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的时候,第一眼看到合资品牌的车,看了一遍就没有吸引我。最后买了一辆纯电车,有自己的品牌。”这是新能源新车主王乐妍(化名)的购车经历。
和王乐妍有类似想法的车主不在少数。合资品牌在燃油车市场建立的口碑,成为很多消费者购车的首选。但目前合资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处境与燃油车市场不同。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厂商销量前15名中,只有上汽大众上榜,除了上汽大众和特斯拉,其他厂商均为自主品牌。这说明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时候,合资品牌已经明显落后了。
图片来源:协会
合资品牌明显慢了。
在国内汽车市场,合资品牌一直占据着较高的市场份额。从今年一季度广义乘用车零售额TOP15排名来看,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东风日产、广汽丰田、东风本田等主流合资品牌均已入榜。15个品牌累计销量约368.6万辆,占市场73.9%,其中合资品牌累计销量约196.4万辆,占市场53.3%。可以说,主流合资品牌已经占据了当前国内车市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图片来源:协会
可以再专注新能源汽车市场,但是合资品牌很少。在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TOP15排名中,这15个品牌累计市场份额已经占到82.5%,唯一入围的合资品牌是上汽大众,上汽大众新能源市场份额仅占1.8%。相比之下,一汽大众、东风日产、广汽本田等主流合资车企均未进入前15,在新能源市场的份额更低。
合资品牌在新能源市场表现不佳,与其产品数量少有关。盖世汽车研究院整理的终端销量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终端销量为326款车型,其中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仅有64款。
在车型方面,比如大众的ID.4X和ID.4 CROZZ一季度累计终端销量在7500辆左右,这样的市场表现已经处于合资品牌新能源的领先地位。要知道,同期五菱洪光MINI EV的终端销量超过了10万辆,同期特斯拉Model Y的终端销量也达到了7.5万辆。从这点来看,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在销量上已经明显落后了。
另外,梳理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不难发现,合资品牌目前在售的车型大多是基于燃油车开发的插电式混动车型或者纯电动车型,基于纯电动专属平台打造的新车型非常少。有观点认为,就产品力而言,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仍难以与自主品牌抗衡。
中华全国车友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补充道,合资品牌新能源市场表现不佳也与市场环境有关。在A级和B级新能源市场,合资品牌布局的车型相对较少,尤其是小型电动车市场是目前新能源的主要市场,这也是合资品牌不擅长的领域。
此外,在崔东树看来,合资品牌在燃油车领域积累很多,而欧美电动车产业链相对匮乏,导致合资品牌的电动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小型车不擅长,中高端车型的电动化也不出色。这样,特斯拉和自主品牌就优于合资品牌,率先形成了独特的优势i……新能源市场,类似于手机市场小米、OPPO、VIVO、苹果的关系。
合资品牌“翻身”陷入被动局面
合资品牌想要扭转在新能源市场的困境并不容易。
就合资品牌本身而言,目前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比较低。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在自主品牌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39.1%,豪华品牌渗透率达到19.3%,主流合资品牌渗透率仅为4.3%。此外,从2019年以来的渗透率来看,自主和豪华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大幅增长,而主流合资品牌的渗透率增长非常缓慢。这说明合资品牌想要“翻身”,应该提高自己的新能源普及率。快速加大新能源投入是关键。
另外,从外部环境看,自主品牌、特斯拉、造车新势力对合资品牌形成压制。
4月初,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宣布停产燃油车,全部是新能源,相当绝望。目前,比亚迪的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双向发力,在所有新能源细分市场都推出了竞争车型,电池技术和电动平台也历经多次迭代,技术水平相对成熟。
广汽爱安、五菱等其他自主车企也在加紧新能源攻势。与此同时,自主品牌纷纷推出高端新能源品牌,如智极、奥伊塔、腾势等,蓄势待发。布局高端新能源汽车后,后续产品序列将更加贴近主流车市场,未来主流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加上特斯拉和新造车者小米汽车。
从这个角度看,新能源小型车市场、主流车市场、高端车市场都有车企。在此背景下,崔东树认为,合资品牌新能源要赶上自主品牌难度很大,未来“掉头”的趋势很难出现。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首先,合资品牌没有不拿出来的‘东西’。其次,一些合资品牌的观念比较顽固。他们不太看好插电式混动,原来的产品序列现在也没有太大发展。自主品牌抢占了先机,插电式混动已经起步。从这个角度来看,自主品牌的插电式混动会进一步挤压燃油车市场,合资品牌纯电不占优势,所以合资品牌未来的发展可能会更加艰难。”
不过,业内也有观点认为,虽然目前自主品牌新能源市场份额较高,但并不意味着合资品牌没有超车的机会。一方面,合资品牌的电动产品刚刚进入市场,还没有完全发力;另一方面,市场一般是三分天下,自主品牌市场份额高,只意味着掌握了先发优势。后续合资品牌逐渐发力后,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会有所回落。
