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蜘蛛网无情地封住了我的火炉,当灰烬的烟雾叹息着贫穷的悲哀,我依然顽强地铺着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是诗人食指的诗《相信未来》的开头。徐和谊曾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朗诵节目中朗诵过这首诗。当他读到“相信未来”时,他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诗中的描写与徐和谊主政BAIC的十年非常相似。
真诚,大胆,却又不失细腻,一幅幅看似理想化的现实主义画面,这是徐和谊执掌BAIC十余年的集中总结。从2002年的临界使命,到2009年的“二次创业”,再到如今稳坐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的位置,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举动,如今都被证明背后有着更宏大的考量。
私下里,我叫他老徐,因为除了他伟大的作品,他在生活中是一个温暖的人,一个有气质的人,值得交流和尊重。我于2003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汽车行业,并开始报道BAIC。我认识老徐已经16年了。随着面试时间的增加,尤其是我的职业成熟度,越来越觉得像BAIC这样经营一个摊子,在汽车行业有一席之地的不容易。性能不会说谎。今天的BAIC虽然不是“巨人”,但已经告别了过去一穷二白的局面,走在中国弯道超车的第一队列,用梦想填补短板,向着“百年BAIC”的目标前进。BAIC官方的描述是:北汽集团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构建“高、新、特”产业结构为核心,实现“由大变强、走出去”的目标,加快战略转型,全力开启BAIC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然而,除了言语之外,徐和谊的计划更加具体。他提到,2050年左右,是两百年后实现中国梦的时刻。当时,BAIC也达到了近百岁。如何理解这种巧合?在徐和谊心中,它不仅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企业,更是中国汽车实现民族梦想、集体成长的一个缩影。
徐和谊,BAIC的“名片”,近日高调亮相10月15日的京牌发布会。在发布会上,他为新品牌定下了基调:“北京品牌将成为世界级的中国汽车名片,这个品牌将从北京走向世界。”自此,BAIC乘用车自主品牌格局正式形成,ARCFOX、北京、北京分别对应“高、新、特”三大战略。身穿中山装的徐和谊在舞台上激情演绎着他心中的BAIC梦,这和他接手“小破”车厂时的劲头没什么区别。现在BAIC是新能源领域的“老大”,而徐和谊作为中国“四小”集团的掌门人之一,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一个形象,他在制定战略时充满英气,在做事时和蔼可亲,温文尔雅。北京品牌的发布,是这个北京人几十年来的执着追求:BAIC自主品牌向上,创新,中国汽车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自主品牌做不到,销量也不是自己的。徐和谊痴迷于将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随着BAIC新能源业务的良性发展和BAIC全面新能源战略的逐步铺开,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面对如何发展自主品牌的问题,徐和谊对比了其他几家自主车企的做法。比如吉利通过“基因嫁接”引入雷克萨斯,比如长城,通过creat的产品线升级重塑品牌形象……g一个高端子品牌WEY独大,比如比亚迪。然而,相比之下,徐和谊仍然“不走寻常路”,既没有创建新的子品牌,也没有彻底升级品牌形象,而是选择了以另一种方式直接进行品牌推广。既避免了培育新品牌的门槛和成本,又继承了稀缺的城市品牌。以后不一定要改名,一步到位就可以实现。推动BAIC集团化改革,BAIC与现代合资项目,BAIC与戴姆勒交叉持股,新能源进入,收购萨博技术,这些都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项目成就了今天的BAIC,成为公司掌门人徐和谊的个性标签。如果说北汽品牌将成为中国汽车的名片,那么徐和谊已经成为北汽集团的名片。
十年前,徐和谊接手BAIC的时候,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四面漏风,只是一个空壳,研发、产品、供应链都没有优势,是真正的危机。经过几年大力推动北京现代和北京奔驰的合资项目,让集团生活无忧后,徐和谊开始为自己的企业寻找出路。2009年秋天,他为北汽集团播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BAIC新能源。正是这颗种子,将成为未来北汽集团的命脉,虽然十年前业界并不看好这一举措。如今,BAIC新能源已经迎来了十周年。在最近的一次内部庆祝仪式上,徐和谊发表讲话,提到BAIC新能源之于BAIC,就像深圳之于中国一样。用这句话来看十年前徐和谊的布局,很神奇。2009年,在全国百城百车新能源推广工程中,徐和谊确定了新能源和纯电的方向。虽然三年后100个城市100辆的推广目标以失败告终,但从那时起,徐和谊就下定决心依靠纯电动路线“杀出重围”。他首先将新能源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了北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独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同时,徐和谊从一开始就将技术路线指向纯电。当汽车行业在未来几年被氢能源、增程式车、混动这些名词所迷惑,然后最终回归纯电的路线时,BAIC新能源的产品计划相继落地,看市场反应。
