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蜂巢能源获欧洲7GWh定点信,未来希望引入整车企业股东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最近,国内动力电池市场被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抢了风头。前者因为与特斯拉合作的各种猜测,在资本市场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后者也因为刀片电池的出现,抢了风头。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新锐,蜂巢能源在2月25日长城汽车的电话会议上也做了一些信息披露。据悉,蜂巢能源已经收到欧洲大型车企7GWh的来函,欧洲某一线零部件厂也有6GWh的意向。在国内,主要汽车公司的样品测试也在继续推进。对于外界较为关注的融资和上市情况,蜂巢能源表示2022年申报IPO的计划没有变化,并透露未来希望引入整车股东。虽然以目前的发展规模,蜂巢能源暂时还达不到头部企业的水平,但根据最新的信息,蜂巢能源仍在有条不紊地向国内前三的高端电池供应商进军。去年11月,7GWh收到欧洲某大型OEM的来信并与媒体沟通时,蜂巢能源总裁杨洪信曾表示,蜂巢能源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可能会更快,突破可能会更大。根据规划,蜂窝能源的出口比例将至少占到50%,到2025年将占到70%。根据这次电话会议的内容,蜂巢已经获得了欧洲某大型车企的定信,预计采购量为7GWh。具体信息稍后公布,还透露欧洲某一线零部件厂也有6GWh的意向。

Great Wall, BYD, BMW, Toyota, Ford

(杨洪信)在选择动力电池供应商的过程中,汽车公司正在进行多次选举。经过多轮竞争筛选,车企向中标的动力电池企业发送独家定点函,定点函中会明确由后者负责其电池量产件及相应售后配件的研发、产业化和供应。但是,定点信不是命令。获得定点函并不代表其与车企签订了对销量有明确约束力的协议。未来电池公司从车企获得的采购订单量和营收形成时间还不确定。但目前欧洲电气化发展迅速,电池资源相对匮乏。蜂巢能源专注于欧洲市场也是合理的。电话会议还透露,蜂巢能源目前在欧洲的意向是独家供应,另一种是两家供应商联合供应。除了欧洲,蜂巢能源还在今年2月初拜访了FCA、通用和福特,也与他们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有过接触。在日本和韩国,丰田有望进入样品交付阶段,而在韩国没有实质性进展。但国内的信息和之前披露的信息相差不大:北汽新能源和蔚来已经装车测试;吉利、奇瑞、戴姆勒、宝马已送样检测。蜂巢能源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实现大规模销售。层压技术+三大方向杨洪信曾表示,由于起步较晚,蜂巢能源直接瞄准了下一代材料和工艺。该工艺是蜂巢能源一直在推广的高速层压技术。根据披露的信息,其层压设备已经规划了四代,第一代购自韩国;二代参与研发,有独家协议,可实现单站速度0.45秒每叠片;第三代计划自主研发每片0.25秒;第四代计划可以实现0.5-1米长的层压。去年7月,蜂巢能源技术装备总监金正贤在接受媒体专访时透露,蜂巢已完成0.45秒/片的单工位层压速度验证和样机研发生产,预计2022年可实现8GWh的量产能力;2023年有望实现单工位0.25秒/张层压,设备专利超过10项。

