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8月份,郭萱高科以1.885亿瓦时的装机量位列国内单一供应商第五位
在经历了与大众集团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后,郭萱高科也在以自己的步伐前行。在2020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期间,合富郭萱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许接受了包括第一电气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在谈到与公众的合作时,许认为高科要“靠山吃山”,抓住机遇。“如果郭萱的电池不能安装在大众的车上,这是郭萱高科的失败,也是大众的失败,所以双方都会努力把事情做好。”许对说道。
以下为专访实录:(不改变嘉宾初衷,第一电气已做校对删除)媒体:你对811电池怎么看?行业是否应该在这方面放慢脚步?许:目前市场上出现一些安全事故,说明811的安全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清华大学的安全研发团队也没有足够的数据证明811本身已经解决了安全问题。因为以前是市场导向,企业已经发展起来了,发展起来了就推向市场,所以现实上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在这个前提下,放慢脚步,退一步是明智的选择。因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是高能量密度、长周期、低成本,但前提必须是安全。更别说电动车产品对人的生活负责,对整个行业的信心都有影响。如果总是出现安全事故,会对整个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降低能量密度或者降级对安全是有好处的,这是肯定的,等真的成熟了再大批量推到车上。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媒体:目前郭萱一直以磷酸亚铁锂为路线。后期会调整吗?公众给郭萱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许:大众跟高科谈了很久,最后从谈恋爱到结婚。现在是投资后逐渐整合,资金慢慢就过来了。技术上讲,讲了很久了。一开始大众也就三元,不接受磷酸亚铁锂的技术路线。磷酸亚铁锂在三四年前是低端的代名词,因为天花板和能量密度的概念,在乘用车上用不了。但是,我们在不断地打破所谓的天花板。当(电池)的能量密度从2009年的90wh/kg以上增加到120、130、150wh/kg时,很多人认为已经到了天花板。后来到了160,170,180。去年是190Wh/kg,今年目标测试是210Wh/kg,说明磷酸亚铁锂是可以实现的。所以现在大众已经接受了磷酸亚铁锂。还有一个前提是大众要配合我们,比如真正的市场化,资源保障,最后的价格控制能力,特别是以后没有国家补贴,怎么保障真正的市场化?再说三元材料,钴资源的稀缺性,价格肯定会涨,最后不可控。后来他们发现这真的是个大问题。能量密度建成后磷酸亚铁锂资源丰富,现在磷酸亚铁锂中的价格很低,未来可以以很低的价格做出产品。这样可以保证能量密度可以重新构建,循环寿命好,安全,质量好,所以大众接受了磷酸亚铁锂。前段时间特斯拉说没有钴就是磷酸亚铁锂,大众叫我们赶紧。本来是被动的,现在变主动了。因为大众不仅控股郭萱,还有江淮大众,都有明确的规划,包括磷酸亚铁锂的,当然还有三元的,对电池的各种要求,包括装机量也很明确。大众的概念是平台化。一个平台c……有不同的外壳,各种型号和一个平台,使用标准模块,包括390和590。主要产品是软包,因为软包能量密度高,大众经过各种比较后选择,有其优势,尤其是能量密度。这就是电池的问题。与大众合作后,对郭萱高科的帮助显而易见,我们追求1+1 >;2.他利用我们的电池生产基地、经验、研发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我们看重的是大众汽车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有很强的R&D、控制和生产能力、合规性等。,除了品牌实力。我们不是汽车公司,也不是电池厂。三年内,董事长李震仍将是实际控制人。即使大众后期持股,也不会影响目前所有的产品和市场格局。供应中国的BAIC和JAC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现在会更好,因为有大众做后盾。这段时间我们真的觉得很有帮助。这期间因为观念和理念的不同,也有一些碰撞和冲突。大众入驻后,与郭萱高科共同组建了投后整合团队,并遴选了一批R&D专家组件R&D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最终进入大众工业体系。因为即使合资之后,用你的电池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达不到指标要求,也不要选。进入供应链体系是第一关。我们制定了明确的目标,有哪些问题,如何改进。一步一步,我们会把红灯项目变成黄灯项目,最后变成绿灯项目。满足所有要求后,进入指定提名,然后讨论配套产品。如果产品真的做的很好,扩大量是一个很规范的操作。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体验。大众的开发周期非常规范。任何汽车的开发周期都是两三年,所以慢工出细活。