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国车企退出中国市场”的话题再起。原因是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表示,他可能会停止在中国生产汽车。

图片来源:Stellantis集团
与此同时,外资零配件企业相继释放出“加大中国市场”的信号,韦伯斯特、麦格纳相继宣布在华新投资的布局。
一边在酝酿离开,一边在加大布局。外资企业似乎“背道而驰”。
两种看似相反的现象
铃木、菲亚特、雷诺,几年前,一些外国车企已经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今年,这样的动作似乎更多了。
4月,广汽本田宣布,为进一步推进电气化战略,广汽本田将全面整合广汽讴歌的品牌资源,加入电气化业务。从2023年起,广汽本田将不再生产和销售广汽讴歌品牌的现有产品。这意味着从2023年开始,讴歌品牌将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随后在7月,Stellantis在官网发布公告称,由于与广汽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近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加上此前讨论的合资公司股权变更计划迟迟未能达成,双方正在协商终止合资公司的运营,并将有序停止Jeep品牌的国产化。未来,Stellantis将通过进口在中国独立销售和运营Jeep产品。

相关公告;图片来源:Stellantis集团官网
最近,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表示,他可能会停止在中国生产汽车。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如果Stellantis真的停止在华生产汽车,对标致和雪铁龙采取轻资产模式,保留Jeep品牌那样的进口业务,就相当于放弃了在华合资市场。
另一方面,在上述外资品牌退出或打算退出时,外资零部件企业也相继加大了中国市场。
10月21日,加斯帕尔从麦格纳获悉,麦格纳将与广东华通铁达高铁设备有限公司在中国山东青岛成立合资公司,为指定客户的新能源汽车提供座椅系统解决方案。
此前一天,伟巴斯特中国R&D中心正式揭牌。据悉,这是继2004年上海R&D中心和2019年嘉兴动力电池中心建成后,伟巴斯特在中国加强R&D实力的又一战略布局。

揭幕仪式;图片来源:伟巴斯特
也是在这一天,特连通中国汽车事业部宣布昆山工厂一期正式投产,二期工程同步开工。预计生产时间为2024年。昆山工厂是继苏州三大工厂之后,TE汽车事业部在中国市场的又一次重要布局。
此外,长春技术中心(CCTC)新开发的办公楼正式启用,伟世通亚太最新技术中心正式落地武汉,本田零部件公司H-ONE也表示将成立子公司在中国制造和销售纯电动汽车(EV)零部件等相关事件。
这样看来,外资企业似乎走了两个相反的方向。
背后是行业洗牌的加剧。
外资企业的不同做法,看似相反,其实大同小异,都透露出市场竞争和行业洗牌的加剧。
综合来看,国外车企退出和想要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很简单: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大幅下降,销售业绩持续下滑。
比如讴歌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就是为了给全新的电动品牌e:NP让路,包括研发成本、人力资源等。,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对讴歌销量下滑和产品定位的“水土不服”。

