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放眼整个汽车行业,电气化转型变革的浪潮远强于预期。文章开头,我想抛出两个在认知上略显感性的观点:
第一,横向对比这一新赛道的所有参与者,结合目前在终端取得的成绩,只有特斯拉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百花齐放的“全球企业”。
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个工厂的布局,每一个战略的推进,都有一个精准的目的。
其次,横向对比不同国家的新能源细分市场,在板块综合活力、供应链完善度、消费结构健康度、用户认知成熟度等方面,中国无疑处于领先地位。
也正因为如此,像蔚来、小鹏、理想、比亚迪这样的品牌才能逐渐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才能改变市场趋势。特斯拉不再是“一枝独秀”。
至于以上内容的根本原因,我还是想更好的引出“技术换市场”这个主题。
既然前面的“领头羊”已经用行动证明,只要自身实力足够出众,面对越来越诱人的“蛋糕”,就能获得最多的份额。
那么,随着电动车在中国的势力越来越大,除了在国内继续收获之外,显然是时候主动走出去,销往更多的国家了。
就像几十年前的传统燃油车时代,很多傲慢的外国品牌大规模进入中国。
成功地种下了一颗“种子”
事实上,近两年来,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中国电动汽车引发的集体“出海”浪潮,尤其是一些对新能源汽车相关条件和政策非常友好的欧洲国家。
而挪威则是最典型的一个。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难题。
“挪威作为蔚来在中国以外的第一个市场,规模合适。国际化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没那么容易。难度肯定比在中国市场难不止一个数量级,但最难的事情总是需要有人去做。”
我清楚地记得,去年5月,当蔚来正式宣布他的出海计划时,李斌向媒体谈到了相关话题。
随后,他补充道:“现在进入全球市场,我们是一颗种子。不要指望这颗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马上开花结果,这不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
当时,或许是知道未来会有很多未知数,李斌并没有为新组建的团队预设具体的销售目标。
与单纯去当地找经销商联合“卖车”不同,蔚来想通过和国内一样的直销模式,输出品牌理念、管理机制、商业模式、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价值体系。
也就是说,国内用户能享受到的所有能源供应系统和售后服务系统,也将尽可能地提供给挪威的车主。
几个月后,随着ES8的正式发售和首个海外电站的落成,李斌所说的“种子”终于生根发芽了。
在NIO Power三周年庆典上,秦郑重承诺,到2025年,海外电站数量将达到1000座以上。
2021年Nio Day,蔚来也正式宣布,继挪威之后,今年将进入瑞典、荷兰、丹麦和德国。同样,到2025年,这支新生力量计划在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造车,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阿联酋。
下海的野心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最近位于欧洲和北美的ES6和ET7测试车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已经可以说明进程的顺利。
< img alt = "特斯拉、蔚来、比亚迪、小鹏、大众" src = "/eeimg/{ HostI }/img/20230303190635045343/6……pg"/>
相比之下,布局较早的爱知,虽然截至目前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表现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但自品牌成立以来,已经成功敲开了10个海外国家的大门,累计出口新车超过3000辆。
另一方面,在小鹏,继P7在丹麦、荷兰、挪威和瑞典正式开售后,作为其第二款量产纯电动汽车,P5也公布了价格并开放预订。
如今势头正旺的比亚迪,不仅在欧洲交出了喜人的成绩单,在南美市场也表现不俗。
红旗、SAIC名爵和吉利几何等自主品牌也展示了各自的优势,推出了几款电动车。
在大家身边,当“弯道超车”这个概念不时被提及的时候,海外市场已经成为检验中国电动车质量的又一块“试金石”。
这是同样的道理:因为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它们生长的土地可以被认为是肥沃的。只要不断浇水施肥,一定会开花结果。
什么时候长成“参天大树”了?
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当我听说中国电动车做出“出海”这个勇敢的选择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计划是什么?
首先是量吗?
