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早盘,半导体板块强势震荡。截至当天中午,郑凡科技、江峰电子涨逾10%;李德明涨停,鑫源微,赛维微,清逸光电,田玉娥先进等跟进了。其中,龙头股多为半导体零部件/材料公司。莱辛蔡颖公司和郑凡科技公司在盘中创下历史新高,分别上涨超过21%和16%。
对此,多家证券机构均表示,坚定看好全年半导体的结构性行情,看好下半年零部件、材料、设备的主导性机会。
不过,截至9月28日上午,半导体元器件概念股已经降温,前日的热门股郑凡科技下跌8%;莱辛蔡颖下跌近6%;江峰电子跌近4%。
为什么半导体元器件会突然逆势增长?经过两天的“冰与火”,它的火热还能持续多久?国产半导体元器件是真的增长还是伪需求?
半导体设备零部件由晶圆厂共同驱动。
事实上,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全球半导体市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火热,增速也在放缓。
根据Future Horizons的数据,半导体行业正走向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最大的衰退,这也是芯片制造史上最大的衰退之一。
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的数据,2022年7月,全球半导体出货量32个月来首次降至444亿美元,同比下降1.8%。从增速来看,5月份增长18%,6月份降至6%,增速迅速放缓。
半导体市场下行,长期以来风光无限的芯片公司首当其冲。
市场机构Digitimes Asia报道,TSMC的两大客户AMD和Nvidia向TSMC表示,由于PC市场需求下降,他们已经调整了订单计划。其中,AMD从今年第四季度到2023年第一季度减少了约2万个7或6纳米订单,而英伟达则要求在2023年第一季度延迟并减少订单。
此外,英伟达第二季度的业绩也不及预期。
财报显示,英伟达第二季度营收67亿美元,同比微增3%,环比减少19%,远低于81亿美元的季度营收指引和5月份给出的45%增长预期;净利润为6.56亿美元,不到预期23.82亿美元的30%,比2021年同期低72%;毛利29.15亿美元,毛利率43.5%。2018年以来,单季毛利率首次跌破50%。
Nvidia CFO Colette Kress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承认,公司经历了一个充满挑战的季度,实际运营与之前的预期存在差距。
然而,同样在半导体市场低迷的影响下,国内芯片厂商的反应却大相径庭。
2022年一季度,SMIC在业绩说明会上分析2022年下半年市场形势时表示,消费电子、手机等股票市场进入去库存阶段。而高端物联网、电动汽车、显示器、绿色能源、工业等增量市场尚未建立足够的库存,对产能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综合来看,公司客户需求依然旺盛,预计今年公司产能将供不应求。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国内半导体供应形势好于国外,“砍单”影响不如国外明显。
当国内对半导体的需求依然旺盛时,半导体零部件自然会受益。
东吴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今年下游需求并没有强劲的增长势头,但中游晶圆厂正在逆势扩产,有效防止了下游的衰退向上游传导,使得上游的设备和零部件持续受益。国内方面,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9亿美元扩大到2021年的296亿美元,CAGR达到34.95%,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半导体元器件是半导体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晶圆厂现场建设和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东吴证券认为,目前半导体组件的市场规模主要由设备市场规模和晶圆厂新建产能决定,晶圆厂的设备组件和直采共同带动半导体组件的整体发展。
被挤压窒息的中国半导体元器件。
半导体元器件是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撑基石。从结构上看,半导体设备的上游部件种类很多,主要起到气体输送、机械运动、电信号控制、晶圆传输、维持设备整体结构稳定的作用。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按照结构组成,半导体元器件大致可以分为:机械、电气、机电一体化、气体/液体/真空系统、仪器仪表、光学等。,每个类别包含许多子类别。
一般来说,对于设备制造商来说,半导体组件的采购往往占其运营成本的90%左右。
根据TF证券的测算,全球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市场预计年规模为554亿美元,2030年预计规模为680亿美元。其中,2022年半导体设备零部件预计市场规模为145亿美元,2030年预计市场规模约为180亿美元。2022年各零部件市场规模:应时产品前三名为16.03亿美元,射频发生器和泵均为14.57亿美元。
然而,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国内零部件厂商几乎没有话语权。VLSI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半导体元器件前10大领先供应商均为海外厂商,并长期占据领先地位。
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现在面临着美国的限制措施。
自2019年5月以来,美国对华为实施了一系列制裁,包括限制购买半导体,禁止谷歌等美国公司与华为合作。美国为限制中国5G产业发展,将中兴列入实体名单,实施出口管制;随后,2021年7月,美国FCC禁止了华为、中兴、海康威视、大华和无线电及通信系统制造商海能达的设备。
2022年8月,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以下简称《芯片法案》),意在限制TSMC、三星、英特尔等制程技术较为完备的企业在大陆扩大生产,阻止先进芯片技术和工艺落地。
在外部封锁重重,市场被瓜分的情况下,国内半导体行业迫切需要另辟蹊径,找到一条抢占市场的独立之路。其中,半导体元器件的国产化需要以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为基础,半导体元器件是关键。
核心调研数据显示,在众多零部件中,国产化率在10%以上的只有应时零部件、边环和喷头;腔体、真空计、O型圈没有得到有效突破,各种泵和陶瓷件国内自给率在5%-10%之间。射频发生器、机械手、MFC自给率在1%-5%之间;阀门和测量仪器的自给率甚至不到1%,半导体元器件的整体国产化率处于较低水平。
太平洋证券也在研报中表示,从目前的供应链情况和零部件自给率来看,半导体设备的零部件仍显著依赖进口。在加快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的时间窗口,半导体元器件国产化顺应了自主可控的产业趋势。
此外,目前高端半导体零部件市场主要被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供应商占据;中低端半导体零部件市场主要被韩国、和省供应商占据,国内大陆厂商的机会很小。
目前,产业界和资本界正逐渐意识到半导体元器件产业链地位和国产化的重要性。事实上,半导体元器件的国产替代之旅也已经悄然开始。
半导体元器件有国内替代机会吗?