E: NP品牌含义;图片来源:广汽本田
Stellantis之所以屡屡退出,显然与国内市场的失败有关。梳理Stellantis在中国的合资品牌,大多以退市或惨淡经营告终。从早期的南京菲亚特、北京吉普、北京克莱斯勒到后来的广汽吉普、广汽菲亚特、长安DS,一度被网友戏称为“失败者联盟”。
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如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言,实力较弱的外资汽车品牌退出中国市场,反映出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优胜劣汰的淘汰期,也警示其他外资品牌在产品国产化和技术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这也是其他国外车企急于加强布局的原因。据盖世汽车了解,今年以来,多家国外车企加快了在华生产基地的扩张,同时也加强了与国内汽车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蒸蒸日上的特斯拉。
今年9月,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海超级工厂产业链国产化率已达95%,在上海、苏州、宁波、南通等长三角地区建立了“四小时朋友圈”,形成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全生态链,也打通了全国汽车产业链市场,形成了完整的“安全、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据最新消息,特斯拉最近升级了上海超级工厂的生产线,产能提高了30%,达到每周约2.2万辆。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特斯拉在新增40个超级充电站和161个超级充电桩,已在全国28个市(县)投放。10月,特斯拉还将在Xi、沈阳、北京、松原、长沙、郑州、南京、上海、泰州、镇江、合肥和武汉等多个城市增设超级充电站。
除了特斯拉,宝马最近也被爆了。将再投资100亿人民币扩建沈阳高压电池生产中心,并扩大在中国的电池项目投资,这将是宝马集团全球第三个完整的动力电池中心,也是德国以外的第一个。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近日正式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未来将根据中国市场需求开发全栈式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大众和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图片来源:地平线
与外资汽车企业相对应的是,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出于“水土不服”等原因,自然退出了中国市场,但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进入“绝境”,尤其是汽车零部件巨头,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基础相对较好,所以“活得还算不错”。
当然,随着电气化智能化转型、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洗牌,这些企业势必会加紧相关布局。有业内人士直言“不在本地生产,供应链就不带你玩”,这也是外资零部件企业动作增多的关键原因之一。
虽然中国市场不是必须的,但它是首选。
中国市场是外资企业的必争之地吗?显然不是。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离开中国市场而“赚得少了很多”,但他们仍然证明了“他们离不开中国市场”。
另外,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外资企业在全球很多市场都在扩大布局。换句话说,他们不是中国市场的“专属”。
只是在不久前,宝马宣布其位于德国莱比锡的制造基地将在2024年前新增8条生产线,以提高电池产能。奔驰与加拿大锂材料供应商Rock Tech Lithium Inc签署原材料供应协议,通用汽车被爆升级韩国首尔南部的昌原工厂。升级后,该公司在韩国的年产能将增至50万辆。

图片来源:宝马集团
事实上,就连中国企业也在加速布局中国以外的市场。
从自主车企来看,除了追求出口量的增长,也开始在产品质量、服务和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在海外建设R&D中心和工厂,实现从过去单纯的产品出口到海外本地化生产模式的转变。
以长城汽车为例。今年9月,它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伙伴阿斯塔纳汽车公司签署了KD组装(零件组装)意向备忘录,以进一步深化哈萨克斯坦市场。此前,长城汽车还在厄瓜多尔、马来西亚、突尼斯和保加利亚建设了KD工厂,其在俄罗斯图拉的全资工厂早在2019年就已建成投产。
在自主零部件企业中,除了已经较早出海的企业,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亿纬锂能、袁晶电力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也在加快出海步伐。新锐科技企业速腾聚创近日宣布成立北美总部。

速腾聚创开设北美总部;图片来源:速腾聚创
总之,中国市场不是必选,也不是最爱,但毫无疑问,基于完整产业支撑、巨大市场空间、高劳动生产率的核心供应链竞争优势依然明显,中国市场更受青睐。与少数已经离开的外资企业相比,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市场是其全球布局的关键一环。
例如,特斯拉制定了到2030年每年生产20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远高于2021年略低于100万辆的产量。特斯拉董事长Robyn Denholm表示,中国市场是实现这一生产目标的关键。
在宝马的战略中,中国市场的权重也在增加。今年年初,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泽提到要在中国继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舍弗勒南京工厂;图片来源:舍弗勒
舍弗勒等多家外资零部件企业也将中国市场作为未来的重点。舍弗勒大中华区汽车技术事业部总裁陈近日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表示,未来几年新能源驱动的新产业需求巨大。对于舍弗勒来说,需要做的不仅是生产基地的扩大,还要在尽可能稳定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新技术领域的研发、生产线和设备的投入。最近,“外国车企退出中国市场”的话题再起。原因是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表示,他可能会停止在中国生产汽车。

