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辉云钛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与广东省云安区政府、云硫矿业共建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投资规模100亿元,主要建设磷酸亚铁锂、精制湿法磷酸等相关项目。
就在几天前,比亚迪位于绍兴嵊州的Foday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第一条线开通。该项目总投资约130亿元。一期生产DM-i专用刀片电池,二期建设新能源QH电池项目,年产能15GWh。
时间又向前推进了。6月12日,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武汉基地三期也宣告成立。基地一、二期总投资100亿元,年产能20GWh,三、四期总投资120亿元,规划产能30GWh。
中创新航武汉产业基地鸟瞰图;图片来源:中创新航
此外,6月10日,蜂巢能源宣布将带领产业链企业投资建设蜂巢达州锂电池产业园,总投资170亿元。计划建设磷酸亚铁锂和磷酸亚铁锂无钴正极材料生产线、前驱体和电解液生产线、电池回收拆解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未来,工业园区还将规划建设总产能约30GWh的储能电池生产线。
纵观如今的锂电池行业,几乎每隔几天就有公司宣布新的投资项目,而且是几百亿的投资。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60家企业公布锂电池投资项目,计划投资额超过6000亿元,平均投资额超过100亿元。
扩产不易,锂电池项目“烧钱”
锂电池行业投资项目频出,背后的驱动力不难追溯。
要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还是挺猛的。从产销规模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从2012年底的2万辆大幅上升至今年5月底的1108万辆。自2015年起,产销量连续七年全球第一。并且在政策利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下,新能源汽车产销有望继续高速增长。
这必将带动动力电池和上游材料的需求上升。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加载量共计154.5GWh,同比增长142.8%。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动力电池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需要接近900GWh的动力电池。全球范围内,据GGII预测,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将达到20%,当年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516GWh。
“蛋糕”这么大,很多企业都打算“抢食”。为了争夺这块市场“蛋糕”,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产能,这也是动力电池企业开始上演一系列产能扩张大戏的原因。
但扩大产能并不容易,其中一个难点在于“投资巨大”,这也是动力电池项目投资普遍较大的原因。
据悉,建设锂动力电池工厂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建、设备、安装费用、营运资金和其他费用。其中,仅锂电池设备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工信部发布的2021年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显示,锂离子电池行业设备投资约占总投资的63%-77%,每GWh设备投资约为1.84亿-3.35亿元。其他机构数据显示,锂电池设备方面,单个GWh设备投资约2.2亿元,其中电池设备1.8亿元,模块2000万元,PACK 2000万元。
试点智能锂电池设备;图片来源:飞行员情报
不止如此,锂动力电池工厂的建设、安装、原料储备、工人报酬也需要大量资金。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在财报中披露,即使仔细估算,每GWh的投资也需要3亿元。
这确实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估计。
今年5月,当代Ampere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修订后的募集资金说明书,公司修订后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50亿元(之前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82亿元),用于福鼎时代、广东瑞清时代、江苏时代电力(四期)、宁德交城时代(车里湾项目)等四个项目的投资。上述项目建成投产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将再次新增年产能约135GWh的锂离子电池。
根据公司对问询函的回复,在最新的定增项目中,福鼎时代的单位容量投资成本约为3.06亿元/GWh,广东瑞庆时代约为4亿元/GWh,江苏时代电力(四期)约为3.88亿元/GWh;无法拆分车里湾项目,因为它包含包装生产线。如果只统计锂离子电池的容量,锂离子电池单位容量的投资成本约为4.88亿元/GWh。
此外,近期其他企业相关项目的单位投资额也较高。如根据预计投资额和相应产能,福迪电池嵊州生产基地项目单位投资成本约为4.33亿元/GWh,楚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项目单位投资成本约为4.5亿元/GWh,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武汉基地项目单位投资成本约为4亿元/GWh。
收入不够,钱从哪里来?
由此可见,锂电池项目需要大量投资。然后,一举一动都是十亿投资。钱从哪里来?
