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是“谁”在助推?一场动力电池非法回收的狂欢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动力电池回收不到位会怎么样?有资料显示,一块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一块1号电池可以烂在土里,可以让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自2009年实施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车”示范运营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生产的动力电池也与日俱增。从2013年开始,我国电动乘用车进入快速推广期,动力电池装机量也水涨船高。《中国报废动力电池回收技术及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以前,中国动力电池总量不足2万吨,2015年超过30万吨。2018年比2015年增长4.2倍,约为125万吨。随着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大量动力电池进入淘汰期。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2019年至2024年,亚太地区的锂离子电池回收市场将以最高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与此同时,中国是电动汽车和储能应用中锂离子电池回收的最大市场之一。为了规范动力电池的报废回收,我国建立了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白名单”制度,名单上的企业均具有较强的废旧动力电池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报废动力电池对环境的污染。然而现实并没有按照预期的轨道发展。随着动力电池报废量的增加,关于动力电池回收乱象的报道也从未停止。不少“白名单”企业的负责人也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由于市场不规范,他们很难收到废旧动力电池。据估计,“白名单”企业的回收量约占报废量的30%。大量废旧动力电池去了哪里?今年1月,《中国汽车报》记者在知情人张明(化名)的陪同下,前往非法回收动力电池的重灾区之一广东东莞进行实地调查。记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大量废旧动力电池正流向非正规渠道,并已形成庞大的产业链。肆意滋生的非法回收企业张明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我国动力电池非正规回收主要集中在河南新乡、江西宜春、广东梅州、东莞等地。在这些聚集地中,东莞并不是最大的,但回收乱象足够触目惊心。东莞很多工业园区都有很多不正规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如果张明不引导他们,记者很难找到这些回收聚集地。记者和张明来到南方城市东莞的一个工业园区。这里曾经是一家公司的生产基地。目前,所有生产线已经撤离,这里已经成为电池回收的聚集地。进入园区,记者看到生产楼的一楼被分割成多个格子铺面,每个铺面都是回收企业。带卷帘门的铺面和临街的卷首屋没有太大区别。唯一不同的是门楣上没有招牌。记者走进一家商店,发现一箱箱软电池整齐地堆放在地上。在一个面积约90平方米的店里,摆满了回收的软电池。从大小来看,这些电池不是手机电池,应该都是软包动力电池。记者注意到,几个箱子上都贴着“合格”的封条。张明告诉记者,这些“合格”的产品都是从废旧电池中整理出来的质量不错的电池,等着买家来提货。那么,分拣后的“不合格”电池去了哪里?张明告诉记者,每个商家都有自己的联系渠道。打个电话就有人把淘汰的电池拿走了。至于电池被拿走后如何处理,张明并不清楚。“他们的回收地点比较隐蔽,不在东莞,我有……我去过那里。”张明说,“就算我们找到这些加工点,我们也进不去。”他告诉记者,拆解废旧动力电池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基于东莞对环保的严格要求,这些回收点不会设在市内。当记者来到二楼时,现场与一楼不同。这里的场地被简单的挡板分隔成许多隔间。记者透过门缝看了几个房间,发现里面也堆满了电池,既有手机电池,也有动力电池。三楼,四楼,五楼的场景和二楼的一样。都被分成了很多小隔间,里面放满了回收的各种电池。张明告诉记者,每个隔间都是一个回收企业。这栋楼里大约有300家电池回收企业,他们的业务涉及多种电池,包括动力电池和手机电池。让记者不解的是,回收报废电池是必然的,但为什么一个城市有这么多非法回收企业,而且数量远比记者看到的多?在这方面,或许我们可以从张明的回答中略知一二。他说,以前很多人在电池回收企业经营生意,后来生意成熟了就自己出去了。他们很多人没有营业执照,为了卖货,会去之前工作过的企业拿发票。由此可见,这里有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将“正规”与“非正规”联系起来,孕育出适合各类企业生存的土壤。记者和张明随后来到东莞西部的另一个工业园区。这是一个全开放式的公园,离公园很远,就能看到散落在路边和角落里的动力电池组的外壳。