关于这一点,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以特斯拉为例。在刚刚结束的第一季度,全球交付了近31万辆新车。根据该协会公布的数据,出口欧洲等国家后,已在中国交付新车18.2万辆,占总份额的58.8%,贡献已超过美国本土市场。
显然,数据不会说谎。以此为模板,时间轴会被无限拉长。一家新能源车企想要实现真正更大的“量变”,绝对离不开海外板块的帮助。
由于中国大部分电动车都将首站设在了欧洲,也是因为巨大的终端需求。
毕竟根据某研究机构提供的统计报告,2021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650万辆,相比2020年增长109%。
其中,中国新能源市场累计销售新车330万辆,排名第一。欧洲新能源市场位居第二,共售出230万辆新车。
但还是要注意,以挪威为例,纯电动汽车的普及率被大大夸大了。在刚刚过去的4月份,虽然有不少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进入这一领域,但仍未能在销量榜上大放异彩。相反,特斯拉和许多欧洲本土品牌仍在瓜分大部分份额。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是盈利吗?
此时,答案是肯定的。再搬出“模型”特斯拉,第一季度全球总营收来到了恐怖的187.56亿美元。在华总收入达46.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0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0.4亿美元增长约53%。
还是那句话,“马斯克清楚地知道,掌舵的车企要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仅仅依靠美国的贡献是不够的。”
因此,许多同样雄心勃勃的中国电动汽车公司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达到更高的天花板,你必须勇敢地迈出每一步。而且在短期内,我们需要继续做好准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基础设施。
0
上述的高成本和价格,还是为了以后享受更多的“红利”。而且,仅横向比较国内和欧洲新能源市场的内卷化程度和补贴强度,就可以明显看出后者板块处于更为宽松和强大的局面。
除了实力更强的特斯拉,本土老牌汽车巨头如大众和BBA仍在原地踏步……的“大象转身”,仍然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all in新能源赛道。“空窗期”的存在无疑给了中国电动车企业一个主动出击的大好机会。
而且就在最近,作为整个欧洲汽车制造业的绝对中心,根据德国交通部长Volker Wiesing的介绍,该国计划将购买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延长至2027年,补贴金额也将在目前基础上大幅提高。
1
当终端消费者购买一辆最高价格为4万欧元的电动汽车时,补贴金额将从目前的6000欧元提高到10800欧元,补贴金额将超过车辆价格的25%;对于购买价格超过4万欧元、最高6万欧元的电动汽车,补贴金额计划从目前的5000欧元提高到8400欧元。
同时,电动汽车制造商也将获得相应的补贴,每辆新车将获得3000欧元,该政策将延长至2027年。由此可见,当地政府的大力帮助,加上日益良好的环境,成为中国电动车的又一利好消息。
2
至于最后一个问题,是图名吗?
在这一点上,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平心而论,考虑到目前的情况,选择了“出海”的中国电动车企业,短期内无法给出一个能获得可观销量、保本的准确预测。
那么就这样大张旗鼓的进入了一个传统燃油车制造历史达到百年的大陆,而“图名”恰恰是目前最容易看到效果的。
如本文开头所述,很多国外品牌在几十年前就选择进入中国,以技术换市场。现在,随着电气化的浪潮,终于轮到我们在他们的网站上做同样的事情了。
3
非常有意思的是,就在上个月,网络上出现了一张大众集团CEO迪斯发布的内部PPT截图,首次曝光了其在品牌、整车、技术平台、软件、电池等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
很明显,除了特斯拉、现代、标致雪铁龙,还明确标注:蔚来、小鹏、比亚迪、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
出于什么目的,不用多说。
4
另一个消息来自蔚来,蔚来将在年底成功挺进德国,通过直销方式销售整车,并将换电站建在与“狼堡”同一块土地上。前不久有外媒报道,计划将其动力交换平台技术分享给欧洲车企,目前正在就此事进行谈判。
毫无疑问,一场越来越彻底的“技术换市场”正在悄然开始。
作为旁观者,我始终坚信,中国电动车出海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终将长成令人骄傲的“参天大树”。
我们的时代真的到来了...当下,放眼整个汽车行业,电气化转型变革的浪潮远强于预期。文章开头,我想抛出两个在认知上略显感性的观点:
第一,横向对比这一新赛道的所有参与者,结合目前在终端取得的成绩,只有特斯拉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百花齐放的“全球企业”。
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个工厂的布局,每一个战略的推进,都有一个精准的目的。
其次,横向对比不同国家的新能源细分市场,在板块综合活力、供应链完善度、消费结构健康度、用户认知成熟度等方面,中国无疑处于领先地位。
