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方舱医院内,无人车能做什么?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用一种观点看待商业。

Han, remote, Beijing, found

为什么我一定要去武汉?白犀牛的主要业务方向是无人驾驶,专注于端到端的即时配送。端到端即时配送是指外卖或日常生鲜、叮咚买菜等耗时半小时、一小时的配送模式。春节前后我国疫情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在想,有没有机会在抗疫一线做一些物流配送?众所周知,湖北很多人没有复工,物流也受到影响。和湖北的防控指挥部沟通后,发现医院有相应的需求,于是决定去医院支援。在大约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件事。当公司员工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非常震惊。我感觉我的同事们会有一些兴奋和恐惧。我们的车还在中关村环保园(自驾示范区)测试试运营。计划今年在示范区实现常态化运行,2021年开始大规模复制。当我说我要去武汉时,有些同事不确定。在这么危险的地方做这么重要的事情,还是第一次。我们能做到吗?但是我们对我们的技术有信心。我们团队一直在北京运营,在其他地方部署无人车还是第一次。无人车每去一个新的地方,都需要构建一些场景,俗称构建地图和训练数据,这是一个难点。这种流行病持续的时间还不知道。当然,无人车在前线越早起来越好。如果到了那里需要调整两三个月,那就不值钱了。我和技术合伙人兼首席技术官夏添在自动驾驶行业工作了很长时间。我们有这个判断,觉得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可以在那里快速运行,点对点交付。但是目前自动驾驶技术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走到哪里。肯定有它走不动的地方。我们做什么呢我们不能去武汉研发,那是笑话。你去之前必须做好去那里的所有技术准备。我们要的是用自动驾驶和远程控制的结合。在大部分室外场景下,我们可以自动驾驶,在室内不适合自动驾驶的地方,可以远程控制,需要有人根据周围场景在后台操作。我们团队的主要核心能力在自动驾驶技术上。我和夏添是整个团队中唯一有远程经验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做一些基本的技术准备,包括远程数据传输和网络连接。我们决定去武汉后,进行了一周的突击研发,完善了远程技术,实现了车在武汉,可以被北京的同事监控操作。目前很稳定,没有问题。我们也想过,万一网络断了或者摄像头坏了怎么办?这不像我们平时的研发和试运营。如果出了问题,工程师将不得不移动汽车,只是改变它。在武汉,车要进危险区,我们的人进不去。一旦它在危险区域出了问题,车就会停在那里。这是检验产品和技术稳定性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我们对汽车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准备了至少三个预案,保证汽车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能移动,最后时刻能自己跑出危险地带。因为我们的车很重,推不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它和我们平时操作最大的区别就是真的完全交给现场使用,出了问题没有维修的余地。为什么我一定要来武汉?就是考虑最坏的情况——如果无人车在危险区域出现问题,必须有人进去维护,那个人就是我。我有这个责任。

