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欣旺达公告称,将与东风集团、东风鸿泰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研发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电池及模块及相关零部件,以满足东风集团、东风鸿泰及其关联方对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需求。
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5亿元,欣旺达拟出资2.55亿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51%。东风集团和东风宏泰分别出资1.75亿元和7000万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35%和14%。
前期几个亿的投入,可能只是动力电池研发的“开胃菜”,动力电池市场竞争的核心是技术。
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但动力电池供应链开始动荡,危机感始终萦绕在动力电池企业心中。为了巩固自己的竞争力,动力电池行业被卷了起来。
动力电池玩家和众多车企都踏入了这条烧钱研发“不归路”。
几百亿,动力电池研发太贵。
亿欧智库在《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发展研究》报告中,将动力电池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部分。
动力电池企业稳坐产业链中游。除了业务多元化的比亚迪,中国主要有五家上市公司: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郭萱高科、亿纬锂能、福能科技和欣旺达。
看他们2018年到2022年在Q1的研发支出,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支出几乎等于其他四家公司常年研发支出的总和,2018年至2022年累计研发支出高达188亿元。
2018 -2022年Q1,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郭萱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研发支出均占营收5%左右,而福能科技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较高,只是因为营收基数较低。
整体来看,虽然R&D在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比重不够突出,但其多年的研发支出却不如其他动力电池企业。
2018 -2021年,比亚迪在电池项目上的研发支出为70.8亿元,与同期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R&D投资相比,高达91.6亿元。
根据SNE研究数据,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松下、比亚迪和LG新能源牢牢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四名。
松下和LG新能源在动力电池方面也有相当大的投资。
今年4月,松下发表声明,计划在2022-2024年向包括电动汽车电池在内的“增长领域”投资约205亿元,还将向以氢能为首的“技术支柱”追加投资102亿元。
去年7月,LG集团表示,未来10年将在电池领域投资15.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47.6亿元),其中12.4万亿韩元将用于研发下一代电池技术,确保建立智能工厂所需的生产技术,并增加生产线。其余2.7万亿韩元将用于LG化学研发电池尖端材料技术和扩大电池正极材料产能。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松下等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取得市场优势,足以支撑其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继续赛跑。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做出了相应的技术……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非贵金属电池等新兴技术的al储备和业务布局。
后方动力电池厂商,由于盈利能力不足、资金不足等原因,虽然不能覆盖产业布局的方方面面,但可以在动力电池的某些领域进行专项突破,形成差异化竞争。
“新瓶装新酒”,动力电池迎来质变。
动力电池企业前期的巨额投入终于迎来了收获。
随着液态锂离子电池技术的逐步完善,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产品的研发也逐渐走上快车道。
目前,用户对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安全性能、充电时间仍有焦虑,但动力电池企业正在通过电池形态、生产工艺、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创新,逐步缩小动力电池的性能与用户期望的差距。
在6月15日举行的GTM2022-动力电池行业在线论坛上,电池副总裁范表示,市面上的圆柱形、方壳、软包电池都是电池形态,可以理解为“瓶子”。
三元或磷酸铁锂电池,以及固态和半固态技术方案,是动力电池电芯的化学体系,可以认为是“酒”。
不同的瓶子可以装不同的酒,动力电池的研发也是围绕这“一瓶一酒”。
这两年,动力电池赛道上“明星”频出。
2020年3月29日,比亚迪正式发布了blade电池,凭借其安全优势迅速成为行业内的顶尖流。配备刀片电池的中国和其他型号供不应求。
同年9月,特斯拉在其股东大会和电池日活动上,率先发布了4680块无极耳、硅负极、无钴技术的大型圆柱形电池。
今年1月,特斯拉宣布在加州的一家工厂生产了100万块4680电池。
4680大圆柱电池也成为今年的热门话题。除了特斯拉,BIC电池、松下、亿纬锂能、当代安培科技等都在这一领域有所布局。
得益于圆柱形电芯和电池组的结构特点,电芯呈蜂窝状排列,存在的缝隙保证了电芯与外界有足够大的换热面积,可以有效分散风险。
范表示,作为电动汽车普及率的突破,大型圆柱动力电池将加速电动汽车取代燃油汽车的进程。
亿欧智库预测,到2025年圆柱形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将达到30%左右。
亿欧智库认为,大圆柱4680动力电池依靠“无极耳”的创新结构设计,有效解决发热问题,使高镍低钴或高镍无钴电池的量产成为可能。
就电池材料而言,无钴电池近年来也成为动力电池厂商关注的焦点。
如乐金新能源、蜂巢能源、松下、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等。都有无钴电池的开发计划。
在去年8月的第24届成都国际车展上,首款搭载蜂巢能量无钴电池的车型欧拉樱桃猫公开亮相。