一个现实是,虽然这几年动力电池及其上游企业的收入有所增长,但在一个又一个十亿的投资项目面前,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为例。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1303亿元,净利润159亿元,今年一季度营收486.8亿元。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一季度净利润仅为14.93亿元。
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2021年主要财务数据;图片来源:官方公告
上游材料企业中,即便是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业绩飙升的赣锋锂业,2021年也仅实现111.6亿元的年营收,净利润52.28亿元。今年一季度营收53.65亿元,净利润35.25亿元。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相关企业的自有资金既没有花出去,也没有花够。推广锂电池相关项目,需要结合其他渠道。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关企业的项目资金也有来自固定收益、基金、M&A贷款、与其他合作方合资等。
其中,上市公司以定增方式募集资金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上市以来,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累计融资846亿元(含IPO融资、间接融资和定增)。最新的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450亿元增量。
此外,近期,华友钴业也发布了定增预案,拟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不超过177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印尼华山镍钴公司年产12万吨金属镍的氢氧化镍湿法项目、广西华友锂业公司年产5万吨电池级锂盐及补充流动资金。
此前,派能科技也公告称,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用于10GWh锂电池R&D及制造基地项目、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当然,非上市公司也可以融资,只是融资方式不同。
比如蜂巢能源,据悉,公司自2020年4月完成10亿元战略融资以来,先后斩获深创投、IDG、小米等知名机构投资。仅去年一年,蜂巢能源就完成融资197.8亿元。另一个例子是李绅电池。今年1月,公司宣布完成动力电池首轮融资。
蜂窝能源融资;图片来源:企业查
需要指出的是,与上市公司相比,非上市公司通常融资渠道相对较少,融资规模相对有限。也正因为如此,在锂电池项目的巨大投资需求下,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扎堆寻求上市。
据悉,到2021年底,前十大电池企业中,只有中创新航、LG新能源、蜂巢能源和塔菲尔没有上榜。除了Tafel因专利侵权暂时中止上市进程外,其他几家公司今年都加快了IPO进程。
今年1月,LG新能源在韩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共融资110亿美元。除了LG新能源,蜂巢能源和中创新航也开始了自己的IPO之路。今年年初,中信证券披露已与蜂巢能源签订上市辅导协议,并在江苏证监局进行了上市辅导备案。今年3月,中创新航提交了在港交所上市的招股书。
有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可以缓解巨大的资金压力,支持相关企业扩大产能、升级技术、拓展市场。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要想做大,上市是一个必要的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其锂电池项目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支持。
以文章开头提到的徽韵钛业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为例。这个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根据协议,辉云钛业投资约62亿元,云南硫矿业投资约20亿元。虽然未提及广东省云安区政府是否出资,但明确指出,云安区政府将牵头成立协调工作组,积极对接并推动相关项目实施,支持乙方、丙方及其关联公司依法在云浮市云安区投资建设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并按照国家规定给予优惠政策。
从其他很多项目来看,在项目保障方面,很多政府都积极向以锂电池为首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推广能源、土地、融资、人才等政策,这也是对相关企业的重要“福利”。
赢得市场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对于锂电池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能够拿到产能扩张所需的资金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就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不仅面临着激烈的同行业竞争,还将逐渐受到车企自研自产电池的影响。
在最近的一次分析师会议上,蔚来创始人兼CEO李斌详细披露了公司在电池领域的布局,其中提到蔚来计划于2024年下半年开始量产自研电池,对应车型为蔚来20-30万元价格区间的新车。
此前的5月,有消息称,蔚来计划投资2.185亿元在上海新建R&D项目,包括31个从事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研发的R&D实验室,以及一条锂离子电池试生产线和一条电池组生产线,并明确该项目的试生产线建设将为可能的大规模生产做好前期探索,试制样品将用于后续的深度开发。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可能是威姿电池制造的开始。
项目工厂的平面布置图;图片来源:蔚来环评报告截图
事实上,除了蔚来,很多车企都选择了自主研发电池。
例如,北京奔驰近日宣布,新一代国产奔驰电池于5月在北京奔驰电池工厂正式下线,新一代电池将在全新国产EQE上投产。
特斯拉CEO马斯克也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会议上表示,特斯拉交付了第一批配备自产4680电池的电动汽车。据其预测,今年其德州工厂将可以同时生产4680结构电池组和2170非结构电池组的ModelY,柏林工厂也将实现2170和4680的共线生产。