Great Wall, BYD, BMW, Toyota, Ford

在材料方面,蜂窝能源有三大方向:1。高能量密度、高镍材料(适用于长寿命飞行器);2.无钴材料(非铁磷酸锂),能量密度高,安全测试已通过,正在循环寿命中,预计2021年上市;目前安全性、能量密度、使用寿命接近622,比811低10%-15%。3、低成本的磷酸亚铁锂,但不是公司的重点。此前常州工厂一期、二期规划的4GWh、8GWh以三元+无钴为主,磷酸亚铁锂较少,但蜂巢也表示组装可以共线。市场最关心的能量密度也在这次电话会议中透露出来。据悉,蜂巢能源的高镍产品将并行开发,逐步推出能量密度为240Wh/kg、250Wh/kg(同时上市)、260Wh/kg的产品(预计后期为方形电池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产品)。250Wh/kg和260Wh/kg是针对欧洲主要客户开发的产品,240Wh/kg版本将于今年上半年应用于长城汽车车型。其包能量密度目前量产160Wh/kg,180Wh/kg产品正在研发中。计划未来包能量密度超过200Wh/kg。运营车辆方面,蜂巢还计划推出容量密度为245Wh/kg,6年60万km的运营车辆版电池。预计4月份在长城车型上量产。对比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去年4月2018年业绩在线说明会的信息,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量产的NCM 811能量密度为245wh/kg,对应的系统能量密度达到了180wh/kg。具体到车型,其最大单次能量密度为249.85Wh/kg。从这个参数来看,蜂巢能源和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还是有一定差距的。CTP预计最早在2021年初达到量产。从去年开始,CTP(无模块)电池组就火了。国内两大电池巨头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相继展示了自己的CTP方案,蜂巢能源也将CTP电池组公之于众。蜂巢能源对外宣传数据显示,与传统590模块相比,第一代蜂巢CTP减少零件24%,第二代组效率提高5-10%,空间利用率提高5%,零件数量减少22%。

Great Wall, BYD, BMW, Toyota, Ford

在本次电话会议上,蜂巢能源表示,CTP技术将分为三代,体积能量密度将逐步提高,电池将向长电池/大电池方向发展,预计最早在2021年达到量产。虽然现有的流水线不能兼容长电池,但是蜂巢能源有成熟的设备开发经验和专利。其第一代长电池工艺风险和制造风险低,目前已应用于软袋,蜂巢将率先应用于方形电池。虽然蜂巢能源表示,CTP的分组效率没有具体数据,但是长电池+CTP的能量密度可以提高20%以上,而且电量越大效果越明显。CTP使用的材料方面,蜂巢透露CTP避免使用高膨胀材料,认为523路线可行,811路线目前比较困难。负极碳化硅膨胀系数大,力大,不适合使用,磷酸亚铁锂也不适合。2025年,当系统价格低于80美元/千瓦时,供应链的选择策略将极大地影响成本。对于锂矿、锂盐等稀缺资源和核心资源,蜂巢自有投资;阴极考虑在常州建设阴极材料厂,预计100吨/年,定位为高端阴极和原生无钴阴极;主流原材料(阳极、电解液等。)都是从外部采购,主要是国内领先的供应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获得了R&D和成本支持。

Great Wall, BYD, BMW, Toyota, Ford

(蜂巢能源三元锂离子电池)对于未来3-5年的成本规划,蜂巢透露,该系统计划2023年低于100美元/千瓦时,2025年低于80美元/千瓦时,与主机厂的需求相匹配。降成本将依靠规模效应,在材料、设备(从5亿到2亿)、CTP等技术上实现有效降成本。此前,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杨洪信表示,由于目前只有单一大客户及关联交易无法上市,蜂巢能源的产能规划是面向所有行业的客户。蜂巢计划2022年下半年申请科技创新板,首轮融资也按计划进行,进展比较顺利。电话会议还透露,目前长城控股100%,未来希望引入整车公司股东。最近,国内动力电池市场被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抢了风头。前者因为与特斯拉合作的各种猜测,在资本市场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后者也因为刀片电池的出现,抢了风头。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新锐,蜂巢能源在2月25日长城汽车的电话会议上也做了一些信息披露。据悉,蜂巢能源已经收到欧洲大型车企7GWh的来函,欧洲某一线零部件厂也有6GWh的意向。在国内,主要汽车公司的样品测试也在继续推进。对于外界较为关注的融资和上市情况,蜂巢能源表示2022年申报IPO的计划没有变化,并透露未来希望引入整车股东。虽然以目前的发展规模,蜂巢能源暂时还达不到头部企业的水平,但根据最新的信息,蜂巢能源仍在有条不紊地向国内前三的高端电池供应商进军。去年11月,7GWh收到欧洲某大型OEM的来信并与媒体沟通时,蜂巢能源总裁杨洪信曾表示,蜂巢能源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可能会更快,突破可能会更大。根据规划,蜂窝能源的出口比例将至少占到50%,到2025年将占到70%。根据这次电话会议的内容,蜂巢已经获得了欧洲某大型车企的定信,预计采购量为7GWh。具体信息稍后公布,还透露欧洲某一线零部件厂也有6GWh的意向。

