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ICT、无人机、互联网三大巨头很少在同一赛道上相聚的时候,一个好故事的开始就开始了。
今年的上海车展不太热闹,从华为的撒网狂飙,到百度的冲锋陷阵,再到DJI的突然背后捅刀子。
原本专注于主航道的企业,一夜之间似乎对智能汽车产生了兴趣,纷纷调转船头进入收割。
发布会前,华为举办了ADS自驾媒体试驾活动和HI新品发布会,期间首款搭载ADS的量产车型Polar Fox也迎来了首秀。
在华为接连落下重磅消息的同时,无人机行业巨头DJI在车展期间正式发布了其智能驾驶业务品牌——DJI车辆。
同时,百度Apollo也首次以独立参展商的身份参加上海车展,并在车展前夕举办了ANP试乘体验活动。
智能汽车似乎已经站在了风口浪尖上。风口之上,华为、百度、DJI的同频动作也让业界讨论不休。三类公司,三种玩法,谁能赢得智能汽车未来的沉浮?
战争为什么会开始?
如今智能车赛道火热,格局未定,跨界新势力频频打头阵。
其中,百度、华为、DJI在汽车领域的定位、产品矩阵、商业模式等各有交集。
当我们在狭路相逢时,一场较量是不可避免的。
从定位上看,华为和DJI车辆更接近。华为要做汽车的增量零部件供应商,DJI汽车也立志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一流供应商。
两家公司定位相近,都有丰富的供应链和硬件量产经验,双方推出的产品重合率也较高。
目前,与华为相比,2016年启动自动驾驶项目的DJI进入市场稍晚,产品矩阵略显不丰富。
目前DJI已经推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如视觉感知传感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驾驶行为识别预警系统、激光雷达、卫星导航系统、高精地图等核心部件,华为基本都有竞品。
而华为涉足的其他领域,比如智能驾驶舱、发电、云计算,目前DJI车辆还没有触及。
就产品阵容而言,推出了“乐高式汽车智能解决方案”,可以灵活组装智能汽车、智能客舱、智能地图、智能云四大系列产品的百度Apollo,与华为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大。
华为2020年正式发布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不仅集成了智能驾驶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车云五大业务板块,还包含全新的计算和通信架构,以及lidar、AR-HUD等全套智能组件,从而形成全栈智能解决方案。
所谓的HI,Huawei Inside,其实是华为针对汽车行业推出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Huawei Inside mode的本质是从整车定义出发,通过联合设计、联合开发,整合华为和车企的团队。
在这种模式下,华为将在整车中使用其所有部件,而车厂将充分发挥车辆定义、建模和制造的能力,共同打造一款新车。
同时,王军也指出,华为的全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必须用于品牌HI。
也就是说,未来车企要想利用HI的品牌号召力进一步提高智能汽车的销量,就必须采用华为包括软件、算法、硬件等自研组件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其他有类似竞品的供应商将被排除在外。
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Inside其实是一种独家的商业合作模式。
一旦HI品牌成名,以开放、灵活组装为卖点的百度Apollo,产品阵容尚可的DJI汽车,都将与华为正面交锋。
三极之战,各有胜算。
总的来说,明喻……定位、高重合率的产品、独家的商业模式,大大增加了原本分属不同行业的百度、华为、DJI三大巨头在智能汽车领域正面交锋的可能性。
而且无论是在母公司的资源和技术积累上,还是在智能驾驶的软硬件上,都是目前国内比较有实力的玩家。
先说百度。
百度作为一家互联网领域起家的公司,在数据、软件、流量入口、用户生态等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一点无需赘述。
更重要的是,从2013年开始研究自动驾驶技术的百度,是国内最早涉足自动驾驶的公司之一。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积累,尤其是在路测数据方面,比其他跨界选手更深厚。
据此前媒体报道,百度Apollo测试车队早已达到500辆。
在如此规模的测试车队支持下,百度Apollo的累计路测里程自然在全国名列前茅。
今年上海车展首日,百度集团高级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总经理李振宇透露,目前,Apollo自动驾驶模拟测试里程已超过10亿公里,L4自动驾驶累计测试里程也已超过1000万公里。百度成为全球唯一一家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1000万公里的中国企业。
