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图森敲响了未来自动驾驶公司上市的第一声钟声后,自动驾驶卡车仿佛一夜之间迎来了量产潮。
图森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未来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计划。今年3月23日,途胜未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IPO招股书时,再次明确了与卡车制造商Navistar-2024合作的L4级自动驾驶卡车量产时间。
由主机厂发起的另一家自动驾驶公司智途科技的量产计划更快。经过与一汽解放三年的艰苦研发,去年发布了L3级自动驾驶重卡J7。经过一系列测试和验证,J7计划于2021年正式量产上市。
此外,包括赢车科技、思迪之家在内的玩家也展示了实车。
今年3月,Won Tech发布了量产的自动驾驶系统,并将其命名为“轩辕”。同时,由赢泰科技、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联合研发的两款L3重卡也亮相。
混车科技表示,这两款L3重卡今年年底可以量产交付,未来可以通过OTA升级为L4。
西递智家和东风刘琦在今年6月联合发布了两款无人驾驶产品,拖拉机T7-Cross和园区物流车M3-Pro。
各种力量轮番登台,从梦想走向现实。自动驾驶卡车是第一个登上自动驾驶珠峰的自然人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当自动驾驶卡车公司谈论“量产”的时候,它到底在谈论什么?
自动驾驶卡车统称“量产”。吹的是哪股“风”?
商业和科技领域事故不多,自动驾驶卡车量产肯定有原因。
加速量产的第一推动力来自资本。确切的说,资本催熟的自动驾驶卡车商业模式需要量产。
我们来看看途胜未来的招股书。有两种盈利模式:
一种是以“订阅费”的形式为物流企业提供自动驾驶服务。
物流企业先支付一定费用对货车进行智能改装,然后以0.35美元/英里的价格向未来图森购买TuSimple Path的自动驾驶服务。
从物流企业的角度来看,之前花在司机身上的人力成本大约是0.75-0.85美元/英里,如果一辆卡车一年行驶20万英里,可以节省9.5万美元。
这也意味着物流企业可以在一年内收回将传统货车改装成自动驾驶货车的硬件成本。
二是以1.45美元/英里的价格直接向托运人提供运输服务。
美国传统的运费是每英里1.7美元。在这种模式下,托运人每10万英里可以节省大约2.5万美元,预计每英里可以节省10-15%的费用。
暂且抛开自动驾驶卡车的维护、折旧等运营费用不谈。要理解途胜未来的两种商业模式,规模是第一要素,形成规模的前提是量产。
图森未来的联合创始人陈墨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接受《晚邮报》专访时,他说:“...如果不能去量产,就没有机会”。
途胜未来联合创始人兼CTO侯小弟将这种模式的盈亏平衡点固定在5000辆可运营的自动驾驶卡车。
途胜未来招股书显示,目前已获得10家物流客户共计5700份预订单,成为途胜未来启动上市的关键条件。
智加科技的商业模式类似于未来的途胜。在预购订单方面,智加科技的市场前景更加令人兴奋,声称已经获得了超过1万辆自动驾驶卡车的订单。
在资本力量的驱动下,这类以运营为主要业务之一的公司需要量产自动驾驶卡车,以构成商业模式的闭环。
国家政策对行业的推动力不容忽视。
无论是“交通强国”或“新基础设施”战略,还是11部委联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这些纲领性政策都从宏观层面为自动驾驶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而c……明确行业的发展方向。在更细粒度的落地场景中,“十四五”和“双碳”战略对于自动驾驶的“量产”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我们来看看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与前几年相比,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突出了技术创新的方向感和关键行业的重要性。
比如在产业升级方面,“十四五”要以实体经济为重点。
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产业基础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成为主要任务,工业和制造业也因此凸显。
在“双碳”目标中,工业和制造业的责任也很重,减碳减碳成为企业经营中不可忽视的指标。
在十五计划和“双碳”目标的交汇点,工业园区和制造园区的物流运作已经精细化,成为产业升级中与生产过程相关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在工信部今年5月发布的“5G+工业互联网”十大应用场景和五大重点行业中,厂区智能物流已被专门列入十大创新发展一般典型场景。
政策驱动的这部分市场有多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22000个工业园区和制造业园区。在封闭园区场景下,仓库与车间之间存在大量短距离、高频次的货物转运需求,园区物流车辆需求超过60万辆。在安全、高效、绿色交通的要求下,园区智能无人物流车市场规模过万亿。
必须明确,这是国家意志下的政策出路,这部分市场需求是不能打折扣的硬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不难理解自动驾驶公司量产的速度了。
第三个可以说明的驱动因素是技术的成熟,即经过多年的研究和验证,自动驾驶技术,尤其是自动驾驶卡车,已经到了量产的临界点。
比如途胜,未来在感知算法、控制决策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技术积累。其招股说明书总结了1000米传感范围、35秒规划视野、精度在5厘米以内的高清(HD)地图、集成L4自主半挂卡车设计套件和完全冗余传感器的组件等技术能力,作为途胜未来半挂特种技术的标志。
再比如,2018年,西递智家还实现了重型卡车高速自动驾驶速度超过100 km/h,完成了自适应跟车、自动泊车、自动掉头、中速自动避障、多车道变道等功能。其研发的自动驾驶重型卡车,无论从功能还是形态上,都非常接近一个完整的产品。
通过在不同车载载体上的落地,Sidi的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按照技术研发的进程,“量产”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如何定义自动驾驶复杂的「量产」?
