赋能与平台的深度融合,确保‘和兴车’平台的持续健康发展,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新能源汽车带来的绿色环保体验和可持续运动带来的便捷生活。”盈利问题还是要解决的。目前共享汽车平台面临盈利难、安全等几个共性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根据贝恩的数据,2018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年增长率降至25%,月用户数下降5%。据预测,由于乘客安全问题和收紧的法规和政策,下降趋势将持续,2019年的增长率将低于5%。但随着消费者信心的重新建立和安全措施的不断完善,预计2021年增长势头将逐步回到10%至15%的水平。在增速放缓的同时,旅游服务提供商也未能实现盈利。2018年,全球共享出行巨头几乎全部陷入亏损泥潭。数据显示,2018年,优步巨亏18亿美元,滴滴亏损超过100亿元。东南亚最大的移动旅游公司Grab也处于亏损状态。与此同时,投入共享经济的资本在减少。据统计,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投融资规模为469.42亿元,较2017年下降55.91%,主要是共享出行领域(包括汽车共享、单车共享、共享汽车)融资大幅下降。2019年前三季度,形势更加严峻,实力较弱的企业逐渐退出市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指出,共享出行作为新生事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商业模式、运营模式、服务产品技术,还是政府监管,都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对于后来者的传统车企来说,由于自身属性,投放共享汽车的成本可能会延迟,这是他们的优势,但他们不擅长互联网运营和获客。如何高效运营车辆,如何有效培养用户习惯,如何提供优秀的出行体验,仍然是传统车企面临的难题。“共享出行的四大竞争要素包括车辆、运营、体验服务和资金支持。传统汽车公司有‘车’的先天优势,但在后三个竞争维度上,传统汽车公司并不具备优势。”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崔东树表示,尽管汽车公司已经进入共享出行的内场,但大多数传统汽车公司似乎仍处于努力的初级阶段。目前还是要靠市场来实现一定的商业模式。对于车企来说,掌握了出行服务行业的话语权,就能抓住出行服务即将产生的巨大红利。
传统汽车公司正在涉足在线汽车市场。从去年12月开始,一汽红旗的“汽苗出行”、广汽集团的“儒奇出行”、江淮汽车的“和兴车”、一汽、东风、长安联手打造的T3出行等陆续上线。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新生力量”进入市场,共享出行市场正在经历一场行业大变革。共享出行、快爬、共享出行服务正在成为汽车行业继汽车制造、售后服务之后的第三大市场。数据显示,仅2017年一年,中国网约车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预计到2020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将达到720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11倍;到2030年,美国、欧洲和中国的旅行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4万亿美元(2017年为870亿美元)。显然,利润丰厚的旅行服务将弥补汽车销量的下降。到2030年,出行服务将为汽车行业贡献22%的收入和30%的利润,而新车销售只能为汽车行业贡献26%的利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网约车相关交易规模已达2120亿元,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22年中国网约车相关交易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目前,中国已有140多家平台获得了在线汽车共享牌照,300多家共享汽车公司,约130万辆巡游车。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移动出行领域发展前景广阔。麦肯锡预测,目前整车及零部件市场规模约为3.6万亿美元;到2030年,这一规模仍将在3.5万亿至3.6万亿美元左右。但到那时,旅行市场的规模将会翻倍,在7万亿美元左右。交通运输部公路研究所副研究员、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程国华指出,去年移动出行市场交易额约为2500亿元,2017年为2000亿元,增速超过20%。交通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40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获得牌照,还有多家正在排队等候。驾驶员资格证已达150万,发展迅速。专家认为,面对潜力巨大的共享出行市场,虽然滴滴等互联网平台线上优势明显,但作为“后来者”的传统车企线下优势更大,对车辆的理解和控制更好。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车企瞄准的是移动出行市场,更多时候是以网约车的形式出现。共享出行公司滴滴,2019年亏损高达109亿,证明它仍然是一个烧钱的行业,但对于在产业链上有天然优势的车企来说,共享出行是令人兴奋的。随着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汽车制造和共享出行市场蛋糕将逐渐合二为一,最终回归服务人类出行的本质。同时,如果传统车企将布局网约车业务,也将具备消除租车环节的先天优势。互联网分析师Paul Yu Pin表示,与2018年前国内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相比,目前销量的下滑趋势显然给汽车企业敲响了“警钟”。