Han, remote, Beijing, found

描述:朱磊和他的同事们在武汉光谷释放医院的安全区域,当时他们的防护服还没到。在武汉光谷方仓医院,第一个任务来了。从一开始就有去武汉unt的想法……2月13日,我不害怕,觉得没问题。但是官方感染人数当天就爆了一万多,武汉这几天一直在增长。我有点忐忑和犹豫,但当时很多东西都准备好了,车辆,和政府对接,各种资源,人选也定下来了——我和两个工程师,去的人越少越好。这个时候骑虎难下就有点难了。不过从2016年开始,我做无人车已经快五年了。我一直在想,如何让无人车真正实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这次疫情,我觉得是无人车证明自己的时候了。那我就碰碰运气。我也想了很久了。我去了以后真的管用吗?怎么做?后来我想通了,一旦有大事发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来支持。打杂,送外卖,当司机,都是贡献。只要能做出一点贡献,仅此而已。我们去武汉有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确保安全;第二,绝对不能添乱。我们租了一辆车,装满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物资,2月17日从北京出发,我们三个人一路开车到了武汉。平时1200多公里要开16-18个小时,现在路很空,开车不到13个小时。越接近武汉,我们越紧张。到了武汉,看到的是一座空城。当时才晚上六七点,就像半夜两三点。那一刻我很不安。北京虽然也戴口罩,但是防护措施和武汉完全不一样。在武汉,我们每天出门都要穿防护服。除了在酒店,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我们一天要擦n次酒精,一天要洗手n次。每个人都要走十几步才能回到酒店。一两天前我还完全不习惯。第一次穿防护服,第一次戴防护眼罩,第一次戴口罩。真的很难受。我的泳镜充满了气息,第一次感觉离病这么近。两辆无人车18日通过拖车抵达武汉。我们先去了武汉同济光谷医院,和医院的后勤和后勤,包括医生进行了沟通。无人车是一个新生事物。已知无人车可以从A点移动到B点,但是如何将车辆与医院流程结合起来就比较复杂了。因为涉及到人工送东西,有各种责任,签字,怎么走,很复杂。经过几次沟通,我们只得到一个需求,就是运送垃圾。因为其他的物资要从地下的洁净区运到危险区,我们的车在地下是没有信号的,没法远程。但是,给无人车送垃圾的价值并没有那么大。当时也没有什么损失,因为刚到的时候,想着安全活着回去最重要。送垃圾就不用说了,连车都没有,人还得安全回去。后来同济医院提出这辆车可能用在方仓医院。19日,我们去了武汉光谷方仓医院,这里曾经是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可容纳850名左右的患者,医护人员总数近1500人。当时收容所医院刚运营三天,医院没有现成的流程说无人车能做什么,我们就自己先想好了。车在医院拐弯的时候,正好碰到一个负责给病人发中药的医生。有几百袋中药,很重,但没人帮他从洁净区送到危险区。即使有人帮忙,一个人一次背几个包,还要在清洁区和危险区之间来回多次,而且在两个区域之间来回需要非常复杂的消过程——多次脱衣服、换衣服、清洗,很费力气,需要近半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且没人有精力去做。而且中药有时效性,必须在7天内喝完,否则就浪费了。他当时很担心。他问,这车能送药吗?我们同意了。第一个任务来了——帮助医生把中药从干净的地区运到危险的地区。我们的车载货量在2立方米左右,单次运输大概能支撑10-15人的运输能力,所以一趟就运完了。病可能附着在无人车表面,但车辆不会生病。我们不想麻烦医生问有没有交通工具的需要。我们只是观察运送的是什么物资,发现很多家属每天都会给病人送物资,比如衣服,药品。这些东西很难进入病人所在的危险区域。收容所医院收治确诊患者的地方被界定为危险区,入口处由警察把守。危险区和外围安全区之间有一个很长的真空区,被视为隔离区。进入危险区域的每个人都必须穿戴齐全,包括双层防护服、面罩、护目镜等。防护服的接缝必须用胶带密封。当你来到……,你得脱下所有设备,消后换上另一套防护服。这个过程非常非常复杂。并且为了安全起见,杜绝任何无关人员包括运输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所以家属送的物品是不送到危险区域的,除非进去的时候请保安或者护士帮忙。但是东西实在太多了,医护人员都带不进去。没办法了,保安就把包裹扔进了隔离区。他们把它扔得尽可能靠近里面,有人出来的时候帮他们拿进去。我们觉得没有车做这个,就去和医院沟通。说起来简单,其实很复杂,比如车走哪条线,从洁净区出来到危险区消,车在哪里充电,下雨怎么办,双方的东西怎么交接,丢了谁来负责,谁进谁出,谁拿出来。当初我们的车开始执行任务的时候,我们的防护服还没有到,所以医院很多区域我们都不方便去,只能远远的引导安全区域的安保人员,告诉他们怎么把东西放到车的固定位置。安装后,无人车会自动行驶到危险区域,进入后会有专人对接并卸载车上的物品。之前医院告诉我们,如果车开到危险区域,但是没有很好的融入医院的流程,或者找不到适用的地方,车就会被销毁。医院很谨慎,危险区域的物品都要销毁。我们讨论了非常详细的消流程,可以保证车辆出来后这个事情可以解决。病可能附着在无人车表面,但车辆不会生病。留在车辆表面的病可以通过完善的消手段杀死。在从危险区返回安全区的途中,车辆应彻底消三次。医院制定了专门的流程——离开危险区前全身彻底消,接近中间区前再彻底消一次,离开中间区接近安全区前再消一次。有医院工作人员帮助消,保证车辆可以在安全区域和危险区域之间通行。因为无人车送货已经成为光谷方仓医院的常态流程,无人车可以送货的消息发布后,很多患者家属开始往这里送东西,无人车的需求每天都很频繁。我认为通过无人车在安全区和危险区之间搭建这样一座桥梁是非常必要的。医院安全区的一名保安是志愿者。他的爷爷奶奶在这次疫情中去世了,所以他想志愿帮助更多的人。他希望阻止病,在面临危险时帮助这些人,但现在我们的无人车可以站在他面前,为他面对危险,让他在安全的区域工作。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无人车参与这次疫情的意义。