钠离子等新兴材料电池的研发逐渐提上动力电池企业的议事日程。
去年7月,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可达160Wh/kg。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预测,下一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将超过200Wh/kg。
加上电解质材料的革新,固态电池走进现实,有望彻底解决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但高成本和高研发要求限制了其大规模加载。
半固体电池作为液体电池和固体电池的过渡产物,被认为是目前技术水平下高安全性和高能量的折中方案。
目前,郭萱高科和其他……企业纷纷推出半固态电池产品。
电池形态和电池芯材的种种创新,最终都体现在动力电池系统的一体化方案上。
CTC和CTP技术推动了电池箱功能向车身“一体化”的探索。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零跑等企业在这一领域走在了前面,中国的方案逐渐走向世界。
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动力电池痛点犹存。
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21C创新实验室数字智能R&D中心GTM2022-动力电池行业在线论坛总监魏益民表示,在激烈的市场需求环境下,保持领先和可持续的技术竞争优势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动力电池研发领域,如何提高R&D投资的有效性是所有参与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在此背景下,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四大创新体系思路,试图在材料体系、体系结构、极致制造、商业模式四个方面建立优势。
除了像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六角玩家,其他动力电池企业都聚焦动力电池的一些痛点进行重点突破,不仅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也促进了动力电池行业的百花齐放。
动力电池终将迎来质变。
动力电池卡脖子?车企搞自研
即使是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也无法牢牢抓住车企的心。
为了避免被卡在电池上,车企开始寻找两家甚至三家供应商。同时,他们把握住了动力电池的好处,也让他们咬着牙忍受巨大而持续的痛苦,加入到动力电池的自研之路。
车企中,以充电电池业务起家的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深耕多年,逐渐突破其动力电池供货难的尴尬局面。
6月,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连玉波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比亚迪将为特斯拉提供电池产品。虽然消息并非“真锤”,但不难看出比亚迪动力电池逐渐对外开放供应的计划。
特斯拉本身也是动力电池的资深玩家,其新一代4680电池已经安装在新款model Y上。
此外,蔚来、长城等公司也早早开始研发自己的动力电池。
5月25日,上海企事业单位生态环境信息服务平台发布了蔚来新R&D项目公示。根据蔚来提交的环评报告,蔚来计划在上海嘉定区安亭镇新建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R&D及试制项目,计划建设31个R&D实验室、一条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试制生产线,总投资超过2亿元。
长城孵化的蜂窝能源近年来也发展迅速。2021年,其装机容量达到2.37GWh,同比增长384%,目前已经走向IPO。还有广汽、大众等头部车企也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动力电池技术。
很多车企选择自研动力电池的原因和选择自研自动驾驶技术的原因是一模一样的。“灵体理论”同样适用于动力电池赛道。
动力电池的供需关系可以直接影响到车企产品的销量,车企对动力电池不能过于重视。
尤其是在动力电池企业日益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心的今天,车企掌握电池,就是把主导权握在自己手里。
除了自研,与动力电池厂商合资也是车企选择较多的路线之一。
欣旺达和东风都不是孤例。SAIC、一汽等多家车企已成功携手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动力电池。
疫情影响、俄乌冲突、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导致的供应链混乱……已经使得动力电池的供应赶不上车企销量的增长。
今年销量表现最为突出的比亚迪,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高度垂直整合的模式,这也为其他车企展示了一条抵御供应链危机的途径。
标签
技术研发永远领先于量产,这是动力电池企业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基础之一。
技术研发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来说,产业生态和技术储备都比较完善,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来可能就够了。
对于后方追赶的实力来说,选择一个好的赛道,进行差异化竞争,可能更重要。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行业也随之兴起。经过多轮市场竞争,动力电池行业格局已趋于稳定。
在疫情和俄乌战争的背景下,目前的动力电池行业也出现了新的变数。二线电池厂商和一线电池厂商开始抢占市场,部分主机厂希望在动力电池领域分一杯羹,而上游新老材料也在暗中较劲。
亿欧汽车特别推出“动力电池攻防战”内容专题,探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未来。本文是系列专题文章的第六篇,主要讨论动力电池厂商的研发。6月17日,欣旺达公告称,将与东风集团、东风鸿泰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研发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电池及模块及相关零部件,以满足东风集团、东风鸿泰及其关联方对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需求。
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5亿元,欣旺达拟出资2.55亿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51%。东风集团和东风宏泰分别出资1.75亿元和7000万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35%和14%。