图片来源:Stellantis集团
与此同时,外资零配件企业相继释放出“加大中国市场”的信号,韦伯斯特、麦格纳相继宣布在华新投资的布局。
一边在酝酿离开,一边在加大布局。外资企业似乎“背道而驰”。
两种看似相反的现象
铃木、菲亚特、雷诺,几年前,一些外国车企已经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今年,这样的动作似乎更多了。
4月,广汽本田宣布,为进一步推进电气化战略,广汽本田将全面整合广汽讴歌的品牌资源,加入电气化业务。从2023年起,广汽本田将不再生产和销售广汽讴歌品牌的现有产品。这意味着从2023年开始,讴歌品牌将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随后在7月,Stellantis在官网发布公告称,由于与广汽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近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加上此前讨论的合资公司股权变更计划迟迟未能达成,双方正在协商终止合资公司的运营,并将有序停止Jeep品牌的国产化。未来,Stellantis将通过进口在中国独立销售和运营Jeep产品。

相关公告;图片来源:Stellantis集团官网
最近,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表示,他可能会停止在中国生产汽车。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如果Stellantis真的停止在华生产汽车,对标致和雪铁龙采取轻资产模式,保留Jeep品牌那样的进口业务,就相当于放弃了在华合资市场。
另一方面,在上述外资品牌退出或打算退出时,外资零部件企业也相继加大了中国市场。
10月21日,加斯帕尔从麦格纳获悉,麦格纳将与广东华通铁达高铁设备有限公司在中国山东青岛成立合资公司,为指定客户的新能源汽车提供座椅系统解决方案。
此前一天,伟巴斯特中国R&D中心正式揭牌。据悉,这是继2004年上海R&D中心和2019年嘉兴动力电池中心建成后,伟巴斯特在中国加强R&D实力的又一战略布局。

揭幕仪式;图片来源:伟巴斯特
也是在这一天,特连通中国汽车事业部宣布昆山工厂一期正式投产,二期工程同步开工。预计生产时间为2024年。昆山工厂是继苏州三大工厂之后,TE汽车事业部在中国市场的又一次重要布局。
此外,长春技术中心(CCTC)新开发的办公楼正式启用,伟世通亚太最新技术中心正式落地武汉,本田零部件公司H-ONE也表示将成立子公司在中国制造和销售纯电动汽车(EV)零部件等相关事件。
这样看来,外资企业似乎走了两个相反的方向。
背后是行业洗牌的加剧。
外资企业的不同做法,看似相反,其实大同小异,都透露出市场竞争和行业洗牌的加剧。
综合来看,国外车企退出和想要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很简单: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大幅下降,销售业绩持续下滑。
比如讴歌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就是为了给全新的电动品牌e:NP让路,包括研发成本、人力资源等。,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对讴歌销量下滑和产品定位的“水土不服”。

E: NP品牌含义;图片来源:广汽本田
Stellantis之所以屡屡退出,显然与国内市场的失败有关。梳理Stellantis在中国的合资品牌,大多以退市或惨淡经营告终。从早期的南京菲亚特、北京吉普、北京克莱斯勒到后来的广汽吉普、广汽菲亚特、长安DS,一度被网友戏称为“失败者联盟”。
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如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言,实力较弱的外资汽车品牌退出中国市场,反映出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优胜劣汰的淘汰期,也警示其他外资品牌在产品国产化和技术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这也是其他国外车企急于加强布局的原因。据盖世汽车了解,今年以来,多家国外车企加快了在华生产基地的扩张,同时也加强了与国内汽车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蒸蒸日上的特斯拉。
今年9月,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海超级工厂产业链国产化率已达95%,在上海、苏州、宁波、南通等长三角地区建立了“四小时朋友圈”,形成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全生态链,也打通了全国汽车产业链市场,形成了完整的“安全、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据最新消息,特斯拉最近升级了上海超级工厂的生产线,产能提高了30%,达到每周约2.2万辆。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特斯拉在新增40个超级充电站和161个超级充电桩,已在全国28个市(县)投放。10月,特斯拉还将在Xi、沈阳、北京、松原、长沙、郑州、南京、上海、泰州、镇江、合肥和武汉等多个城市增设超级充电站。
除了特斯拉,宝马最近也被爆了。将再投资100亿人民币扩建沈阳高压电池生产中心,并扩大在中国的电池项目投资,这将是宝马集团全球第三个完整的动力电池中心,也是德国以外的第一个。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近日正式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未来将根据中国市场需求开发全栈式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大众和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图片来源:地平线
与外资汽车企业相对应的是,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出于“水土不服”等原因,自然退出了中国市场,但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进入“绝境”,尤其是汽车零部件巨头,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基础相对较好,所以“活得还算不错”。
当然,随着电气化智能化转型、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洗牌,这些企业势必会加紧相关布局。有业内人士直言“不在本地生产,供应链就不带你玩”,这也是外资零部件企业动作增多的关键原因之一。
虽然中国市场不是必须的,但它是首选。
中国市场是外资企业的必争之地吗?显然不是。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离开中国市场而“赚得少了很多”,但他们仍然证明了“他们离不开中国市场”。
另外,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外资企业在全球很多市场都在扩大布局。换句话说,他们不是中国市场的“专属”。
只是在不久前,宝马宣布其位于德国莱比锡的制造基地将在2024年前新增8条生产线,以提高电池产能。奔驰与加拿大锂材料供应商Rock Tech Lithium Inc签署原材料供应协议,通用汽车被爆升级韩国首尔南部的昌原工厂。升级后,该公司在韩国的年产能将增至50万辆。

