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的不断开放,一场Robotaxi大战似乎即将来临。
近日,儒启出行宣布成立儒启Robotaxi运营技术平台,完成与广汽、文远智行、马骁智行的系统和数据对接,推动Robotaxi车辆投放和示范运营。
出行平台的加入,使得Robotaxi市场的竞争更加复杂。
在中国的共享出行市场,齐出行、曹操出行、稻香出行等出行平台身份特殊,背后分别是广汽、吉利、SAIC。近年来,他们还与自动驾驶公司绑定,以进入Robotaxi市场。在国外,大众与旅游公司MOIA和自动驾驶公司Argo合作。AI,并有望在2025年推出欧洲首个自动驾驶拼车项目。
车企、出行平台、自动驾驶公司组成的联盟已经进入Robotaxi市场。看来Robotaxi业务的三大要素,即汽车、运营、技术,综合起来。但是,在没有以往经验的Robotaxi实际操作中,玩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而自动驾驶公司如何在万亿Robotaxi市场的诱惑下获得更大的蛋糕?
(与马骁智行、文远智行同行的Robotaxi)
联盟简毅,信任很难保持。
就乘坐体验而言,网约车和Robotaxi没有太大区别。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需要一辆车来载客完成从A点到b点的运输,不同之处在于车上负责行车安全的人是司机还是安全员。
正是这种差异,使得Robotaxi的操作面临无数未知的问题,操作难度也是成倍提升。
在过去的几年中,自动驾驶公司在不同的城市进行了Robotaxi乘客的免费试运营,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自动驾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推广Robotaxi的难度,但也可能会让一部分用户习惯免费的Robotaxi服务。
如果Robotaxi开放收费,公众对Robotaxi的期待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马骁知行副总裁、大湾区R&D中心负责人莫告诉新知家,公众对收费运营的Robotaxi有更高的运营能力和整体服务需求。对此,马骁之星尝试强化Robotaxi上下车标识,增设上下车点,满足用户日常出行需求,以进一步扩大运营范围,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如果自动驾驶公司不能及时满足公众的要求,体验过Robotaxi的用户可能更喜欢使用成熟度更高、车辆更多的网约车。
大众对Robotaxi的信任度也值得讨论。
根据文远智行的数据,自2019年11月向公众推出商业服务以来,近30%的用户每周至少乘坐一次文远智行Robotaxi。
虽然对于早期的自动驾驶行业来说,这个数字说明大众对Robotaxi商业化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但是Robotaxi用了两年时间赢得了近30%用户的中高频使用且没有主动安全事故,这也说明更多人信任Robotaxi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为了实现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自动驾驶公司在过去几年里大力推进道路测试,但交通状况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弯道情况。自动驾驶公司努力的是尽可能增加安全小数点后的位数,准备完整的安全冗余方案。
Robotaxi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会打破自动驾驶公司数年来建立的技术安全形象,说服用户撤退。更有甚者,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信任的裂痕不仅出现在用户层面,也可能发生在合作联盟内部。
比如安全事故发生后,责任的划分可能会造成多方的隔阂。
以深圳最近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为例。该条例规定,如果交通事故发生在智能n……工作车辆,因智能网联汽车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车辆驾驶人或者所有人、管理人依照本条例第五十三条的规定赔偿后,可以依法向生产者、销售者要求赔偿。
无论事故责任由自动驾驶公司、出行平台还是车企承担,都将不利于Robotaxi业务的正常开展,三方的形象和利益也将受损。
即使因为安全员的失职发生安全事故,Robotaxi的正常运行也会受到影响。例如,优步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撞了一名路人,然后死亡。虽然调查结果是安全员注意力分散,没有及时接管车辆,但这仍然极大地影响了优步自动驾驶部门的最终结果。
(优步自动驾驶车辆)
Robotaxi安全事故发生后,其后果不仅仅是责任的归属和赔偿,事故造成的利益损失和信任破裂,或将是Robotaxi合作联盟需要警惕的衍生问题。
当然,以上假设是基于主动安全事故的发生。机器人轴的数量越来越多后,如何高效准确地管理机器人轴也将是一个问题。
6月28日,Cruise的六个Robotaxi突然停止运行,聚集在一起,导致一条街道交通拥堵。Cruise没有对故障原因做出解释,只表示问题已经修复,并对故障造成的影响表示歉意。
简毅联盟,如何高效正确的操作Robotaxi是需要考虑的。
儒奇出行相关负责人告诉新智家,其Robotaxi运营平台尚未落地,暂时没有运营细节可以透露,但今年实现Robotaxi的示范运营是他们的目标。
单干会不会更好?