此外,广汽爱安自研动力电池试生产线已于今年3月开工,总投资3.36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建成。公司表示,未来广汽爱安30%的高端电池将自主研发生产,而70%的低端电池将由外部电池公司制造。
此外,小鹏、理想、一汽、长城、东风也在通过自研、自建、共建、参股等方式积极切入动力电池领域。
目前车企自研自产电池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终端供应,降低供应链风险。目前,车企的相关布局大多处于规划或建设初期,落地的实际产能有限,但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抢走部分电池供应商的“蛋糕”,尤其是技术落后的动力电池企业。
对此,有业内人士提醒,相关企业在扩大产能的同时,应在技术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改善产品结构,提升技术溢价,在发展自身技能的同时寻求新的增长点。6月20日,辉云钛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与广东省云安区政府、云硫矿业共建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投资规模100亿元,主要建设磷酸亚铁锂、精制湿法磷酸等相关项目。
就在几天前,比亚迪位于绍兴嵊州的Foday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第一条线开通。该项目总投资约130亿元。一期生产DM-i专用刀片电池,二期建设新能源QH电池项目,年产能15GWh。
时间又向前推进了。6月12日,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武汉基地三期也宣告成立。基地一、二期总投资100亿元,年产能20GWh,三、四期总投资120亿元,规划产能30GWh。
中创新航武汉产业基地鸟瞰图;图片来源:中创新航
此外,6月10日,蜂巢能源宣布将带领产业链企业投资建设蜂巢达州锂电池产业园,总投资170亿元。计划建设磷酸亚铁锂和磷酸亚铁锂无钴正极材料生产线、前驱体和电解液生产线、电池回收拆解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未来,工业园区还将规划建设总产能约30GWh的储能电池生产线。
纵观如今的锂电池行业,几乎每隔几天就有公司宣布新的投资项目,而且是几百亿的投资。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60家企业公布锂电池投资项目,计划投资额超过6000亿元,平均投资额超过100亿元。
扩产不易,锂电池项目“烧钱”
锂电池行业投资项目频出,背后的驱动力不难追溯。
要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还是挺猛的。从产销规模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从2012年底的2万辆大幅上升至今年5月底的1108万辆。自2015年起,产销量连续七年全球第一。并且在政策利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下,新能源汽车产销有望继续高速增长。
这必将带动动力电池和上游材料的需求上升。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加载量共计154.5GWh,同比增长142.8%。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动力电池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需要接近900GWh的动力电池。全球范围内,据GGII预测,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将达到20%,当年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516GWh。
“蛋糕”这么大,很多企业都打算“抢食”。为了争夺这块市场“蛋糕”,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产能,这也是动力电池企业开始上演一系列产能扩张大戏的原因。
但扩大产能并不容易,其中一个难点在于“投资巨大”,这也是动力电池项目投资普遍较大的原因。
据悉,建设锂动力电池工厂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建、设备、安装费用、营运资金和其他费用。其中,仅锂电池设备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工信部发布的2021年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显示,锂离子电池行业设备投资约占总投资的63%-77%,每GWh设备投资约为1.84亿-3.35亿元。其他机构数据显示,锂电池设备方面,单个GWh设备投资约2.2亿元,其中电池设备1.8亿元,模块2000万元,PACK 2000万元。
试点智能锂电池设备;图片来源:飞行员情报
不止如此,锂动力电池工厂的建设、安装、原料储备、工人报酬也需要大量资金。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在财报中披露,即使仔细估算,每GWh的投资也需要3亿元。
这确实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估计。
今年5月,当代Ampere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修订后的募集资金说明书,公司修订后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50亿元(之前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82亿元),用于福鼎时代、广东瑞清时代、江苏时代电力(四期)、宁德交城时代(车里湾项目)等四个项目的投资。上述项目建成投产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将再次新增年产能约135GWh的锂离子电池。
根据公司对问询函的回复,在最新的定增项目中,福鼎时代的单位容量投资成本约为3.06亿元/GWh,广东瑞庆时代约为4亿元/GWh,江苏时代电力(四期)约为3.88亿元/GWh;无法拆分车里湾项目,因为它包含包装生产线。如果只统计锂离子电池的容量,锂离子电池单位容量的投资成本约为4.88亿元/GWh。
此外,近期其他企业相关项目的单位投资额也较高。如根据预计投资额和相应产能,福迪电池嵊州生产基地项目单位投资成本约为4.33亿元/GWh,楚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项目单位投资成本约为4.5亿元/GWh,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武汉基地项目单位投资成本约为4亿元/GWh。
收入不够,钱从哪里来?
由此可见,锂电池项目需要大量投资。然后,一举一动都是十亿投资。钱从哪里来?