更多的测试里程意味着更多的道路数据,也就意味着在这些海量数据的反馈下,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有很大的机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外界对百度自动驾驶技术的信心来源于此,这也是百度的优势之一。
此外,今年进入造车行列的百度,也将通过自主品牌的智能汽车,最大限度地发挥Apollo的潜力。同时,其硬件量产和供应链积累不足的短板也有望通过造车来弥补。
再说说华为。
同样在2013年,华为开始正式布局汽车领域,但最初瞄准的是车联网业务。
即使在2018年,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战略仍在以“车联网”的名义推进。当年4月,华为在一份战略文件中明确车联网是其战略重点,提出要将车联网业务运营到全球顶尖。
表面上看,与一开始就选择切入自动驾驶领域的百度相比,华为的起步略显滞后。
但华为作为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供应领域的巨头,在技术、硬件量产、供应链等方面都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资源,在研发和人才储备方面一直投入巨大。
有媒体曾披露,早在2016年,华为车联网创新中心就开始面向多所高校招聘智能驾驶、动力电池系统开发、电机驱动等领域的岗位。据说当时华为已经围绕汽车业务开展校园招聘至少三年了。
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华为透露,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R&D投资将达到10亿美元,R&D团队将达到5000人,其中自动驾驶团队超过2000人。
从最近的HI新品发布会来看,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成果不仅数不胜数,而且软硬件齐全,横跨多个不同的产品领域,性能也毫不逊色。
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就像一个没有明显短板的木桶。在三极之战中,无论是对抗软件占优的百度,还是对抗产品种类较少的DJI,都可以使出浑身解数攻击对方。
至于DJI车辆,也可以利用DJI在无人机原创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供应链资源,为其智能汽车业务背书。
众所周知,DJI是国内乃至全球无人机巨头。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年10月的数据,DJI的产品已经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全球民用无人机企业中排名第一。在图像识别、感知算法、导航定位、控制模块等算法应用和硬件量产方面有数百万的经验……、摄像头等核心技术和部件。
无人机和智能汽车看似毫无关系,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却高度相似。尤其在智能驾驶上,两者的技术核心都离不开感知、定位、决策、控制等等。
在DJI看来,无人机和智能驾驶其实都属于空间智能的范畴。把积累的视觉感知算法、多传感器融合、定位、避障、飞行控制等无人机相关技术转移到汽车上,并不是太难。
随着空间智能技术的积累,DJI以视觉感知为核心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可以大大降低对GNSS、高精地图和V2X的依赖。这也意味着DJI可以在其他两家之前进一步控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价格优势。
面对同样拥有硬件量产资源的华为,成立于2006年、拥有十余年硬件研发和量产经验的DJI并非没有胜算;DJI多年来对视觉感知、飞行控制等算法的自主研发,也让其有信心与百度抗衡。
标签
现阶段,期望值不断上升的智能汽车赛道也在不断变化。
很多已经在其他领域深耕的公司都渴望跨界,比如OPPO,360等等,曾经出来进军智能汽车领域。
只是与最新进入者相比,百度、华为、DJI在智能汽车业务上的技术积累和资源构成更为成熟,其跨界逻辑也更为合理。
这三家公司在定位、产品矩阵、商业模式上都有一定的交集和冲突。另外,他们都擅长对方的实力,各自都有一定的胜算。
长此以往,这种三极之争几乎不可避免,形势会越来越激烈。
到时候,战争结束,结局究竟是一点天下,三足鼎立,还是寡头垄断,一家独大,我们拭目以待。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当ICT、无人机、互联网三大巨头很少在同一赛道上相聚的时候,一个好故事的开始就开始了。
今年的上海车展不太热闹,从华为的撒网狂飙,到百度的冲锋陷阵,再到DJI的突然背后捅刀子。
原本专注于主航道的企业,一夜之间似乎对智能汽车产生了兴趣,纷纷调转船头进入收割。
发布会前,华为举办了ADS自驾媒体试驾活动和HI新品发布会,期间首款搭载ADS的量产车型Polar Fox也迎来了首秀。
在华为接连落下重磅消息的同时,无人机行业巨头DJI在车展期间正式发布了其智能驾驶业务品牌——DJI车辆。
同时,百度Apollo也首次以独立参展商的身份参加上海车展,并在车展前夕举办了ANP试乘体验活动。
智能汽车似乎已经站在了风口浪尖上。风口之上,华为、百度、DJI的同频动作也让业界讨论不休。三类公司,三种玩法,谁能赢得智能汽车未来的沉浮?