也正因为如此,像蔚来、小鹏、理想、比亚迪这样的品牌才能逐渐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才能改变市场趋势。特斯拉不再是“一枝独秀”。
至于以上内容的根本原因,我还是想更好的引出“技术换市场”这个主题。
既然前面的“领头羊”已经用行动证明,只要自身实力足够出众,面对越来越诱人的“蛋糕”,就能获得最多的份额。
那么,随着电动车在中国的势力越来越大,除了在国内继续收获之外,显然是时候主动走出去,销往更多的国家了。
就像几十年前的传统燃油车时代,很多傲慢的外国品牌大规模进入中国。
成功地种下了一颗“种子”
事实上,近两年来,作为旁观者,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电动车引发的集体“出海”浪潮……es在中国,尤其是一些对新能源汽车相关条件和政策非常友好的欧洲国家。
而挪威则是最典型的一个。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难题。
“挪威作为蔚来在中国以外的第一个市场,规模合适。国际化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没那么容易。难度肯定比在中国市场难不止一个数量级,但最难的事情总是需要有人去做。”
我清楚地记得,去年5月,当蔚来正式宣布他的出海计划时,李斌向媒体谈到了相关话题。
随后,他补充道:“现在进入全球市场,我们是一颗种子。不要指望这颗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马上开花结果,这不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
当时,或许是知道未来会有很多未知数,李斌并没有为新组建的团队预设具体的销售目标。
与单纯去当地找经销商联合“卖车”不同,蔚来想通过和国内一样的直销模式,输出品牌理念、管理机制、商业模式、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价值体系。
也就是说,国内用户能享受到的所有能源供应系统和售后服务系统,也将尽可能地提供给挪威的车主。
几个月后,随着ES8的正式发售和首个海外电站的落成,李斌所说的“种子”终于生根发芽了。
在NIO Power三周年庆典上,秦郑重承诺,到2025年,海外电站数量将达到1000座以上。
2021年Nio Day,蔚来也正式宣布,继挪威之后,今年将进入瑞典、荷兰、丹麦和德国。同样,到2025年,这支新生力量计划在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造车,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阿联酋。
下海的野心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最近位于欧洲和北美的ES6和ET7测试车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已经可以说明进程的顺利。
相比之下,布局较早的爱知,虽然截至目前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表现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但自品牌成立以来,已经成功敲开了10个海外国家的大门,累计出口新车超过3000辆。
另一方面,在小鹏,继P7在丹麦、荷兰、挪威和瑞典正式开售后,作为其第二款量产纯电动汽车,P5也公布了价格并开放预订。
如今势头正旺的比亚迪,不仅在欧洲交出了喜人的成绩单,在南美市场也表现不俗。
红旗、SAIC名爵和吉利几何等自主品牌也展示了各自的优势,推出了几款电动车。
在大家身边,当“弯道超车”这个概念不时被提及的时候,海外市场已经成为检验中国电动车质量的又一块“试金石”。
这是同样的道理:因为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它们生长的土地可以被认为是肥沃的。只要不断浇水施肥,一定会开花结果。
什么时候长成“参天大树”了?
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当我听说中国电动车做出“出海”这个勇敢的选择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计划是什么?
首先是量吗?
关于这一点,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以特斯拉为例。在刚刚结束的第一季度,全球交付了近31万辆新车。根据该协会公布的数据,出口欧洲和其他国家后,它已在中国交付了18.2万辆新车,占58.8%的……总份额,其贡献已经超过了美国国内市场。
显然,数据不会说谎。以此为模板,时间轴会被无限拉长。一家新能源车企想要实现真正更大的“量变”,绝对离不开海外板块的帮助。
由于中国大部分电动车都将首站设在了欧洲,也是因为巨大的终端需求。
毕竟根据某研究机构提供的统计报告,2021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650万辆,相比2020年增长109%。
其中,中国新能源市场累计销售新车330万辆,排名第一。欧洲新能源市场位居第二,共售出230万辆新车。
但还是要注意,以挪威为例,纯电动汽车的普及率被大大夸大了。在刚刚过去的4月份,虽然有不少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进入这一领域,但仍未能在销量榜上大放异彩。相反,特斯拉和许多欧洲本土品牌仍在瓜分大部分份额。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是盈利吗?