现在看到这些成绩,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是徐和谊十年前早早入局的结果,事实也的确如此。但至于细节,人们往往忽略了,在新能源公司独立时,徐和谊也同时打出了组合拳,即同步成立普劳德新能源电池公司,启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推出首款纯电动汽车及平台。在种下一颗种子的同时,徐和谊还为它建了一座花园,并找到了一名园丁。谨慎大胆的组合拳,在当时,无异于行业雷霆。这就是徐和谊,敢想敢做。我们习惯说,2009年到2014年,中国车市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各车企都在加码SUV。特斯拉的Model S很难问世,李斌直到2014年底才开始思考电动汽车的未来。合资伙伴蒸蒸日上,自主品牌不够强势,甚至被认为“断了一手好牌”,徐和谊似乎并不着急。一辆车从研发到生产,至少经历了三四年。2013年,在SUV风起云涌的时候,BAIC新能源已经悄然问鼎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并且一直保持至今。2015年国内新势力开始造车的时候,BAIC新能源已经开始在高端电动车ARCFOX,以及换电、分时等业务领域频频发力。可以说,在早期进入和早期专注的同时,徐和谊已经为BAIC新能源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从核心零部件供应cha……到产业运作和资本生态。这十年,正是这些环节和领域的协同发展,才能结出今天相应的果实。
与徐和谊谈论汽车、中国汽车或新能源,很难不被他的乐观和自信所感染。在他看来,抓住新能源打胜仗的机会是唯一可能的结果。他很自信,他有自己的自信。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汽车工业三电的技术积累并不比国外同行差多少,有些甚至领先,比如电池。具体到BAIC自身的水平,十年的积累让BAIC建立了自己的技术核心优势和人才体系。徐和谊对BAIC新能源的技术投入感到非常自豪,新建的BAIC新能源汽车测试中心是他最近向各方推荐的重点。他带着政府领导、高校专家和很多同事去参观,谈吐充满自信,颇有感染力。这个实验中心投资21亿元,占地5万平方米,拥有88个实验室。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新能源实验中心。在今年7月的启动会上,徐和谊表示,它是新时代发展的利器。风华正茂时的决心丝毫没有减弱。用人原则也是“各行其是”。与大胆的新能源战略一样,徐和谊的就业战略也相当大胆。他被誉为第一个敢于用人,懂得用人的老板。他任命了一大批年轻干部担任核心管理职务。现在75后甚至80后都扛起了BAIC的大旗,50岁以上的一线核心管理者几乎没有了。年轻团队带来的氛围更适合新能源时代的文化需求。从“达尔文计划”到“海豚Plus”颇为前卫的命名,显示了团队思维的年轻化和时尚感。
最后的机会在徐和谊的视野里,考虑的不仅仅是BAIC的腾飞,还有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竞争的整体上升趋势。在他看来,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比国外同行晚得多,在燃油车领域很难赶超。“中国要想赢,必须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双轮驱动,这可能是中国汽车工业最后的机会。”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三电领域的技术优势,徐和谊也看到了传统燃油车巨头背上的沉重包袱。谈论大象转身有多容易?他庆幸年轻的中国车企的这些负担相对较小,更容易迎接未来的变化。在近两年的企业工作会议中,他强调了智能网联的优势和机遇,并结合新能源的积累,提出了“双轮驱动”。在不久前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徐和谊再次为BAIC双轮驱动站台,重申了对智能网联领域的重视。在他看来,新能源技术是一线创新,而智能网联改革是多领域、跨行业、深度融合。中国智能网联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拥有众多优秀的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这是中国汽车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在最新召开的北汽集团2019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工作会议上,徐和谊也首次提出,北汽集团要以备战北京冬奥会为牵引,明确“双轮驱动”的具体实施路径,加快“双轮驱动”战略在全光谱产品的落地,加大推广力度,拓展“双轮驱动”新的增长空间。他希望BAIC能借助2022年冬奥会启动“双轮驱动”战略加速器。虽然有了技术的积累,中汽有资格参与竞争,但徐和谊很清楚,中汽太年轻,还不能向t学习……国外汽车企业的百年经验。他从不讳言,如今的自主品牌产品和国外品牌相比还有很多差距。甚至在合资产品落地后,新能源市场也会成为竞争红海。面对市场的下行压力,国外品牌都在积极联合抱团过冬,尤其是实力不够强大的中国品牌。徐和谊在2018年秋季的媒体沟通会上公开提到缩减收缩战略,让人看到公司掌门人的务实和冷静。行业未来的格局是怎样的?徐和谊似乎很清楚这一点。很有可能在五年之内,汽车行业出现一支国家队,集合优势资源参与世界竞争。那时候,中国汽车真正让世界骄傲是不是更接近徐和谊的梦想?
