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阿里王刚:末端物流场景下,如何用计算换智能、打造为自动驾驶而生的硬件? | CCF-GAIR 2020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2020年8月7日,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CCF-GAIR 2020)正式开幕。CCF-GAIR 2020峰会由中国计算机联合会(CCF)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联合承办,鹏程实验室和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协办。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前瞻性的前沿科技活动,CCF-GAIR大会已经走过了四个精彩而辉煌的历程。CCF-GAIR 2020延续了以往的强大阵容,提供了15场专场(人工智能前沿场、机器人前沿场、智能驾驶场、AIoT场、AI芯片场、视觉智能、城市IoT场、爱源创场、AI+艺术场、企业服务场、工业互联网场、AI金融场、医疗科技场、智慧城市场、联邦学习和大数据隐私场)。

在智能驾驶专场中,全球MIT TR35获奖者、人工智能顶级期刊IEEE TPAMI编委、ICCV/CVPR/ECCV菲尔德董事长、阿里自动驾驶实验室主任王刚做了“面向终端物流的无人驾驶技术”的主题演讲。

目前阿里巴巴致力于无人物流行业,包括终端物流最后3公里,城市开放道路配送。

王刚在会上表示,码头物流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并不容易。首先,与城市道路相比,非结构化末端道路更加严重;其次,产品落地中的终端物流成本也要考虑;第三,产品系统要全天候,不同条件下稳定,这些都是挑战。

因此,在算法的智能化方面,阿里提出了“小前台,大中平台”的概念,希望构建一个计算和数据驱动的赋能组织,让算法减少对人工设计的依赖。

在硬件层面,阿里也在传感器和计算平台上下功夫,打造专为自动驾驶和无人物流设计的硬件。

在系统架构层面,王刚认为自动驾驶系统应该是稳定的,可以通过远程人际驾驶的方式实现安全冗余。

以下是王刚演讲的全文。雷锋新智经编辑不改初衷:

大家好,我是王刚,非常荣幸能和大家分享阿里巴巴对自动驾驶的思考和实践。阿里的自动驾驶定位和使命和其他很多公司不太一样。大家说的自动驾驶很多都和RoboTaxi、高级辅助驾驶有关,但阿里致力于物流行业的无人驾驶。

用三个短语来概括阿里做自动驾驶的原因:商业需求、社交需求、机遇和希望。

码头物流和开路物流齐头并进。

阿里拥有全球最大的物流需求量和最丰富的场景。从电商菜鸟、同城零售到本地生活,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快递、外卖、零售订单需要送达消费者手中。自动驾驶物流并不是要在阿里内部创造一个新的赛道。反而是阿里生态非常自然的延伸,可以配合内部业务。以业务为牵引,以场景为驱动,推动阿里自动驾驶技术的提升。

阿里解决的不仅是内部问题,还有社会问题。未来人口老龄化肯定会带来冲击。有预测说未来每天的快递会达到十亿单的规模。如果不能智能化,物流行业就无法承载如此庞大的单量运输。

目前,在物流行业,阿里专注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终端投放,终端是指最后3公里,包括公园、社区、校园等场景。同时,阿里还注重城市开放道路的分布,满足同城物流和零售的需求。

目前,开放道路上的自动驾驶还处于探索或研发阶段。我认为挑战在于自动驾驶系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人工智能是一门实验学科,由数据驱动,本质上是从例子中学习。但是对于自动驾驶车辆来说,很多场景是没见过的,系统不知道什么是不知道的。因此,开放道路的无人驾驶需要对开放道路进行更多的研发。

对终端物流的需求也很大,关键在于成本。如果成本不高,为什么不享受自动化服务呢?最后落地会带来很多便利。与开放道路不同的是,码头自动驾驶物流系统只需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因为终点道路的速度和周围参与者的速度都比较慢,所以我们可以用系统的手段来解决不确定的情况。换句话说,不要求解决场景的所有问题,只要求解决头部确定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动驾驶,向前发展系统,让每个模块确定自己知道什么,了解模块之间的合作。通过思维方式的改变,我认为未来几年,低速无人车必然会带来产品化、规模化、落地化。

在我们终端运营之前,一年多前就开始了校园、小区、园区三个场景的真正物流配送。不仅仅是Demo或者玩具,它每天都给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带来便利。我们在双11的时候,我们的无人车每天可以送3000单。

一开始我们以为更大更重的包裹有无人配送的需求,但最后我们发现,即使是小件快递,用户也有无人车送货上门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开心的事情上,而不是在烈日下送快递。