据财联社报道,近期发布的券商研究报告引用数据显示,8月份国内半导体元器件中标数量同比增长200%。1-8月,共有22个项目中标,同比增长近40%,其中供电及燃气反应系统项目15个,同比增长50%;热管理系统2个,真空系统3个,同比增长50%。一批本土零部件厂商被列入设备制造商仪器仪表、电器、连接器、结构件、电器、腔体件等零部件供应商名单,国产零部件向本土厂商渗透加快。
近年来,国内半导体元件制造商增长迅速。
以半导体靶材厂商江峰电子为例。自2022年以来,该公司股价涨幅高达77%。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江丰电子预计实现净利润1.49亿元至1.67亿元,同比增长145%至175%。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受益于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领域的长期R&D和设备投资,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产品进入5nm tip工艺,得到国际一流客户的认可,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各种半导体精密零件的新开发产品也在加速发展。
据悉,在半导体领域,江丰电子已经成为TSMC、SK海力士、SMIC等世界知名半导体厂商的供应商。在平板显示领域,公司是BOE、华星光电等世界知名面板厂商的供应商。
值得注意的是,江峰电子的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产品已在16nm技术节点批量供货,成功打破美国和日本的垄断,其相关产品成功突破半导体7nm技术节点al、Ti、Ta、Cu系列靶材核心技术并实现量产应用。近日,江峰电子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已成为霍尼韦尔、新日铁住金等美国和日本跨国公司的供应商,相关产品已进入世界顶级5nm技术节点。
光大证券表示,目前本土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厂商在一些技术壁垒相对容易突破的领域已经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国产化,比如钣金零件、金属零件、腔体等,甚至海外头部半导体设备厂商也会向本土厂商采购相应的零部件,进行成本优化。
然而,即使国内半导体元件制造商众多,也有许多发展限制。
比如精密零件种类多,数量少,单个产品的市场空间不大。VLSI数据显示,近10年来,前十大供应商的市场份额总和趋于稳定在50%左右,相对不集中,垄断效应明显。
但国产半导体元器件也有机会从单一元器件走向完整产业链。生产半导体刻蚀耗材硅电极和硅环的韩国公司Waldex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Waldex最初生产的是韩国之前全力从事的半导体零件。2001年,公司开发了硅电极的微孔加工技术,2009年开发了纯英文制作的蚀刻件。同时收购美国硅锭公司WCQ 100%股权,并利用其子公司硅锭生产硅零件。
上述措施有助于Waldex确保成本竞争并建立一个全面的生产体系。看来像Waldex这样的一系列企业可以给国内半导体元器件厂商一些发展的借鉴。这些隐藏在半导体行业宏伟蓝图背后的零部件厂商,是鲜为人知的背景,也是中国半导体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助力。9月27日早盘,半导体板块强势震荡。截至当天中午,郑凡科技、江峰电子涨逾10%;李德明涨停,鑫源微,赛维微,清逸光电,田玉娥先进等跟进了。其中,龙头股多为半导体零部件/材料公司。莱辛蔡颖公司和郑凡科技公司在盘中创下历史新高,分别上涨超过21%和16%。
对此,多家证券机构均表示,坚定看好全年半导体的结构性行情,看好下半年零部件、材料、设备的主导性机会。
不过,截至9月28日上午,半导体元器件概念股已经降温,前日的热门股郑凡科技下跌8%;莱辛蔡颖下跌近6%;江峰电子跌近4%。
为什么半导体元器件会突然逆势增长?经过两天的“冰与火”,它的火热还能持续多久?国产半导体元器件是真的增长还是伪需求?