研究咨询机构IHS Markit在《中国自动驾驶市场及未来出行市场展望》中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总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万亿,其中Robotaxi将占60%,规模为1.3万亿。
巨大的市场规模,是很多自动驾驶公司割舍不下的蛋糕。如果自动驾驶公司自己运营Robotaxi业务,那么直接瓜分Robotaxi市场将是最简单的方式。那么,后续自动驾驶公司有没有可能终止与出行平台的合作,率先开展Robotaxi业务?
不一定。
自动驾驶公司和出行平台的合作是一种优势互补,也是各取所需。
自动驾驶公司拥有Robotaxi必不可少的核心技术,但缺乏大规模运营网约车的运营经验和团队;在国内网约车市场多年的残酷竞争下,出行平台已经熟悉了网约车市场和不同城市区域的消费心理,但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并不是组建团队就能快速实现的。
其中,运营支持对于Robotaxi业务的发展尤为重要。
2019年,Xpeng Motors在广州推出“优朋出行”,预计年底在广州投放2000辆。但此后,Xpeng Motors对网约车服务的投入逐渐减少。直到2021年在Xpeng Motors的Q3电话会议上,何透露,Xpeng Motors将于2022年下半年开始探索Robotaxi业务,并提到寻求与旅游运营商的合作。
儒启旅行相关负责人告诉新智家,儒启旅行曾花了一年时间在广州进行尝试,了解什么样的服务最受用户欢迎,并将服务系统化成成熟的管控机制。
可以看出,如果Robotaxi商业化,对Robotaxi运营的要求会更高,需要运营经验相对缺乏的自动驾驶公司来满足。如果自动驾驶公司与出行平台合作,可能会大大减轻相关压力。
合作初期,自驾公司可以在与出行平台的合作中学习网约车运营经验,出行平台也可以借自驾技术打开Robotaxi市场,提前占领市场高地和用户心智。
但随着合作投入越来越多,自动驾驶公司离开出行平台可能会越来越难。
一方面,或许可以借鉴中国网络汽车共享运营模式的发展规律。
国内的汽车共享运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聚合模式、自营模式和聚合+自营模式。
在聚合模式下,通过没有技术团队和自建车队的主营业务(如地图导航服务)获取流量,然后分发到接入平台的外部网约车平台,由接入平台提供客运服务。国内采用这种模式的平台有高德打车、百度打车、腾讯地图。
自营模式要求平台必须有技术团队,开发和维护自己的APP,建立和管理车队。自营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但由于直接管理大量的司机和车辆,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采用自营模式的代表平台有T3出行和儒奇出行。
聚合+自营模式是目前比较常见的运营模式,具有聚合和自营的优势,可以降低成本压力,有更广阔的市场拓展能力。这样的平台有滴滴、美团打车等等。
在线租车的盈利模式与Robotaxi有较大差异,但目前Robotaxi的运营仍需要安全员的参与和后台工作人员的监控,而难以完全避免人力成本的Robotaxi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在线租车模式的变迁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运营城市的增加需要大量的车辆和人力成本。在此之前,很多以自营车队为主的出行平台不得不转换为聚合+自营模式,在降低成本压力的同时扩大市场,比如滴滴、美团打车。最近也有消息称,主打自营模式的T3出行正在与其自营专车司机重新签约,将自营专车司机变成租车司机。
相比自驾车初创企业,同为科技公司的滴滴、美团,资金相对更多,但在将网约车服务推向更多城市时,仍难以承受高昂的运营成本,选择成本更低、运力更多的自营+聚合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自动驾驶公司完全独立运营Robotaxi,那么曾经合作的旅行公司将成为其新的对手。