一个现实是,虽然这几年动力电池及其上游企业的收入有所增长,但在一个又一个十亿的投资项目面前,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为例。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1303亿元,净利润159亿元,今年一季度营收486.8亿元。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一季度净利润仅为14.93亿元。
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2021年主要财务数据;图片来源:官方公告
上游材料企业中,即便是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业绩飙升的赣锋锂业,2021年也仅实现111.6亿元的年营收,净利润52.28亿元。今年一季度营收53.65亿元,净利润35.25亿元。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相关企业的自有资金既没有花出去,也没有花够。推广锂电池相关项目,需要结合其他渠道。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关企业的项目资金也有来自固定收益、基金、M&A贷款、与其他合作方合资等。
其中,上市公司以定增方式募集资金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上市以来,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累计融资846亿元(含IPO融资、间接融资和定增)。最新的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450亿元增量。
此外,近期,华友钴业也发布了定增预案,拟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不超过177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印尼华山镍钴公司年产12万吨金属镍的氢氧化镍湿法项目、广西华友锂业公司年产5万吨电池级锂盐及补充流动资金。
此前,派能科技也公告称,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用于10GWh锂电池R&D及制造基地项目、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当然,非上市公司也可以融资,只是融资方式不同。
比如蜂巢能源,据悉,公司自2020年4月完成10亿元战略融资以来,先后斩获深创投、IDG、小米等知名机构投资。仅去年一年,蜂巢能源就完成融资197.8亿元。另一个例子是李绅电池。今年1月,公司宣布完成动力电池首轮融资。
蜂窝能源融资;图片来源:企业查
需要指出的是,与上市公司相比,非上市公司通常融资渠道相对较少,融资规模相对有限。也正因为如此,在锂电池项目的巨大投资需求下,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扎堆寻求上市。
据悉,到2021年底,前十大电池企业中,只有中创新航、LG新能源、蜂巢能源和塔菲尔没有上榜。除了Tafel因专利侵权暂时中止上市进程外,其他几家公司今年都加快了IPO进程。
今年1月,LG新能源在韩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共融资110亿美元。除了LG新能源,蜂巢能源和中创新航也开始了自己的IPO之路。今年年初,中信证券披露已与蜂巢能源签订上市辅导协议,并在江苏证监局进行了上市辅导备案。今年3月,中创新航提交了在港交所上市的招股书。
有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可以缓解巨大的资金压力,支持相关企业扩大产能、升级技术、拓展市场。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要想做大,上市是一个必要的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其锂电池项目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支持。
以文章开头提到的徽韵钛业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为例。这个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根据协议,辉云钛业投资约62亿元,云南硫矿业投资约20亿元。虽然未提及广东省云安区政府是否出资,但明确指出,云安区政府将牵头成立协调工作组,积极对接并推动相关项目实施,支持乙方、丙方及其关联公司依法在云浮市云安区投资建设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并按照国家规定给予优惠政策。
从其他很多项目来看,在项目保障方面,很多政府都积极向以锂电池为首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推广能源、土地、融资、人才等政策,这也是对相关企业的重要“福利”。
赢得市场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对于锂电池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能够拿到产能扩张所需的资金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就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不仅面临着激烈的同行业竞争,还将逐渐受到车企自研自产电池的影响。
在最近的一次分析师会议上,蔚来创始人兼CEO李斌详细披露了公司在电池领域的布局,其中提到蔚来计划于2024年下半年开始量产自研电池,对应车型为蔚来20-30万元价格区间的新车。
此前的5月,有消息称,蔚来计划投资2.185亿元在上海新建R&D项目,包括31个从事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研发的R&D实验室,以及一条锂离子电池试生产线和一条电池组生产线,并明确该项目的试生产线建设将为可能的大规模生产做好前期探索,试制样品将用于后续的深度开发。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可能是威姿电池制造的开始。
项目工厂的平面布置图;图片来源:蔚来环评报告截图
事实上,除了蔚来,很多车企都选择了自主研发电池。
例如,北京奔驰近日宣布,新一代国产奔驰电池于5月在北京奔驰电池工厂正式下线,新一代电池将在全新国产EQE上投产。
特斯拉CEO马斯克也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会议上表示,特斯拉交付了第一批配备自产4680电池的电动汽车。据其预测,今年其德州工厂将可以同时生产4680结构电池组和2170非结构电池组的ModelY,柏林工厂也将实现2170和4680的共线生产。