前期几个亿的投入,可能只是动力电池研发的“开胃菜”,动力电池市场竞争的核心是技术。
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但动力电池供应链开始动荡,危机感始终萦绕在动力电池企业心中。为了巩固自己的竞争力,动力电池行业被卷了起来。
动力电池玩家和众多车企都踏入了这条烧钱研发“不归路”。
几百亿,动力电池研发太贵。
亿欧智库在《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发展研究》报告中,将动力电池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部分。
动力电池企业稳坐产业链中游。除了业务多元化的比亚迪,中国主要有五家上市公司: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郭萱高科、亿纬锂能、福能科技和欣旺达。
看他们2018年到2022年在Q1的研发支出,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支出几乎等于其他四家公司常年研发支出的总和,2018年至2022年累计研发支出高达188亿元。
2018 -2022年Q1,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郭萱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研发支出均占营收5%左右,而福能科技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较高,只是因为营收基数较低。
总体来看,虽然R&D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中的比重不够突出,但其R&D……多年的xpenditure还不如其他动力电池公司。
2018 -2021年,比亚迪在电池项目上的研发支出为70.8亿元,与同期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R&D投资相比,高达91.6亿元。
根据SNE研究数据,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松下、比亚迪和LG新能源牢牢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四名。
松下和LG新能源在动力电池方面也有相当大的投资。
今年4月,松下发表声明,计划在2022-2024年向包括电动汽车电池在内的“增长领域”投资约205亿元,还将向以氢能为首的“技术支柱”追加投资102亿元。
去年7月,LG集团表示,未来10年将在电池领域投资15.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47.6亿元),其中12.4万亿韩元将用于研发下一代电池技术,确保建立智能工厂所需的生产技术,并增加生产线。其余2.7万亿韩元将用于LG化学研发电池尖端材料技术和扩大电池正极材料产能。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松下等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取得市场优势,足以支撑其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继续赛跑。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对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非贵金属电池等新兴技术做了相应的技术储备和业务布局。
后方动力电池厂商,由于盈利能力不足、资金不足等原因,虽然不能覆盖产业布局的方方面面,但可以在动力电池的某些领域进行专项突破,形成差异化竞争。
“新瓶装新酒”,动力电池迎来质变。
动力电池企业前期的巨额投入终于迎来了收获。
随着液态锂离子电池技术的逐步完善,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产品的研发也逐渐走上快车道。
目前,用户对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安全性能、充电时间仍有焦虑,但动力电池企业正在通过电池形态、生产工艺、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创新,逐步缩小动力电池的性能与用户期望的差距。
在6月15日举行的GTM2022-动力电池行业在线论坛上,电池副总裁范表示,市面上的圆柱形、方壳、软包电池都是电池形态,可以理解为“瓶子”。
三元或磷酸铁锂电池,以及固态和半固态技术方案,是动力电池电芯的化学体系,可以认为是“酒”。
不同的瓶子可以装不同的酒,动力电池的研发也是围绕这“一瓶一酒”。
这两年,动力电池赛道上“明星”频出。
2020年3月29日,比亚迪正式发布了blade电池,凭借其安全优势迅速成为业内顶尖流。配备刀片电池的中国和其他型号供不应求。
同年9月,特斯拉在其股东大会和电池日活动上,率先发布了4680块无极耳、硅负极、无钴技术的大型圆柱形电池。
今年1月,特斯拉宣布在加州的一家工厂生产了100万块4680电池。
4680大圆柱电池也成为今年的热门话题。除了特斯拉,BIC电池、松下、亿纬锂能、当代安培科技等都在这一领域有所布局。
得益于圆柱形电芯和电池组的结构特点,电芯呈蜂窝状排列,存在的缝隙保证了电芯与外界有足够大的换热面积,可以有效分散风险。
范表示,作为电动汽车普及率的突破,大型圆柱动力电池将加速电动汽车取代燃油汽车的进程。
亿欧智库预测,cyli的市场份额……到2025年,电动电池将达到30%左右。
亿欧智库认为,大圆柱4680动力电池依靠“无极耳”的创新结构设计,有效解决发热问题,使高镍低钴或高镍无钴电池的量产成为可能。
就电池材料而言,无钴电池近年来也成为动力电池厂商关注的焦点。
如乐金新能源、蜂巢能源、松下、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等。都有无钴电池的开发计划。
在去年8月的第24届成都国际车展上,首款搭载蜂巢能量无钴电池的车型欧拉樱桃猫公开亮相。
钠离子等新兴材料电池的研发逐渐提上动力电池企业的议事日程。
去年7月,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可达160Wh/kg。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预测,下一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将超过200Wh/kg。
加上电解质材料的革新,固态电池走进现实,有望彻底解决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但高成本和高研发要求限制了其大规模加载。
半固体电池作为液体电池和固体电池的过渡产物,被认为是目前技术水平下高安全性和高能量的折中方案。
目前,郭萱高科等企业已经发布了半固态电池产品。
电池形态和电池芯材的种种创新,最终都体现在动力电池系统的一体化方案上。