随着政策的开放和自动驾驶量产成本的降低,自动驾驶公司大规模运营Robotaxi可能不再困难,但这也意味着竞争对手可能会增加。自动驾驶公司可以完全独立运营Robotaxi,…d OEMs也可以转向与其他自动驾驶公司合作。他们的后台代工将继续为旅游平台增加弹药,帮助他们占领更多的Robotaxi市场。
此外,车企背靠的出行平台资源优势更强。
儒启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儒启出行不仅具备出行需求响应、运力调度、服务管控、安全监管等能力,还拥有丰富的出行场景和海量数据。
在与出行平台的合作中,自动驾驶公司可以相对稳定地探索Robotaxi的商业化。如果完全独立自营,会面临成本高,竞争对手多的问题。
目前来看,自动驾驶公司与出行平台的长期绑定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利远大于弊的选择。或许很快,自动驾驶公司争夺出行平台的大战就会打响。
深化合作和放宽政策是同步的。
第一阶段,自动驾驶公司与出租车公司合作,在单个城市进行区域Robotaxi运营测试。
2019年8月,文远智行与白云出租集团文远粤行成立合资公司,开展Robotaxi载客收费运营,收费标准与广州出租车相同;同年12月,AutoX与深圳出租车公司鹏程电气合作,探索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
第二阶段,自动驾驶公司转向与共享出行平台和车企合作,探索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
2020年4月,高德打车连接AutoX无人车,提供免费的Robotaxi服务;
2020年8月,荣源七星与曹操出行、吉利达成合作,在杭进行自动驾驶测试;
2021年12月,Momenta联合Enjoy Road Travel和SAIC,推出L4自动驾驶运营平台Enjoy Road Robotaxi在上海嘉定。
同年同月,知行与T3出行、一汽/东风/长安合作,探索“自动驾驶+正常驾驶”的Robotaxi落地模式。
2022年6月,文远知行、马骁知行、儒启出行、广汽研究院联合推出儒启Robotaxi运营技术平台。
(高德与AutoX合作)
相比出租车公司,自动驾驶公司与共享出行平台、车企合作,除了获得更大的流量入口、更清晰、更易通达的道路和运营数据,还可以借助更广阔的出行平台运营范围,扩大Robotaxi的运营范围。例如,香岛Robotaxi计划于2022年在深圳运营Robotaxi,整体车队规模将达到200辆。
据Robotaxi负责人介绍,这一阶段的演变是必然趋势。
他认为,出行平台通过混合调度模式实现Robotaxi和载人车辆的混合试点,自动驾驶公司可以从运营和服务中获得商业价值,创造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模式。同时,在运营过程中,数据反馈会促进单车智能的迭代,达到一定程度后促进技术的系统性提升。
然而,自动驾驶公司与出行平台的绑定合作,并不意味着其Robotaxi业务将依附于出行平台。从实用性来看,大部分与出行平台合作的自动驾驶公司同时独立运营Robotaxi业务。
目前,文远智行、马骁智行、荣源启行都推出了Robotaxi应用软件或微信小程序供用户使用。今年4月,马骁智行获得全国首张出租车牌照,2025年前将在广州南沙区投入至少100辆Robotaxi。随着政策的不断开放,一场Robotaxi大战似乎即将来临。
近日,儒启出行宣布成立儒启Robotaxi运营技术平台,完成与广汽、文远智行、马骁智行的系统和数据对接,推动Robotaxi车辆投放和示范运营。
出行平台的加入,使得Robotaxi市场的竞争更加复杂。
在中国的共享出行市场,齐出行、曹操出行、稻香出行等出行平台身份特殊,背后分别是广汽、吉利、SAIC。近年来,他们还与自动驾驶公司绑定,以进入Robotaxi市场。在国外,大众与旅游公司MOIA和自动驾驶公司Argo合作。AI,并有望在2025年推出欧洲首个自动驾驶拼车项目。
车企、出行平台、自动驾驶公司组成的联盟已经进入Robotaxi市场。看来Robotaxi业务的三大要素,即汽车、运营、技术,综合起来。但是,在没有以往经验的Robotaxi实际操作中,玩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而自动驾驶公司如何在万亿Robotaxi市场的诱惑下获得更大的蛋糕?