这些贝壳既是客车又是公交车。这里的工厂数量比上述记者走访的另一个调查点更多,回收电池的规模也更大,与之前的调查点有所不同。都是车载动力电池。零散的存储点,忙碌的拆迁工人,这里的场面很热闹。记者注意到,在每个存放点,都有几名工人围坐在一起整理电池。他们有条不紊地将它们分类,小坚果被它们分开,有外壳光滑两端无磨损的电池,也有外壳有漏液痕迹的电池。记者查看了堆叠电池的品牌,发现几乎所有的顶级动力电池品牌都能在这里找到。记者和张明以采购员的身份走进经理办公室。从交谈中得知,他们回收电池是为了看外观。外观好的在1万元/吨左右,产品之间的差价在每吨几千元左右。老板还说,只要能做成生意,就给张明个人返点。近两年来,电动车自燃事件时有发生,给消费者带来了生命安全威胁和财产损失。多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动力电池的电芯中含有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一旦失控,两者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所以电动车和电池一旦着火,就很难扑灭了,危害非常严重。在被调查的两个工业园区,记者很少在堆放电池的走廊和房间看到消防设施,只是偶尔看到零星的便携式灭火器。一旦发生火灾,各回收点之间的简易挡板无法防火。如果一个回收点的电池有问题,整栋楼都会被陆续烧毁。而且大量的废电池堆放在一起,一旦发生火灾,还有爆炸的危险。中科院工程院研究员孙智曾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回收的动力电池产生二次污染,拆解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艺流程,因此拆解设备和人力投入都比较大。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汽车企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所以早期动力电池的研发并没有充分考虑回收利用,而我……更难拆卸。然而,记者在每个回收点都没有看到现代化的拆解设备,只看到工人戴上普通口罩和手套进行拆解。电钻、螺丝刀和老虎钳是工人常用的拆卸工具。记者看到,由于安装时间较长,电池组上的一些螺丝很难用扳手拆下。工人会用电钻破坏整个螺栓,然后取出里面的电池。这种操作明显不规范,不安全。在走访调查的两个工业园区,记者都没有看到规范的拆解流程,工人的拆解非常随意。资料显示,锂电池的电解液会分解有气体。一旦拆卸过程中电解液泄漏,工人几乎完全暴露在分解气体中,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此外,记者还注意到,每个回收点都没有精密的电池检测设备。就连大家都很熟悉的万用表,记者在各个回收点都没有看到。张明告诉记者,回收的动力电池基本不区分品牌,简单分拣后直接出售,多年来一直如此。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同企业生产工艺不同,电池输出电压也不同。不加区分的回收,连最简单的一致性都无法保证,必然会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非法回收的动力电池流向哪里?那么,工业园区分拣后的电池会流向哪里?张明告诉记者,主要流向电动自行车和手机充电宝领域。记者在淘宝看到,有的充电宝价格便宜,而品牌旗舰店卖的充电宝价格却高出数倍。张明告诉记者,那些便宜的充电宝几乎都是用回收电池。近年来,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蓬勃发展,很多电动自行车由铅酸电池更换为锂电池。原因是锂电池的续驶里程比铅酸电池高,用锂电池替代成为厂家吸引消费者的宣传点。张明告诉记者,一些电动自行车企业会采用全新的锂电池,但成本会更高,销售价格必然会更高。电动自行车的消费者大多属于工薪阶层,对价格比较敏感。一些不正规的企业会采取回收动力电池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回收的废旧动力电池不仅流向电动自行车、手机充电宝领域,电池回收行业资深人士赵强(化名)告诉记者,很多非法回收的电池流向汽车动力电池翻新领域。在赵强向记者展示的一段视频中,几名维修人员熟练地将动力电池整包拆下,然后换上新的电池组,一个新的动力电池就这样“诞生”了。赵强告诉记者,这种新电池是由回收电池组装而成的。赵强告诉记者,动力电池翻新后在电动车上重复使用并不是个例,但这种电池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存在很大问题。拍卖是乱象之源,动力电池非法回收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困扰。据高科锂电池统计,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报废总量达7.4万吨。记者从有关方面获得的数据显示,5家“白名单”企业2018年回收处理新能源汽车报废电池50万吨,还处理了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和科研实验单位产生的废旧电池和废弃物80万吨。2018年,5家企业的退役动力电池回收量仅占高级工程师锂电池统计量的6.76%,即使算上电池企业的废弃物处理量,也仅占总数的17.57%。这与5家“白名单”企业25万吨的加工能力极不相称。