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车新势力整体发展处于低谷的时候,李却成为一股清流,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赢得了全行业的关注。7月11日,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申请,随后于7月30日以11.5美元的发行价上市。李也成为继蔚来之后第二个上市的造车新势力。
为什么蔚来、理想上市成功,而拜腾、博骏、林赛等企业却“雷声大雨点小”?造车新势力迎来不同命运只是巧合吗?笔者认为,看似偶然的背后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拜腾、博骏、林赛的接连“雷雨”,预示着曾经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进入了密集洗牌期,“新势力最终只能存活2-3家”的预言正在应验。现有企业是濒临出局还是逆境求生?失败和生存的命运是什么?这一系列的策划会从新车的具体案例、教训和经验开始。
本文是观察造车新势力成败系列文章之三,从资本和未来出路的角度解读造车新势力的不同结局。接下来我们会连载关于成败因果的文章,敬请关注。
30秒看完全文:◆造车新势力成功的出发点不是准确定位产品,也不是准确找到潜在用户,而是让投资人满意。
◆现阶段,能否量产是判断一个造车新势力是否成功的参考;毕竟活着才有资格考虑长远发展。◆造车新势力绝大多数有三种前景:发展成独立厂商,被大公司收购,成为僵尸企业。◆成为僵尸企业还不是最坏的,还有一种可能:成为融资平台或工具。
李上市了!按发行价计算,市值超过100亿美元,高于两年前的蔚来汽车。
虽然李股东频繁调整搭建VIE架构,业内都知道企业在为赴美上市做准备,但在我看来,这次IPO背后的逻辑是李与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不同的战略选择。甚至可以说,这是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会有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
首先,金融家应该如何获利是新势力的首要问题。
笔者曾提出,判断造车新势力是否具有创新性的标准之一,是其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金融融资还是股权融资。
财政融资是通过政府提供土地或信贷支持,从财政资金中直接或间接对新设立的汽车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股权融资是指新进入者通过转让股份的方式从风险投资等金融投资机构获得资金。
在财政融资模式下,造车新生力量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对象,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的目的是发展地方经济,即拉动地方GDP,促进地方就业。在这种模式下,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投资不追求回报或利益。只要公司对当地经济整体的拉动作用是正面的,即使当地政府对这家公司的投资是亏本的,他们还是可以容忍的。我们在上一轮燃油车投资热潮中看到过太多类似的情况。
但股权融资模式完全不同。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投资一个造车新势力,一定是有回报的,而且这个回报一定是显性的,可以明确计算,甚至退出的时候可以拿到现金。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容易理解李申请IPO的原因。因为早期投资的原始股东需要它上市,只有它成为上市公司,投资人才能有盈利的退出!现实就是这么骨感。造车新势力必须明确回答财主们的问题:“你凭什么说我投资你就赚钱?”无论如何,投资机构只有在有明确收益预期的情况下,才敢于冒险。毕竟他们从事的是风险投资,而不是一个个“跳进坑里”去验证有没有风险。
回顾李上市这个节点,我们会发现,众多造车新势力中,蔚来从一开始就只想明白这个问题,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赴美融资上市的目标。蔚来汽车成立之初,组织架构和财务体系完全按照美国资本市场的要求设置。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蔚来汽车成为资本市场的烫手山芋,无数资本争相入股。
李和鹏汽车应该在企业运行一段时间后在美国上市。2018年以来,两家公司一直在不断调整股权结构,目的是构建符合赴美上市要求的VIE架构。这种调整耗费了两家公司宝贵的时间,但总体来说,由于有明确的退出机制,得到了各投资机构的认可。
其他造车新势力恐怕就没这么幸运了。由于一开始没有明确投资方的投入和退出机制,这些造车新势力在后续的融资中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如果企业不能从资本市场持续获得资金,必然会转向金融融资。但在“各级政府真的要过紧日子”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输血也将难以为继。
这一点在拜腾汽车公司体现的最为明显:产品有竞争力,已经获得生产资质。但从2019年开始,公司融资越来越困难,最终在量产前倒下。
第二,造车新势力最有可能的三种结果
到目前为止,虽然作者还不能对哪些造车新势力会成功做出确切的预测,但已经可以对他们的发展前景做出大致的预测。在我看来,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的发展都指向以下三个方向:
第一类:取得阶段性成功,保留发展成为独立制造商的潜力。蔚来、理想、小鹏等少数企业目前正在这条路上。为什么是“阶段性成功”?这是因为这涉及到如何定义“成功”。如果说“成功”的定义是企业能否实现成立之初设定的愿景和目标,目前做判断显然为时过早。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不妨重点关注以下两点:一是首款车是否量产;第二,投资者是否有预期收益。如果做到了第一点,说明造车理念已经落实,不再停留在PPT阶段,达到了“人留名,鹅留声”的最低目标。如果第二点进一步实现,不仅意味着投资者的回报,也意味着公司未来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继续保留发展潜力。
第二类:被大公司收购,创始团队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但他们的品牌理念或对电动车的理解被保留了下来。拜腾、未来等技术实力较强,但运气不好、资金困难的造车新势力有望走上这样的发展道路。
据笔者观察,这类公司扎扎实实做了很多工程技术开发,有技术实力,有现成的型号,有生产资质,但由于前期没有充分考虑投资人的盈利,一直被资本市场冷落。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种造车新势力对汽车大集团很有吸引力。相比自研,接管这样的公司有很多优势:模式、专利、技术等。清晰,便于预测市场前景,有效缩短开发周期。同时,由于这种造车新势力濒临破产,买家可以以接近其净资产价格的价格收购要约。