(与马骁智行、文远智行同行的Robotaxi)
联盟简毅,信任很难保持。
就乘坐体验而言,网约车和Robotaxi没有太大区别。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需要一辆车来载客完成从A点到b点的运输,不同之处在于车上负责行车安全的人是司机还是安全员。
正是这种差异,使得Robotaxi的操作面临无数未知的问题,操作难度也是成倍提升。
在过去的几年中,自动驾驶公司在不同的城市进行了Robotaxi乘客的免费试运营,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自动驾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推广Robotaxi的难度,但也可能会让一部分用户习惯免费的Robotaxi服务。
如果Robotaxi开放收费,公众对Robotaxi的期待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马骁知行副总裁、大湾区R&D中心负责人莫告诉新知家,公众对收费运营的Robotaxi有更高的运营能力和整体服务需求。对此,马骁之星试图加强Robotaxi登机a……上下车指示牌,并增设上下车点,满足用户日常出行需求,以进一步扩大运营范围,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如果自动驾驶公司不能及时满足公众的要求,体验过Robotaxi的用户可能更喜欢使用成熟度更高、车辆更多的网约车。
大众对Robotaxi的信任度也值得讨论。
根据文远智行的数据,自2019年11月向公众推出商业服务以来,近30%的用户每周至少乘坐一次文远智行Robotaxi。
虽然对于早期的自动驾驶行业来说,这个数字说明大众对Robotaxi商业化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但是Robotaxi用了两年时间赢得了近30%用户的中高频使用且没有主动安全事故,这也说明更多人信任Robotaxi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为了实现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自动驾驶公司在过去几年里大力推进道路测试,但交通状况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弯道情况。自动驾驶公司努力的是尽可能增加安全小数点后的位数,准备完整的安全冗余方案。
Robotaxi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会打破自动驾驶公司数年来建立的技术安全形象,说服用户撤退。更有甚者,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信任的裂痕不仅出现在用户层面,也可能发生在合作联盟内部。
比如安全事故发生后,责任的划分可能会造成多方的隔阂。
以深圳最近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为例。条例规定,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因智能网联汽车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车辆驾驶人或者所有人、管理人依照本条例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支付赔偿金后,可以依法向生产者、销售者要求赔偿。
无论事故责任由自动驾驶公司、出行平台还是车企承担,都将不利于Robotaxi业务的正常开展,三方的形象和利益也将受损。
即使因为安全员的失职发生安全事故,Robotaxi的正常运行也会受到影响。例如,优步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撞了一名路人,然后死亡。虽然调查结果是安全员注意力分散,没有及时接管车辆,但这仍然极大地影响了优步自动驾驶部门的最终结果。
(优步自动驾驶车辆)
Robotaxi安全事故发生后,其后果不仅仅是责任的归属和赔偿,事故造成的利益损失和信任破裂,或将是Robotaxi合作联盟需要警惕的衍生问题。
当然,以上假设是基于主动安全事故的发生。机器人轴的数量越来越多后,如何高效准确地管理机器人轴也将是一个问题。
6月28日,Cruise的六个Robotaxi突然停止运行,聚集在一起,导致一条街道交通拥堵。Cruise没有对故障原因做出解释,只表示问题已经修复,并对故障造成的影响表示歉意。
简毅联盟,如何高效正确的操作Robotaxi是需要考虑的。
儒奇出行相关负责人告诉新智家,其Robotaxi运营平台尚未落地,暂时没有运营细节可以透露,但今年实现Robotaxi的示范运营是他们的目标。
单干会不会更好?