所以我深深地意识到,这将促使我们大大提高。真正进入他的体系后,我们会做好质量保证,因为经过这么多的磨合和整合,帮助我们提高,也迫使我们提高,有这样的效果。目前我们在开发的圆柱形和方形产品都很正常,包括一些国际客户对接的产品,加上软袋等产品。目前,MEB平台采用标准化设计,适用于软包装产品。媒体:郭萱高科能否详细说明其未来的产能规划?最近有公司表示,材料的供应会影响电动车的推广。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许:大众的计划在网上是公开的。说到2025年150万辆电动汽车,我们的目标是2025年达到100GWh/h,以匹配产业发展的电池需求。一般来说,大众投资我们26%的股份,11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87亿元。公告显示,电池16GWh,正极材料3万吨。目前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期间进行了场地、工厂建设资质、布局方案的确认等前期准备工作。因为前期研发做了两三年,所有测试数据都很好,很基础。按照这样的目标,首先要建设16GWh的电池生产线,同时建设配套的3万吨三元正极材料生产线。自产材料受到公平对待。什么是公平待遇?公平处理是指所有样品必须按照与采购材料相同的验证进度、样品验证时间和指标要求进行开发,然后才能在公共电池中使用。这种严谨的精神不能含糊,也不能马虎。这说明大众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素质一定有其原因。大众非常关注上游材料的供应,因为为了让这个行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讲的时候他一直在看我们材料的能力。材料分为几个能力:材料研发能力,我们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材料研究所,有200-300人,包括十几个博士,这是我们研究所比较强大的阵容,研究三元材料,磷酸亚铁锂材料,前驱体,电解质,隔膜,硅负极等等;材料产能,我们材料也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在庐江有材料生产基地,包括三元材料3万吨,从研发到生产全布局;控制资源的能力只能控制产量、质量和成本的稳定性。我们三元前驱和曹妃甸、中冶、比亚迪都有合资,这样三元材料的原料就可以控制了。另外,我们也在考虑继续布局锂资源,主要在西部,现在正在调研;同时也在海外谈,让一些关键的上游矿产资源基本掌握在自己手里。媒体:近年来,能量密度增长非常迅速。郭萱高科在CTP方面有哪些技术创新?许:这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所有人都转向了锂铁。如何提高能量密度,首先是单体。我们是行业最高的,产业化会190Wh/kg。今年的样品将是210Wh/kg。首先,我们必须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关键是成组技术。其实重要的是整个电池组的能量密度。有限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电力并提供更多的能量。而磷酸亚铁锂只是做好了单体电池,如果系统达不到要求,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CTP是在分组的过程中降低模块零件的能量密度,空间利用率很高,但缺点是电池的一致性很高,最大的问题是梯级利用和售后维护比较麻烦,所以有利有弊。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是做成内部的有效空间,像刀片一样放在一条条里。这些都是提高能量密度的好主意。然而,也有不利之处。如果只有一两个产品方便,但是汽车厂商很多,每个汽车厂商的要求都不一样,比如长、宽、高的要求不一样,这就很麻烦了。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涉及到生产线的改造,难度很大。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项技术是JTM。一般制造流程是从卷芯到电芯再到模块再到系统。j是卷芯,M是模块,JTM是把卷芯直接放在模块里,一次完成生产。这种工艺非常简单,成本低,制造工艺简单,易于形成标准化,无论是走大众化的MEB平台还是适度柔性的大模块概念,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就像变形金刚一样,基本上95%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刀片电池的水平,我们也可以达到它们的能量密度,殊途同归。有一个有什么好处?是标准化。上次工信部来调研电池的梯级利用和回收,特别是磷酸铁锂电池。后面还有很长的循环寿命,只是能量密度低了一点,还有很高的残值。所以这部分要逐步利用,最后要回收资源。特别是对于楼梯的利用,标准化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把可以标准化的产品引向了。工信部说“我们支持你的干法”。如果模块能够标准化,可以更好地用于储能和低速电动车。只有标准化才能让后面的事情变得简单。所以我们提倡标准化,工信部非常支持。我们走的这条路线有自己的优势,因为能量密度可以做到,功率也可以做到,尤其是体积利用率。刀片电池最大的优势就是体积利用率很高,我们也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然后实现标准化,综合利弊。