Han, remote, Beijing, found

描述:志愿保安员将无人车视为自己对抗疫情的“战友”,他的爷爷奶奶死于新冠肺炎感染。无人车行业的爆发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疫情中证明自己的价值。疫情的重点是武汉,武汉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是医院。我将乘坐无人驾驶车辆来做这件事。我们的车辆24小时都在,随时可以工作,满足医院的需求。因为有了遥控装置,只要车辆想操作,就可以通过无人车给我们打电话,工程师就会坐在那里远程等他们,并且可以立即反馈,避免出现问题。但是尽量避免夜间手术,医院那么多人都在休息,尽量不要影响到大家。所以现在医院的物资都是白天运送的。(截止2月22日)现在已经连续运营两天了,基本达到了日常运营的状态。直到方仓医院使用结束,我们的无人车每天都会例行协助运送。我们的无人驾驶飞行器负责……模式,充满电后可以运行大约六到八个小时。目前车辆交付频率是可以保证的。后来看医院的需求再决定是否加车。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接下来无人车怎么发展或者怎么发展,我觉得对政策和资本不会有太大影响。如果你真的想让无人车行业爆发,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疫情中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疫情过后,无人车就有可能快速发展。但是无人车如何在疫情中真正证明自己的价值呢?我觉得是现在所有无人车公司都在努力做的事情,包括白犀牛。我做无人驾驶汽车5年了,我知道这个技术能做什么,但是还没有规模化。规模不够的原因很多,法律法规只是其中之一。自行车的成本也是一个问题,还有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毕竟是硬件产品,有它的开发周期。一个迫切需要安全性的产品,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就像造车一样,它的速度是逐渐上升的。一开始一辆车跑10公里就不错了。现在可以每小时跑200公里,400公里。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什么现在有人说可以用机器人?首先是因为它的速度和安全性要求比较低。我判断,未来2-3年,这些速度相对较低,时速在20、30以下的无人车有机会规模化。然后一步一步迭代,最后无人车好不好,就看是否足够安全了。用一种观点看待商业。