此外,随着过去几年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各大车企都选择了扩大产能的策略,但随着行业“寒冬”的突然到来,产能和产量无法消化正在成为一大难题。汽车行业各大车企既然解决不了销量下滑的大趋势,就只能寄希望于“外部”力量。基于各种考虑,搭建一个出行平台显然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直接帮助车企去库存,消化产能;另一方面,出行平台的互联网属性也能为车企增加新的业务亮点。Paul Yu Pin认为,某种程度上,车企搭建出行平台是必然的。随着近年来汽车产业的不断延伸,过去以生产销售为主的汽车产业正在从B端向C端模式转变,大量汽车企业正在从制造商向产品服务商转变,从经营产品向经营用户转变。车企涉足出行平台后,可以利用网约车平台将用户反馈应用到生产研发中,从而帮助车企加深对用户的了解。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云指出,移动出行行业正处于快速爬坡阶段。除了这些常规操作,这个阶段还有非常大的基础投入。他进一步表示,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一方面是技术的快速进步,另一方面是移动出行公司和OEM厂商的关系在快速变化,未来共享出行的整体盈利情况非常乐观。“互联网出行时代,硬件的品牌会越来越弱。传统车企如果不先行,很可能成为出行公司的制造商和硬件提供商。车企必须尽快完成从制造业到IT企业的转型。”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车企纷纷加紧“跑马圈地”,进入2019年。传统车企集体发力,掀起共享出行浪潮。记者从中国一汽官方出行平台微博获悉,该平台于9月17日正式上线。平台专注于为中高端政商用户提供合规、安全、舒适、快捷的出行服务和管理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包括即时用车、预约用车、接送机、半日/日租、长期包车等多元化出行服务。在整合出行资源的基础上,“奇妙出行”推出了“奇妙出行App”,夯实企业级服务基础,提供智慧交通、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平台线下将以红旗H7、红旗H5、红旗E-HS3为主要服务车型,满足不同需求用户的选择,这也是网约车行业首家大规模投放红旗运力的出行平台。中国一汽去年发布“新红旗品牌战略”,宣布构建新红旗品牌的“智能出行生态圈”。在加速从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开始拥抱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另一方面开始探索新业务,增加与消费者的更多接触。去年10月16日,承载红旗战略转型新业务的高科技公司红旗智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旗下持有“七苗出行”品牌。“七妙出行”的正式运营,既是新红旗品牌的战略落地,也是一汽集团打造“智慧出行生态圈”的又一重大举措。据了解,“七妙出行”已获得长春等城市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具备当地城市规定的准入条件,包括资质合规、人车合规、运营合规。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培训,七妙出行首批司机现已准备上岗。在此之前,由一汽、东风、长安共同打造的智慧出行平台T3 Travel于7月22日正式上线。根据官方公告,T3出行公司股东包括苏宁投资、东风公司、中国一汽、长安汽车、深圳腾讯新出行、深圳世嘉利资产管理、杭州阿里巴巴创业投资管理、无锡叶飞投资、咸宁融讯智慧出行产业投资基金、南京恒创云志网络科技、南京领先银行。其中,三家国有车企各出资16亿元,占出资额的16.39%。阿里和腾讯联合投资22.5亿,入账……r 23.06%。最特别的是,苏宁出资17亿元,占比17.42%,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根据官方规划,新公司将主要开展在线租车和分时租赁业务,并逐步开展融资租赁、数据挖掘、无人驾驶等业务。预计到2022年,T3出行公司运营车辆88万辆,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T3旅行CEO崔大勇10月底表示,自上线以来,T3旅行目前拥有100万注册用户,日订单量在8万左右。率先在南京投入运营,南京首批投入运营车辆超过3000辆。按照计划,T3将在今年年底前进入广州、杭州、天津等城市,运营车辆总数达到2万辆,2020年将覆盖大部分省会城市。这意味着T3出行未来将与滴滴在网约车市场展开竞争。较早进入移动出行市场的是广汽集团的“如骑出行”和江淮汽车的“和兴汽车”。今年6月26日,广汽集团移动出行项目“如骑出行”正式发布,广汽集团与滴滴出行深化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也在广州举行。广汽集团与滴滴将发挥各自优势,在多个领域开展更加深入全面的合作,包括在车辆推广定制、汽车运营、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合作,以及围绕移动出行领域的市场营销、汽车售后、智能充电、加油、分时租赁、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探索可行的创新合作模式。据介绍,广汽集团与滴滴的合作由来已久。在此之前,广汽集团已投资滴滴出行,并于2018年4月与滴滴出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新能源汽车运营、大数据应用、出行服务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红认为,广汽集团是全国五大汽车制造集团,滴滴是领先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大家在各自领域优势明显。