目前我们走的就是这条技术路线。媒体:动力电池方面,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被拉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挤进前三。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许:关于电池企业的市场变化,行业趋势是会有重新洗牌。国内原来的140-150家电池厂,今年逐渐变成了70-80家,30-40家。估计最近三到五年电池厂不会超过10家,会有一定的集中度。国外电池厂不多,好的也就那么几家。几年前,我们画了一个圈。外企没进来的时候,全中国的人都来抢,但是补贴马上没了,就要靠市场说话了。现在特斯拉进来了,电池厂商不管是三星还是LG,都会逐渐有一些配套设施。所以会有……这种模式会有一些变化。然而,我们不能害怕竞争。当我们软弱时,我们受到国家的保护。我们变强了,就要和敌人正面作战,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质量,成本,服务。现在我们还是有很大优势的,虽然短时间内有一些变化。特斯拉已经配备了国产电池,郭萱也有与特斯拉和合资高端品牌合作的计划。但目前要做好与大众的合作,靠山吃山。如果郭萱的电池不能安装在大众的车上,那就是郭萱高科的失败,也是大众的失败,所以双方都会努力把事情做好。大众汽车计划到2025年在中国市场上投放150万辆纯电动汽车,这需要100GWh的电池。郭萱的当务之急是把这一块做得最好、最好,因为这是国内的市场。从10%到20%、30%、50%是不够的,那么郭萱的地位可以继续上升。现在我们是全球第六,中国第三,这是业界的普遍认识。大众进来后,相信未来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郭萱还是可以上去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取决于你做什么。对郭萱来说,我们有基础、有能力,也一定会抓住现在的机会。在刚刚结束的8月份,郭萱高科以1.885亿瓦时的装机量位列国内单一供应商第五位
在经历了与大众集团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后,郭萱高科也在以自己的步伐前行。在2020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期间,合富郭萱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许接受了包括第一电气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在谈到与公众的合作时,许认为高科要“靠山吃山”,抓住机遇。“如果郭萱的电池不能安装在大众的车上,这是郭萱高科的失败,也是大众的失败,所以双方都会努力把事情做好。”许对说道。
以下为专访实录:(不改变嘉宾初衷,第一电气已做校对删除)媒体:你对811电池怎么看?行业是否应该在这方面放慢脚步?许:目前市场上出现一些安全事故,说明811的安全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清华大学的安全研发团队也没有足够的数据证明811本身已经解决了安全问题。因为以前是市场导向,企业已经发展起来了,发展起来了就推向市场,所以现实上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在这个前提下,放慢脚步,退一步是明智的选择。因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是高能量密度、长周期、低成本,但前提必须是安全。更别说电动车产品对人的生活负责,对整个行业的信心都有影响。如果总是出现安全事故,会对整个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降低能量密度或者降级对安全是有好处的,这是肯定的,等真的成熟了再大批量推到车上。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媒体:目前郭萱一直以磷酸亚铁锂为路线。后期会调整吗?公众给郭萱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许:大众跟高科谈了很久,最后从谈恋爱到结婚。现在是投资后逐渐整合,资金慢慢就过来了。技术上讲,讲了很久了。一开始大众也就三元,不接受磷酸亚铁锂的技术路线。磷酸亚铁锂在三四年前是低端的代名词,因为天花板和能量密度的概念,在乘用车上用不了。但是,我们在不断地打破所谓的天花板。当(电池)的能量密度从2009年的90wh/kg增加到120、130和150wh/kg时,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触及天花板。后来到了160,170,180。去年是190Wh/kg,今年目标测试是210Wh/kg,说明磷酸亚铁锂是可以实现的。所以现在大众已经接受了磷酸亚铁锂。还有一个前提是大众要配合我们,比如真正的市场化,资源保障,最后的价格控制能力,特别是以后没有国家补贴,怎么保障真正的市场化?再说三元材料,钴资源的稀缺性,价格肯定会涨,最后不可控。后来他们发现这真的是个大问题。能量密度建成后磷酸亚铁锂资源丰富,现在磷酸亚铁锂中的价格很低,未来可以以很低的价格做出产品。这样可以保证能量密度可以重新构建,循环寿命好,安全,质量好,所以大众接受了磷酸亚铁锂。