终端自动驾驶后勤的技术要求……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与开放的道路相比,码头物流有很大的便利性,但这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仍然有很多制约因素。

一个是智力。虽然码头物流的道路速度相对于城市道路没有那么快,但其非结构化程度更为严重,包括道路堆和人车混流。我们对Waymo的自动驾驶记录和我们的自动驾驶记录进行了调查,无人车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出横向决策或改变。我们的终端车辆大概比Waymo多20-30倍。如果Waymo一公里做一次,我们的车一公里就要做二三十次横向决策。从另一个维度来说,是一件更有挑战性的事情,要求我们的无人物流车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飞行。

第二是成本。在开放的道路上测试不考虑成本,因为它仍然是一个科研,它不面向业务和产品。但码头物流就不一样了,它的产品化越来越近了。我们应该真正考虑它能创造多少收入,成本限制是多少。一辆十几万的车,自己都养不起。这和开放道路上的无人车是两个不同的话题。

第三是稳定。无人车系统如何做到7*24小时,在不同天气、不同环境下实现稳定可靠的运输?无人车如果成为一个业务和产品,就必须随时有人值守。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应该局限于算法的解决。自动驾驶处于一个大的物流系统中,很多单点问题,如果用算法解决,永远解决不了。要考虑如何利用系统的力量和产品的设计,让业务运转起来。

阿里终端物流的实践

所以阿里在系统设计和链接开放上做了很多事情。今天我想说说阿里在算法和技术上做了什么。

聪明。我们希望这辆车是智能的,能处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景,能飞得跟飞一样快。和其他公司一样,我们也做感知、定位、决策、管控,但不同的是,我们提出了“小前台、大中台”的理念

我们认为感知、定位、决策、控制四个模块是人工智能算法模块,本质上需要底层驱动。很多人都在说人工智能,但我觉得应该叫计算智能。人工智能就是和人一样聪明,但是不靠谱。我们要造飞机,不可能像鸟一样做铁翅膀。这不是一个正确的想法。我们要利用计算机的特性,从数据和计算中寻找智能的来源,所以应该叫计算智能。

“小前台、大中平台”的本质是构建一个计算驱动、数据驱动的赋能组织,让不同的算法减少对人工设计的依赖。因为人工设计的本质是将人的知识转化为智能,但人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很难理解图像和激光雷达在高维空间的表达。过去十年,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质上都遵循了一个规律,人类的设计是靠不住的。我们应该用计算和自动化代替手工设计,从而带来改进。

最初,我们的分类器是规则分类。我们发现手工设计的特点很明显,所以用深度学习代替手工设计成为自动学习的特点。

二是传感器、计算平台等硬件。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个计算代替人工设计的过程。即使在今天,我们发现在感知、定位、决策、控制等模块中,都存在大量的人为设计。这些设计不仅降低了开发效率,还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投入,严重降低了整个模块的质量。我们希望通过计算智能的手段来解决。在硬件上,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来降低硬件成本,把功耗降下来。在定位模块和传感器模块中,我们根据算法要求更进一步。因为很多硬件不是为自动驾驶和无人物流车设计的,这些设计要么太多余,要么不能满足需求,所以……e一定要下去,越做越深。

第三是综合系统,它应确保稳定性。永远不要让所有的问题都被自动驾驶解决。我们要做的是面向客户的产品,很多时候可以用系统的方法。远程人机共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无人物流车的优势是速度低,可以随时停下来呼叫远程控制中心。未来只要把人力成本降到足够低,就可以实现一个人看100辆车,甚至1000辆车。

我们希望建立一个计算中心,赋能所有算法,减少人工设计。这有点类似于自主机器学习。在过去的实践中,大家做的任务都比较简单,比如文字识别、图像识别等。主要搜索是感知网络结构和超参数,这是有限的。但是在我们的AutoDrive平台中,我们对其进行了扩展,支持全链路的需求,支持感知、规划、定位和控制。

同时,为了支撑整个链路,我们做了大量的工程工作,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仿真。例如,学习决策规划算法不是一个简单的图像识别问题。这条路径开的好吗,能达到要求吗?包括评估机制和模拟机制,都是非常困难的任务。在这方面,我们搭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平台,支持全链路的学习。

基于这个平台,我们所有算法工程师都可以把很多需要手工设计的内容交给平台。

在实践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红绿灯识别。我们在AutoDrive平台上搜索到的结构不仅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它的计算和结构都比较简单。

很好理解。因为工程师在做网络设计的时候首要的想法就是保证效果,他会为了效果把各种结构加起来,从而提高效果。但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冗余,工程师并不知道。所以人们的了解非常有限,很难穿透网络结构,直观地了解发生了什么。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可以去除系统中的冗余结构,找到核心表达式。

