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昔日王者今日腰斩!上汽大众、通用批销跌出TOP10!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曾经的头部车企,现在差点过了TOP10。

乘联会4月10日下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长期占据国内汽车行业前三的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在4月份的零售额排名中,勉强进入第9名和第10名。在同期批发销售中,他们无缘TOP10,无缘前十。

Volkswagen, Santana, Weilai, Tucki, BYD

过去的市场王者,4月份两者的零售额都下降了50%以上,销量减半,主要是受上海疫情的影响。事实上,4月份在上海和全国疫情的影响下,整个汽车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整体下滑幅度超过30%。

4月份产销量下降30%以上,合资企业影响最大。

乘用车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4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量达到104.2万辆,同比下降35.5%,环比下降34.0%。4月份零售额增速为当月历史最低。

Volkswagen, Santana, Weilai, Tucki, BYD

4月份1-4月累计零售595.7万辆,同比下降11.9%,下降80万辆,其中4月份57万辆。

中华全国乘客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合资企业受此次疫情影响最大。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5万辆,同比下降42%,环比下降24%。

总部位于上海的SAIC大众和上汽通用首当其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两家合资汽车公司。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的零售量分别下降了52.4%和57%。批发不在前十,所以目前看不到数据。

此外,合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受到进一步挤压。4月份,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为24.5%,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德国品牌份额为19.4%,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美国市场零售份额达到6.4%,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神龙汽车法制份额提升0.4个百分点。

Volkswagen, Santana, Weilai, Tucki, BYD

崔东树认为,合资品牌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链的影响。由于零部件供应商主要集中在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零部件企业的物流和生产在4月份上海的严重疫情下受到影响,导致合资品牌整体产销量下降。

根据该协会的报告,受疫情影响进口零部件短缺,长三角地区涉及的国产零部件系统供应商无法及时供货,有的甚至停工或完全停工。另外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时间不可控,导致生产不畅的问题。4月份上海五大车企产量比3月份下降75%,长春合资主要车企产量下降54%,其他地区整体下降38%。上海零部件体系的全国辐射效应突出。

4月份,车市下滑在豪华车市场也很明显。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豪华车零售12万辆,同比下降54%,环比下降50%。崔东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豪华车车主销售区域受到疫情防控形势变化的影响,导致生产和销售出现巨大损失,原有的供需紧平衡再次被打破。在疫情影响下,进口豪华车受物流海关等因素影响,国产豪华车本身对芯片需求较大。但在疫情影响下,芯片供应等问题影响了豪华车的生产和销售。

如果没有刺激措施,今年的负增长将……已成定局。

今年前4个月,销量同比下降11.9%。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不采取更多措施刺激消费,提振消费信心,2022年汽车产销负增长已成定局。

上海汽车工业的暂停对全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很大,因为全国其他地方汽车企业的核心零部件都是在长三角地区支撑的。

上海是全国汽车制造体系的产业链枢纽,这是上海汽车工业几十年培育的整车和零部件体系良好布局的结果。当时,上海借助桑塔纳国产化,推动桑塔纳社区整车和零部件协同发展模式取得巨大成功。尤其是欧美零部件企业率先布局,向江浙自主零部件企业溢出技术。因此,由于历史原因和产业优势,上海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汽车工业的枢纽。

此外,由于疫情控制管理的精细化和深入化,当前汽车消费环境压力较大。部分经销商面临关店等严厉措施,部分消费者表现出消费收缩的冬眠心态。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近期全国已有超过20%的汽车经销商关店。如果汽车4S店关门,必然导致经销商客流中断,看车、询价、试驾、订车等整个订车流程难以完成,购车需求受到严重制约。虽然有现场售车等措施来保持客户的购车热情,但线下沟通仍然是成交的重要保障。在疫情控制下,部分消费者安全防护意识较强,阻碍了正常的消费节奏。就连繁华商业区的新能源直营店也因尚超客流减少而受损,订单和零售额大幅下降。

新能源汽车有望“补上”

然而,疲惫的市场仍有亮点。疫情之下,一些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逆势上扬。虽然在流行病的影响下,

4月份,自主品牌汽车零售量达到48万辆,同比下降19%,环比下降37%。但4月份,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46.4%,同比增长9.6个百分点;1-4月累计份额为46%,较2021年同期增长8.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增加了,排名提升了。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取得显著增长,头部企业表现不俗。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大幅提升。