Han, remote, Beijing, found

为什么我一定要去武汉?白犀牛的主要业务方向是无人驾驶,专注于端到端的即时配送。端到端即时配送是指外卖或日常生鲜、叮咚买菜等耗时半小时、一小时的配送模式。春节前后我国疫情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在想,有没有机会在抗疫一线做一些物流配送?众所周知,湖北很多人没有复工,物流也受到影响。和湖北的防控指挥部沟通后,发现医院有相应的需求,于是决定去医院支援。在大约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件事。当公司员工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非常震惊。我感觉我的同事们会有一些兴奋和恐惧。我们的车还在中关村环保园(自驾示范区)测试试运营。计划今年在示范区实现常态化运行,2021年开始大规模复制。当我说我要去武汉时,有些同事不确定。在这么危险的地方做这么重要的事情,还是第一次。我们能做到吗?但是我们对我们的技术有信心。我们团队一直在北京运营,在其他地方部署无人车还是第一次。无人车每去一个新的地方,都需要构建一些场景,俗称构建地图和训练数据,这是一个难点。这种流行病持续的时间还不知道。当然,无人车在前线越早起来越好。如果到了那里需要调整两三个月,那就不值钱了。我和技术合伙人兼首席技术官夏添在自动驾驶行业工作了很长时间。我们有这个判断,觉得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可以在那里快速运行,点对点交付。但是目前自动驾驶技术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走到哪里。肯定有它走不动的地方。我们做什么呢我们不能去武汉研发,那是笑话。你去之前必须做好去那里的所有技术准备。我们要的是用自动驾驶和远程控制的结合。在大部分室外场景下,我们可以自动驾驶,在室内不适合自动驾驶的地方,可以远程控制,需要有人根据周围场景在后台操作。我们团队的主要核心能力在自动驾驶技术上。整个团队只有我和夏添有远程经验,所以要做一些基本的技术准备,包括远程d……传输和网络连接。我们决定去武汉后,进行了一周的突击研发,完善了远程技术,实现了车在武汉,可以被北京的同事监控操作。目前很稳定,没有问题。我们也想过,万一网络断了或者摄像头坏了怎么办?这不像我们平时的研发和试运营。如果出了问题,工程师将不得不移动汽车,只是改变它。在武汉,车要进危险区,我们的人进不去。一旦它在危险区域出了问题,车就会停在那里。这是检验产品和技术稳定性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我们对汽车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准备了至少三个预案,保证汽车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能移动,最后时刻能自己跑出危险地带。因为我们的车很重,推不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它和我们平时操作最大的区别就是真的完全交给现场使用,出了问题没有维修的余地。为什么我一定要来武汉?就是考虑最坏的情况——如果无人车在危险区域出现问题,必须有人进去维护,那个人就是我。我有这个责任。