此时,答案是肯定的。再搬出“模型”特斯拉,第一季度全球总营收来到了恐怖的187.56亿美元。在华总收入达46.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0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0.4亿美元增长约53%。
还是那句话,“马斯克清楚地知道,掌舵的车企要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仅仅依靠美国的贡献是不够的。”
因此,许多同样雄心勃勃的中国电动汽车公司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达到更高的天花板,你必须勇敢地迈出每一步。而且在短期内,我们需要继续做好准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基础设施。
0
上述的高成本和价格,还是为了以后享受更多的“红利”。而且,仅横向比较国内和欧洲新能源市场的内卷化程度和补贴强度,就可以明显看出后者板块处于更为宽松和强大的局面。
除了实力更强的特斯拉,本土老牌车企巨头像大众、BBA还处于“大象转身”阶段,依然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all in新能源赛道。“空窗期”的存在无疑给了中国电动车企业一个主动出击的大好机会。
而且就在最近,作为整个欧洲汽车制造业的绝对中心,根据德国交通部长Volker Wiesing的介绍,该国计划将购买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延长至2027年,补贴金额也将在目前基础上大幅提高。
1
当终端消费者购买一辆最高价格为4万欧元的电动汽车时,补贴金额将从目前的6000欧元提高到10800欧元,补贴金额将超过车辆价格的25%;对于购买价格超过4万欧元、最高6万欧元的电动汽车,补贴金额计划从目前的5000欧元提高到8400欧元。
同时,电动汽车制造商也将获得相应的补贴,每辆新车将获得3000欧元,该政策将延长至2027年。由此可见,当地政府的大力帮助,加上日益良好的环境,成为中国电动车的又一利好消息。
2
至于最后一个问题,是图名吗?
在这一点上,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平心而论,考虑到目前的情况,已经选择“出海”的中国电动车企业,短期内无法给出一个能获得可观销量、保本的准确预测。
那么就这样大张旗鼓的进入了一个传统燃油车制造历史达到百年的大陆,而“图名”恰恰是目前最容易看到效果的。
如本文开头所述,很多国外品牌在几十年前就选择进入中国,以技术换市场。现在,随着电气化的浪潮,终于轮到我们在他们的网站上做同样的事情了。
3
非常有意思的是,就在上个月,网络上出现了一张大众集团CEO迪斯发布的内部PPT截图,首次曝光了其在品牌、整车、技术平台、软件、电池等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
很明显,除了特斯拉、现代、标致雪铁龙,还明确标注:蔚来、小鹏、比亚迪、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
出于什么目的,不用多说。
4
另一个消息来自蔚来,蔚来将在年底成功挺进德国,通过直销方式销售整车,并将换电站建在与“狼堡”同一块土地上。前不久有外媒报道,计划将其动力交换平台技术分享给欧洲车企,目前正在就此事进行谈判。
毫无疑问,一场越来越彻底的“技术换市场”正在悄然开始。
作为旁观者,我始终坚信,中国电动车出海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终将长成令人骄傲的“参天大树”。
我们的时代真的到来了...
5月11日,丰田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丰田)发布了2021财年(即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的丰田集团联合财务报表与2022财年(即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的联合财务预测报告,
1900/1/1 0:00:00“目前,特斯拉的销量完全取决于产能,产多少卖多少,我们的需求达到了非常荒谬的地步。”就在近日,马斯克在接受金融时报访谈时,略显傲娇地抛出了上述一段观点。
1900/1/1 0:00:00曾经的头部车企,如今却险些与TOP10擦肩而过。据乘联会4月10日下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长期占据国内汽车行业前三的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在4月份零售销量排名中,勉强进入第9名和第10名。
1900/1/1 0:00:00森萨塔科技是一家领先的工业科技公司,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传感器解决方案和建议。
1900/1/1 0:00:005月11日,中汽协发布4月中国汽车产销数据。4月,国内疫情总体呈现多发态势,形势更为严峻复杂,市场主体困难显著增加,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5月11日,丰田汽车公布了其2022财年(2021412022331)第四财季(2022年1月至2022年3月)以及整个财年财报。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