除了感知,我们还在决策规划中使用该平台。终端场景中的车与人的交互非常重要,一辆决策非常谨慎的车在终端场景中是很难移动的。如果设计的很简单,可能会出现车辆撞到人的情况。那么哪个状态更好呢?人类的理解很难做到,所以可以通过自动化找到更好的权衡。

另外,在实践中,我们还做了一些其他的实践,比如汽车ISP。目前车载领域满足夜视需求的产品并不多。所以我们做了一些简单的实验,让ISP在弱光环境下表现更好。与行业标准方案相比,新ISP对算法很有帮助。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动驾驶最终的发展必然是越来越偏向于软硬件的融合。硬件如何为软件服务,软件如何定义硬件,必须放在一起考虑。

此外,我们还制定了高精度定位和低成本的方案。如果用大厂的定位方案,一套系统可能要几十万,非常贵,所以系统无法支持车辆的产品化。所以我们把定位系统的成本做得很小,实际运行也很稳定。

在演示展示中可以看到,两个矿泉水瓶相隔1米,阿里的无人驾驶物流车宽95厘米,也就是左右两边一共留出了5厘米的空间。我们的定位方案经过了上百次的测试,实现了非常稳定准确的定位。

最后是系统部分。我们的系统设计有多重安全保障,因为确保安全是无人车运营的基石和底线。我们的被动安全设计包括远程监控和人机共驾,这是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2020年8月7日,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CCF-GAIR 2020)正式开幕。CCF-GAIR 2020峰会由中国公司主办……uter federation (CCF),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联合主办,鹏程实验室和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协办。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前瞻性的前沿科技活动,CCF-GAIR大会已经走过了四个精彩而辉煌的历程。CCF-GAIR 2020延续了以往的强大阵容,提供了15场专场(人工智能前沿场、机器人前沿场、智能驾驶场、AIoT场、AI芯片场、视觉智能、城市IoT场、爱源创场、AI+艺术场、企业服务场、工业互联网场、AI金融场、医疗科技场、智慧城市场、联邦学习和大数据隐私场)。

在智能驾驶专场中,全球MIT TR35获奖者、人工智能顶级期刊IEEE TPAMI编委、ICCV/CVPR/ECCV菲尔德董事长、阿里自动驾驶实验室主任王刚做了“面向终端物流的无人驾驶技术”的主题演讲。

目前阿里巴巴致力于无人物流行业,包括终端物流最后3公里,城市开放道路配送。

王刚在会上表示,码头物流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并不容易。首先,与城市道路相比,非结构化末端道路更加严重;其次,产品落地中的终端物流成本也要考虑;第三,产品系统要全天候,不同条件下稳定,这些都是挑战。

因此,在算法的智能化方面,阿里提出了“小前台,大中平台”的概念,希望构建一个计算和数据驱动的赋能组织,让算法减少对人工设计的依赖。

在硬件层面,阿里也在传感器和计算平台上下功夫,打造专为自动驾驶和无人物流设计的硬件。

在系统架构层面,王刚认为自动驾驶系统应该是稳定的,可以通过远程人际驾驶的方式实现安全冗余。

以下是王刚演讲的全文。雷锋新智经编辑不改初衷:

大家好,我是王刚,非常荣幸能和大家分享阿里巴巴对自动驾驶的思考和实践。阿里的自动驾驶定位和使命和其他很多公司不太一样。大家说的自动驾驶很多都和RoboTaxi、高级辅助驾驶有关,但阿里致力于物流行业的无人驾驶。

用三个短语来概括阿里做自动驾驶的原因:商业需求、社交需求、机遇和希望。

码头物流和开路物流齐头并进。

阿里拥有全球最大的物流需求量和最丰富的场景。从电商菜鸟、同城零售到本地生活,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快递、外卖、零售订单需要送达消费者手中。自动驾驶物流并不是要在阿里内部创造一个新的赛道。反而是阿里生态非常自然的延伸,可以配合内部业务。以业务为牵引,以场景为驱动,推动阿里自动驾驶技术的提升。

阿里解决的不仅是内部问题,还有社会问题。未来人口老龄化肯定会带来冲击。有预测说未来每天的快递会达到十亿单的规模。如果不能智能化,物流行业就无法承载如此庞大的单量运输。

目前,在物流行业,阿里专注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终端投放,终端是指最后3公里,包括公园、社区、校园等场景。同时,阿里还注重城市开放道路的分布,满足同城物流和零售的需求。