半导体设备零部件由晶圆厂共同驱动。
事实上,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全球半导体市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火热,增速也在放缓。
根据Future Horizons的数据,半导体行业正走向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最大的衰退,这也是芯片制造史上最大的衰退之一。
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的数据,2022年7月,全球半导体出货量32个月来首次降至444亿美元,同比下降1.8%。从增速来看,5月份增长18%,6月份降至6%,增速迅速放缓。
半导体市场下行,长期以来风光无限的芯片公司首当其冲。
市场机构Digitimes Asia报道,TSMC的两大客户AMD和Nvidia向TSMC表示,由于PC市场需求下降,他们已经调整了订单计划。其中,AMD从今年第四季度到2023年第一季度减少了约2万个7或6纳米订单,而英伟达则要求在2023年第一季度延迟并减少订单。
此外,英伟达第二季度的业绩也不及预期。
财报显示,英伟达第二季度营收67亿美元,同比微增3%,环比减少19%,远低于81亿美元的季度营收指引和5月份给出的45%增长预期;净利润为6.56亿美元,不到预期23.82亿美元的30%,比2021年同期低72%;毛利29.15亿美元,毛利率43.5%。2018年以来,单季毛利率首次跌破50%。
Nvidia CFO Colette Kress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承认,公司经历了一个充满挑战的季度,实际运营与之前的预期存在差距。
然而,同样在半导体市场低迷的影响下,国内芯片厂商的反应却大相径庭。
2022年一季度,SMIC在业绩说明会上分析2022年下半年市场形势时表示,消费电子、手机等股票市场进入去库存阶段。而高端物联网、电动汽车、显示器、绿色能源、工业等增量市场尚未建立足够的库存,对产能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综合来看,公司客户需求依然旺盛,预计今年公司产能将供不应求。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国内半导体供应形势好于国外,“砍单”影响不如国外明显。
当国内对半导体的需求依然强劲时,半导体零部件自然会受益。
东吴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今年下游需求并没有强劲的增长势头,但中游晶圆厂正在逆势扩产,有效防止了下游的衰退向上游传导,使得上游的设备和零部件持续受益。国内方面,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9亿美元扩大到2021年的296亿美元,CAGR达到34.95%,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半导体元器件是半导体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晶圆厂现场建设和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东吴证券认为,目前半导体组件的市场规模主要由设备市场规模和晶圆厂新建产能决定,晶圆厂的设备组件和直采共同带动半导体组件的整体发展。
被挤压窒息的中国半导体元器件。
半导体元器件是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撑基石。从结构上看,半导体设备的上游部件种类很多,主要起到气体输送、机械运动、电信号控制、晶圆传输、维持设备整体结构稳定的作用。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按照结构组成,半导体元器件大致可以分为:机械、电气、机电一体化、气体/液体/真空系统、仪器仪表、光学等。,每个类别包含许多子类别。
一般来说,对于设备制造商来说,半导体组件的采购往往占其运营成本的90%左右。
根据TF证券的测算,全球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市场预计年规模为554亿美元,2030年预计规模为680亿美元。其中,2022年半导体设备零部件预计市场规模为145亿美元,2030年预计市场规模约为180亿美元。2022年各零部件市场规模:应时产品前三名为16.03亿美元,射频发生器和泵均为14.57亿美元。
然而,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国内零部件厂商几乎没有话语权。VLSI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半导体元器件前10大领先供应商均为海外厂商,并长期占据领先地位。
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现在面临着美国的限制措施。
自2019年5月以来,美国对华为实施了一系列制裁,包括限制购买半导体,禁止谷歌等美国公司与华为合作。美国为限制中国5G产业发展,将中兴列入实体名单,实施出口管制;随后,2021年7月,美国FCC禁止了华为、中兴、海康威视、大华和无线电及通信系统制造商海能达的设备。
2022年8月,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以下简称《芯片法案》),意在限制TSMC、三星、英特尔等制程技术较为完备的企业在大陆扩大生产,阻止先进芯片技术和工艺落地。
在外部封锁重重,市场被瓜分的情况下,国内半导体行业迫切需要另辟蹊径,找到一条抢占市场的独立之路。其中,半导体元器件的国产化需要以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为基础,半导体元器件是关键。
核心调研数据显示,在众多零部件中,国产化率在10%以上的只有应时零部件、边环和喷头;腔体、真空计、O型圈没有得到有效突破,各种泵和陶瓷件国内自给率在5%-10%之间。射频发生器、机械手、MFC自给率在1%-5%之间;阀门和测量仪器的自给率甚至不到1%,半导体元器件的整体国产化率处于较低水平。
太平洋证券也在研报中表示,从目前的供应链情况和零部件自给率来看,半导体设备的零部件仍显著依赖进口。在加快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的时间窗口,半导体元器件国产化顺应了自主可控的产业趋势。
此外,目前高端半导体零部件市场主要被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供应商占据;中低端半导体零部件市场主要被韩国、和省供应商占据,国内大陆厂商的机会很小。
目前,产业界和资本界正逐渐意识到半导体元器件产业链地位和国产化的重要性。事实上,半导体元器件的国产替代之旅也已经悄然开始。
半导体元器件有国内替代机会吗?