虽然在疫情影响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环比下滑。4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28万辆,同比增长50.1%,环比下降38.5%。1-4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146.9万辆,同比增长119.0%。4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额28.2万辆,同比增长78.4%,环比下降36.5%。

Volkswagen, Santana, Weilai, Tucki, BYD

然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是不可逆转的。1-4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135.2万辆,同比增长128.4%。

虽然4月份受疫情影响,但小鹏、理想、哪吒、零跑、蔚来、威马等新势力销量同比和环比表现普遍困难,尤其是第一阵营的小鹏、理想和蔚来。

不过,崔东树认为,目前国内疫情高点已过,复工复产是渐进的,扶持政策加快出台。长春的汽车制造能力在5月份迅速恢复。上海部分企业4月中下旬开始复工复产,5月份供应逐步好转,将尽快满足产业链正常供应需求。目前,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已经逐渐从“救火式”应急转变为常态化的高韧性供应链管理。崔东树认为,这些迹象意味着汽车行业离重回正轨不远了。从消费现象分析,复苏最快的会是新能源汽车,因为新能源汽车本身就是家庭第二辆车,一般是比较富裕的群体,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

“只要上海疫情过去,畅通无阻,新能源汽车有信心回到之前的增长态势,今年失去的还可以再补回来。”崔东树认为。

同时,他提出,2022年要鼓励消费,发展内循环,更多鼓励消费,落实购车抵税措施,调动消费者购车积极性,在刺激消费中实现可持续增长。曾经的头部车企,现在差点过了TOP10。

乘联会4月10日下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长期占据国内汽车行业前三的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在4月份的零售额排名中,勉强进入第9名和第10名。在同期批发销售中,他们无缘TOP10,无缘前十。

Volkswagen, Santana, Weilai, Tucki, BYD

过去的市场王者,4月份两者的零售额都下降了50%以上,销量减半,主要是受上海疫情的影响。事实上,4月份在上海和全国疫情的影响下,整个汽车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整体下滑幅度超过30%。

4月份产销量下降30%以上,合资企业影响最大。

乘用车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4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量达到104.2万辆,同比下降35.5%,环比下降34.0%。4月份零售额增速为当月历史最低。

Volkswagen, Santana, Weilai, Tucki, BYD

4月份1-4月累计零售595.7万辆,同比下降11.9%,下降80万辆,其中4月份57万辆。

中华全国乘客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合资企业受此次疫情影响最大。根据……的数据合联合会,4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5万辆,同比下降42%,环比下降24%。

总部位于上海的SAIC大众和上汽通用首当其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两家合资汽车公司。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的零售量分别下降了52.4%和57%。批发不在前十,所以目前看不到数据。

此外,合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受到进一步挤压。4月份,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为24.5%,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德国品牌份额为19.4%,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美国市场零售份额达到6.4%,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神龙汽车法制份额提升0.4个百分点。

Volkswagen, Santana, Weilai, Tucki, BYD

崔东树认为,合资品牌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链的影响。由于零部件供应商主要集中在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零部件企业的物流和生产在4月份上海的严重疫情下受到影响,导致合资品牌整体产销量下降。

根据该协会的报告,受疫情影响进口零部件短缺,长三角地区涉及的国产零部件系统供应商无法及时供货,有的甚至停工或完全停工。另外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时间不可控,导致生产不畅的问题。4月份上海五大车企产量比3月份下降75%,长春合资主要车企产量下降54%,其他地区整体下降38%。上海零部件体系的全国辐射效应突出。

4月份,车市下滑在豪华车市场也很明显。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豪华车零售12万辆,同比下降54%,环比下降50%。崔东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豪华车车主销售区域受到疫情防控形势变化的影响,导致生产和销售出现巨大损失,原有的供需紧平衡再次被打破。在疫情影响下,进口豪华车受物流海关等因素影响,国产豪华车本身对芯片需求较大。但在疫情影响下,芯片供应等问题影响了豪华车的生产和销售。

如果没有刺激措施,今年的负增长已成定局。

今年前4个月,销量同比下降11.9%。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不采取更多措施刺激消费,提振消费信心,2022年汽车产销负增长已成定局。

上海汽车工业的暂停对全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很大,因为全国其他地方汽车企业的核心零部件都是在长三角地区支撑的。

