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政策法规环境不断完善,技术加速发展,产业应用快速普及。面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全球机遇,各国加快战略部署,通过发布顶层政策规划、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技术研发、支持路测示范、运营项目等方式推动产业落地。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政策体系,全面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以及与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和生态建设。
8月1日,202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周暨第九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大会(CICV2022)在亦庄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就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及其产业化推广实践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过编辑):
众所周知,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20年初,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规划,提出了建设中国标准智能网联汽车强国的战略目标,部署了六大体系和20项重点任务。在此基础上,我国各部委也在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管理、技术研发、示范应用的推广,以及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交通、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发展速度很快,可能会超过我们原来的技术路线图计划。现在,基于L2的组合辅助驾驶发展迅速,这也为更高层次的自动驾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表明这项技术已经进入批量化和产业化阶段。
在长期的推广过程中,我们一直面对落地应用的场景,围绕组合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需求,形成了发展的共识。过去我们说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系统,后来发展到车路协同。再物化的话,就是车路云网图的系统技术体系。
从整车方面看,相关企业正在积极加快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研发的产业化,包括基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自主研发取得突破,国产计算芯片研发和量产取得重大进展,包括我们的系统软件和应用。
从道路方面来看,作为智能网络,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建设。通过各种类型的示范,包括封闭场景、开放道路、试点区域和大规模城市路段应用,不断强化车路协同的各种应用场景,推动未来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的方案和验证应用。
作为车路云网图,大家对云也在形成共识,正在从过去烟囱状、孤立平台分层解耦、底层开放、应用层竞争的发展方向,率先在亦庄、上海、长沙发展,为未来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发展,保障数据安全和数据治理,能够起到很好的实践经验积累。
作为基于移动通信的手段,中国率先推进蜂窝V2X通信技术,技术标准、产品研发、整车组装、测试验证、规模示范等……应用也在积极推广。不同的技术路径对地图的使用有不同的理解,但现在我们说的地图是从导航地图走向未来的自动驾驶,尤其是高精度、网络化的自动驾驶。地图作为一个动态传感器,也在不断推进,涉及到一系列工作,包括法律法规的宣传等等,在示范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以上是目前为止中国方案中智能网联汽车在各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下面就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创新中心在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过程中如何集结行业共识,以及在基础平台产业化方面如何开展相关工作进行汇报。
车陆云一体化智能汽车是一个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方案,正在中国推广。我们进一步解释中国方案的智能网联汽车,可以用一、二、三来表示:车辆和陆云的一体化架构,分层解耦和跨云共享两个技术特征,以及基于新架构的交通基础设施标准、网联运营标准和产品标准三个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本地化方案智能网联汽车现在就是在这样的体系下推广的。为了在这样的框架下实现产业化,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复杂系统的整体设计,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智能网的融合,即在这样的大框架下实现一些基础共性平台的产业化,实现整个产业的构建,促进产业生态的构建。
那么在这个框架下,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除了常规的部分,还会有新的部分,这是五个技术平台,包括与车辆直接相关的计算技术平台、车端技术平台、云控制、高精度动态地图、信息安全。五大技术平台各有典型特点,希望基础层和应用层解耦。基础层需要跨云应用和开放共享,然后应用层会独立竞争发展,就是这样的趋势。
可以看到,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分为五个技术平台,每个技术平台之间必然有联动,所以我们垂直分布,包括驾驶舱、自动驾驶、云应用,也就是从硬件层、基础层、应用层,其中基础平台层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结构,我们称之为1.5级供应商。未来终端、计算、云计算、高精度动态、信息安全以及整个行业应用都可以这样打通,数据可以交互,然后就可以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说在这样的大体系下,即使布局层层解耦,也要有跨越式的协同,就是这样的特点。我们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分类,凝聚行业共识,推进产业化。
信息物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当于传统汽车的设计。未来,在智能联网的复杂系统下,也需要总布局和总设计。第一步是建立参考框架,然后推导模型和系统框架。最后,有必要引入R&D设计范式和R&D设计工具链,根据这样的定义和推广。通过这样一个建筑的建模和设计,未来将会建成这样一个生态建筑。所以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创新中心联合行业内众多企业,定义了这样一个架构和模式。因此,我们已经完成了相关描述和相关工作,为我们的车路云网络制定指南和设计支持。