Great Wall, BYD, BMW, Toyota, Ford

(杨洪信)在选择动力电池供应商的过程中,汽车公司正在进行多次选举。经过多轮竞争筛选,车企向中标的动力电池企业发送独家定点函,定点函中会明确由后者负责其电池量产件及相应售后配件的研发、产业化和供应。但是,定点信不是命令。获得定点函并不代表其与车企签订了对销量有明确约束力的协议。未来电池公司从车企获得的采购订单量和营收形成时间还不确定。但目前欧洲电气化发展迅速,电池资源相对匮乏。蜂巢能源专注于欧洲市场也是合理的。电话会议还透露,蜂巢能源目前在欧洲的意向是独家供应,另一种是两家供应商联合供应。除了欧洲,蜂巢能源还在今年2月初拜访了FCA、通用和福特,也与他们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有过接触。在日本和韩国,丰田有望进入样品交付阶段,而在韩国没有实质性进展。……不过,国内的信息与之前披露的信息并无太大差异:北汽新能源和蔚来已经装车测试;吉利、奇瑞、戴姆勒、宝马已送样检测。蜂巢能源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实现大规模销售。层压技术+三大方向杨洪信曾表示,由于起步较晚,蜂巢能源直接瞄准了下一代材料和工艺。该工艺是蜂巢能源一直在推广的高速层压技术。根据披露的信息,其层压设备已经规划了四代,第一代购自韩国;二代参与研发,有独家协议,可实现单站速度0.45秒每叠片;第三代计划自主研发每片0.25秒;第四代计划可以实现0.5-1米长的层压。去年7月,蜂巢能源技术装备总监金正贤在接受媒体专访时透露,蜂巢已完成0.45秒/片的单工位层压速度验证和样机研发生产,预计2022年可实现8GWh的量产能力;2023年有望实现单工位0.25秒/张层压,设备专利超过10项。

Great Wall, BYD, BMW, Toyota, Ford

在材料方面,蜂窝能源有三大方向:1。高能量密度、高镍材料(适用于长寿命飞行器);2.无钴材料(非铁磷酸锂),能量密度高,安全测试已通过,正在循环寿命中,预计2021年上市;目前安全性、能量密度、使用寿命接近622,比811低10%-15%。3、低成本的磷酸亚铁锂,但不是公司的重点。此前常州工厂一期、二期规划的4GWh、8GWh以三元+无钴为主,磷酸亚铁锂较少,但蜂巢也表示组装可以共线。市场最关心的能量密度也在这次电话会议中透露出来。据悉,蜂巢能源的高镍产品将并行开发,逐步推出能量密度为240Wh/kg、250Wh/kg(同时上市)、260Wh/kg的产品(预计后期为方形电池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产品)。250Wh/kg和260Wh/kg是针对欧洲主要客户开发的产品,240Wh/kg版本将于今年上半年应用于长城汽车车型。其包能量密度目前量产160Wh/kg,180Wh/kg产品正在研发中。计划未来包能量密度超过200Wh/kg。运营车辆方面,蜂巢还计划推出容量密度为245Wh/kg,6年60万km的运营车辆版电池。预计4月份在长城车型上量产。对比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去年4月2018年业绩在线说明会的信息,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量产的NCM 811能量密度为245wh/kg,对应的系统能量密度达到了180wh/kg。具体到车型,其最大单次能量密度为249.85Wh/kg。从这个参数来看,蜂巢能源和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还是有一定差距的。CTP预计最早在2021年初达到量产。从去年开始,CTP(无模块)电池组就火了。国内两大电池巨头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相继展示了自己的CTP方案,蜂巢能源也将CTP电池组公之于众。蜂巢能源对外宣传数据显示,与传统590模块相比,第一代蜂巢CTP减少零件24%,第二代组效率提高5-10%,空间利用率提高5%,零件数量减少22%。