在汽车产业发展与科技革命逐步融合的背景下,双方深化合作是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利路径。业内人士认为,广汽集团移动出行项目“如骑出行”的正式发布,是广汽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的重要举措。广汽集团将利用其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强大优势,为儒骑出行输送品质卓越的产品。滴滴在网上拼车领域拥有领先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和运营管理经验。滴滴作为如骑出行的股东,可以提供技术平台、供需匹配和交易策略、运营和司机服务、司机体验优化、营销和品牌建设、客服响应和处置体系建设等全面的行业能力支持,共同推动行业发展。1月9日,JAC移动出行品牌“合兴车”正式上线,标志着JAC正式进军网约车行业。记者了解到,作为JAC“互联网加出行”的新业务,“和兴约车”将依托JAC丰富的产品品类,创新性地将全球领先的互联网、车联网、汽车技术应用于共享出行领域,力争成为优势区域市场的主要出行平台,为用户带来更多元、更高品质的出行服务体验。据介绍,“和兴车”全部采用江淮汽车主流新能源汽车。此次交付的iEVA50于2018年北京车展正式上市。是国内首款续航里程超过500km的紧凑型纯电动汽车。汇集了江淮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十余年迭代研发的精髓,融合了智能恒温技术、单踏板能量回收、fi等黑科技……-级安全保障技术。凭借续航里程长、配置智能、外观时尚、空间宽敞等优势,打造同级差异化品质。产品还承诺电池质保8年或80万公里。江淮汽车集团总经理向兴初表示:“通过江淮汽车整车制造集成技术赋能与平台的深度融合,确保‘和兴车’平台的持续健康发展,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新能源汽车带来的绿色环保体验和可持续运动带来的便捷生活。”盈利问题还是要解决的。目前共享汽车平台面临盈利难、安全等几个共性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根据贝恩的数据,2018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年增长率降至25%,月用户数下降5%。据预测,由于乘客安全问题和收紧的法规和政策,下降趋势将持续,2019年的增长率将低于5%。但随着消费者信心的重新建立和安全措施的不断完善,预计2021年增长势头将逐步回到10%至15%的水平。在增速放缓的同时,旅游服务提供商也未能实现盈利。2018年,全球共享出行巨头几乎全部陷入亏损泥潭。数据显示,2018年,优步巨亏18亿美元,滴滴亏损超过100亿元。东南亚最大的移动旅游公司Grab也处于亏损状态。与此同时,投入共享经济的资本在减少。据统计,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投融资规模为469.42亿元,较2017年下降55.91%,主要是共享出行领域(包括汽车共享、单车共享、共享汽车)融资大幅下降。2019年前三季度,形势更加严峻,实力较弱的企业逐渐退出市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指出,共享出行作为新生事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商业模式、运营模式、服务产品技术,还是政府监管,都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对于后来者的传统车企来说,由于自身属性,投放共享汽车的成本可能会延迟,这是他们的优势,但他们不擅长互联网运营和获客。如何高效运营车辆,如何有效培养用户习惯,如何提供优秀的出行体验,仍然是传统车企面临的难题。“共享出行的四大竞争要素包括车辆、运营、体验服务和资金支持。传统汽车公司有‘车’的先天优势,但在后三个竞争维度上,传统汽车公司并不具备优势。”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崔东树表示,尽管汽车公司已经进入共享出行的内场,但大多数传统汽车公司似乎仍处于努力的初级阶段。目前还是要靠市场来实现一定的商业模式。对于车企来说,掌握了出行服务行业的话语权,就能抓住出行服务即将产生的巨大红利。但在某种商业模式尚未实现之前,车企布局移动出行服务只能帮助其解决新能源库存问题,想要实现真正的盈利,尤其是在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车企还是需要着力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技术,用产品说话,才能取得更好的销量。有业内人士表示,车企需要将服务商的布局从制造后端尽量延伸到流通前端。几个关键点包括:服务商业化,为用户预先设计汽车消费服务,服务与产品的融合;服务渠道化:加强渠道流通体系的整体管理;服务保障能力,实现全周期服务体系中金融、售后、出行、网点等要素资源的整合;服务运营体系:通过C2C用户服务承接机制提供精细化运营服务,逐步沉淀用户关系,最终形成真正的CRM用户运营体系。目前很多汽车厂商都在做在线汽车出行业务,这只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大出行服务之一,远不能代表车企的全部出行服务。而且在一些出行项目中,车企甚至不是直接的经营主体,对于探索服务商业模式的意义就更弱了。德勤中国近日发布《智能互联——构建新时代人车关系》报告指出,从产业链角度看,汽车产业价值从车辆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移动出行生态系统,汽车厂商提出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以求在新生态中占据核心地位。德勤中国认为,未来人车关系的趋势将是汽车制造商、互联网生态服务企业、智能科技和通信企业有效整合,实现合作共赢,同时依托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和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平台。