此时,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这一波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是否和我们传统认知中的一样?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量产车是指面向公众公开发行的车辆。有一个国际标准是量产车必须达到50辆才能称为量产。
在汽车行业,福特被认为是汽车量产的鼻祖。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时,年产量只有1700多辆。然而,福特在1915年建成了汽车工业的第一条生产线,通过大规模采购和标准化流程,在T型车上实现了单一产品的批量生产。那时候一分钟可以生产一辆车。到1916年,T型车的累计量产达到了……8万辆。
可以注意到,大批量生产的实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标准化。在生产节奏被严格限制的背景下,从零部件之间的组装,到集成零部件组成的模块之间的组装,再到平台化生产,汽车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大批量生产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标准。只要是在街上跑的车,就一定是量产车。
根据汽车量产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即传统汽车量产的前置要求更多体现在机械硬件上,即各种零部件、装配技术和工艺的标准化,进而形成某款车型产品的功能和体验的一致性。
目前,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模式”大概有两种:
采用后装方案。
车还是从生产线上下来的量产车,然后把传统车的软硬件以自动驾驶套件的形式进行改装。因为也能形成标准化操作,所以也算是量产的擦边球。
和传统量产车一样,由自动驾驶公司和主机厂合作,通过生产线预组装生产。
受限于市场需求,这类自动驾驶量产车产量不高。虽然已经达到了业界普遍认可的50辆量产的分界线,但相比传统汽车几万辆,甚至几十万辆、上百万辆的产量,自动驾驶卡车的产量仍然不够。
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之所以不同于传统汽车,是因为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不仅仅是硬件的堆砌,还有软件的适配以及软硬件耦合等工艺流程的标准化。
这部分对于汽车量产制造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恰恰是行业对于自动驾驶汽车需要继续探索的重点之一。
首先,成熟可靠的自动驾驶系统是首要条件,无论是组装前量产还是组装后量产。
众所周知,在自动驾驶时代,软件将定义汽车。自动驾驶系统作为汽车软件的中心,是自动驾驶汽车的灵魂,正如SAIC董事长陈虹所描述的,它包括感知与定位、规划与决策、车辆控制、故障管理与响应、功能安全等诸多能力。
只有自动驾驶系统与线控底盘相耦合,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才算前置条件。
现阶段虽然没有判断自动驾驶系统成熟度和可靠性的标准,但是通过自动驾驶公司和主机厂的合作,我们可以大致分析出这家公司自动系统的能力。毕竟主机厂的线控底盘是自动驾驶行业的“稀缺资源”,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主机厂往往会“等价”,选择技术能力强的合作。
比如,混车科技锁定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智加科技锁定一汽解放;西递智家先后与比亚迪、江铃、东风刘琦等主机厂就L4级园区物流车达成合作。
其次,自动驾驶量产车要想成功,产品的安全是决定生死的红线,这就要求自动驾驶量产车和传统汽车一样,不仅在硬件上有安全冗余,在软件上也有同样的冗余。