战争为什么会开始?
如今智能车赛道火热,格局未定,跨界新势力频频打头阵。
其中,百度、华为、DJI在汽车领域的定位、产品矩阵、商业模式等各有交集。
当我们在狭路相逢时,一场较量是不可避免的。
从定位上看,华为和DJI车辆更接近。华为要做汽车的增量零部件供应商,DJI汽车也立志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一流供应商。
两家公司定位相近,都有丰富的供应链和硬件量产经验,双方推出的产品重合率也较高。
目前,与华为相比,2016年启动自动驾驶项目的DJI进入市场稍晚,产品矩阵略显不丰富。
目前DJI已经推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如视觉感知传感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驾驶行为识别预警系统、激光雷达、卫星导航系统、高精地图等核心部件,华为基本都有竞品。
而华为涉足的其他领域,比如智能驾驶舱、发电、云计算,目前DJI车辆还没有触及。
就产品阵容而言,推出了“乐高式汽车智能解决方案”,可以灵活组装智能汽车、智能客舱、智能地图、智能云四大系列产品的百度Apollo,与华为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大。
华为2020年正式发布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不仅集成了智能驾驶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车云五大业务板块,还包含全新的计算和通信架构,以及lidar、AR-HUD等全套智能组件,从而形成全栈智能解决方案。
所谓的HI,华为Inside,其实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introde……华为为汽车行业所做的ed。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Huawei Inside mode的本质是从整车定义出发,通过联合设计、联合开发,整合华为和车企的团队。
在这种模式下,华为将在整车中使用其所有部件,而车厂将充分发挥车辆定义、建模和制造的能力,共同打造一款新车。
同时,王军也指出,华为的全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必须用于品牌HI。
也就是说,未来车企要想利用HI的品牌号召力进一步提高智能汽车的销量,就必须采用华为包括软件、算法、硬件等自研组件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其他有类似竞品的供应商将被排除在外。
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Inside其实是一种独家的商业合作模式。
一旦HI品牌成名,以开放、灵活组装为卖点的百度Apollo,产品阵容尚可的DJI汽车,都将与华为正面交锋。
三极之战,各有胜算。
整体来看,相似的定位,高重合率的产品,独家的商业模式,大大增加了原本分属不同行业的百度、华为、DJI三大巨头在智能汽车领域正面交锋的可能性。
而且无论是在母公司的资源和技术积累上,还是在智能驾驶的软硬件上,都是目前国内比较有实力的玩家。
先说百度。
百度作为一家互联网领域起家的公司,在数据、软件、流量入口、用户生态等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一点无需赘述。
更重要的是,从2013年开始研究自动驾驶技术的百度,是国内最早涉足自动驾驶的公司之一。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积累,尤其是在路测数据方面,比其他跨界选手更深厚。
据此前媒体报道,百度Apollo测试车队早已达到500辆。
在如此规模的测试车队支持下,百度Apollo的累计路测里程自然在全国名列前茅。
今年上海车展首日,百度集团高级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总经理李振宇透露,目前,Apollo自动驾驶模拟测试里程已超过10亿公里,L4自动驾驶累计测试里程也已超过1000万公里。百度成为全球唯一一家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1000万公里的中国企业。
更多的测试里程意味着更多的道路数据,也就意味着在这些海量数据的反馈下,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有很大的机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外界对百度自动驾驶技术的信心来源于此,这也是百度的优势之一。
此外,今年进入造车行列的百度,也将通过自主品牌的智能汽车,最大限度地发挥Apollo的潜力。同时,其硬件量产和供应链积累不足的短板也有望通过造车来弥补。
再说说华为。
同样在2013年,华为开始正式布局汽车领域,但最初瞄准的是车联网业务。
即使在2018年,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战略仍在以“车联网”的名义推进。当年4月,华为在一份战略文件中明确车联网是其战略重点,提出要将车联网业务运营到全球顶尖。
