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醒醒吧!中国车市变样了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不可否认,刚刚看完乘联会发布的9月份新能源终端数据,我内心最大的感受,正如这篇文章的标题:“醒醒吧!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

BYD, Volkswagen, Toyota, Tesla, Honda

而这句话,更想喊给那些还活在舒适区和幻想中的人,因为他们背后的“挑战者”已经跃跃欲试,准备来一次彻底的颠覆和革命。至于论证,无疑是多维的。

首先,从整个市场来看,9月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67.5万辆,同比增长94.9%,环比增长6.2%。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出台后,新能源汽车未受影响,环比继续超预期好转。

其中,9月份纯电动汽车批发销量达到50.7万辆,同比增长76.3%;插电式混合动力销量达16.8万辆,同比增长186.4%。1-9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达到434.1万辆,同比增长115.4%。

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额61.1万辆,同比增长82.9%,环比增长14.7%,1-9月呈上升趋势。1-9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387.7万辆,同比增长113.2%。

BYD, Volkswagen, Toyota, Tesla, Honda

9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批发渗透率达到29.4%,比2021年9月19.9%的渗透率提高了9.5个百分点。9月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达到47.9%。

9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31.8%,比2021年9月21.1%的渗透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9月新能源汽车在自主品牌中的渗透率为55.2%。

平心而论,按照目前越来越好的趋势,以全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和渗透率来看,可以说“650万辆,30%”的完成基本已成定局。早在年初,要知道这两个数据的预测还停留在“500万辆,20%”。

明年,如果能继续保持上述可观的增幅,那么相应的两个数据将会突飞猛进,“900万辆,45%”绝非完全不可能。届时,中国新能源市场开花的速度只能用“恐怖”来形容,其中蕴含的潜力和红利也将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BYD, Volkswagen, Toyota, Tesla, Honda

当然,回顾刚刚过去的9月,我们也可以从乘联会公布的几款车型零售排行榜中发现令人振奋的现象。

比如比亚迪秦,已经成功将日产轩逸、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甩在身后;比亚迪韩、特斯拉Model 3成功超越本田雅阁、大众帕萨特、丰田凯美瑞;特斯拉Model Y和比亚迪宋也成功挂了大众途观、奔驰GLC、丰田RAV4、本田Cr-v。

换句话说,无论轿车还是SUV,新能源转型的浪潮已经渗透到各大细分市场,包括高端轿车。随着理想L9、蔚来ET5、文杰M7等新车数量的逐渐增加,相信以BBA为代表的豪华品牌也会感受到即将到来的巨大压力。

BYD, Volkswagen, Toyota, Tesla, Honda

由此再往深里看,我不能不说,站在这个非常有意义的节点,回顾过去的两年,新能源汽车面临的生存环境绝对不轻松,甚至比以前还要糟糕。

在政策层面,不应忽视补贴。在基础设施层面,虽然全国公共充电桩网络基数仍在增长,但在综合质量和充电速度上的进步并不明显。在相关技术层面,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也没有大的突破。在终端价格层面,与同级别燃油车相比没有绝对优势。

在这一点上,很大概率会有人反驳:“新能源汽车卖得这么好,根本原因是油价的持续上涨肯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毕竟使用成本也是现在很多用户非常关心的一部分。”

BYD, Volkswagen, Toyota, Tesla, Honda

必须承认,由于样本量足够庞大,部分消费者必然会有类似的想法。但对于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订购几十万元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来说,使用成本不一定是他们决策的关键。

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产品综合实力越来越优秀。

说的更直白一点,在不友好的环境下,新能源车之所以能实现如此快速的量变,是因为终端潜水器真正感受到了使用水平的转变,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就我个人而言,趋势催生了一个可能让外界略感感慨的观点:此刻,中国新能源市场“两超一强”的格局已经形成。

BYD, Volkswagen, Toyota, Tesla, Honda

至于“两超”,恰恰是比亚迪和特斯拉。前者更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在整个行业的普及,让好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相比之下,后者的作用更多的是引领所有车企技术的拼命内卷,让行业以极快的速度迭代发展。

在他们的背后,无论蔚来、理想、小鹏、哪吒、零跑、五菱、吉利、爱安、长安、长城,作为中国新势力“有多强”的代表,都在积极从传统转型,都在跟着“两超”狂奔。

那么新的问题出现了:慢慢的,合资品牌还剩下多少蛋糕?