Han, remote, Beijing, found

描述:朱磊和他的同事们在武汉光谷释放医院的安全区域,当时他们的防护服还没到。在武汉光谷方仓医院,第一个任务来了。从一开始有去武汉的想法,一直到2月13日,我都不害怕,觉得没问题。但是官方感染人数当天就爆了一万多,武汉这几天一直在增长。我有点忐忑和犹豫,但当时很多东西都准备好了,车辆,和政府对接,各种资源,人选也定下来了——我和两个工程师,去的人越少越好。这个时候骑虎难下就有点难了。不过从2016年开始,我做无人车已经快五年了。我一直在想,如何让无人车真正实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这次疫情,我觉得是无人车证明自己的时候了。那我就碰碰运气。我也想了很久。我去了以后真的管用吗?怎么做?后来我想通了,一旦有大事发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来支持。打杂,送外卖,当司机,都是贡献。只要能做出一点贡献,仅此而已。我们去武汉有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确保安全;第二,绝对不能添乱。我们租了一辆车,装满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物资,2月17日从北京出发,我们三个人一路开车到了武汉。平时1200多公里要开16-18个小时,现在路很空,开车不到13个小时。越接近武汉,我们越紧张。到了武汉,看到的是一座空城。当时才晚上六七点,就像半夜两三点。那一刻我很不安。北京虽然也戴口罩,但是防护措施和武汉完全不一样。在武汉,我们每天出门都要穿防护服。除了在酒店,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我们一天要擦n次酒精,一天要洗手n次。每个人都要走十几步才能回到酒店。一两天前我还完全不习惯。第一次穿防护服,第一次戴防护眼罩,第一次戴口罩。真的很难受。我的泳镜充满了气息,第一次感觉离病这么近。两辆无人车18日通过拖车抵达武汉。我们先去了武汉同济光谷医院,和医院的后勤和后勤,包括医生进行了沟通。无人车是一个新生事物。已知无人车可以从A点移动到B点,但是如何将车辆与医院流程结合起来就比较复杂了。因为涉及到人工送东西,有各种责任,签字,怎么走,很复杂。经过几次沟通,我们只得到一个需求,就是运送垃圾。因为其他的物资要从地下的洁净区运到危险区,我们的车在地下是没有信号的,没法远程。但是,给无人车送垃圾的价值并没有那么大。当时也没有什么损失,因为刚到的时候,想着安全活着回去最重要。送垃圾就不用说了,连车都没有,人还得安全回去。后来同济医院提出这辆车可能用在方仓医院。19日,我们去了武汉光谷方仓医院,这里曾经是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可容纳850名左右的患者,医护人员总数近1500人。当时收容所医院刚运营三天,医院没有现成的流程说无人车能做什么,我们就自己先想好了。车在医院拐弯的时候,正好碰到一个负责给病人发中药的医生。有几百袋中药,很重,但没人帮他从洁净区送到危险区。即使有人帮忙,一个人一次背几个包,还要在清洁区和危险区之间来回多次,而且在两个区域之间来回需要非常复杂的消过程——多次脱衣服、换衣服、清洗,很费力气,需要近半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且没人有精力去做。而且中药有时效性,必须在7天内喝完,否则就浪费了。他当时很担心。他问,这车能送药吗?我们同意了。第一个任务来了——帮助医生把中药从干净的地区运到危险的地区。我们的车载货量在2立方米左右,单次运输大概能支撑10-15人的运输能力,所以一趟就运完了。病可能附着在无人车表面,但车辆不会生病。我们不想麻烦医生问有没有交通工具的需要。我们只是观察运送的是什么物资,发现很多家属每天都会给病人送物资,比如衣服,药品。这些东西很难进入病人所在的危险区域。收容所医院收治确诊患者的地方被界定为危险区,入口处由警察把守。危险区和外围安全区之间有一个很长的真空区,被视为隔离区。进入危险区域的每个人都必须穿戴齐全,包括双层防护服、面罩、护目镜等。防护服的接缝必须用胶带密封。当你来到……,你得脱下所有设备,消后换上另一套防护服。这个过程非常非常复杂。并且为了安全起见,杜绝任何无关人员包括运输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所以家属送的物品是不送到危险区域的,除非进去的时候请保安或者护士帮忙。但是东西实在太多了,医护人员都带不进去。没办法了,保安就把包裹扔进了隔离区。他们把它扔得尽可能靠近里面,有人出来的时候帮他们拿进去。我们觉得没有车做这个,就去和医院沟通。说起来简单,其实很复杂,比如车走哪条线,从洁净区出来到危险区消,车在哪里充电,下雨怎么办,双方的东西怎么交接,丢了谁来负责,谁进谁出,谁拿出来。当初我们的车开始执行任务的时候,我们的防护服还没有到,所以医院很多区域我们都不方便去,只能远远的引导安全区域的安保人员,告诉他们怎么把东西放到车的固定位置。安装后,无人车会自动行驶到危险区域,进入后会有专人对接并卸载车上的物品。之前医院告诉我们,如果车开到危险区域,但是没有很好的融入医院的流程,或者找不到适用的地方,车就被销毁了。医院很谨慎,危险区域的物品都要销毁。我们讨论了非常详细的消流程,可以保证车辆出来后这个事情可以解决。病可能附着在无人车表面,但车辆不会生病。留在车辆表面的病可以通过完善的消手段杀死。在从危险区返回安全区的途中,车辆应彻底消三次。医院制定了专门的流程——离开危险区前全身彻底消,接近中间区前再彻底消一次,离开中间区接近安全区前再消一次。有医院工作人员帮助消,保证车辆可以在安全区域和危险区域之间通行。因为无人车送货已经成为光谷方仓医院的常态流程,无人车可以送货的消息发布后,很多患者家属开始往这里送东西,无人车的需求每天都很频繁。我认为通过无人车在安全区和危险区之间搭建这样一座桥梁是非常必要的。医院安全区的一名保安是志愿者。他的爷爷奶奶在这次疫情中去世了,所以他想志愿帮助更多的人。他希望阻止病,在面临危险时帮助这些人,但现在我们的无人车可以站在他面前,为他面对危险,让他在安全的区域工作。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无人车参与这次疫情的意义。