因此,在这样一个大框架下,我们现在正在推广五个主要的信息组件:
基础计算平台相当于在芯片底层的支撑组件和一级供应商与OEM厂商的竞争之间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它由分布式异构硬件+底层操作系统+工程软件组成,并最终……y形成各种应用软件。按照这种思路,合作与竞争是有机梳理的。
按照这个架构,已经形成了行业共识,开始了产业化,包括架构的整体设计,功能软件,中间件,虚拟化模块,芯片,硬件。正是在这种架构下,整合行业力量推动产业化,现在已经形成行业共识,正在快速进行产业化。
刚才我也说了,在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凝聚了行业共识,在典型的汽车企业中率先进行了这样的产业化推广,包括图中的几家企业,适合为不同硬件支撑的汽车行业开发最关键、最有竞争力的应用软件。而且这个框架的产业化过程必须有标准形成行业共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也在积极推进团体标准和国家标准。
我们的云控基础平台还在传统的数据采集和平台应用层面搭建了中间支撑平台,可以采集各种数据进行标准化支持,进而支撑行业应用。有了这样的基本分类,才能真正形成三层四层的云控制系统架构,包括终端、边缘云、区域云、中心云、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按照这种分类,我们整个生态系统可以有效的梳理出协同和竞争。
在此基础上,我们一直在各种场景下进行论证,包括交通管理的数字化双胞胎,汽车驾驶的安全节能,都得到了实质性的推进。我们也在和相关单位合作,包括亦庄、上海、长沙等地进行这样的示范应用。
高精动态地图基础平台主要针对地图数据采集,我们与各地图厂商、主机厂进行重要的动态数据采集。众所周知,一个地图厂商很难有机地、动态地、实时地收集各个主机厂的数据。通过这样的平台,不仅可以众包基础地图,更重要的是可以汇聚动态数据,真正支撑起地图的动态传感器作用。现在这样的框架正在搭建中,从地图动态数据的匹配,包括中国未来地图数据的一些基础数据的监管,都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支撑作用。我们在推动高精度动态信息聚合服务和支持未来数据合规能力建设以服务管理部门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好。
智能车载终端也是未来多模通信、多模定位、智能网关的基础平台。众所周知,各行各业和标准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收集基础数据,然后提供应用服务来支持各个企业的应用,突破一些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硬件设计、中间组件和技术服务,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新产业链的诞生,可以更好地在芯片等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之间构建生态,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安全性。未来的信息物理系统将基于信息特性,包括末端管道云传输,信息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得到保障。所以未来还需要建立一个支撑平台,收集各种数据,然后在数据标准化和应用的支持下,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平台架构,开发了基础平台,包括数据库层、核心组件层和应用支撑层,真正为我们的信息安全相关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支撑。现在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和相关汽车公司的合作,有很多应用领域在快速推进,包括汽车端、未来路端、云端。
以上五大基础平台都是针对新零件的定义和推广,其未来发展也有很强的协同关系。随着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联网后对我们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平台的要求会增加。五大技术平台未来将深度耦合,深度耦合的同时,未来如何做云控平台、车载平台、路侧平台,包括计算能力如何匹配,各平台深度连接集中后架构升级。这种中立的数据平台,其实是一个底层的交流、协作、竞争的平台,不是中国独创的,在世界范围内都在演进,包括德国、日本、瑞士的平台。以后在国内推广的时候,需要打通这些国际平台的标准接口。五大平台之间也有很多经验和标准。希望能为未来世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做出贡献,并与全世界共享和协调我们的相关标准,共同努力。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未来如何推进五大基础平台的产业化,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
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但还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真正实现智能化和网络化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希望深化行业合作,打造一个多领域、多主体的网络生态,因为我们是跨界的,不仅仅是车辆和交通基础设施的跨界,更是产业和技术的跨界,形成一个网络产业链,而不是一个垂直的,所以要有机分工,协同发展。
当然,也有很多未来布局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需要应用驱动,通过协作开发。
就在刚刚,五大技术平台即将产业化。作为一个复杂的信息物理系统,那么基础设施的技术和安全,刚才李俊院士也谈到了安全。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标准来促进这样的产业发展。
五大技术平台如何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体现数据治理与行业技术服务协同融合的社会属性,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我们所说的五大基础平台的发展。推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全行业和国家监管体系,依托高精度动态地图基础设施平台,探索地理信息安全保护和高精度动态地图合规并推动行业发展。作为应用,也要加快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安全,促进产业发展。在这个大范围下,可以加速与车辆直接相关的智能终端技术平台和计算机的产业化,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支撑车陆云一体化的高质量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文/汽车之家张)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政策法规环境不断完善,技术加速发展,产业应用快速普及。面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全球机遇,各国加快战略部署,通过发布顶层政策规划、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技术研发、支持路测示范、运营项目等方式推动产业落地。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政策体系,全面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以及与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和生态建设。