传统汽车的安全冗余大多设计在硬件层面,比如定期保养,给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和耐用性留余量,给后备箱配备备胎等。
如何在软件上实现安全冗余,自动驾驶公司大多采用主备系统的方案。
例如,马车科技的“轩辕”设计了独立的安全管理系统,可以在20ms内自动检测和处理2000多种问题,实现软件的多路可用和主备系统的智能切换。
再比如思迪之家。除了自动驾驶主系统可以管理部分功能故障的安全,还设计了独立的主动安全系统,防止盲点和自动驾驶方向的风险。同时还设置多个车载急停设备和远程监控停车,提供底线安全保障。
最后,自动驾驶量产车还需要具备快速部署和开箱即用的能力。
我们所知道的从4S商店购买的量产车,只要有足够的燃料,就可以随时上路行驶。但现阶段自动驾驶落地需要很多外部条件的支持,比如与路侧传感设备的连接和通信,比如驾驶/工作区域高精度地图的采集和调配,以及驾驶/工作任务的分配和调度。
总之,要想开自动驾驶汽车,工程师们得忙上一阵子,这显然不是量产车应该有的样子。
另外,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比如智能工厂的运输需求很小,有的只需要1吨面包车,有的需要3吨、5吨、10吨...而有的需要20吨甚至50吨的拖车,而且车辆种类繁多。
在这一块,大部分厂商采用一套标准的车辆规划软件解决方案,适配并搭载多种车辆平台,满足智能工厂各种物料的运输需求,再配合一套快速调配系统,通过一些专用的工具软件,提高路网地图采集和制作的效率,从而整体提升自动驾驶卡车调配的速度。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量产”才能奔向自驾车星海?
文章写到这里的时候,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之路已经很顺利了,有市场,有技术,有量产解决方案,有客户买单(途胜未来,智加科技,宇车科技等。已经积累了大量预订单)。
这时候量产闭环最大的问题就出现了。我们可以上路了吗?
根据未来途胜登陆美国的经验,美国对于自动驾驶汽车在开放道路上行驶所给予的法律法规的容忍度很高。2024年图森第一批L4自动驾驶卡车交付时,在当地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几条特定路线上运营自动驾驶车队。
但在国内,自动驾驶卡车能否在近期获得上路许可并不那么乐观,于是以马车科技为代表的公司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先落地L3级自动驾驶卡车,通过技术进步帮助车队企业从“双驾”变为“单驾”。自从图森敲响了未来自动驾驶公司上市的第一声钟声后,自动驾驶卡车仿佛一夜之间迎来了量产潮。
图森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未来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计划。今年3月23日,途胜未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IPO招股书时,再次明确了与卡车制造商Navistar-2024合作的L4级自动驾驶卡车量产时间。
由主机厂发起的另一家自动驾驶公司智途科技的量产计划更快。经过三年的h……d与一汽解放研发,去年发布了L3级自动驾驶重卡J7。经过一系列测试和验证,J7计划于2021年正式量产上市。
此外,包括赢车科技、思迪之家在内的玩家也展示了实车。
今年3月,Won Tech发布了量产的自动驾驶系统,并将其命名为“轩辕”。同时,由赢泰科技、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联合研发的两款L3重卡也亮相。
混车科技表示,这两款L3重卡今年年底可以量产交付,未来可以通过OTA升级为L4。
西递智家和东风刘琦在今年6月联合发布了两款无人驾驶产品,拖拉机T7-Cross和园区物流车M3-Pro。
各种力量轮番登台,从梦想走向现实。自动驾驶卡车是第一个登上自动驾驶珠峰的自然人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当自动驾驶卡车公司谈论“量产”的时候,它到底在谈论什么?
自动驾驶卡车统称“量产”。吹的是哪股“风”?