第三类:成为僵尸企业甚至破产。这样的企业很多,主要问题是技术实力弱,第一款车型很可能是通过一款燃油车的改造甚至逆向开发而成的。当公司陷入困境时,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前期的生产资质。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企业很难破产清算。目前,在工信部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力度,有序放开新能源汽车整车厂生产的背景下,生产资质的价值势必大打折扣。
总的来说,未来只有少数造车新势力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大部分都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过客。但在这些路人中,有一种很可能会在汽车工业史上留下独立的篇章,那就是造车的“宅”力。
第三,警惕违背造车初衷的造车“宅”势力。
上面提到的三种方式,是大部分造车新势力可能的归宿。但是,凡事都有例外,自然也有新生力量。一些企业已经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轨道,有成为金融平台的危险。
2018年前后,一批重量级的房地产商“杀入”汽车行业,有好事者称这些企业为“房”势力。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响应国家号召,将汽车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无可厚非。但是,他们进入汽车行业后的所作所为让人无法理解。比如,房地产商控制的一股造车新势力,在原有工厂产能根本没有利用起来的情况下,在中国很多地方建起了新工厂。
一个逻辑讲不通,背后通常有更深层次的操作逻辑。不久前,一位造车“房”高管在朋友圈的辞职宣言,让真正的运营逻辑浮出水面:造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商业用地,快速开发才能盈利。
作为投资者,要求地方政府提供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商业谈判的组成部分。如果在房地产项目快速推进的同时,汽车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停滞,这就背离了房地产企业通过汽车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初衷。(文/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在造车新势力整体发展处于低谷的时候,李成为……一股清流并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赚足了全行业的眼球。7月11日,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申请,随后于7月30日以11.5美元的发行价上市。李也成为继蔚来之后第二个上市的造车新势力。
为什么蔚来、理想上市成功,而拜腾、博骏、林赛等企业却“雷声大雨点小”?造车新势力迎来不同命运只是巧合吗?笔者认为,看似偶然的背后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拜腾、博骏、林赛的接连“雷雨”,预示着曾经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进入了密集洗牌期,“新势力最终只能存活2-3家”的预言正在应验。现有企业是濒临出局还是逆境求生?失败和生存的命运是什么?这一系列的策划会从新车的具体案例、教训和经验开始。
本文是观察造车新势力成败系列文章之三,从资本和未来出路的角度解读造车新势力的不同结局。接下来我们会连载关于成败因果的文章,敬请关注。
30秒看完全文:◆造车新势力成功的出发点不是准确定位产品,也不是准确找到潜在用户,而是让投资人满意。
◆现阶段,能否量产是判断一个造车新势力是否成功的参考;毕竟活着才有资格考虑长远发展。◆造车新势力绝大多数有三种前景:发展成独立厂商,被大公司收购,成为僵尸企业。◆成为僵尸企业还不是最坏的,还有一种可能:成为融资平台或工具。
李上市了!按发行价计算,市值超过100亿美元,高于两年前的蔚来汽车。
虽然李股东频繁调整搭建VIE架构,业内都知道企业在为赴美上市做准备,但在我看来,这次IPO背后的逻辑是李与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不同的战略选择。甚至可以说,这是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会有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
首先,金融家应该如何获利是新势力的首要问题。
笔者曾提出,判断造车新势力是否具有创新性的标准之一,是其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金融融资还是股权融资。
财政融资是通过政府提供土地或信贷支持,从财政资金中直接或间接对新设立的汽车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股权融资是指新进入者通过转让股份的方式从风险投资等金融投资机构获得资金。
在财政融资模式下,造车新生力量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对象,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的目的是发展地方经济,即拉动地方GDP,促进地方就业。在这种模式下,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投资不追求回报或利益。只要公司对当地经济整体的拉动作用是正面的,即使当地政府对这家公司的投资是亏本的,他们还是可以容忍的。我们在上一轮燃油车投资热潮中看到过太多类似的情况。
但股权融资模式完全不同。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投资一个造车新势力,一定是有回报的,而且这个回报一定是显性的,可以明确计算,甚至退出的时候可以拿到现金。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容易理解李申请IPO的原因。因为早期投资的原始股东需要它上市,只有它成为上市公司,投资人才能有盈利的退出!现实就是这么骨感。造车新势力必须明确回答财主们的问题:“你凭什么说我投资你就赚钱?”无论如何,投资机构只有在有明确收益预期的情况下,才敢于冒险。毕竟他们从事的是风险投资,而不是一个个“跳进坑里”去验证有没有风险。