更多的报废动力电池流向非正规渠道。那么,大量退役的动力电池是如何流向非正规渠道的呢?张明告诉记者,根本原因在于拍卖。“废物……这些回收点的wer电池都是拍卖的。”张明说道。但让记者不解的是,参与车企电池拍卖需要提供身份证明和资质证明。没有这些能力的非正规回收点如何参与拍卖?张明的解释是,资格证对这些回收点的负责人来说比较难。在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中,一般需要向对方提供企业的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复印件。他们可以复制合格企业的材料参与拍卖。关键是参与竞拍的企业一定要和车企的拍卖师搞好关系。张明进一步表示,只要核对一下拍卖公司的名称和支付公司的名称是否一致,就能看出端倪。一些非法回收点借用其他公司的资质等材料参与拍卖,但不可能用其他公司的账户支付。一般情况下,没有人去车辆公司查账,很难发现作弊。而企业的拍卖原则是价高者得,所以会以各种理由视而不见。这一系列操作的前提是整车企业内部有人配合,回收点能成功拍下废旧动力电池。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预测,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到20万吨(约25GWh),2025年累计退役量约为78万吨(约116GWh)。报废电池的回收问题会越来越突出,灰色地带会大面积蔓延。不能有效解决行业发展中的这一“痛点”,必将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延伸阅读:动力电池编码体系仍有盲点。风筝因为被人牵着,无法摆脱绳子,但是一旦绳子断了,风筝会飞到哪里就很难预料了。动力电池码就像一根绳子,把风筝捆住了。只要动力电池不退役、不报废,日常使用量都可以通过国家新能源汽车监控管理平台进行控制。但一旦淘汰,整车企业回收后,编码就如同风筝断了线一样,无法约束废旧动力电池的去向,这也是很多废旧动力电池流向非正规渠道的一大原因。事实上,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性能指标要求很高,动力电池必须符合车辆法规,否则很难被采用。所以电池容量衰减超过20%就会退役。2017年,我国颁布了《汽车动力电池代码规则》(GB/T 34014-2017),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管理平台”和“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回收综合管理平台”,通过识别动力电池的代码,准确掌握车辆和电池的使用情况。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联盟秘书长王振坡在多个场合介绍过国家新能源汽车监测管理平台。也有消息称,自2017年1月1日正式开通以来,截至2019年11月底,平台访问量已逼近260万,动力电池编码的唯一性帮助平台发挥了重要的监控作用。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报废汽车分会秘书长张颖在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时也表示,可以从源头控制编码体系,通过溯源,构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管理体系,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溯、节点可控。动力电池回收不到位会怎么样?有资料显示,一块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一块1号电池可以烂在土里,可以让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自上海实施“十城千车”示范运营以来……能源汽车200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生产的动力电池也与日俱增。从2013年开始,我国电动乘用车进入快速推广期,动力电池装机量也水涨船高。《中国报废动力电池回收技术及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以前,中国动力电池总量不足2万吨,2015年超过30万吨。2018年比2015年增长4.2倍,约为125万吨。随着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大量动力电池进入淘汰期。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2019年至2024年,亚太地区的锂离子电池回收市场将以最高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与此同时,中国是电动汽车和储能应用中锂离子电池回收的最大市场之一。为了规范动力电池的报废回收,我国建立了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白名单”制度,名单上的企业均具有较强的废旧动力电池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报废动力电池对环境的污染。然而现实并没有按照预期的轨道发展。随着动力电池报废量的增加,关于动力电池回收乱象的报道也从未停止。