研究咨询机构IHS Markit在《中国自动驾驶市场及未来出行市场展望》中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总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万亿,其中Robotaxi将占60%,规模为1.3万亿。
巨大的市场规模,是很多自动驾驶公司割舍不下的蛋糕。如果自动驾驶公司自己运营Robotaxi业务,那么直接瓜分Robotaxi市场将是最简单的方式。那么,后续自动驾驶公司有没有可能终止与……的合作e旅行平台并牵头Robotaxi业务?
不一定。
自动驾驶公司和出行平台的合作是一种优势互补,也是各取所需。
自动驾驶公司拥有Robotaxi必不可少的核心技术,但缺乏大规模运营网约车的运营经验和团队;在国内网约车市场多年的残酷竞争下,出行平台已经熟悉了网约车市场和不同城市区域的消费心理,但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并不是组建团队就能快速实现的。
其中,运营支持对于Robotaxi业务的发展尤为重要。
2019年,Xpeng Motors在广州推出“优朋出行”,预计年底在广州投放2000辆。但此后,Xpeng Motors对网约车服务的投入逐渐减少。直到2021年在Xpeng Motors的Q3电话会议上,何透露,Xpeng Motors将于2022年下半年开始探索Robotaxi业务,并提到寻求与旅游运营商的合作。
儒启旅行相关负责人告诉新智家,儒启旅行曾花了一年时间在广州进行尝试,了解什么样的服务最受用户欢迎,并将服务系统化成成熟的管控机制。
可以看出,如果Robotaxi商业化,对Robotaxi运营的要求会更高,需要运营经验相对缺乏的自动驾驶公司来满足。如果自动驾驶公司与出行平台合作,可能会大大减轻相关压力。
合作初期,自驾公司可以在与出行平台的合作中学习网约车运营经验,出行平台也可以借自驾技术打开Robotaxi市场,提前占领市场高地和用户心智。
但随着合作投入越来越多,自动驾驶公司离开出行平台可能会越来越难。
一方面,或许可以借鉴中国网络汽车共享运营模式的发展规律。
国内的汽车共享运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聚合模式、自营模式和聚合+自营模式。
在聚合模式下,通过没有技术团队和自建车队的主营业务(如地图导航服务)获取流量,然后分发到接入平台的外部网约车平台,由接入平台提供客运服务。国内采用这种模式的平台有高德打车、百度打车、腾讯地图。
自营模式要求平台必须有技术团队,开发和维护自己的APP,建立和管理车队。自营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但由于直接管理大量的司机和车辆,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采用自营模式的代表平台有T3出行和儒奇出行。
聚合+自营模式是目前比较常见的运营模式,具有聚合和自营的优势,可以降低成本压力,有更广阔的市场拓展能力。这样的平台有滴滴、美团打车等等。
在线租车的盈利模式与Robotaxi有较大差异,但目前Robotaxi的运营仍需要安全员的参与和后台工作人员的监控,而难以完全避免人力成本的Robotaxi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在线租车模式的变迁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运营城市的增加需要大量的车辆和人力成本。在此之前,很多以自营车队为主的出行平台不得不转换为聚合+自营模式,在降低成本压力的同时扩大市场,比如滴滴、美团打车。最近也有消息称,主打自营模式的T3出行正在与其自营专车司机重新签约,将自营专车司机变成租车司机。
相比自驾车初创企业,同为科技公司的滴滴、美团,资金相对更多,但在将网约车服务推向更多城市时,仍难以承受高昂的运营成本,选择成本更低、运力更多的自营+聚合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自动驾驶公司完全独立运营Robotaxi,那么曾经合作的旅行公司将成为其新的对手。
随着政策的开放和自动驾驶量产成本的降低,自动驾驶公司大规模运营Robotaxi可能不再困难,但这也意味着竞争对手可能会增加。自动驾驶公司可以完全独立运营Robotaxi,…d OEMs也可以转向与其他自动驾驶公司合作。他们的后台代工将继续为旅游平台增加弹药,帮助他们占领更多的Robotaxi市场。
此外,车企背靠的出行平台资源优势更强。