主流合资品牌今年开始发力。
在逐渐陷入被动的情况下,2022年,主流合资品牌开始向新能源汽车集中。
广汽本田于3月29日发布了全新电动品牌e:NP,中文名为吉派。据官方透露,广汽本田将基于该品牌在2025年每年发布至少一款新的电动汽车,以加速纯电动汽车的转型。
据悉,新品牌首款车型命名为e:NP1(至尊派1),预计今年5月开始预售。新车为纯电动SUV,基于e:N Architecture F架构,NEDC纯电动续航里程超过500km。此外,广汽本田将建设首个实现电动化的新能源专属工厂,新工厂计划于2024年建成投产。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东风本田是本田在中国的合资品牌,与广汽本田共享相同的纯电动架构。广汽本田新品牌是e:NP,东风本田是e:NS。其首款纯电动车型e:NS1基于e:N Architecture F架构打造,4月26日正式上市,补贴价格区间为17.5万-21.8万元。
图片来源:本田中国
广汽丰田今年还将推出一款新的电动汽车。近日,广汽丰田bZ纯电动系列首款车型bZ4X的申报图在工信部官网公布,车辆计划今年上市。广汽丰田此前曾表示,2022年将以bZ4X纯电动汽车为突破口,实施全方位电动化战略。
一汽丰田今年还将推出一款bZ系列纯电动SUV(中文名待定),还有一款全新的比亚迪刀锋电池电动车。目前,一汽丰田新能源汽车项目一期已于2021年底完成,计划于2022年12月底完成新车调度。
领先的合资品牌大众表示,今年将在中国推出约12款新车,其中一半是纯电动汽车。
从以上来看,主流合资品牌今年开始推出专属平台架构下的新车型,释放出实施电动化战略的信号。
崔东树认为,合资品牌的新能源布局并非没有突破,能否利用好中国本土供应链优势,更好地实现本土化布局至关重要。在他看来,中国的产业链基础和独特优势都比国外强,无论是智能网联还是新能源核心,合资品牌都需要本土化。此外,目前新能源汽车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方面的体验有待提升,让中国消费者真正感受到智能化,这或许是合资品牌布局新能源的突破口。
年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不考虑疫情等影响因素,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00万辆,这是一块大蛋糕。届时,自主、合资、豪华品牌将各得几块,值得关注。“买车的时候,第一眼看到合资品牌的车,看了一遍就没有吸引我。最后买了一辆纯电车,有自己的品牌。”这是新能源新车主王乐妍(化名)的购车经历。
和王乐妍有类似想法的车主不在少数。合资品牌在燃油车市场建立的口碑,成为很多消费者购车的首选。然而,c……租合资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情况和在燃油车市场的情况不一样。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厂商销量前15名中,只有上汽大众上榜,除了上汽大众和特斯拉,其他厂商均为自主品牌。这说明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时候,合资品牌已经明显落后了。
图片来源:协会
合资品牌明显慢了。
在国内汽车市场,合资品牌一直占据着较高的市场份额。从今年一季度广义乘用车零售额TOP15排名来看,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东风日产、广汽丰田、东风本田等主流合资品牌均已入榜。15个品牌累计销量约368.6万辆,占市场73.9%,其中合资品牌累计销量约196.4万辆,占市场53.3%。可以说,主流合资品牌已经占据了当前国内车市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图片来源:协会
可以再专注新能源汽车市场,但是合资品牌很少。在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TOP15排名中,这15个品牌累计市场份额已经占到82.5%,唯一入围的合资品牌是上汽大众,上汽大众新能源市场份额仅占1.8%。相比之下,一汽大众、东风日产、广汽本田等主流合资车企均未进入前15,在新能源市场的份额更低。
合资品牌在新能源市场表现不佳,与其产品数量少有关。盖世汽车研究院整理的终端销量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终端销量为326款车型,其中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仅有64款。
在车型方面,比如大众的ID.4X和ID.4 CROZZ一季度累计终端销量在7500辆左右,这样的市场表现已经处于合资品牌新能源的领先地位。要知道,同期五菱洪光MINI EV的终端销量超过了10万辆,同期特斯拉Model Y的终端销量也达到了7.5万辆。从这点来看,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在销量上已经明显落后了。
另外,梳理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不难发现,合资品牌目前在售的车型大多是基于燃油车开发的插电式混动车型或者纯电动车型,基于纯电动专属平台打造的新车型非常少。有观点认为,就产品力而言,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仍难以与自主品牌抗衡。
中华全国车友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补充道,合资品牌新能源市场表现不佳也与市场环境有关。在A级和B级新能源市场,合资品牌布局的车型相对较少,尤其是小型电动车市场是目前新能源的主要市场,这也是合资品牌不擅长的领域。
此外,在崔东树看来,合资品牌在燃油车领域积累很多,而欧美电动车产业链相对匮乏,导致合资品牌的电动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小型车不擅长,中高端车型的电动化也不出色。这样特斯拉和自主品牌就优于合资品牌,率先在新能源市场形成独特优势,类似于小米、OPPO、VIVO和苹果在手机市场的关系。
合资品牌“翻身”陷入被动局面
合资品牌想要扭转在新能源市场的困境并不容易。