不少“白名单”企业的负责人也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由于市场不规范,他们很难收到废旧动力电池。据估计,“白名单”企业的回收量约占报废量的30%。大量废旧动力电池去了哪里?今年1月,《中国汽车报》记者在知情人张明(化名)的陪同下,前往非法回收动力电池的重灾区之一广东东莞进行实地调查。记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大量废旧动力电池正流向非正规渠道,并已形成庞大的产业链。肆意滋生的非法回收企业张明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我国动力电池非正规回收主要集中在河南新乡、江西宜春、广东梅州、东莞等地。在这些聚集地中,东莞并不是最大的,但回收乱象足够触目惊心。东莞很多工业园区都有很多不正规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如果张明不引导他们,记者很难找到这些回收聚集地。记者和张明来到南方城市东莞的一个工业园区。这里曾经是一家公司的生产基地。目前,所有生产线已经撤离,这里已经成为电池回收的聚集地。进入园区,记者看到生产楼的一楼被分割成多个格子铺面,每个铺面都是回收企业。带卷帘门的铺面和临街的卷首屋没有太大区别。唯一不同的是门楣上没有招牌。记者走进一家商店,发现一箱箱软电池整齐地堆放在地上。在一个面积约90平方米的店里,摆满了回收的软电池。从大小来看,这些电池不是手机电池,应该都是软包动力电池。记者注意到,几个箱子上都贴着“合格”的封条。张明告诉记者,这些“合格”的产品都是从废旧电池中整理出来的质量不错的电池,等着买家来提货。那么,分拣后的“不合格”电池去了哪里?张明告诉记者,每个商家都有自己的联系渠道。打个电话就有人把淘汰的电池拿走了。至于电池被拿走后如何处理,张明并不清楚。“他们的回收地点比较隐蔽,不在东莞,我没去过。”张明说,“就算找到这些加工点,我们也进不去。”他告诉记者,拆解废旧动力电池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基于东莞对环保的严格要求,这些回收点不会设在市内。当记者来的时候……二楼,场景和一楼不一样。这里的场地被简单的挡板分隔成许多隔间。记者透过门缝看了几个房间,发现里面也堆满了电池,既有手机电池,也有动力电池。三楼,四楼,五楼的场景和二楼的一样。都被分成了很多小隔间,里面放满了回收的各种电池。张明告诉记者,每个隔间都是一个回收企业。这栋楼里大约有300家电池回收企业,他们的业务涉及多种电池,包括动力电池和手机电池。让记者不解的是,回收报废电池是必然的,但为什么一个城市有这么多非法回收企业,而且数量远比记者看到的多?在这方面,或许我们可以从张明的回答中略知一二。他说,以前很多人在电池回收企业经营生意,后来生意成熟了就自己出去了。他们很多人没有营业执照,为了卖货,会去之前工作过的企业拿发票。由此可见,这里有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将“正规”与“非正规”联系起来,孕育出适合各类企业生存的土壤。记者和张明随后来到东莞西部的另一个工业园区。这是一个全开放式的公园,离公园很远,就能看到散落在路边和角落里的动力电池组的外壳。这些贝壳既是客车又是公交车。这里的工厂数量比上述记者走访的另一个调查点更多,回收电池的规模也更大,与之前的调查点有所不同。都是车载动力电池。零散的存储点,忙碌的拆迁工人,这里的场面很热闹。记者注意到,在每个存放点,都有几名工人围坐在一起整理电池。他们有条不紊地将它们分类,小坚果被它们分开,有外壳光滑两端无磨损的电池,也有外壳有漏液痕迹的电池。记者查看了堆叠电池的品牌,发现几乎所有的顶级动力电池品牌都能在这里找到。记者和张明以采购员的身份走进经理办公室。从交谈中得知,他们回收电池是为了看外观。外观好的在1万元/吨左右,产品之间的差价在每吨几千元左右。老板还说,只要能做成生意,就给张明个人返点。近两年来,电动车自燃事件时有发生,给消费者带来了生命安全威胁和财产损失。多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动力电池的电芯中含有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一旦失控,两者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所以电动车和电池一旦着火,就很难扑灭了,危害非常严重。在被调查的两个工业园区,记者很少在堆放电池的走廊和房间看到消防设施,只是偶尔看到零星的便携式灭火器。一旦发生火灾,各回收点之间的简易挡板无法防火。如果一个回收点的电池有问题,整栋楼都会被陆续烧毁。而且大量的废电池堆放在一起,一旦发生火灾,还有爆炸的危险。中科院工程院研究员孙智曾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回收的动力电池产生二次污染,拆解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艺流程,因此拆解设备和人力投入都比较大。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汽车企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所以早期的动力电池研发并没有充分考虑回收,拆解起来比较困难。然而,记者在每个回收点都没有看到现代化的拆解设备,只看到工人戴上普通口罩和手套进行拆解。