8月1日,202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周暨第九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大会(CICV2022)在亦庄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就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及其产业化推进实践的相关内容做了主题演讲……ce。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过编辑):
众所周知,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20年初,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规划,提出了建设中国标准智能网联汽车强国的战略目标,部署了六大体系和20项重点任务。在此基础上,我国各部委也在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管理、技术研发、示范应用的推广,以及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交通、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发展速度很快,可能会超过我们原来的技术路线图计划。现在,基于L2的组合辅助驾驶发展迅速,这也为更高层次的自动驾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表明这项技术已经进入批量化和产业化阶段。
在长期的推广过程中,我们一直面对落地应用的场景,围绕组合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需求,形成了发展的共识。过去我们说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系统,后来发展到车路协同。再物化的话,就是车路云网图的系统技术体系。
从整车方面看,相关企业正在积极加快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研发的产业化,包括基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自主研发取得突破,国产计算芯片研发和量产取得重大进展,包括我们的系统软件和应用。
从道路方面来看,作为智能网络,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建设。通过各种类型的示范,包括封闭场景、开放道路、试点区域和大规模城市路段应用,不断强化车路协同的各种应用场景,推动未来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的方案和验证应用。
作为车路云网图,大家对云也在形成共识,正在从过去烟囱状、孤立平台分层解耦、底层开放、应用层竞争的发展方向,率先在亦庄、上海、长沙发展,为未来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发展,保障数据安全和数据治理,能够起到很好的实践经验积累。
作为基于移动通信的手段,我国率先推进蜂窝V2X通信技术,技术标准、产品研发、整车组装、测试验证、规模示范和应用也在积极推进中。不同的技术路径对地图的使用有不同的理解,但现在我们说的地图是从导航地图走向未来的自动驾驶,尤其是高精度、网络化的自动驾驶。地图作为一个动态传感器,也在不断推进,涉及到一系列工作,包括法律法规的宣传等等,在示范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以上是目前为止中国方案中智能网联汽车在各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下面就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创新中心在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过程中如何集结行业共识,以及在基础平台产业化方面如何开展相关工作进行汇报。
车陆云一体化智能汽车是一个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方案,正在中国推广。我们进一步解释中国方案的智能网联汽车,可以用一、二、三来表示:车辆和陆云的一体化架构,分层解耦和跨云共享两个技术特征,以及基于新架构的交通基础设施标准、网联运营标准和产品标准三个标准。在这……se,本地化方案智能网联汽车现在就是在这样的体系下推广的。为了在这样的框架下实现产业化,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复杂系统的整体设计,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智能网的融合,即在这样的大框架下实现一些基础共性平台的产业化,实现整个产业的构建,促进产业生态的构建。
那么在这个框架下,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除了常规的部分,还会有新的部分,这是五个技术平台,包括与车辆直接相关的计算技术平台、车端技术平台、云控制、高精度动态地图、信息安全。五大技术平台各有典型特点,希望基础层和应用层解耦。基础层需要跨云应用和开放共享,然后应用层会独立竞争发展,就是这样的趋势。
可以看到,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分为五个技术平台,每个技术平台之间必然有联动,所以我们垂直分布,包括驾驶舱、自动驾驶、云应用,也就是从硬件层、基础层、应用层,其中基础平台层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结构,我们称之为1.5级供应商。未来终端、计算、云计算、高精度动态、信息安全以及整个行业应用都可以这样打通,数据可以交互,然后就可以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说在这样的大体系下,即使布局层层解耦,也要有跨越式的协同,就是这样的特点。我们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分类,凝聚行业共识,推进产业化。
信息物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当于传统汽车的设计。未来,在智能联网的复杂系统下,也需要总布局和总设计。第一步是建立参考框架,然后推导模型和系统框架。最后,有必要引入R&D设计范式和R&D设计工具链,根据这样的定义和推广。通过这样一个建筑的建模和设计,未来将会建成这样一个生态建筑。所以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创新中心联合行业内众多企业,定义了这样一个架构和模式。因此,我们已经完成了相关描述和相关工作,为我们的车路云网络制定指南和设计支持。
因此,在这样一个大框架下,我们现在正在推广五个主要的信息组件:
基础计算平台相当于在芯片底层的支撑组件和一级供应商与OEM厂商的竞争之间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由分布式异构硬件+底层操作系统+工程软件组成,最终形成各种软件进行应用。按照这种思路,合作与竞争是有机梳理的。
按照这个架构,已经形成了行业共识,开始了产业化,包括架构的整体设计,功能软件,中间件,虚拟化模块,芯片,硬件。正是在这种架构下,整合行业力量推动产业化,现在已经形成行业共识,正在快速进行产业化。