Great Wall, BYD, BMW, Toyota, Ford

在本次电话会议上,蜂巢能源表示,CTP技术将分为三代,体积能量密度将逐步提高,电池将向长电池/大电池方向发展,预计最早在2021年达到量产。虽然现有的流水线不能兼容长电池,但是蜂巢能源有成熟的设备开发经验和专利。其第一代长电池工艺风险和制造风险低,目前已应用于软袋,蜂巢将率先应用于方形电池。虽然蜂巢能源表示,CTP的分组效率没有具体数据,但是长电池+CTP的能量密度可以提高20%以上,而且电量越大效果越明显。CTP使用的材料方面,蜂巢透露CTP避免使用高膨胀材料,认为523路线可行,811路线目前比较困难。负极碳化硅膨胀系数大,力大,不适合使用,磷酸亚铁锂也不适合。2025年,当系统价格低于80美元/千瓦时,供应链的选择策略将极大地影响成本。对于锂矿、锂盐等稀缺资源和核心资源,蜂巢自有投资;阴极考虑在常州建设阴极材料厂,预计100吨/年,定位为高端阴极和原生无钴阴极;主流原材料(阳极、电解液等。)都是从外部采购,主要是国内领先的供应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获得了R&D和成本支持。

Great Wall, BYD, BMW, Toyota, Ford

(蜂巢能源三元锂离子电池)对于未来3-5年的成本规划,蜂巢透露,该系统计划2023年低于100美元/千瓦时,2025年低于80美元/千瓦时,与主机厂的需求相匹配。降成本将依靠规模效应,在材料、设备(从5亿到2亿)、CTP等技术上实现有效降成本。此前,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杨洪信表示,由于目前只有单一大客户及关联交易无法上市,蜂巢能源的产能规划是面向所有行业的客户。蜂巢计划2022年下半年申请科技创新板,首轮融资也按计划进行,进展比较顺利。电话会议还透露,目前长城控股100%,未来希望引入整车公司股东。

标签:长城比亚迪宝马丰田福特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顺延6个月 杭州再次延长部分小客车指标有效期

因受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影响,为保障小客车指标有效使用,杭州市再度延长部分小客车指标有效期。

1900/1/1 0:00:00
车载“口罩”只是噱头?

从上汽通用五菱援产医用口罩,到众车企探讨如何通过空调滤清器来给汽车带上“口罩”,而后天津华诚认证中心推出国内首个达到N95级别的汽车空调滤清器过滤效果的分级认证,并最终在2月21日,

1900/1/1 0:00:00
对话吴甘沙:博世投资驭势背后,低速无人车已至爆发前夜

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初创公司驭势科技在B轮融资中获得了来自零部件供应商巨头博世的战略投资。

1900/1/1 0:00:00
e-tron停产背后:动力电池为何总是“缺货”?

与广大无处可销的电动汽车相比,动力电池面对的却是供不应求的市场。2月25日,一则有关奥迪etron停产的消息不胫而走。

1900/1/1 0:00:00
疫情之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何去何从?

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3和40。这是我国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10年来,年度产销首次出现负增长。

1900/1/1 0:00:00
应急防疫车队直奔武汉!哪吒汽车持续助力抗击疫情

自1月下旬以来,武汉作为新冠肺炎疫情中心,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企业家的心。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