儒启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儒启出行不仅具备出行需求响应、运力调度、服务管控、安全监管等能力,还拥有丰富的出行场景和海量数据。
在与出行平台的合作中,自动驾驶公司可以相对稳定地探索Robotaxi的商业化。如果完全独立自营,会面临成本高,竞争对手多的问题。
目前来看,自动驾驶公司与出行平台的长期绑定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利远大于弊的选择。或许很快,自动驾驶公司争夺出行平台的大战就会打响。
深化合作和放宽政策是同步的。
第一阶段,自动驾驶公司与出租车公司合作,在单个城市进行区域Robotaxi运营测试。
2019年8月,文远智行与白云出租集团文远粤行成立合资公司,开展Robotaxi载客收费运营,收费标准与广州出租车相同;同年12月,AutoX与深圳出租车公司鹏程电气合作,探索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
第二阶段,自动驾驶公司转向与共享出行平台和车企合作,探索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
2020年4月,高德打车连接AutoX无人车,提供免费的Robotaxi服务;
2020年8月,荣源七星与曹操出行、吉利达成合作,在杭进行自动驾驶测试;
2021年12月,Momenta联合Enjoy Road Travel和SAIC,推出L4自动驾驶运营平台Enjoy Road Robotaxi在上海嘉定。
同年同月,知行与T3出行、一汽/东风/长安合作,探索“自动驾驶+正常驾驶”的Robotaxi落地模式。
2022年6月,文远知行、马骁知行、儒启出行、广汽研究院联合推出儒启Robotaxi运营技术平台。
(高德与AutoX合作)
相比出租车公司,自动驾驶公司与共享出行平台、车企合作,除了获得更大的流量入口、更清晰、更易通达的道路和运营数据,还可以借助更广阔的出行平台运营范围,扩大Robotaxi的运营范围。例如,香岛Robotaxi计划于2022年在深圳运营Robotaxi,整体车队规模将达到200辆。
据Robotaxi负责人介绍,这一阶段的演变是必然趋势。
他认为,出行平台通过混合调度模式实现Robotaxi和载人车辆的混合试点,自动驾驶公司可以从运营和服务中获得商业价值,创造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模式。同时,在运营过程中,数据反馈会促进单车智能的迭代,达到一定程度后促进技术的系统性提升。
然而,自动驾驶公司与出行平台的绑定合作,并不意味着其Robotaxi业务将依附于出行平台。从实用性来看,大部分与出行平台合作的自动驾驶公司同时独立运营Robotaxi业务。
目前,文远智行、马骁智行、荣源启行都推出了Robotaxi应用软件或微信小程序供用户使用。今年4月,马骁智行获得全国首张出租车牌照,2025年前将在广州南沙区投入至少100辆Robotaxi。文远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新智家,无论是独立运营还是联合运营,都在文远知行的考虑范围之内。从长远来看,Robotaxi的自营是文远智行发展的主要思路;莫陆毅也明确表示,与出行平台的合作是未来自动驾驶商业化的重要方向,但马骁之星也将加大自营自动驾驶出行服务PonyPilot+的运营规模。
AutoX的发言人也表示,AutoX拥有超过1000辆的车队,同时拥有独立运营和与多方出行平台合作的模式。
从Robotaxi的试运营到相关运营平台的建立,自动驾驶公司与出行平台的合作与地方政策的发布息息相关。
例如,2019年,文远智行通过文远广东省启动了Robotaxi的试运营。由于广州的开放政策,Robotaxi被允许在有限的区域内为公众进行收费操作。
在不久的将来,广州南沙区成为广州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地区。根据规划,南沙区预计在2021年前分四个阶段投入最多2000辆车,同时允许智能网联汽车进行示范运行、混合交通、车路协调等交通测试。此外,获得“示范车辆标志牌”的自动驾驶企业和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在指定区域内进行示范运营。
摘要
经过Robotaxi近三年的商业运营,文远知行发现,在Robotaxi足够安全稳定的情况下,用户付费乘坐Robotaxi的意愿与在线租车没有太大区别,用户考虑的始终是服务质量、充电价格、覆盖范围、响应速度、APP体验等基础因素。