新能源的技术储备和智能网联的领先技术,构成了中国竞争力“弯道超车”的两极。另一方面,中国车企应该借鉴国外同行的一些做法,比如国际车企合作,结盟取暖。
当蜘蛛网无情地封住了我的火炉,当灰烬的烟雾叹息着贫穷的悲哀,我依然顽强地铺着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是诗人食指的诗《相信未来》的开头。徐和谊曾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朗诵节目中朗诵过这首诗。当他读到“相信未来”时,他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诗中的描写与徐和谊主政BAIC的十年非常相似。
真诚,大胆,却又不失细腻,一幅幅看似理想化的现实主义画面,这是徐和谊执掌BAIC十余年的集中总结。从2002年的临界使命,到2009年的“二次创业”,再到如今稳坐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的位置,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举动,如今被证明背后有着更宏大的考量。
私下里,我叫他老徐,因为除了他伟大的作品,他在生活中是一个温暖的人,一个有气质的人,值得交流和尊重。我于2003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汽车行业,并开始报道BAIC。我认识老徐已经16年了。随着面试时间的增加,尤其是我的职业成熟度,越来越觉得像BAIC这样经营一个摊子,在汽车行业有一席之地的不容易。性能不会说谎。今天的BAIC虽然不是“巨人”,但已经告别了过去一穷二白的局面,走在中国弯道超车的第一队列,用梦想填补短板,向着“百年BAIC”的目标前进。BAIC官方的描述是:北汽集团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构建“高、新、特”产业结构为核心,实现“由大变强、走出去”的目标,加快战略转型,全力开启BAIC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然而,除了言语之外,徐和谊的计划更加具体。他提到,2050年左右,是两百年后实现中国梦的时刻。当时,BAIC也达到了近百岁。如何理解这种巧合?在徐和谊心中,它不仅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企业,更是中国汽车实现民族梦想、集体成长的一个缩影。
徐和谊,BAIC的“名片”,近日高调亮相10月15日的京牌发布会。在发布会上,他为新品牌定下了基调:“北京品牌将成为世界级的中国汽车名片,这个品牌将从北京走向世界。”自此,BAIC自主品牌乘用车格局正式形成,…nd ARCFOX、北京、北京分别对应“高、新、特”三大战略。身穿中山装的徐和谊在舞台上激情演绎着他心中的BAIC梦,这和他接手“小破”车厂时的劲头没什么区别。现在BAIC是新能源领域的“老大”,而徐和谊作为中国“四小”集团的掌门人之一,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一个形象,他在制定战略时充满英气,在做事时和蔼可亲,温文尔雅。北京品牌的发布,是这个北京人几十年来的执着追求:BAIC自主品牌向上,创新,中国汽车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自主品牌做不到,销量也不是自己的。徐和谊痴迷于将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随着BAIC新能源业务的良性发展和BAIC全面新能源战略的逐步铺开,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面对如何发展自主品牌的问题,徐和谊对比了其他几家自主车企的做法。比如吉利通过“基因嫁接”引入雷克萨斯,比如长城,通过产品线升级单独打造高端子品牌WEY重塑品牌形象,比如比亚迪。然而,相比之下,徐和谊仍然“不走寻常路”,既没有创建新的子品牌,也没有彻底升级品牌形象,而是选择了以另一种方式直接进行品牌推广。既避免了培育新品牌的门槛和成本,又继承了稀缺的城市品牌。以后不一定要改名,一步到位就可以实现。推动BAIC集团化改革,BAIC与现代合资项目,BAIC与戴姆勒交叉持股,新能源进入,收购萨博技术,这些都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项目成就了今天的BAIC,成为公司掌门人徐和谊的个性标签。如果说北汽品牌将成为中国汽车的名片,那么徐和谊已经成为北汽集团的名片。