据财联社报道,近期发布的券商研究报告引用数据显示,8月份国内半导体元器件中标数量同比增长200%。1-8月,共有22个项目中标,同比增长近40%,其中供电及燃气反应系统项目15个,同比增长50%;热管理系统2个,真空系统3个,同比增长50%。一批本土零部件厂商被列入设备制造商仪器仪表、电器、连接器、结构件、电器、腔体件等零部件供应商名单,国产零部件向本土厂商渗透加快。
近年来,国内半导体元件制造商增长迅速。
以半导体靶材厂商江峰电子为例。自2022年以来,该公司股价涨幅高达77%。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江丰电子预计实现净利润1.49亿元至1.67亿元,同比增长145%至175%。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受益于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领域的长期R&D和设备投资,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产品进入5nm tip工艺,得到国际一流客户的认可,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各种半导体精密零件的新开发产品也在加速发展。
据悉,在半导体领域,江丰电子已经成为TSMC、SK海力士、SMIC等世界知名半导体厂商的供应商。在平板显示领域,公司是BOE、华星光电等世界知名面板厂商的供应商。
值得注意的是,江峰电子的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产品已在16nm技术节点批量供货,成功打破美国和日本的垄断,其相关产品成功突破半导体7nm技术节点al、Ti、Ta、Cu系列靶材核心技术并实现量产应用。近日,江峰电子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已成为霍尼韦尔、新日铁住金等美国和日本跨国公司的供应商,相关产品已进入世界顶级5nm技术节点。
光大证券表示,目前本土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厂商在一些技术壁垒相对容易突破的领域已经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国产化,比如钣金零件、金属零件、腔体等,甚至海外头部半导体设备厂商也会向本土厂商采购相应的零部件,进行成本优化。
然而,即使国内半导体元件制造商众多,也有许多发展限制。
比如精密零件种类多,数量少,单个产品的市场空间不大。VLSI数据显示,近10年来,前十大供应商的市场份额总和趋于稳定在50%左右,相对不集中,垄断效应明显。
但国产半导体元器件也有机会从单一元器件走向完整产业链。生产半导体刻蚀耗材硅电极和硅环的韩国公司Waldex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Waldex最初生产的是韩国之前全力从事的半导体零件。2001年,公司开发了硅电极的微孔加工技术,2009年开发了纯英文制作的蚀刻件。同时收购美国硅锭公司WCQ 100%股权,并利用其子公司硅锭生产硅零件。
上述措施有助于Waldex确保成本竞争并建立一个全面的生产体系。看来像Waldex这样的一系列企业可以给国内半导体元器件厂商一些发展的借鉴。这些隐藏在半导体行业宏伟蓝图背后的零部件厂商,是鲜为人知的背景,也是中国半导体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助力。
标签:中兴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要求联邦上诉法院,撤销其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018年达成的协议,该协议要求特斯拉的律师预先审核其所有与特斯拉有关的推文。
1900/1/1 0:00:00智能汽车厂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动驾驶再一次出圈,竟然是在张瀚领衔主演的电视剧里。这部《东八区的先生们》,是由张翰制作、编剧、主演的一部都市生活轻喜剧。
1900/1/1 0:00:00今年上半年,日产中国在华销量为546020辆(含乘用车、轻型商用和进口整车),同比下降227。除疫情等因素之外,产品定位出现偏差是导致销量出现下滑的重大因素。
1900/1/1 0:00:00各位网友大家好,第八十二期《百人口碑评新车》系列文章与大家见面了。本期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一款紧凑型纯电动车比亚迪秦PLUS参数询价EV。
1900/1/1 0:00:009月28日,哈弗H6新能源上市发布会在云端盛大开启,长城集团首席增长官李瑞峰先生亲临线上直播间,发表精彩公开演讲,为哈弗新能源乃至长城集团,发出新能源大时代下的最强音。
1900/1/1 0:00:001956年7月13日,12辆解放CA10型载货车在正式下线,巡游长春。无数市民涌聚街头,摩肩接踵,万人空巷。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