商业和科技领域事故不多,自动驾驶卡车量产肯定有原因。
加速量产的第一推动力来自资本。确切的说,资本催熟的自动驾驶卡车商业模式需要量产。
我们来看看途胜未来的招股书。有两种盈利模式:
一种是以“订阅费”的形式为物流企业提供自动驾驶服务。
物流企业先支付一定费用对货车进行智能改装,然后以0.35美元/英里的价格向未来图森购买TuSimple Path的自动驾驶服务。
从物流企业的角度来看,之前花在司机身上的人力成本大约是0.75-0.85美元/英里,如果一辆卡车一年行驶20万英里,可以节省9.5万美元。
这也意味着物流企业可以在一年内收回将传统货车改装成自动驾驶货车的硬件成本。
二是以1.45美元/英里的价格直接向托运人提供运输服务。
美国传统的运费是每英里1.7美元。在这种模式下,托运人每10万英里可以节省大约2.5万美元,预计每英里可以节省10-15%的费用。
暂且抛开自动驾驶卡车的维护、折旧等运营费用不谈。要理解途胜未来的两种商业模式,规模是第一要素,形成规模的前提是量产。
图森未来的联合创始人陈墨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接受《晚邮报》专访时,他说:“...如果不能去量产,就没有机会”。
途胜未来联合创始人兼CTO侯小弟将这种模式的盈亏平衡点固定在5000辆可运营的自动驾驶卡车。
途胜未来招股书显示,目前已获得10家物流客户共计5700份预订单,成为途胜未来启动上市的关键条件。
智加科技的商业模式类似于未来的途胜。在预购订单方面,智加科技的市场前景更加令人兴奋,声称已经获得了超过1万辆自动驾驶卡车的订单。
在资本力量的驱动下,这类以运营为主要业务之一的公司需要量产自动驾驶卡车,以构成商业模式的闭环。
国家政策对行业的推动力不容忽视。
无论是“交通强国”或“新基础设施”战略,还是11部委联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这些纲领性政策都从宏观层面为自动驾驶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明确了行业的发展方向。在更细粒度的落地场景中,“十四五”和“双碳”战略对于自动驾驶的“量产”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我们来看看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与前几年相比,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突出了技术创新的方向感和重点行业的重要性。
比如在产业升级方面,“十四五”要以实体经济为重点。
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产业升级……基地和产业链的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以及核心竞争力成为主要任务,工业和制造业也因此凸显出来。
在“双碳”目标中,工业和制造业的责任也很重,减碳减碳成为企业经营中不可忽视的指标。
在十五计划和“双碳”目标的交汇点,工业园区和制造园区的物流运作已经精细化,成为产业升级中与生产过程相关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在工信部今年5月发布的“5G+工业互联网”十大应用场景和五大重点行业中,厂区智能物流已被专门列入十大创新发展一般典型场景。
政策驱动的这部分市场有多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22000个工业园区和制造业园区。在封闭园区场景下,仓库与车间之间存在大量短距离、高频次的货物转运需求,园区物流车辆需求超过60万辆。在安全、高效、绿色交通的要求下,园区智能无人物流车市场规模过万亿。
必须明确,这是国家意志下的政策出路,这部分市场需求是不能打折扣的硬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不难理解自动驾驶公司量产的速度了。
第三个可以说明的驱动因素是技术的成熟,即经过多年的研究和验证,自动驾驶技术,尤其是自动驾驶卡车,已经到了量产的临界点。
比如途胜,未来在感知算法、控制决策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技术积累。其招股说明书总结了1000米传感范围、35秒规划视野、精度在5厘米以内的高清(HD)地图、集成L4自主半挂卡车设计套件和完全冗余传感器的组件等技术能力,作为途胜未来半挂特种技术的标志。
再比如,2018年,西递智家还实现了重型卡车高速自动驾驶速度超过100 km/h,完成了自适应跟车、自动泊车、自动掉头、中速自动避障、多车道变道等功能。其研发的自动驾驶重型卡车,无论从功能还是形态上,都非常接近一个完整的产品。
通过在不同车载载体上的落地,Sidi的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按照技术研发的进程,“量产”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如何定义自动驾驶复杂的「量产」?