CTC和CTP技术推动了电池箱功能向车身“一体化”的探索。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零跑等企业在这一领域走在了前面,中国的方案逐渐走向世界。
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动力电池痛点犹存。
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21C创新实验室数字智能R&D中心GTM2022-动力电池行业在线论坛总监魏益民表示,在激烈的市场需求环境下,保持领先和可持续的技术竞争优势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动力电池研发领域,如何提高R&D投资的有效性是所有参与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在此背景下,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四大创新体系思路,试图在材料体系、体系结构、极致制造、商业模式四个方面建立优势。
除了像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六角玩家,其他动力电池企业都聚焦动力电池的一些痛点进行重点突破,不仅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也促进了动力电池行业的百花齐放。
动力电池终将迎来质变。
动力电池卡脖子?车企搞自研
即使是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也无法牢牢抓住车企的心。
为了避免被卡在电池上,车企开始寻找两家甚至三家供应商。同时,他们把握住了动力电池的好处,也让他们咬着牙忍受巨大而持续的痛苦,加入到动力电池的自研之路。
车企中,以充电电池业务起家的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深耕多年,逐渐突破其动力电池供货难的尴尬局面。
6月,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连玉波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比亚迪将为特斯拉提供电池产品。虽然消息并非“真锤”,但不难看出比亚迪动力电池逐渐对外开放供应的计划。
特斯拉本身也是动力电池的资深玩家,其新一代4680电池已经安装在新款model Y上。
此外,蔚来、长城等公司也早早开始研发自己的动力电池。
5月25日,上海企事业单位生态环境信息服务平台发布了蔚来新R&D项目公示。根据……蔚来提交的环评报告,蔚来拟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新建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R&D及试制项目,拟建设31个R&D实验室、一条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试制生产线,总投资超过2亿元。
长城孵化的蜂窝能源近年来也发展迅速。2021年,其装机容量达到2.37GWh,同比增长384%,目前已经走向IPO。还有广汽、大众等头部车企也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动力电池技术。
很多车企选择自研动力电池的原因和选择自研自动驾驶技术的原因是一模一样的。“灵体理论”同样适用于动力电池赛道。
动力电池的供需关系可以直接影响到车企产品的销量,车企对动力电池不能过于重视。
尤其是在动力电池企业日益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心的今天,车企掌握电池,就是把主导权握在自己手里。
除了自研,与动力电池厂商合资也是车企选择较多的路线之一。
欣旺达和东风都不是孤例。SAIC、一汽等多家车企已成功携手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动力电池。
疫情影响、俄乌冲突、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导致的供应链动荡,使得动力电池的供应赶不上车企销量的增长。
今年销量表现最为突出的比亚迪,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高度垂直整合的模式,这也为其他车企展示了一条抵御供应链危机的途径。
标签
技术研发永远领先于量产,这是动力电池企业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基础之一。
技术研发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来说,产业生态和技术储备都比较完善,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来可能就够了。
对于后方追赶的实力来说,选择一个好的赛道,进行差异化竞争,可能更重要。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行业也随之兴起。经过多轮市场竞争,动力电池行业格局已趋于稳定。
在疫情和俄乌战争的背景下,目前的动力电池行业也出现了新的变数。二线电池厂商和一线电池厂商开始抢占市场,部分主机厂希望在动力电池领域分一杯羹,而上游新老材料也在暗中较劲。
亿欧汽车特别推出“动力电池攻防战”内容专题,探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未来。本文是系列专题文章的第六篇,主要讨论动力电池厂商的研发。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南非能源和化工公司SasolLtd
1900/1/1 0:00:006月17日,由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的高端新能源皮卡品牌RADAR正式发布。
1900/1/1 0:00:006月21日,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正式公布《福建省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1900/1/1 0:00:00昨天的一场论坛上,特斯拉官方再次针对中国市场,开启了“夸夸模式”。而这一次发言的主角,则是其全球副总裁陶琳。
1900/1/1 0:00:006月20日,惠云钛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与广东省云安区政府、云硫矿业共同建设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投资规模为100亿元,主要建设磷酸铁锂、精制湿法磷酸等相关项目。
1900/1/1 0:00:00市场概述:随着长春和上海的复工复产,5月德系和美系的轿车们终于再次较为集中地出现中级车榜单的前半部分,其中一汽大众旗下的大众宝来和上汽大众的大众新朗逸分别获得第二三名,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