回顾李上市这个节点,我们会发现,众多造车新势力中,蔚来从一开始就只想明白这个问题,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赴美融资上市的目标。蔚来汽车成立之初,组织架构和财务体系完全按照美国资本市场的要求设置。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蔚来汽车成为资本市场的烫手山芋,无数资本争相入股。
李和鹏汽车应该在企业运行一段时间后在美国上市。2018年以来,两家公司一直在不断调整股权结构,目的是构建符合赴美上市要求的VIE架构。这种调整耗费了两家公司宝贵的时间,但总体来说,由于有明确的退出机制,得到了各投资机构的认可。
其他造车新势力恐怕就没这么幸运了。由于一开始没有明确投资方的投入和退出机制,这些造车新势力在后续的融资中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如果企业不能从资本市场持续获得资金,必然会转向金融融资。但在“各级政府真的要过紧日子”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输血也将难以为继。
这一点在拜腾汽车公司体现的最为明显:产品有竞争力,已经获得生产资质。但从2019年开始,公司融资越来越困难,最终在量产前倒下。
第二,造车新势力最有可能的三种结果
到目前为止,虽然作者还不能对哪些造车新势力会成功做出确切的预测,但已经可以对他们的发展前景做出大致的预测。在我看来,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的发展都指向以下三个方向:
第一类:取得阶段性成功,保留发展成为独立制造商的潜力。蔚来、理想、小鹏等少数企业目前正在这条路上。为什么是“阶段性成功”?这是因为这涉及到如何定义“成功”。如果说“成功”的定义是企业能否实现成立之初设定的愿景和目标,目前做判断显然为时过早。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不妨重点关注以下两点:一是首款车是否量产;第二,投资者是否有预期收益。如果做到了第一点,说明造车理念已经落实,不再停留在PPT阶段,达到了“人留名,鹅留声”的最低目标。如果第二点进一步实现,不仅意味着投资者的回报,也意味着公司未来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继续保留发展潜力。
第二类:被大公司收购,创始团队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但他们的品牌理念或对电动车的理解被保留了下来。拜腾、未来等技术实力较强,但运气不好、资金困难的造车新势力有望走上这样的发展道路。
据笔者观察,这类公司扎扎实实做了很多工程技术开发,有技术实力,有现成的型号,有生产资质,但由于前期没有充分考虑投资人的盈利,一直被资本市场冷落。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种造车新势力对汽车大集团很有吸引力。相比自研,接管这样的公司有很多优势:模式、专利、技术等。清晰,便于预测市场前景,有效缩短开发周期。同时,由于这种造车新势力濒临破产,买家可以以接近其净资产价格的价格收购要约。
第三类:成为僵尸企业甚至破产。这样的企业很多,主要问题是技术实力弱,第一款车型很可能是通过一款燃油车的改造甚至逆向开发而成的。当公司陷入困境时,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前期的生产资质。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企业很难破产清算。目前,在工信部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力度,有序放开新能源汽车整车厂生产的背景下,生产资质的价值势必大打折扣。
总的来说,未来只有少数造车新势力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大部分都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过客。但在这些路人中,有一种很可能会在汽车工业史上留下独立的篇章,那就是造车的“宅”力。
第三,警惕违背造车初衷的造车“宅”势力。
上面提到的三种方式,是大部分造车新势力可能的归宿。但是,凡事都有例外,自然也有新生力量。一些企业已经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轨道,有成为金融平台的危险。
2018年前后,一批重量级的房地产商“杀入”汽车行业,有好事者称这些企业为“房”势力。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响应国家号召,将汽车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无可厚非。但是,他们进入汽车行业后的所作所为让人无法理解。比如,房地产商控制的一股造车新势力,在原有工厂产能根本没有利用起来的情况下,在中国很多地方建起了新工厂。
一个逻辑讲不通,背后通常有更深层次的操作逻辑。不久前,一位造车“房”高管在朋友圈的辞职宣言,让真正的运营逻辑浮出水面:造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商业用地,快速开发才能盈利。
作为投资者,要求地方政府提供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商业谈判的组成部分。如果在房地产项目快速推进的同时,汽车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停滞,这就背离了房地产企业通过汽车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初衷。(文/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胡夫)
在理想汽车正式入局之前,蔚来、小鹏和威马一直被行业认为是造车新势力TOP3。
1900/1/1 0:00:00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回望过去近三年的造车新势力经历,李真最大的感受是:不甘心。
1900/1/1 0:00:00在造车新势力整体发展陷入低潮时,理想汽车却成为一股清流,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赚足了全行业的目光。
1900/1/1 0:00:00北京时间7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菲亚特克莱斯勒和标致雪铁龙上周五晚间提交的一份初步招股说明书表明,这两家公司之间的合并谈判曾两度中断。
1900/1/1 0:00:00WEY品牌营销副总经理乔心昱向新浪汽车表示,数字化以及品牌建设和用户运营都将成为WEY品牌未来的重点,如果说过去30年长城汽车成功打造了哈弗,成功打造了皮卡,
1900/1/1 0:00:00“颠覆一切”的特斯拉,为何会将Model3内饰设计的如此简单?在跟特斯拉人员深度沟通后,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Model3极简内饰的背后,是绝不简单的底层逻辑。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