此时,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这一波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是否和我们传统认知中的一样?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量产车是指面向公众公开发行的车辆。有一个国际标准是量产车必须达到50辆才能称为量产。
在汽车行业,福特被认为是汽车量产的鼻祖。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时,年产量只有1700多辆。然而,福特在1915年建成了汽车工业的第一条生产线,通过大规模采购和标准化流程,在T型车上实现了单一产品的批量生产。那时候一分钟可以生产一辆车。到1916年,T型车累计量产达到58万辆。
可以注意到,大批量生产的实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标准化。在生产节奏被严格限制的背景下,从零部件之间的组装,到集成零部件组成的模块之间的组装,再到平台化生产,汽车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大批量生产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标准。只要是在街上跑的车,就一定是量产车。
根据汽车大规模生产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即传统a的先决条件……omobile量产更多体现在机械硬件上,即各种零部件、装配技术、工艺的标准化,进而形成某一型号产品的功能和体验的一致性。
目前,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模式”大概有两种:
采用后装方案。
车还是从生产线上下来的量产车,然后把传统车的软硬件以自动驾驶套件的形式进行改装。因为也能形成标准化操作,所以也算是量产的擦边球。
和传统量产车一样,由自动驾驶公司和主机厂合作,通过生产线预组装生产。
受限于市场需求,这类自动驾驶量产车产量不高。虽然已经达到了业界普遍认可的50辆量产的分界线,但相比传统汽车几万辆,甚至几十万辆、上百万辆的产量,自动驾驶卡车的产量仍然不够。
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之所以不同于传统汽车,是因为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不仅仅是硬件的堆砌,还有软件的适配以及软硬件耦合等工艺流程的标准化。
这部分对于汽车量产制造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恰恰是行业对于自动驾驶汽车需要继续探索的重点之一。
首先,成熟可靠的自动驾驶系统是首要条件,无论是组装前量产还是组装后量产。
众所周知,在自动驾驶时代,软件将定义汽车。自动驾驶系统作为汽车软件的中心,是自动驾驶汽车的灵魂,正如SAIC董事长陈虹所描述的,它包括感知与定位、规划与决策、车辆控制、故障管理与响应、功能安全等诸多能力。
只有自动驾驶系统与线控底盘相耦合,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才算前置条件。
现阶段虽然没有判断自动驾驶系统成熟度和可靠性的标准,但是通过自动驾驶公司和主机厂的合作,我们可以大致分析出这家公司自动系统的能力。毕竟主机厂的线控底盘是自动驾驶行业的“稀缺资源”,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主机厂往往会“等价”,选择技术能力强的合作。
比如,混车科技锁定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智加科技锁定一汽解放;西递智家先后与比亚迪、江铃、东风刘琦等主机厂就L4级园区物流车达成合作。
其次,自动驾驶量产车要想成功,产品的安全是决定生死的红线,这就要求自动驾驶量产车和传统汽车一样,不仅在硬件上有安全冗余,在软件上也有同样的冗余。
传统汽车的安全冗余大多设计在硬件层面,比如定期保养,给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和耐用性留余量,给后备箱配备备胎等。
如何在软件上实现安全冗余,自动驾驶公司大多采用主备系统的方案。
例如,马车科技的“轩辕”设计了独立的安全管理系统,可以在20ms内自动检测和处理2000多种问题,实现软件的多路可用和主备系统的智能切换。
再比如思迪之家。除了自动驾驶主系统可以管理部分功能故障的安全,还设计了独立的主动安全系统,防止盲点和自动驾驶方向的风险。同时还设置多个车载急停设备和远程监控停车,提供底线安全保障。
最后,自动驾驶量产车还需要具备快速部署和开箱即用的能力。
我们所知道的从4S商店购买的量产车,只要有足够的燃料,就可以随时上路行驶。但现阶段自动驾驶落地需要很多外部条件的支持,比如与路侧传感设备的连接和通信,比如驾驶/工作区域高精度地图的采集和调配,以及驾驶/工作任务的分配和调度。
总之,要想开自动驾驶汽车,工程师们得忙上一阵子,这显然不是量产车应该有的样子。
另外,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比如智能工厂的运输需求很小,有的只需要1吨面包车,有的需要3吨、5吨、10吨...而有的需要20吨甚至50吨的拖车,而且车辆种类繁多。
在这一块,大部分厂商采用一套标准的车辆规划软件解决方案,适配并搭载多种车辆平台,满足智能工厂各种物料的运输需求,再配合一套快速调配系统,通过一些专用的工具软件,提高路网地图采集和制作的效率,从而整体提升自动驾驶卡车调配的速度。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量产”才能奔向自驾车星海?