刚才我也说了,在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凝聚了行业共识,在典型的汽车企业中率先进行了这样的产业化推广,包括图中的几家企业,适合为不同硬件支撑的汽车行业开发最关键、最有竞争力的应用软件。而且这个框架的产业化过程必须有标准形成行业共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也在积极推进团体标准和国家标准。
我们的云控制基础平台还在传统的数据采集和平台应用层面搭建了一个中间支撑平台,可以采集各种数据进行标准化支持,进而支持行业应用……。有了这样的基本分类,才能真正形成三层四层的云控制系统架构,包括终端、边缘云、区域云、中心云、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按照这种分类,我们整个生态系统可以有效的梳理出协同和竞争。
在此基础上,我们一直在各种场景下进行论证,包括交通管理的数字化双胞胎,汽车驾驶的安全节能,都得到了实质性的推进。我们也在和相关单位合作,包括亦庄、上海、长沙等地进行这样的示范应用。
高精动态地图基础平台主要针对地图数据采集,我们与各地图厂商、主机厂进行重要的动态数据采集。众所周知,一个地图厂商很难有机地、动态地、实时地收集各个主机厂的数据。通过这样的平台,不仅可以众包基础地图,更重要的是可以汇聚动态数据,真正支撑起地图的动态传感器作用。现在这样的框架正在搭建中,从地图动态数据的匹配,包括中国未来地图数据的一些基础数据的监管,都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支撑作用。我们在推动高精度动态信息聚合服务和支持未来数据合规能力建设以服务管理部门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好。
智能车载终端也是未来多模通信、多模定位、智能网关的基础平台。众所周知,各行各业和标准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收集基础数据,然后提供应用服务来支持各个企业的应用,突破一些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硬件设计、中间组件和技术服务,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新产业链的诞生,可以更好地在芯片等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之间构建生态,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安全性。未来的信息物理系统将基于信息特性,包括末端管道云传输,信息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得到保障。所以未来还需要建立一个支撑平台,收集各种数据,然后在数据标准化和应用的支持下,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平台架构,开发了基础平台,包括数据库层、核心组件层和应用支撑层,真正为我们的信息安全相关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支撑。现在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和相关汽车公司的合作,有很多应用领域在快速推进,包括汽车端、未来路端、云端。
以上五大基础平台都是针对新零件的定义和推广,其未来发展也有很强的协同关系。随着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我们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平台的要求将在联网后增加。五大技术平台未来将深度耦合,深度耦合的同时,未来如何做云控平台、车载平台、路侧平台,包括计算能力如何匹配,各平台深度连接集中后架构升级。这种中立的数据平台,其实是一个底层的交流、协作、竞争的平台,不是中国独创的,在世界范围内都在演进,包括德国、日本、瑞士的平台。以后在国内推广的时候,需要打通这些国际平台的标准接口。五大平台之间也有很多经验和标准。希望能为未来世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做出贡献,并与全世界共享和协调我们的相关标准,共同努力。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未来如何推进五大基础平台的产业化,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但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真正实现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希望深化行业合作,打造一个多领域、多主体的网络生态,因为我们是跨界的,不仅仅是车辆和交通基础设施的跨界,更是产业和技术的跨界,形成一个网络产业链,而不是一个垂直的,所以要有机分工,协同发展。
当然,也有很多未来布局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需要应用驱动,通过协作开发。
就在刚刚,五大技术平台即将产业化。作为一个复杂的信息物理系统,那么基础设施的技术和安全,刚才李俊院士也谈到了安全。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标准来促进这样的产业发展。
五大技术平台如何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体现数据治理与行业技术服务协同融合的社会属性,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我们所说的五大基础平台的发展。推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全行业和国家监管体系,依托高精度动态地图基础设施平台,探索地理信息安全保护和高精度动态地图合规并推动行业发展。作为应用,也要加快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安全,促进产业发展。在这个大范围下,可以加速与车辆直接相关的智能终端技术平台和计算机的产业化,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支撑车陆云一体化的高质量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文/汽车之家张)
标签:北京
2022年8月1日,理想汽车公布2022年7月交付数据,同日,第二十万辆理想ONE在理想汽车常州基地下线。2022年7月,理想汽车交付10422辆理想ONE,同比2021年7月增长213。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丰田汽车警告英国政府,如果英国从2030年开始禁止混合动力汽车,该公司可能会停止在英国的生产。
1900/1/1 0:00:00近日,互联网中有网友曝光一张小鹏P5参数询价车型的维修清单,其中激光雷达一项中显示,小鹏P5所使用的激光雷达单颗费用为8916元,如果算上工时费用,总费用将超过9000元。
1900/1/1 0:00:00“我们正在持续拓展CARIAD(CarIAmDigital,汽车,我是数字化)在华研发能力,同时考虑收购中国本土的优秀软件公司。”CARIAD是大众集团软件部门。
1900/1/1 0:00:00比亚迪究竟有多强?上半年,比亚迪在国内共卖出了568263辆车,占到了上半年新能源市场的2718,销量几乎是二到五名五菱、特斯拉、奇瑞以及埃安的总和。
1900/1/1 0:00:00今天写的不是牛创自游家NV,而是小牛电动发布预售的两款电动车,SQi及全新UQi。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