前段时间特斯拉说没有钴就是磷酸亚铁锂,大众叫我们赶紧。本来是被动的,现在变主动了。因为大众不仅控股郭萱,还有江淮大众,都有明确的规划,包括磷酸亚铁锂的,当然还有三元的,对电池的各种要求,包括装机量也很明确。大众的概念是平台化。一个平台可以有不同的外壳、各种型号和一个平台,使用标准模块,包括390和590。主要产品是软包,因为软包能量密度高,大众经过各种比较后选择,有其优势,尤其是能量密度。这就是电池的问题。与大众合作后,对郭萱高科的帮助显而易见,我们追求1+1 >;2.他利用我们的电池生产基地、经验、研发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我们看重的是大众汽车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有很强的R&D、控制和生产能力、合规性等。,除了品牌实力。我们不是汽车公司,也不是电池厂。三年内,董事长李震仍将是实际控制人。即使大众后期持股,也不会影响目前所有的产品和市场格局。供应中国的BAIC和JAC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现在会更好,因为有大众做后盾。这段时间我们真的觉得很有帮助。这期间因为观念和理念的不同,也有一些碰撞和冲突。大众入驻后,与郭萱高科共同组建了投后整合团队,并遴选了一批R&D专家组件R&D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最终进入大众工业体系。因为即使合资之后,用你的电池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达不到指标要求,也不要选。进入供应链体系是第一关。我们制定了明确的目标,有哪些问题,如何改进。一步一步,我们会把红灯项目变成黄灯项目,最后变成绿灯项目。满足所有要求后,进入指定提名,然后讨论配套产品。如果产品真的做的很好,扩大量是一个很规范的操作。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体验。大众的开发周期非常规范。任何汽车的开发周期都是两三年,所以慢工出细活。所以我深深地意识到,这将促使我们大大提高。真正进入他的体系后,我们会做好质量保证,因为经过这么多的磨合和整合,帮助我们提高,也迫使我们提高,有这样的效果。目前我们在开发的圆柱形和方形产品都很正常,包括一些国际客户对接的产品,加上软袋等产品。目前,MEB平台采用标准化设计,适用于软包装产品。媒体:郭萱高科能否详细说明其未来的产能规划?最近有公司表示,材料的供应会影响电动车的推广。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许:大众的计划在网上是公开的。说到2025年150万辆电动汽车,我们的目标是2025年达到100GWh/h,以匹配产业发展的电池需求。一般来说,大众投资我们26%的股份,11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87亿元。公告显示,电池16GWh,正极材料3万吨。目前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期间进行了场地、工厂建设资质、布局方案的确认等前期准备工作。因为前期研发做了两三年,所有测试数据都很好,很基础。按照这样的目标,首先要建设16GWh的电池生产线,同时建设配套的3万吨三元正极材料生产线。自产材料受到公平对待。什么是公平待遇?公平处理是指所有样品必须按照与采购材料相同的验证进度、样品验证时间和指标要求进行开发,然后才能在公共电池中使用。这种严谨的精神不能含糊,也不能马虎。这说明大众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素质一定有其原因。大众非常关注上游材料的供应,因为为了让这个行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讲的时候他一直在看我们材料的能力。材料分为几个能力:材料研发能力,我们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材料研究所,有200-300人,包括十几个博士,这是我们研究所比较强大的阵容,研究三元材料,磷酸亚铁锂材料,前驱体,电解质,隔膜,硅负极等等;材料产能,我们材料也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在庐江有材料生产基地,包括三元材料3万吨,从研发到生产全布局;控制资源的能力只能控制产量、质量和成本的稳定性。我们三元前驱和曹妃甸、中冶、比亚迪都有合资,这样三元材料的原料就可以控制了。另外,我们也在考虑继续布局锂资源,主要在西部,现在正在调研;同时也在海外谈,让一些关键的上游矿产资源基本掌握在自己手里。媒体:近年来,能量密度增长非常迅速。郭萱高科在CTP方面有哪些技术创新?许:这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所有人都转向了锂铁。如何提高能量密度,首先是单体。我们是行业最高的,产业化会190Wh/kg。今年的样品将是210Wh/kg。首先,我们必须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关键是成组技术。其实重要的是整个电池组的能量密度。有限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电力并提供更多的能量。