事实上,同样是在刚刚过去的9月,根据乘联会的数据,自主品牌零售量增长至89万辆,同比增长28%,份额增长至47.0%,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1-9月累计份额也达到47.0%,同比上升7.5个百分点。

BYD, Volkswagen, Toyota, Tesla, Honda

与此同时,9月份,批发市场自主品牌份额再次突破50%大关,达到50.4%,同比增长2.6个百分点,前9个月总份额保持在48.0%的高位。

显然已经基本和合资品牌“平分秋色”了。而如果把总销量分成两部分,新能源板块几乎没有机会,燃油车板块的固有份额还在被一步步蚕食。

总结起来,合资品牌在中国车市的现状已经可以用“弱攻弱守”来形容了。也正因为如此,我相信那些已经处于中下游梯队的车企很快就会遇到大麻烦。而那些在更多的时间里享受了最大红利的头部车企……n十年,舒舒服服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接下来,如果你不肯放下姿态,重新适应这个游戏的新规则,他们也会毫不留情地倒下甚至出局。

还是那句话:“醒醒!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可否认,刚刚看完乘联会发布的9月份新能源终端数据,我内心最大的感受,正如这篇文章的标题:“醒醒吧!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

BYD, Volkswagen, Toyota, Tesla, Honda

而这句话,更想喊给那些还活在舒适区和幻想中的人,因为他们背后的“挑战者”已经跃跃欲试,准备来一次彻底的颠覆和革命。至于论证,无疑是多维的。

首先,从整个市场来看,9月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67.5万辆,同比增长94.9%,环比增长6.2%。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出台后,新能源汽车未受影响,环比继续超预期好转。

其中,9月份纯电动汽车批发销量达到50.7万辆,同比增长76.3%;插电式混合动力销量达16.8万辆,同比增长186.4%。1-9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达到434.1万辆,同比增长115.4%。

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额61.1万辆,同比增长82.9%,环比增长14.7%,1-9月呈上升趋势。1-9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387.7万辆,同比增长113.2%。

BYD, Volkswagen, Toyota, Tesla, Honda

9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批发渗透率达到29.4%,比2021年9月19.9%的渗透率提高了9.5个百分点。9月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达到47.9%。

9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31.8%,比2021年9月21.1%的渗透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9月新能源汽车在自主品牌中的渗透率为55.2%。

平心而论,按照目前越来越好的趋势,以全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和渗透率来看,可以说“650万辆,30%”的完成基本已成定局。早在年初,要知道这两个数据的预测还停留在“500万辆,20%”。

明年,如果能继续保持上述可观的增幅,那么相应的两个数据将会突飞猛进,“900万辆,45%”绝非完全不可能。届时,中国新能源市场开花的速度只能用“恐怖”来形容,其中蕴含的潜力和红利也将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BYD, Volkswagen, Toyota, Tesla, Honda

当然,回顾刚刚过去的9月,我们也可以从乘联会公布的几款车型零售排行榜中发现令人振奋的现象。

比如比亚迪秦,已经成功将日产轩逸、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甩在身后;比亚迪韩、特斯拉Model 3成功超越本田雅阁、大众帕萨特、丰田凯美瑞;特斯拉Model Y和比亚迪宋也成功挂了大众途观、奔驰GLC、丰田RAV4、本田Cr-v。

换句话说,无论轿车还是SUV,新能源转型的浪潮已经渗透到各大细分市场,包括高端轿车。随着理想L9、蔚来ET5、文杰M7等新车数量的逐渐增加,相信以BBA为代表的豪华品牌也会感受到即将到来的巨大压力。

BYD, Volkswagen, Toyota, Tesla, Honda

由此再往深里看,我不能不说,站在这个非常有意义的节点,回顾过去的两年,新能源汽车面临的生存环境绝对不轻松,甚至比以前还要糟糕。

在政策层面,不应忽视补贴。在基础设施层面,虽然全国公共充电桩网络基数仍在增长,但在综合质量和充电速度上的进步并不明显。在相关技术层面,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也没有大的突破。在终端价格层面,与同级别燃油车相比没有绝对优势。