电钻、螺丝刀和老虎钳是工人常用的拆卸工具。记者看到,电池组上的一些螺丝是不同的……由于安装时间长,需要用扳手拆卸。工人会用电钻破坏整个螺栓,然后取出里面的电池。这种操作明显不规范,不安全。在走访调查的两个工业园区,记者都没有看到规范的拆解流程,工人的拆解非常随意。资料显示,锂电池的电解液会分解有气体。一旦拆卸过程中电解液泄漏,工人几乎完全暴露在分解气体中,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此外,记者还注意到,每个回收点都没有精密的电池检测设备。就连大家都很熟悉的万用表,记者在各个回收点都没有看到。张明告诉记者,回收的动力电池基本不区分品牌,简单分拣后直接出售,多年来一直如此。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同企业生产工艺不同,电池输出电压也不同。不加区分的回收,连最简单的一致性都无法保证,必然会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非法回收的动力电池流向哪里?那么,工业园区分拣后的电池会流向哪里?张明告诉记者,主要流向电动自行车和手机充电宝领域。记者在淘宝看到,有的充电宝价格便宜,而品牌旗舰店卖的充电宝价格却高出数倍。张明告诉记者,那些便宜的充电宝几乎都是用回收电池。近年来,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蓬勃发展,很多电动自行车由铅酸电池更换为锂电池。原因是锂电池的续驶里程比铅酸电池高,用锂电池替代成为厂家吸引消费者的宣传点。张明告诉记者,一些电动自行车企业会采用全新的锂电池,但成本会更高,销售价格必然会更高。电动自行车的消费者大多属于工薪阶层,对价格比较敏感。一些不正规的企业会采取回收动力电池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回收的废旧动力电池不仅流向电动自行车、手机充电宝领域,电池回收行业资深人士赵强(化名)告诉记者,很多非法回收的电池流向汽车动力电池翻新领域。在赵强向记者展示的一段视频中,几名维修人员熟练地将动力电池整包拆下,然后换上新的电池组,一个新的动力电池就这样“诞生”了。赵强告诉记者,这种新电池是由回收电池组装而成的。赵强告诉记者,动力电池翻新后在电动车上重复使用并不是个例,但这种电池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存在很大问题。拍卖是乱象之源,动力电池非法回收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困扰。据高科锂电池统计,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报废总量达7.4万吨。记者从有关方面获得的数据显示,5家“白名单”企业2018年回收处理新能源汽车报废电池50万吨,还处理了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和科研实验单位产生的废旧电池和废弃物80万吨。2018年,5家企业的退役动力电池回收量仅占高级工程师锂电池统计量的6.76%,即使算上电池企业的废弃物处理量,也仅占总数的17.57%。这与5家“白名单”企业25万吨的加工能力极不相称。更多的报废动力电池流向非正规渠道。那么,大量退役的动力电池是如何流向非正规渠道的呢?张明告诉记者,根本原因在于拍卖。“这些回收点的废旧动力电池都是拍卖的。”张明说。但让记者不解的是,参与车企电池拍卖需要提供身份证明和资质证明。没有这些能力的非正规回收点怎么参与拍卖……张明的解释是,资格证对这些回收点的负责人来说比较难。在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中,一般需要向对方提供企业的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复印件。他们可以复制合格企业的材料参与拍卖。关键是参与竞拍的企业一定要和车企的拍卖师搞好关系。张明进一步表示,只要核对一下拍卖公司的名称和支付公司的名称是否一致,就能看出端倪。一些非法回收点借用其他公司资质等材料参与拍卖,但不可能用其他公司的账户支付。一般情况下,没有人去车辆公司查账,很难发现作弊。而企业的拍卖原则是价高者得,所以会以各种理由视而不见。这一系列操作的前提是整车企业内部有人配合,回收点能成功拍下废旧动力电池。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预测,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到20万吨(约25GWh),2025年累计退役量约为78万吨(约116GWh)。报废电池的回收问题会越来越突出,灰色地带会大面积蔓延。不能有效解决行业发展中的这一“痛点”,必将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延伸阅读:动力电池编码体系仍有盲点。风筝因为被人牵着,无法摆脱绳子,但是一旦绳子断了,风筝会飞到哪里就很难预料了。动力电池码就像一根绳子,把风筝捆住了。只要动力电池不退役、不报废,日常使用量都可以通过国家新能源汽车监控管理平台进行控制。但一旦淘汰,整车企业回收后,编码就如同风筝断了线一样,无法约束废旧动力电池的去向,这也是很多废旧动力电池流向非正规渠道的一大原因。事实上,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性能指标要求很高,动力电池必须符合车辆法规,否则很难被采用。