图片来源:宝马集团
事实上,就连中国企业也在加速布局中国以外的市场。
从自主车企来看,除了追求出口量的增长,也开始在产品质量、服务和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在海外建设R&D中心和工厂,实现从过去单纯的产品出口到海外本地化生产模式的转变。
以长城汽车为例。今年9月,它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伙伴阿斯塔纳汽车公司签署了KD组装(零件组装)意向备忘录,以进一步深化哈萨克斯坦市场。此前,长城汽车还在厄瓜多尔、马来西亚、突尼斯和保加利亚建设了KD工厂,其在俄罗斯图拉的全资工厂早在2019年就已建成投产。
在自主零部件企业中,除了已经较早出海的企业,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亿纬锂能、袁晶电力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也在加快出海步伐。新锐科技企业速腾聚创近日宣布成立北美总部。

速腾聚创开设北美总部;图片来源:速腾聚创
总之,中国市场不是必选,也不是最爱,但毫无疑问,基于完整产业支撑、巨大市场空间、高劳动生产率的核心供应链竞争优势依然明显,中国市场更受青睐。与少数已经离开的外资企业相比,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市场是其全球布局的关键一环。
例如,特斯拉制定了到2030年每年生产20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远高于2021年略低于100万辆的产量。特斯拉董事长Robyn Denholm表示,中国市场是实现这一生产目标的关键。
在宝马的战略中,中国市场的权重也在增加。今年年初,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泽提到要在中国继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舍弗勒南京工厂;图片来源:舍弗勒
舍弗勒等多家外资零部件企业也将中国市场作为未来的重点。舍弗勒大中华区汽车技术事业部总裁陈近日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表示,未来几年新能源驱动的新产业需求巨大。对于舍弗勒来说,需要做的不仅是生产基地的扩大,还要在尽可能稳定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新技术领域的研发、生产线和设备的投入。
据外媒报道,福特汽车和大众汽车投资的无人驾驶初创公司ArgoAI即将关停。“在与股东的协调下,Argo决定不再继续其公司使命。
1900/1/1 0:00:001劲爆售价39
1900/1/1 0:00:00当地时间10月27日,澳洲锂矿商CoreLithium发布声明宣布,公司与特斯拉就采购锂矿所签订的承购条款协议已经于当地时间10月26日过期,双方未能敲定最终协议。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特斯拉与澳大利亚矿商CoreLithium此前一直就达成一项为期四年的锂供应协议进行谈判,但在锂辉石价格飙升的背景下,
1900/1/1 0:00:00“如果我们推进现在采取的战略,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在中国设厂”。今年巴黎车展上,Stellantis集团首席执行官唐唯实(CarlosTavares)再次语出惊人。
1900/1/1 0:00:00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19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426万辆和248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26和342。截止9月,重卡销量已经形成“17连降”,牵引车行业更是连续下滑18个单月。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