以上因素可以通过技术、运营等手段满足用户的需求。如何用更多的手段保证Robotaxi驾驶的安全性,甚至创造出独一无二的Robotaxi体验,可能是自动驾驶公司、出行平台、汽车企业三方联盟的长远考虑。
自自动驾驶公司测试Robotaxi以来,没有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其与国外的持续合作也为Robotaxi的商业化探索了各种可能性。
或许自动驾驶公司、出行平台、车企的联盟会面临很多挑战,但目前来看,相对于实力较弱的自动驾驶公司,多方合作可以取长补短,或者更快地推动Robotaxi的大规模应用。
届时将上演一场Robotaxi打车大战,影响胜负的也将是自动驾驶公司及其背后的各种势力。
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文远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新智家,无论是独立运营还是联合运营,都在文远知行的考虑范围之内。从长远来看,Robotaxi的自营是文远智行发展的主要思路;莫陆毅也明确表示,与出行平台的合作是未来自动驾驶商业化的重要方向,但马骁之星也将加大自营自动驾驶出行服务PonyPilot+的运营规模。
AutoX的发言人也表示,AutoX拥有超过1000辆的车队,同时拥有独立运营和与多方出行平台合作的模式。
从Robotaxi的试运营到相关运营平台的建立,自动驾驶公司与出行平台的合作与地方政策的发布息息相关。
例如,2019年,文远智行通过文远广东省启动了Robotaxi的试运营。由于广州的开放政策,Robotaxi被允许在有限的区域内为公众进行收费操作。
在不久的将来,广州南沙区成为广州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地区。根据规划,南沙区预计在2021年前分四个阶段投入最多2000辆车,同时允许智能网联汽车进行示范运行、混合交通、车路协调等交通测试。此外,获得“示范车辆标志牌”的自动驾驶企业和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在指定区域内进行示范运营。
摘要
经过Robotaxi近三年的商业运营,文远知行发现,在Robotaxi足够安全稳定的情况下,用户付费乘坐Robotaxi的意愿与在线租车没有太大区别,用户考虑的始终是服务质量、充电价格、覆盖范围、响应速度、APP体验等基本因素。
以上因素可以通过技术、运营等手段满足用户的需求。如何用更多的手段保证Robotaxi驾驶的安全性,甚至创造出独一无二的Robotaxi体验,可能是自动驾驶公司、出行平台、汽车企业三方联盟的长远考虑。
自自动驾驶公司测试Robotaxi以来,没有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其与国外的持续合作也为Robotaxi的商业化探索了各种可能性。
或许自动驾驶公司、出行平台、车企的联盟会面临很多挑战,但目前来看,相对于实力较弱的自动驾驶公司,多方合作可以取长补短,或者更快地推动Robotaxi的大规模应用。
届时将上演一场Robotaxi打车大战,影响胜负的也将是自动驾驶公司及其背后的各种势力。
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欧洲媒体报道,考虑到芯片供应持续短缺,博世计划到2026年前加码30亿美元,用于半导体业务的进一步强化。
1900/1/1 0:00:00不久前,吉利官宣了将基于CMA架构推出一款全新的A级SUV产品FX11,并放出了正面和侧面两张官方黑棚图,可以看到新车采用了全新的设计风格,是“VisionStarburst”概念车的量产车。
1900/1/1 0:00:00一则未经证实的传闻,引发的震荡效应究竟有多夸张?相信最近两天的比亚迪,必然深有体会。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阿斯顿马丁正在接近达成一项交易,通过引入沙特阿拉伯的主权财富基金作为主要股东,并向投资者配股,筹集超过5亿英镑(约58930亿美元)。
1900/1/1 0:00:007月13日,魏牌CEO李瑞峰在微博晒出问界M5的提车订单及车钥匙。
1900/1/1 0:00:007月13日,据相关媒体报道,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以下简称“车BU”)的陈亦伦博士已于近期离职,之前任智能驾驶产品部的CTO。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