所以电池容量衰减超过20%就会退役。2017年,我国颁布了《汽车动力电池代码规则》(GB/T 34014-2017),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管理平台”和“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回收综合管理平台”,通过识别动力电池的代码,准确掌握车辆和电池的使用情况。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联盟秘书长王振坡在多个场合介绍过国家新能源汽车监测管理平台。也有消息称,自2017年1月1日正式开通以来,截至2019年11月底,平台访问量已逼近260万,动力电池编码的唯一性帮助平台发挥了重要的监控作用。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报废汽车分会秘书长张颖在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时也表示,可以从源头控制编码体系,通过溯源,构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管理体系,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溯、节点可控。但编码系统只控制动力电池在车辆上的使用阶段,不再是编码的管辖范围,方便报废或报废后的流转。原国家新能源汽车监测管理中心主任助理李佳告诉记者,一旦电动车申请报废或者车辆动力电池更换,这些废旧电池将被整车企业收走,监控平台不再掌握动力电池情况。至于流向哪里,只有整车企业知道。记者在东莞调查时,看到了……从各个回收点拍卖回来的废动力电池都有明确的编码。如果要求整车企业在拍卖时登记动力电池编码,并上报处理情况,就会明确哪些电池卖给了哪个回收企业。不过,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我国现有政策一般按照一般商品来管理退役报废动力电池,并没有强制要求车辆生产企业上报退役报废电池的处理情况。如果政策没有要求,企业可以按照价高者得的原则进行拍卖。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从最初的无序管理到编码系统管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相关部门的相关管理正在逐步完善。但编码系统的管理并不全面,仍然留下了动力电池退役后如何监管的盲区。于是,非正规渠道就利用了这个“漏洞”,使得大量退役报废电池流向“黑市”,而“白名单”上的正规企业则无米下锅。点评:监管到位,企业意识必须跟上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怎么定义?我认为不应该停止汽车退役,因为退役电池仍有70%左右的容量,具有较高的梯级利用价值,梯级利用仍是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的组成部分。所以退役的动力电池也要监管到位。但遗憾的是,动力电池退役后的监管处于空白状态,使得不法分子瞄准了政策“漏洞”,造成了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的混乱。2017年以来,我国实施了动力电池编码制度,确保了动力电池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溯、节点可管控、责任可追究,对规范市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编码系统不仅对在用车辆的管理非常有效,而且在梯级利用和报废回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几家动力电池公司的技术人员告诉我,退役的动力电池需要检测后才能使用。拆开整包电池单独测试,不仅费时而且昂贵,会彻底抹杀退役电池的低价优势,如果整包测试,成本会大大降低。事实上,现有的技术已经可以检测整包电池的健康状态,通过编码找到不合格的电池,通过技术手段屏蔽这种电池的充放电,或者挑出不良电池。而梯次利用企业难以轻易获取编码数据,因此很难检测到整包。企业获取编码数据有哪些困难?答案是整车企业。整车公司拥有其所售车辆的全部动力电池编码,但部分整车公司并不积极配合电梯公司索要编码,导致部分电梯公司积极性降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国现有的政策并没有强制要求整车企业提供退役后的动力电池代码。编码的中断导致动力电池回收的不透明状态,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活动提供了保护。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乱象已有一段时间。笔者建议有关部门修改现有政策,要求企业提供报废后动力电池的编码信息,有助于提高梯次利用企业的积极性,防止回收乱象的随意滋生。整车企业也应该主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积极提供动力电池代码,防止灰色地带的出现。但编码系统只控制动力电池在车辆上的使用阶段,不再是编码的管辖范围,方便报废或报废后的流转。前国家新能源汽车监测管理中心主任助理李佳告诉记者,一旦电动汽车申请报废或……ehicle的动力电池被更换,这些废旧电池会被整车企业收走,监控平台不再掌握动力电池情况。