十年前,徐和谊接手BAIC的时候,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四面漏风,只是一个空壳,研发、产品、供应链都没有优势,是真正的危机。经过几年大力推动北京现代和北京奔驰的合资项目,让集团生活无忧后,徐和谊开始为自己的企业寻找出路。2009年秋天,他为北汽集团播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BAIC新能源。正是这颗种子,将成为未来北汽集团的命脉,虽然十年前业界并不看好这一举措。如今,BAIC新能源已经迎来了十周年。在最近的一次内部庆祝仪式上,徐和谊发表讲话,提到BAIC新能源之于BAIC,就像深圳之于中国一样。用这句话来看十年前徐和谊的布局,很神奇。2009年,在全国百城百车新能源推广工程中,徐和谊确定了新能源和纯电的方向。虽然三年后100个城市100辆的推广目标以失败告终,但从那时起,徐和谊就下定决心依靠纯电动路线“杀出重围”。他首先将新能源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了北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独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同时,徐和谊从一开始就将技术路线指向纯电。当汽车行业在未来几年被氢能源、增程式车、混动这些名词所迷惑,然后最终回归纯电的路线时,BAIC新能源的产品计划相继落地,看市场反应。
现在看到这些成绩,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是徐和谊十年前早早入局的结果,事实也的确如此。但至于细节,人们往往忽略了,新能源公司独立时,徐和谊也同时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那就是普劳德新能源电池公司是es……blished同步启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推出首款纯电动汽车及平台。在种下一颗种子的同时,徐和谊还为它建了一座花园,并找到了一名园丁。谨慎大胆的组合拳,在当时,无异于行业雷霆。这就是徐和谊,敢想敢做。我们习惯说,2009年到2014年,中国车市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各车企都在加码SUV。特斯拉的Model S很难问世,李斌直到2014年底才开始思考电动汽车的未来。合资伙伴蒸蒸日上,自主品牌不够强势,甚至被认为“断了一手好牌”,徐和谊似乎并不着急。一辆车从研发到生产,至少经历了三四年。2013年,在SUV风起云涌的时候,BAIC新能源已经悄然问鼎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并且一直保持至今。2015年国内新势力开始造车的时候,BAIC新能源已经开始在高端电动车ARCFOX,以及换电、分时等业务领域频频发力。可以说,在早进入、早聚焦的同时,徐和谊已经为BAIC新能源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从核心的零部件供应链,到产业运营、资本生态。这十年,正是这些环节和领域的协同发展,才能结出今天相应的果实。
与徐和谊谈论汽车、中国汽车或新能源,很难不被他的乐观和自信所感染。在他看来,抓住新能源打胜仗的机会是唯一可能的结果。他很自信,他有自己的自信。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汽车工业三电的技术积累并不比国外同行差多少,有些甚至领先,比如电池。具体到BAIC自身的水平,十年的积累让BAIC建立了自己的技术核心优势和人才体系。徐和谊对BAIC新能源的技术投入感到非常自豪,新建的BAIC新能源汽车测试中心是他最近向各方推荐的重点。他带着政府领导、高校专家和很多同事去参观,谈吐充满自信,颇有感染力。这个实验中心投资21亿元,占地5万平方米,拥有88个实验室。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新能源实验中心。在今年7月的启动会上,徐和谊表示,它是新时代发展的利器。风华正茂时的决心丝毫没有减弱。用人原则也是“各行其是”。与大胆的新能源战略一样,徐和谊的就业战略也相当大胆。他被誉为第一个敢于用人,懂得用人的老板。他任命了一大批年轻干部担任核心管理职务。现在75后甚至80后都扛起了BAIC的大旗,50岁以上的一线核心管理者几乎没有了。年轻团队带来的氛围更适合新能源时代的文化需求。从“达尔文计划”到“海豚Plus”颇为前卫的命名,显示了团队思维的年轻化和时尚感。
最后的机会在徐和谊的视野里,考虑的不仅仅是BAIC的腾飞,还有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竞争的整体上升趋势。在他看来,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比国外同行晚得多,在燃油车领域很难赶超。“中国要想赢,必须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双轮驱动,这可能是中国汽车工业最后的机会。”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三电领域的技术优势,徐和谊也看到了传统燃油车巨头背上的沉重包袱。谈论大象转身有多容易?他庆幸年轻的中国车企的这些负担相对较小,更容易迎接未来的变化。在近两年的企业工作会议上,他强调了企业的优势和机遇……智能网联的es,并结合新能源的积累,提出了“双轮驱动”。