目前,开放道路上的自动驾驶还处于探索或研发阶段。我认为挑战在于自动驾驶系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人工智能是一门实验学科,由数据驱动,本质上是从例子中学习。但是对于自动驾驶车辆来说,很多场景是没见过的,系统不知道什么是不知道的。因此,开放道路的无人驾驶需要对开放道路进行更多的研发。

对终端物流的需求也很大,关键在于成本。如果成本不高,为什么不享受自动化服务呢?最后落地会带来很多便利。与开放道路不同的是,码头自动驾驶物流系统只需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因为终点道路的速度和周围参与者的速度都比较慢,所以我们可以用系统的手段来解决不确定的情况。换句话说,不要求解决场景的所有问题,只要求解决头部确定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动驾驶,向前发展系统,让每个模块确定自己知道什么,了解模块之间的合作。通过思维方式的改变,我认为未来几年,低速无人车必然会带来产品化、规模化、落地化。

在我们终端运营之前,一年多前就开始了校园、小区、园区三个场景的真正物流配送。不仅仅是Demo或者玩具,它每天都给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带来便利。我们在双11的时候,我们的无人车每天能送3000单。

一开始我们以为更大更重的包裹有无人配送的需求,但最后我们发现,即使是小件快递,用户也有无人车送货上门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开心的事情上,而不是在烈日下送快递。

终端自动驾驶后勤的技术要求……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与开放的道路相比,码头物流有很大的便利性,但这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仍然有很多制约因素。

一个是智力。虽然码头物流的道路速度相对于城市道路没有那么快,但其非结构化程度更为严重,包括道路堆和人车混流。我们对Waymo的自动驾驶记录和我们的自动驾驶记录进行了调查,无人车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出横向决策或改变。我们的终端车辆大概比Waymo多20-30倍。如果Waymo一公里做一次,我们的车一公里就要做二三十次横向决策。从另一个维度来说,是一件更有挑战性的事情,要求我们的无人物流车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飞行。

第二是成本。在开放的道路上测试不考虑成本,因为它仍然是一个科研,它不面向业务和产品。但码头物流就不一样了,它的产品化越来越近了。我们应该真正考虑它能创造多少收入,成本限制是多少。一辆十几万的车,自己都养不起。这和开放道路上的无人车是两个不同的话题。

第三是稳定。无人车系统如何做到7*24小时,在不同天气、不同环境下实现稳定可靠的运输?无人车如果成为一个业务和产品,就必须随时有人值守。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应该局限于算法的解决。自动驾驶处于一个大的物流系统中,很多单点问题,如果用算法解决,永远解决不了。要考虑如何利用系统的力量和产品的设计,让业务运转起来。

阿里终端物流的实践

所以阿里在系统设计和链接开放上做了很多事情。今天我想说说阿里在算法和技术上做了什么。

聪明。我们希望这辆车是智能的,能处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景,能飞得跟飞一样快。和其他公司一样,我们也做感知、定位、决策、管控,但不同的是,我们提出了“小前台、大中台”的理念

我们认为感知、定位、决策、控制四个模块是人工智能算法模块,本质上需要底层驱动。很多人都在说人工智能,但我觉得应该叫计算智能。人工智能就是和人一样聪明,但是不靠谱。我们要造飞机,不可能像鸟一样做铁翅膀。这不是一个正确的想法。我们要利用计算机的特性,从数据和计算中寻找智能的来源,所以应该叫计算智能。

“小前台、大中平台”的本质是构建一个计算驱动、数据驱动的赋能组织,让不同的算法减少对人工设计的依赖。因为人工设计的本质是将人的知识转化为智能,但人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很难理解图像和激光雷达在高维空间的表达。过去十年,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质上都遵循了一个规律,人类的设计是靠不住的。我们应该用计算和自动化代替手工设计,从而带来改进。

最初,我们的分类器是规则分类。我们发现手工设计的特点很明显,所以用深度学习代替手工设计成为自动学习的特点。

二是传感器、计算平台等硬件。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个计算代替人工设计的过程。即使在今天,我们发现在感知、定位、决策、控制等模块中,都存在大量的人为设计。这些设计不仅降低了开发效率,还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投入,严重降低了整个模块的质量。我们希望通过计算智能的手段来解决。在硬件上,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来降低硬件成本,把功耗降下来。在定位模块和传感器模块中,我们根据算法要求更进一步。因为很多硬件不是为自动驾驶和无人物流车设计的,这些设计要么太多余,要么不能满足需求,所以……e一定要下去,越做越深。