而磷酸亚铁锂只是做好了单体电池,如果系统达不到要求,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CTP是在分组的过程中降低模块零件的能量密度,空间利用率很高,但缺点是电池的一致性很高,最大的问题是梯级利用和售后维护比较麻烦,所以有利有弊。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是做成内部有效空间,像刀片一样放在一条条里。这些都是提高能量密度的好主意。然而,也有不利之处。如果只有一两个产品方便,但是汽车厂商很多,每个汽车厂商的要求都不一样,比如长、宽、高的要求不一样,这就很麻烦了。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涉及到生产线的改造,难度很大。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项技术是JTM。一般制造流程是从卷芯到电芯再到模块再到系统。j是卷芯,M是模块,JTM是把卷芯直接放在模块里,一次完成生产。这种工艺非常简单,成本低,制造工艺简单,易于形成标准化,无论是采取流行的MEB平台还是适度灵活的大模块概念,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就像变形金刚一样,基本上95%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刀片电池的水平,我们也可以达到它们的能量密度,殊途同归。有一个有什么好处?是标准化。上次工信部来调研电池的梯级利用和回收,特别是磷酸铁锂电池。后面还有很长的循环寿命,只是能量密度低了一点,还有很高的残值。所以这部分要逐步利用,最后要回收资源。特别是对于楼梯的利用,标准化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把可以标准化的产品引向了。工信部说“我们支持你的干法”。如果模块能够标准化,可以更好地用于储能和低速电动车。只有标准化才能让后面的事情变得简单。所以我们提倡标准化,工信部非常支持。我们走的这条路线有自己的优势,因为能量密度可以做到,功率也可以做到,尤其是体积利用率。刀片电池最大的优势就是体积利用率很高,我们也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然后实现标准化,综合利弊。目前我们走的就是这条技术路线。媒体:动力电池方面,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被拉下,日韩动力电池公司挤进前三。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许:关于电池企业的市场变化,行业趋势是会有重新洗牌。国内原来的140-150家电池厂,今年逐渐变成了70-80家,30-40家。估计最近三到五年电池厂不会超过10家,会有一定的集中度。国外电池厂不多,好的也就那么几家。几年前,我们画了一个圈。外企没进来的时候,全中国的人都来抢,但是补贴马上没了,就要靠市场说话了。现在特斯拉进来了,电池厂商不管是三星还是LG,都会逐渐有一些配套设施。所以会有……这种模式会有一些变化。然而,我们不能害怕竞争。当我们软弱时,我们受到国家的保护。我们变强了,就要和敌人正面作战,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质量,成本,服务。现在我们还是有很大优势的,虽然短时间内有一些变化。特斯拉已经配备了国产电池,郭萱也有与特斯拉和合资高端品牌合作的计划。但目前要做好与大众的合作,靠山吃山。如果郭萱的电池不能安装在大众的车上,那就是郭萱高科的失败,也是大众的失败,所以双方都会努力把事情做好。大众汽车计划到2025年在中国市场上投放150万辆纯电动汽车,这需要100GWh的电池。郭萱的当务之急是把这一块做得最好、最好,因为这是国内的市场。从10%到20%、30%、50%是不够的,那么郭萱的地位可以继续上升。现在我们是全球第六,中国第三,这是业界的普遍认识。大众进来后,相信未来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郭萱还是可以上去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取决于你做什么。对郭萱来说,我们有基础、有能力,也一定会抓住现在的机会。
图片来自“特定授权”9月17日,LG化学召开董事会会议通过了拆分其动力电池业务的决议。根据规划,该公司计划在今年12月份将汽车电池业务分拆,并成立一家新的公司。
1900/1/1 0:00:00丘吉尔曾说,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作为二战时期的“雅尔塔三巨头”之一,他凭借智慧和幽默让英国得到了美军的援助,在被德军切断所有资源、几近山穷水尽的危急时刻,上演了教科书级别转危为安的一幕。
1900/1/1 0:00:00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伊兰特家族在北京现代的体系中一直是销量层面上的绝对保证。
1900/1/1 0:00:00站在2020年肩头,一个全新十五年长远规划的开局之年即将开启。2019年12月3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1900/1/1 0:00:00TechWeb9月18日消息,上交所科创板对外发布吉利汽车问询回复,吉利汽车就六方面27个问题进行了回复。
1900/1/1 0:00:00备受关注的恒大汽车再传重磅进展。恒大汽车在港发布公告称,建议发行人民币股份及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