就合资品牌本身而言,目前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比较低。根据联合会的数据,o年第一季度……今年新能源汽车在自主品牌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39.1%,豪华品牌渗透率达到19.3%,主流合资品牌渗透率只有4.3%。此外,从2019年以来的渗透率来看,自主和豪华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大幅增长,而主流合资品牌的渗透率增长非常缓慢。这说明合资品牌想要“翻身”,应该提高自己的新能源普及率。快速加大新能源投入是关键。
另外,从外部环境看,自主品牌、特斯拉、造车新势力对合资品牌形成压制。
4月初,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宣布停产燃油车,全部是新能源,相当绝望。目前,比亚迪的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双向发力,在所有新能源细分市场都推出了竞争车型,电池技术和电动平台也历经多次迭代,技术水平相对成熟。
广汽爱安、五菱等其他自主车企也在加紧新能源攻势。与此同时,自主品牌纷纷推出高端新能源品牌,如智极、奥伊塔、腾势等,蓄势待发。布局高端新能源汽车后,后续产品序列将更加贴近主流车市场,未来主流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加上特斯拉和新造车者小米汽车。
从这个角度看,新能源小型车市场、主流车市场、高端车市场都有车企。在此背景下,崔东树认为,合资品牌新能源要赶上自主品牌难度很大,未来“掉头”的趋势很难出现。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首先,合资品牌没有不拿出来的‘东西’。其次,一些合资品牌的观念比较顽固。他们不太看好插电式混动,原来的产品序列现在也没有太大发展。自主品牌抢占了先机,插电式混动已经起步。从这个角度来看,自主品牌的插电式混动会进一步挤压燃油车市场,合资品牌纯电不占优势,所以合资品牌未来的发展可能会更加艰难。”
不过,业内也有观点认为,虽然目前自主品牌新能源市场份额较高,但并不意味着合资品牌没有超车的机会。一方面,合资品牌的电动产品刚刚进入市场,还没有完全发力;另一方面,市场一般是三分天下,自主品牌市场份额高,只意味着掌握了先发优势。后续合资品牌逐渐发力后,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会有所回落。
主流合资品牌今年开始发力。
在逐渐陷入被动的情况下,2022年,主流合资品牌开始向新能源汽车集中。
广汽本田于3月29日发布了全新电动品牌e:NP,中文名为吉派。据官方透露,广汽本田将基于该品牌在2025年每年发布至少一款新的电动汽车,以加速纯电动汽车的转型。
据悉,新品牌首款车型命名为e:NP1(至尊派1),预计今年5月开始预售。新车为纯电动SUV,基于e:N Architecture F架构,NEDC纯电动续航里程超过500km。此外,广汽本田将建设首个实现电动化的新能源专属工厂,新工厂计划于2024年建成投产。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东风本田是本田在中国的合资品牌,与广汽本田共享相同的纯电动架构。广汽本田新品牌是e:NP,东风本田是e:NS。其首款纯电动车型e:NS1基于e:N Architecture F架构打造,4月26日正式上市,补贴价格区间为17.5万-21.8万元。
图片来源:本田中国
广汽丰田今年还将推出一款新的电动汽车。近日,广汽丰田bZ纯电动系列首款车型bZ4X的申报图在工信部官网公布,车辆计划今年上市。广汽丰田此前曾表示,2022年将以bZ4X纯电动汽车为突破口,实施全方位电动化战略。
一汽丰田今年还将推出一款bZ系列纯电动SUV(中文名待定),还有一款全新的比亚迪刀锋电池电动车。目前,一汽丰田新能源汽车项目一期已于2021年底完成,计划于2022年12月底完成新车调度。
领先的合资品牌大众表示,今年将在中国推出约12款新车,其中一半是纯电动汽车。
从以上来看,主流合资品牌今年开始推出专属平台架构下的新车型,释放出实施电动化战略的信号。
崔东树认为,合资品牌的新能源布局并非没有突破,能否利用好中国本土供应链优势,更好地实现本土化布局至关重要。在他看来,中国的产业链基础和独特优势都比国外强,无论是智能网联还是新能源核心,合资品牌都需要本土化。此外,目前新能源汽车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方面的体验有待提升,让中国消费者真正感受到智能化,这或许是合资品牌布局新能源的突破口。
年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不考虑疫情等影响因素,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00万辆,这是一块大蛋糕。届时,自主、合资、豪华品牌将各得几块,值得关注。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间,站在舞台最中央聚光灯下,汲取着最多终端红利的必然是类似大众、丰田般的合资车企,那么此刻它们的周围,已然开始被越来越多虎视眈眈的“后来者”所环绕。
1900/1/1 0:00:00“20万上下,应该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最好不要超过25万。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正在寻求重新谈判债务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马瑞利表示,在本周与债权人的会议上,该公司无法决定为其重整债务的投资商,当下也无法决定业务重组计划。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动力总成开发商FEVGroup宣布成立软件和电子公司FEVio。
1900/1/1 0:00:00据日本广播协会网站报道,一项完全没有驾驶员操作的汽车全自动驾驶实地测试4月初在日本大阪进行。该测试由大阪地铁运营商OsakaMetro主办,测试场地设在大阪市的人工岛舞洲。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开发出一台轻量级持久中心系统(LightweightPersistenceCentricSystem),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