上海是全国汽车制造体系的产业链枢纽,这是上海汽车工业几十年培育的整车和零部件体系良好布局的结果。当时,上海借助桑塔纳国产化,推动桑塔纳社区整车和零部件协同发展模式取得巨大成功。尤其是欧美零部件企业率先布局,向江浙自主零部件企业溢出技术。因此,由于历史原因和产业优势,上海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汽车工业的枢纽。

此外,由于疫情控制管理的精细化和深入化,当前汽车消费环境压力较大。部分经销商面临关店等严厉措施,部分消费者表现出消费收缩的冬眠心态。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近期全国已有超过20%的汽车经销商关店。如果汽车4S店关门,这是不可避免的……导致经销商客流中断,看车、询价、试驾、订车等整个订车流程难以完成,购车需求受到严重制约。虽然有现场售车等措施来保持客户的购车热情,但线下沟通仍然是成交的重要保障。在疫情控制下,部分消费者安全防护意识较强,阻碍了正常的消费节奏。就连繁华商业区的新能源直营店也因尚超客流减少而受损,订单和零售额大幅下降。

新能源汽车有望“补上”

然而,疲惫的市场仍有亮点。疫情之下,一些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逆势上扬。虽然在流行病的影响下,

4月份,自主品牌汽车零售量达到48万辆,同比下降19%,环比下降37%。但4月份,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46.4%,同比增长9.6个百分点;1-4月累计份额为46%,较2021年同期增长8.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增加了,排名提升了。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取得显著增长,头部企业表现不俗。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大幅提升。

虽然在疫情影响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环比下滑。4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28万辆,同比增长50.1%,环比下降38.5%。1-4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146.9万辆,同比增长119.0%。4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额28.2万辆,同比增长78.4%,环比下降36.5%。

Volkswagen, Santana, Weilai, Tucki, BYD

然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是不可逆转的。1-4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135.2万辆,同比增长128.4%。

虽然4月份受疫情影响,但小鹏、理想、哪吒、零跑、蔚来、威马等新势力销量同比和环比表现普遍困难,尤其是第一阵营的小鹏、理想和蔚来。

不过,崔东树认为,目前国内疫情高点已经过去,复工复产是渐进的,扶持政策加快出台。长春的汽车制造能力在5月份迅速恢复。上海部分企业4月中下旬开始复工复产,5月份供应逐步好转,将尽快满足产业链正常供应需求。目前,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已经逐渐从“救火式”应急转变为常态化的高韧性供应链管理。崔东树认为,这些迹象意味着汽车行业离重回正轨不远了。从消费现象分析,复苏最快的会是新能源汽车,因为新能源汽车本身就是家庭第二辆车,一般是比较富裕的群体,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

“只要上海疫情过去,畅通无阻,新能源汽车有信心回到之前的增长态势,今年失去的还可以再补回来。”崔东树认为。

同时,他提出,2022年要鼓励消费,发展内循环,更多鼓励消费,落实购车抵税措施,调动消费者购车积极性,在刺激消费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标签:大众桑塔纳蔚来小鹏比亚迪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4月乘用车产销双降 新能源车批发量较预期损失17万辆

5月10日,乘联会发布的最新产销数据显示,4月乘用车产销环比、同比均呈下降走势。其中零售量为1042万辆,同比下降355,环比下降340,同比与环比增速均处于当月历史最低值。

1900/1/1 0:00:00
丰田发布2021财年联合财务报表与2022财年联合财务预测报告

5月11日,丰田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丰田)发布了2021财年(即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的丰田集团联合财务报表与2022财年(即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的联合财务预测报告,

1900/1/1 0:00:00
4月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97%,5月能“重振雄风”吗?

“目前,特斯拉的销量完全取决于产能,产多少卖多少,我们的需求达到了非常荒谬的地步。”就在近日,马斯克在接受金融时报访谈时,略显傲娇地抛出了上述一段观点。

1900/1/1 0:00:00
中国电动车猛攻狼堡 | 技术换市场

此刻,放眼整个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与变革的浪潮,远比想象中要来的强烈。

1900/1/1 0:00:00
森萨塔科技收购 Dynapower公司,进一步推进电动化战略

森萨塔科技是一家领先的工业科技公司,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传感器解决方案和建议。

1900/1/1 0:00:00
中汽协: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29.9万辆 环比下降38.3%

5月11日,中汽协发布4月中国汽车产销数据。4月,国内疫情总体呈现多发态势,形势更为严峻复杂,市场主体困难显著增加,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