文章写到这里的时候,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之路已经很顺利了,有市场,有技术,有量产解决方案,有客户买单(途胜未来,智加科技,宇车科技等。已经积累了大量预订单)。
这时候量产闭环最大的问题就出现了。我们可以上路了吗?
根据未来途胜登陆美国的经验,美国对于自动驾驶汽车在开放道路上行驶所给予的法律法规的容忍度很高。2024年图森第一批L4自动驾驶卡车交付时,在当地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几条特定路线上运营自动驾驶车队。
但在国内,自动驾驶卡车能否在近期获得上路许可并不那么乐观,于是以马车科技为代表的公司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先落地L3级自动驾驶卡车,通过技术进步帮助车队企业从“双驾”变为“单驾”。这类玩家的想法是L3自动驾驶仪可以大大减轻驾驶员的工作量。本来一个司机开4个小时就需要轮换。在L3 autopilot下,一个司机在下班前开8个小时是可能的。
但也有人对这种运营模式提出了质疑。毕竟L3的法律定义还是很模糊的。
而且在真实的物流场景中,长途运输通常是两个人完成的。如何在自动驾驶系统和人工驾驶员之间分配驾驶任务也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科技和马的前提下……et都准备好了,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应该是基于对场景的深刻理解。
或许,在现阶段,自动驾驶卡车需要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找到应用,才能真正有价值的量产。
参考界面新闻:《对话智加科技中国区总经理:争做行业第一,现阶段量产成果最重要》
新浪财经:“亚马逊采购1000套自动卡车驾驶系统或入股智加科技”
连云智库:“赢车科技发布自动驾驶系统“轩辕”,2021年L3重卡量产元年”
新智家:《冲刺自动驾驶》全球第一股,途胜未来提交IPO招股书》LatePost:《对话途胜未来陈墨:无人驾驶不是欺诈行业》
21世纪经济报道:“总投资超千亿的陕煤榆林化工暂时停工,世界最大的在建煤化工项目被压。”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这类玩家的想法是L3自动驾驶仪可以大大减轻驾驶员的工作量。本来一个司机开4个小时就需要轮换。在L3 autopilot下,一个司机在下班前开8个小时是可能的。
但也有人对这种运营模式提出了质疑。毕竟L3的法律定义还是很模糊的。
而且在真实的物流场景中,长途运输通常是两个人完成的。如何在自动驾驶系统和人工驾驶员之间分配驾驶任务也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换句话说,在技术和市场都准备好的前提下,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要建立在对场景的深刻理解上。
或许,在现阶段,自动驾驶卡车需要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找到应用,才能真正有价值的量产。
参考界面新闻:《对话智加科技中国区总经理:争做行业第一,现阶段量产成果最重要》
新浪财经:“亚马逊采购1000套自动卡车驾驶系统或入股智加科技”
连云智库:“赢车科技发布自动驾驶系统“轩辕”,2021年L3重卡量产元年”
新智家:《冲刺自动驾驶》全球第一股,途胜未来提交IPO招股书》LatePost:《对话途胜未来陈墨:无人驾驶不是欺诈行业》
21世纪经济报道:“总投资超千亿的陕煤榆林化工暂时停工,世界最大的在建煤化工项目被压。”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蔚来要更新75度电池的事情有了最新的进展。目前得知的消息是,75度电池将采用三元锂磷酸铁锂混合的方式,排列方式为交叉排列。
1900/1/1 0:00:00日前,蔚来三元铁锂标准续航电池包(电池包容量75kWh)正式发布,搭载该电池包的车型将于9月23日14时起上线并接受预定,新车预计会在今年11月向用户交付。
1900/1/1 0:00:00日前,爱驰汽车公布了旗下第二款量产车型U6的车机界面设计,官方称,作为一款为年轻态玩家打造的专属座驾,U6以车机系统为突破点,开发设计深度考量了年轻态用户审美趋势及价值取向。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9月24日,戴姆勒首席执行官OlaKallenius在接受《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表示,随着芯片短缺危机加剧,戴姆勒工厂的生产中断,
1900/1/1 0:00:009月26日,2021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发表视频演讲时表示,特斯拉已经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所有数据都会储存在中国。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9月24日,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HerbertDiess表示,特斯拉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在欧洲开设的首个超级工厂将加剧德国乃至欧洲汽车行业的竞争。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