至于流向哪里,只有整车企业知道。记者在东莞调查时看到,各个回收点拍卖回来的废旧动力电池都有明确的编码。如果要求整车企业在拍卖时登记动力电池编码,并上报处理情况,就会明确哪些电池卖给了哪个回收企业。不过,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我国现有政策一般按照一般商品来管理退役报废动力电池,并没有强制要求车辆生产企业上报退役报废电池的处理情况。如果政策没有要求,企业可以按照价高者得的原则进行拍卖。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从最初的无序管理到编码系统管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相关部门的相关管理正在逐步完善。但编码系统的管理并不全面,仍然留下了动力电池退役后如何监管的盲区。于是,非正规渠道利用了这个“漏洞”,使得大量退役报废电池流向“黑市”,而“白名单”上的正规企业则无米下锅。点评:监管到位,企业意识必须跟上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怎么定义?我认为不应该停止汽车退役,因为退役电池仍有70%左右的容量,具有较高的梯级利用价值,梯级利用仍是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的组成部分。所以退役的动力电池也要监管到位。但遗憾的是,动力电池退役后的监管处于空白状态,使得不法分子瞄准了政策“漏洞”,造成了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的混乱。2017年以来,我国实施了动力电池编码制度,确保了动力电池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溯、节点可管控、责任可追究,对规范市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编码系统不仅对在用车辆的管理非常有效,而且在梯级利用和报废回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几家动力电池公司的技术人员告诉我,退役的动力电池需要检测后才能使用。拆开整包电池单独测试,不仅费时而且昂贵,会彻底抹杀退役电池的低价优势,如果整包测试,成本会大大降低。事实上,现有的技术已经可以检测整包电池的健康状态,通过编码找到不合格的电池,通过技术手段屏蔽这种电池的充放电,或者挑出不良电池。而梯次利用企业难以轻易获取编码数据,因此很难检测到整包。企业获取编码数据有哪些困难?答案是整车企业。整车公司拥有其所售车辆的全部动力电池编码,但部分整车公司并不积极配合电梯公司索要编码,导致部分电梯公司积极性降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国现有的政策并没有强制要求整车企业提供退役后的动力电池代码。编码的中断导致动力电池回收的不透明状态,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活动提供了保护。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乱象已有一段时间。笔者建议有关部门修改现有政策,要求企业提供报废后动力电池的编码信息,有助于提高梯次利用企业的积极性,防止回收乱象的随意滋生。整车企业也应该主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积极提供动力电池代码,防止灰色地带的出现。

标签:发现北京现代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发力新能源汽车 大众/宝马/奔驰必须占据前三?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包括比亚迪、北汽、上汽等多家中国品牌车企在其中贡献了主要力量。令人意外的是,麦肯锡日前出具报告,中国品牌车企“一家独大”的局面或将被打破。

1900/1/1 0:00:00
债券到期日将近 力帆还能坚持多久?

即使已经是个82岁的老人,但尹明善依然没能松下一口气。3月5日,力帆股份发布公告显示,“16力帆02”公司债券到期日为3月15日,但由于目前资金筹措情况,到期全额兑付存在风险。

1900/1/1 0:00:00
韩系动力电池危险!亏损与内斗不断,缺货与起火齐飞

韩系动力电池厂亏本把装机量砸进前十,但真能守住第一梯队的位置吗?2020年的开局让韩国的动力电池企业感到不安。

1900/1/1 0:00:00
外媒:特斯拉或用棱柱形电池替代圆柱电池,可降低生产复杂性

近日有关特斯拉动力电池的消息不断传播,特斯拉以及电芯供应商对此都没有正面回应,因此,外界也在不断挖掘特斯拉动力电池的秘密。

1900/1/1 0:00:00
乘联会:2月销量1.1万台,销量低谷或将持续至5月

3月9日,乘联会发布2020年2月份全国乘用车产销数据。2月乘用车厂家批发销量2179万台,同比去年2月下降82,环比1月下降86。12月累计批发销量18157万台,同比下降438。

1900/1/1 0:00:00
新冠疫情叠加美欧贸易冲突 欧盟经济有麻烦了

2020年全球经济前景堪忧,本来就面临着与美国贸易冲突加剧局面的欧洲,又要经受新冠肺炎疫情挑战。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