此外,广汽爱安自研动力电池试生产线已于今年3月开工,总投资3.36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建成。公司表示,未来广汽爱安30%的高端电池将自主研发生产,而70%的低端电池将由外部电池公司制造。
此外,小鹏、理想、一汽、长城、东风也在通过自研、自建、共建、参股等方式积极切入动力电池领域。
目前车企自研自产电池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终端供应,降低供应链风险。目前,车企的相关布局大多处于规划或建设初期,落地的实际产能有限,但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抢走部分电池供应商的“蛋糕”,尤其是技术落后的动力电池企业。
对此,有业内人士提醒,相关企业在扩大产能的同时,应在技术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改善产品结构,提升技术溢价,在发展自身技能的同时寻求新的增长点。另外,对于相关企业来说,与车企的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这样的博弈关系中与车企建立相互信任的战略合作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
当然,与此同时,相关企业需要警惕产能过剩。
根据各电池公司的计划,2025年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产能将达到670GWh,比亚迪和蜂巢能源的计划产能也将在2025年达到600GWh。中创新航2025年产能达到500GWh,郭萱高科2025年产能300GWh,亿纬锂能2023年建成产能。仅上述6家企业2025年产能规划为2870GWh。
2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科院院士高今年公开表示,随着全球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池产能迅速扩张。根据产业投资信息预测,2023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能达到15亿千瓦时,2025年达到30亿千瓦时,2025年电池出货量预计达到1500GWh,其中70%和80%用于国内市场,另外还有一个百分比。“我们预测,2025年将出现电池产能过剩。”
针对这一问题,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锂电池行业规划产能过大,要看最终落地情况。同时也要看到未来产品和技术与现有工艺和设备的匹配问题。“我们认为未来优质有效产能依然稀缺,同时也存在无效产能过剩的问题。”
所以总体来说,相关企业在扩大产能的同时,要提高技术实力,生产出真正适销对路的产品,避免产能浪费。另外,锂电池项目投资巨大,要把握好企业产能扩张的节奏,避免盲目扩大投资。
< img alt = "蔚来、奔驰、韩、A……安、比亚迪" src = "/ee img/{ HostI }/img/20230303185209005210/2 . jpg "/>另外,对于相关企业来说,与车企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这样的博弈关系中与车企建立相互信任的战略合作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
当然,与此同时,相关企业需要警惕产能过剩。
根据各电池公司的计划,2025年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产能将达到670GWh,比亚迪和蜂巢能源的计划产能也将在2025年达到600GWh。中创新航2025年产能达到500GWh,郭萱高科2025年产能300GWh,亿纬锂能2023年建成产能。仅上述6家企业2025年产能规划为2870GWh。
2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科院院士高今年公开表示,随着全球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池产能迅速扩张。根据产业投资信息预测,2023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能达到15亿千瓦时,2025年达到30亿千瓦时,2025年电池出货量预计达到1500GWh,其中70%和80%用于国内市场,另外还有一个百分比。“我们预测,2025年将出现电池产能过剩。”
针对这一问题,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锂电池行业规划产能过大,要看最终落地情况。同时也要看到未来产品和技术与现有工艺和设备的匹配问题。“我们认为未来优质有效产能依然稀缺,同时也存在无效产能过剩的问题。”
所以总体来说,相关企业在扩大产能的同时,要提高技术实力,生产出真正适销对路的产品,避免产能浪费。另外,锂电池项目投资巨大,要把握好企业产能扩张的节奏,避免盲目扩大投资。
3
6月21日,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正式公布《福建省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1900/1/1 0:00:006月17日,欣旺达发布公告,宣布将与东风集团、东风鸿泰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对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电芯和模组及其相关部件进行研发,
1900/1/1 0:00:00昨天的一场论坛上,特斯拉官方再次针对中国市场,开启了“夸夸模式”。而这一次发言的主角,则是其全球副总裁陶琳。
1900/1/1 0:00:00市场概述:随着长春和上海的复工复产,5月德系和美系的轿车们终于再次较为集中地出现中级车榜单的前半部分,其中一汽大众旗下的大众宝来和上汽大众的大众新朗逸分别获得第二三名,
1900/1/1 0:00:00通过该Webinar,您将全面了解Elektrobit如何为汽车OEM及其供应商提供Bootloader的解决方案,助力开发人员安全地更新汽车ECU的软件,同时还能实现降本增效。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6月20日,从雷诺集团和敏实集团获悉,行业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敏实集团(MinthGroup)与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集团(RenaultGroup)宣布签署谅解备忘录,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