表面上看,与一开始就选择切入自动驾驶领域的百度相比,华为的起步略显滞后。
但华为作为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供应领域的巨头,在技术、硬件量产、供应链等方面都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资源,在研发和人才储备方面一直投入巨大。
有媒体曾披露,早在2016年,华为车联网创新中心就开始面向多所高校招聘智能驾驶、动力电池系统开发、电机驱动等领域的岗位。据说当时华为已经围绕汽车业务开展了至少三年的校园招聘……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华为透露,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R&D投资将达到10亿美元,R&D团队将达到5000人,其中自动驾驶团队超过2000人。
从最近的HI新品发布会来看,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成果不仅数不胜数,而且软硬件齐全,横跨多个不同的产品领域,性能也毫不逊色。
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就像一个没有明显短板的木桶。在三极之战中,无论是对抗软件占优的百度,还是对抗产品种类较少的DJI,都可以使出浑身解数攻击对方。
至于DJI车辆,也可以利用DJI在无人机原创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供应链资源,为其智能汽车业务背书。
众所周知,DJI是国内乃至全球无人机巨头。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年10月的数据,DJI的产品已经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全球民用无人机企业中排名第一。在图像识别、感知算法、导航定位、控制模块、摄像头等核心技术和元器件方面拥有百万级的算法应用和硬件量产经验。
无人机和智能汽车看似毫无关系,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却高度相似。尤其在智能驾驶上,两者的技术核心都离不开感知、定位、决策、控制等等。
在DJI看来,无人机和智能驾驶其实都属于空间智能的范畴。把积累的视觉感知算法、多传感器融合、定位、避障、飞行控制等无人机相关技术转移到汽车上,并不是太难。
随着空间智能技术的积累,DJI以视觉感知为核心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可以大大降低对GNSS、高精地图和V2X的依赖。这也意味着DJI可以在其他两家之前进一步控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价格优势。
面对同样拥有硬件量产资源的华为,成立于2006年、拥有十余年硬件研发和量产经验的DJI并非没有胜算;DJI多年来对视觉感知、飞行控制等算法的自主研发,也让其有信心与百度抗衡。
标签
现阶段,期望值不断上升的智能汽车赛道也在不断变化。
很多已经在其他领域深耕的公司都渴望跨界,比如OPPO,360等等,曾经出来进军智能汽车领域。
只是与最新进入者相比,百度、华为、DJI在智能汽车业务上的技术积累和资源构成更为成熟,其跨界逻辑也更为合理。
这三家公司在定位、产品矩阵、商业模式上都有一定的交集和冲突。另外,他们都擅长对方的实力,各自都有一定的胜算。
长此以往,这种三极之争几乎不可避免,形势会越来越激烈。
到时候,战争结束,结局究竟是一点天下,三足鼎立,还是寡头垄断,一家独大,我们拭目以待。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标签:DS
“MINIEV彻底告别上海。”这是近几天宏光MINIEV论坛里各路车友粉丝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本田最近新申请的高科技汽车设计专利被公布,其中包括一扇巨大的鸥翼门、一个机器人手臂、可伸缩的侧边踏板以及可集成至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旋转座椅。
1900/1/1 0:00:00日前,比亚迪公布4月销量情况。数据显示,4月份,该公司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5662辆,同比增长9748。
1900/1/1 0:00:00天际汽车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将围绕“智能车生活”主题,共同打造“人车家生活圈”的全场景智能出行生态,把车主用车过程中的支付、购物、娱乐等需求转移至车内场景。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以色列初创公司EVRMotors推出了一种基于专利拓补结构的新型电机,称作TSRF(梯形定子径向磁通)。
1900/1/1 0:00:005月7日下午福特中国电动车事业部首席运营官、MustangMachE电动车负责人朱江向智驾网确认其已离职,对于有消息称其下一站可能加盟小米汽车或集度汽车。朱江表示,将先休息一断时间。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