第三是综合系统,它应确保稳定性。永远不要让所有的问题都被自动驾驶解决。我们要做的是面向客户的产品,很多时候可以用系统的方法。远程人机共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无人物流车的优势是速度低,可以随时停下来呼叫远程控制中心。未来只要把人力成本降到足够低,就可以实现一个人看100辆车,甚至1000辆车。

我们希望建立一个计算中心,赋能所有算法,减少人工设计。这有点类似于自主机器学习。在过去的实践中,大家做的任务都比较简单,比如文字识别、图像识别等。主要搜索是感知网络结构和超参数,这是有限的。但是在我们的AutoDrive平台中,我们对其进行了扩展,支持全链路的需求,支持感知、规划、定位和控制。

同时,为了支撑整个链路,我们做了大量的工程工作,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仿真。例如,学习决策规划算法不是一个简单的图像识别问题。这条路径开的好吗,能达到要求吗?包括评估机制和模拟机制,都是非常困难的任务。在这方面,我们搭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平台,支持全链路的学习。

基于这个平台,我们所有算法工程师都可以把很多需要手工设计的内容交给平台。

在实践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红绿灯识别。我们在AutoDrive平台上搜索到的结构不仅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它的计算和结构都比较简单。

很好理解。因为工程师在做网络设计的时候首要的想法就是保证效果,他会为了效果把各种结构加起来,从而提高效果。但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冗余,工程师并不知道。所以人们的了解非常有限,很难穿透网络结构,直观地了解发生了什么。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可以去除系统中的冗余结构,找到核心表达式。

除了感知,我们还在决策规划中使用该平台。终端场景中的车与人的交互非常重要,一辆决策非常谨慎的车在终端场景中是很难移动的。如果设计的很简单,可能会出现车辆撞到人的情况。那么哪个状态更好呢?人类的理解很难做到,所以可以通过自动化找到更好的权衡。

另外,在实践中,我们还做了一些其他的实践,比如汽车ISP。目前车载领域满足夜视需求的产品并不多。所以我们做了一些简单的实验,让ISP在弱光环境下表现更好。与行业标准方案相比,新ISP对算法很有帮助。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动驾驶最终的发展必然是越来越偏向于软硬件的融合。硬件如何为软件服务,软件如何定义硬件,必须放在一起考虑。

此外,我们还制定了高精度定位和低成本的方案。如果用大厂的定位方案,一套系统可能要几十万,非常贵,所以系统无法支持车辆的产品化。所以我们把定位系统的成本做得很小,实际运行也很稳定。

在演示展示中可以看到,两个矿泉水瓶相隔1米,阿里的无人驾驶物流车宽95厘米,也就是左右两边一共留出了5厘米的空间。我们的定位方案经过了上百次的测试,实现了非常稳定准确的定位。

最后是系统部分。我们的系统设计有多重安全保障,因为确保安全是无人车运营的基石和底线。我们的被动安全设计包括远程监控和人机共驾,这是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标签:远程发现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国产变速器开始崛起?万里扬7月汽车变速器销量大涨52.43%

来源:万里扬作者秦章勇编辑周游8月12日,浙江万里扬发布2020年7月汽车变速器销量数据显示,万里扬7月变速器销量达1258万,同比增长5243。

1900/1/1 0:00:00
2020中国汽车论坛 | 项兴初:江汽集团“十四五”发展策略与布局

2020年8月13日15日,“2020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该论坛是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主办,世界汽车组织(OICA)、世界经济论坛(WEF)唯一支持的行业顶级论坛。

1900/1/1 0:00:00
项兴初:推动转型升级 江汽集团“十四五”发展策略

网易汽车8月14日报道2020年8月13日15日,以“新变局新挑战新思路引领中国汽车新征程”为主题的“2020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召开。

1900/1/1 0:00:00
荣威ER6上市担纲重任,上汽由内而外加码智能网联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按,8月13日,上汽荣威高端纯电R标首款旗舰轿车ER6正式上市,共推出三款车型,补贴后官方指导价16282008万元。

1900/1/1 0:00:00
车圈| 戴姆勒将为“排放门”花费近30亿美元与消费者和美国政府达成和解

摘要继大众了结美国“排放门”诉讼官司后,戴姆勒将为此付出接近30亿美元的和解费用。菲亚特克莱斯勒和福特汽车等公司也相继被美国司法机构查出存在柴油排放作弊行为。

1900/1/1 0:00:00
特斯拉正在为中国设计中心招聘设计师 设计“中国风”汽车

TechWeb8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正在为其位于中国的首个国际设计中心招聘。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