Han, remote, Beijing, found

描述:志愿保安员将无人车视为自己对抗疫情的“战友”,他的爷爷奶奶死于新冠肺炎感染。无人车行业的爆发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疫情中证明自己的价值。疫情的重点是武汉,武汉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是医院。我将乘坐无人驾驶车辆来做这件事。我们的车辆24小时都在,随时可以工作,满足医院的需求。因为有了遥控装置,只要车辆想操作,就可以通过无人车给我们打电话,工程师就会坐在那里远程等他们,并且可以立即反馈,避免出现问题。但是尽量避免夜间手术,医院那么多人都在休息,尽量不要影响到大家。所以现在医院的物资都是白天运送的。(截止2月22日)现在已经连续运营两天了,基本达到了日常运营的状态。直到方仓医院使用结束,我们的无人车每天都会例行协助运送。我们的无人驾驶飞行器负责……模式,充满电后可以运行大约六到八个小时。目前车辆交付频率是可以保证的。后来看医院的需求再决定是否加车。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接下来无人车怎么发展或者怎么发展,我觉得对政策和资本不会有太大影响。如果你真的想让无人车行业爆发,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疫情中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疫情过后,无人车就有可能快速发展。但是无人车如何在疫情中真正证明自己的价值呢?我觉得是现在所有无人车公司都在努力做的事情,包括白犀牛。我做无人驾驶汽车5年了,我知道这个技术能做什么,但是还没有规模化。规模不够的原因很多,法律法规只是其中之一。自行车的成本也是一个问题,还有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毕竟是硬件产品,有它的开发周期。一个迫切需要安全性的产品,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就像造车一样,它的速度是逐渐上升的。一开始一辆车跑10公里就不错了。现在可以每小时跑200公里,400公里。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什么现在有人说可以用机器人?首先是因为它的速度和安全性要求比较低。我判断,未来2-3年,这些速度相对较低,时速在20、30以下的无人车有机会规模化。然后一步一步迭代,最后无人车好不好,就看是否足够安全了。

标签:远程北京发现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汽车存量市场竞争"争"的是什么?先拿下消费者的口碑再说

最近两年汽车行业总在谈大环境,究竟汽车行业大环境怎么样,我想不用说大家也都很清楚,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市场,汽车行业的大环境都不怎么好,无非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1900/1/1 0:00:00
科学家研发新型电池材料 据称可大幅提升容量

近年来,电动汽车电池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储能能力有限,因此许多人仍未放弃使用汽油的汽车。不过,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因为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阳极材料,据称可将容量提高四倍之多。

1900/1/1 0:00:00
寻找中国的智能汽车模样

一出门,汽车自动停在门口,进入车内,汽车已经自动调好温度、座椅,并继续播放昨晚手机上没听完的电台,车辆熟练的自动避让行人、车辆,等待红绿灯去往目的地,

1900/1/1 0:00:00
成都车市复工调查:车市在艰难中回血

“本来大年初三就要正式上班,但春节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一个月时间,我们依然还是半复工状态。

1900/1/1 0:00:00
吉利3亿美元入股遭否,合肥百亿投资蔚来背后

2月25日,2020年合肥市重大产业项目集中云签约和江淮蔚来EC6量产项目启动仪式在合肥市江淮蔚来工厂举行,包括蔚来汽车中国总部项目在内的8个项目总投资1020亿元。

1900/1/1 0:00:00
合肥为何豪蔚来?

五年之后,蔚来选择“离开”上海,同样也是五年,合肥再次拥抱蔚来。就在许多人以为蔚来“命数已尽”之时,不是李书福,而是李斌的家乡安徽,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