在不久前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徐和谊再次为BAIC双轮驱动站台,重申了对智能网联领域的重视。在他看来,新能源技术是一线创新,而智能网联改革是多领域、跨行业、深度融合。中国智能网联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拥有众多优秀的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这是中国汽车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在最新召开的北汽集团2019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工作会议上,徐和谊也首次提出,北汽集团要以备战北京冬奥会为牵引,明确“双轮驱动”的具体实施路径,加快“双轮驱动”战略在全光谱产品的落地,加大推广力度,拓展“双轮驱动”新的增长空间。他希望BAIC能借助2022年冬奥会启动“双轮驱动”战略加速器。虽然有了技术的积累,中汽有资格参与竞争,但徐和谊很清楚,中汽太年轻,无法借鉴国外汽车企业的百年经验。他从不讳言,如今的自主品牌产品和国外品牌相比还有很多差距。甚至在合资产品落地后,新能源市场也会成为竞争红海。面对市场的下行压力,国外品牌都在积极联合抱团过冬,尤其是实力不够强大的中国品牌。徐和谊在2018年秋季的媒体沟通会上公开提到缩减收缩战略,让人看到公司掌门人的务实和冷静。行业未来的格局是怎样的?徐和谊似乎很清楚这一点。很有可能在五年之内,汽车行业出现一支国家队,集合优势资源参与世界竞争。那时候,中国汽车真正让世界骄傲是不是更接近徐和谊的梦想?
新能源的技术储备和智能网联的领先技术,构成了中国竞争力“弯道超车”的两极。另一方面,中国车企应该借鉴国外同行的一些做法,比如国际车企合作,结盟取暖。目前市场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随着股比的放开,加上巨头加大了在国内新能源的投入,整个行业并不是很景气。徐和谊也承认,新能源市场将很快成为红海。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在调整中实现整合和成长是一条必经之路。“下一步的整合是必须的,汽车产业(整合)是时间问题。”“中国的汽车工业必须认真借鉴国际上的好做法。不同国家的企业可以整合在一起工作。如果我们坚持单干,能走下去吗?”徐和谊认为,行业内会出现“国家队”,即“国家队的组建会促进行业内本土企业的强强联合”。他认为这个时间点不会太长,可能会在五年内出现。国家队的竞争力上升到国家层面,才是中国品牌真正与国外品牌竞争的时刻。目前市场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随着股比的放开,加上巨头加大了在国内新能源的投入,整个行业并不是很景气。徐和谊也承认,新能源市场将很快成为红海。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在调整中实现整合和成长是一条必经之路。“下一步的整合是必须的,汽车产业(整合)是时间问题。”“中国的汽车工业必须认真借鉴国际上的好做法。不同国家的企业可以整合在一起工作。如果我们坚持单干,能走下去吗?”徐和谊认为,行业内将会出现一支“国家队”,也就是“的……组建国家队将促进行业内本土企业的强强联合”。他认为这个时间点不会太长,可能会在五年内出现。国家队的竞争力上升到国家层面,才是中国品牌真正与国外品牌竞争的时刻。
车联网发展至今,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已从单纯的出行工具逐渐转变为车载服务平台。不过,传统车辆迭代周期普遍较长,智能化进程难以满足用户实际需求。
1900/1/1 0:00:00图片来自“特定授权”进入12月以来,特斯拉股价持续上涨至35968美元,累计超80万辆的销售成绩,也使其重回全球最大电动车企的宝座,然而华尔街对特斯拉的态度,却再也回不去了。
1900/1/1 0:00:00国轩高科00207412月14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在电芯技术上,公司磷酸铁锂电池单体电芯能量密度已提升至190Whkg,已配套续航里程400km以上的车型,
1900/1/1 0:00:00第十届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GNEV10)即将于12月16日在北京拉开帷幕,“为明天而投入研发”是其中一场重要的平行论坛。
1900/1/1 0:00:00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文Juice车东西12月13日消息,今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一致投票通过了一项提案,该提案将重新分配5
1900/1/1 0:00:00车市“寒冬”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严重,部分车企面临被洗牌出局。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