具体来说,汽车制造商作为产品制造和服务提供商,有效整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合作伙伴,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移动出行体验。智能技术和通信技术企业掌握领先的人工智能和网联通信解决方案,对推动ICT产业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作用。掌握丰富的生态资源,挖掘生态服务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潜力,拓展应用场景,是互联网服务生态企业的核心使命。在新时代的人车关系中,汽车厂商不仅需要完成软硬件的整合输出车辆产品,还需要为用户提供满足出行和人-车-生活的服务。汽车制造商需要有效整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合作伙伴,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移动出行体验。在互联网生态服务领域,互联网公司具有先发优势,与汽车厂商互补性强。一些互联网巨头,以及技术和通信公司,在车辆服务应用领域与主机厂开展了深度合作,利用自身的互联网生态和大数据优势,帮助主机厂构建自己独特的车联网小生态,实现合作共赢。但在某种商业模式尚未实现之前,车企布局移动出行服务只能帮助其解决新能源库存问题,想要实现真正的盈利,尤其是在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车企还是需要着力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技术,用产品说话,才能取得更好的销量。有业内人士表示,车企需要将服务商的布局从制造后端尽量延伸到流通前端。几个关键点包括:服务商业化,为用户预先设计汽车消费服务,服务与产品的融合;服务渠道化:加强渠道流通体系的整体管理;服务保障能力,实现全周期服务体系中金融、售后、出行、网点等要素资源的整合;服务运营体系:通过C2C用户服务承接机制提供精细化运营服务,逐步沉淀用户关系,最终形成真正的CRM用户运营体系。目前很多汽车厂商都在做在线汽车出行业务,这只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大出行服务之一,远不能代表车企的全部出行服务。而且在一些出行项目中,车企甚至不是直接的经营主体,对于探索服务商业模式的意义就更弱了。德勤中国近日发布《智能互联——构建新时代人车关系》报告指出,从产业链角度看,汽车产业价值从车辆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移动出行生态系统,汽车厂商提出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以求在新生态中占据核心地位。德勤中国认为,未来人车关系的趋势将是汽车制造商、互联网生态服务企业、智能科技和通信企业有效整合,实现合作共赢,同时依托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和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平台。具体来说,汽车制造商作为产品制造和服务提供商,有效整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合作伙伴,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移动出行体验。智能技术和通信技术企业掌握领先的人工智能和网联通信解决方案,对推动ICT产业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作用。掌握丰富的生态资源,挖掘生态服务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潜力,拓展应用场景,是互联网服务生态企业的核心使命。在新时代的人车关系中,汽车厂商不仅需要完成软硬件的整合输出车辆产品,还需要为用户提供满足出行和人-车-生活的服务。汽车制造商需要有效整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合作伙伴,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移动出行体验。在互联网生态服务领域,互联网公司具有先发优势,与汽车厂商互补性强。一些互联网巨头,以及技术和通信公司,在车辆服务应用领域与主机厂开展了深度合作,利用自身的互联网生态和大数据优势,帮助主机厂构建自己独特的车联网小生态,实现合作共赢。
据福布斯网站报道,德国汽车研究中心(CAR)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轿车和运动型多用途车(SUV)的销量将再次下降,但这应该标志着自2017年以来销量下滑趋势的终结。
1900/1/1 0:00:00日前,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VDA”)对2019年全球汽车销量做出了“下滑5”的预测,在该协会看来,由于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车市的销量下滑,
1900/1/1 0:00:00据外媒报道称,为了重新夺回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日产或将改变其电气化战略,向高端化、多样化转型。
1900/1/1 0:00:00前两年有部分传统车企的研究表示,新能源汽车并不比传统燃油车环保多少,甚至有的还比油耗较低的燃油车更不环保。
1900/1/1 0:00:00据英国媒体消息报道,加拿大亿万富翁劳伦斯斯特罗尔(LawrenceStroll)准备对英国跑车制造商阿斯顿马丁的控制权进行竟购。阿斯顿马丁拒绝对此消息置评。
1900/1/1 0:00:00“有一点很清楚,我们的基础成本太高了。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