在这一点上,很大概率会有人反驳:“新能源汽车卖得这么好,根本原因是油价的持续上涨肯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毕竟使用成本也是现在很多用户非常关心的一部分。”

BYD, Volkswagen, Toyota, Tesla, Honda

必须承认,由于样本量足够庞大,部分消费者必然会有类似的想法。但对于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订购几十万元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来说,使用成本不一定是他们决策的关键。

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产品综合实力越来越优秀。

说的更直白一点,在不友好的环境下,新能源车之所以能实现如此快速的量变,是因为终端潜水器真正感受到了使用水平的转变,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就我个人而言,趋势催生了一个可能让外界略感感慨的观点:此刻,中国新能源市场“两超一强”的格局已经形成。

BYD, Volkswagen, Toyota, Tesla, Honda

至于“两超”,恰恰是比亚迪和特斯拉。前者更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在整个行业的普及,让好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相比之下,后者的作用更多的是引领所有车企技术的拼命内卷,让行业以极快的速度迭代发展。

在他们的背后,无论蔚来、理想、小鹏、哪吒、零跑、五菱、吉利、爱安、长安、长城,作为中国新势力“有多强”的代表,都在积极从传统转型,都在跟着“两超”狂奔。

那么新的问题出现了:慢慢的,合资品牌还剩下多少蛋糕?

事实上,同样是在刚刚过去的9月,根据乘联会的数据,自主品牌零售量增长至89万辆,同比增长28%,份额增长至47.0%,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1-9月累计份额也达到47.0%,同比上升7.5个百分点。

BYD, Volkswagen, Toyota, Tesla, Honda

与此同时,9月份,批发市场自主品牌份额再次突破50%大关,达到50.4%,同比增长2.6个百分点,前9个月总份额保持在48.0%的高位。

显然已经基本和合资品牌“平分秋色”了。而如果把总销量分成两部分,新能源板块几乎没有机会,燃油车板块的固有份额还在被一步步蚕食。

总结起来,合资品牌在中国车市的现状已经可以用“弱攻弱守”来形容了。也正因为如此,我相信那些已经处于中下游梯队的车企很快就会遇到大麻烦。而那些在更多的时间里享受了最大红利的头部车企……n十年,舒舒服服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接下来,如果你不肯放下姿态,重新适应这个游戏的新规则,他们也会毫不留情地倒下甚至出局。

还是那句话:“醒醒!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

标签:比亚迪大众丰田特斯拉本田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国产Model Y“改款”,然后呢?

不久前结束的国庆长假,特斯拉正式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交付数据,共交付新车3438万辆,同比增长4248,环比增长349;共生产新车3659万辆,同比增长5387。

1900/1/1 0:00:00
梅卡曼德远/中/近距离工业级3D相机,满足汽车行业生产精度、视野、抗环境光多维需求

伴随着汽车行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汽车零部件生产、组装和全流程质量检测等环节都催生了大量自动化需求。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企业也开始引入3D视觉产品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1900/1/1 0:00:00
EV晨报 | 劳斯莱斯首款纯电动车“闪灵”全球发布;启辰D60EV PLUS正式上市;零跑C11增程版谍照曝光

1、劳斯莱斯首款纯电动车“闪灵”全球发布10月18日,劳斯莱斯首款电动车“闪灵”全球发布,该车基于劳斯莱斯全铝“奢华架构”打造而成,采用了全新的SPIRIT软件架构,

1900/1/1 0:00:00
极星3价格重回百万 直接对标保时捷?

“当一个有中国血统的瑞典品牌,在丹麦哥本哈根开全球发布会,还不配中文字幕的时候,你很难说它是重视中国市场的。

1900/1/1 0:00:00
湖南省新能源车2025年产量突破100万辆

近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湖南省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湖南省汽车产量突破15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0万辆以上,汽车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1900/1/1 0:00:00
8月全球动力电池榜:宁德时代18GWh独占鳌头 比亚迪稳居第二

8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创历史新高。宁德时代以18GWh的装机量稳居冠军宝座,第二名比亚迪的装机量仅65GWh,与第一名相差115GWh,第三名LG新能源装机量仅5GWh。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