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一凡
昨晚,传祺GS4 COUPE在云端上市,指导价为13.68-14.68万元。
这是广汽传祺的首款跨界车型。
精致的跨境样品
2020款广汽传祺的新车型一直走在老产品后面加后缀的道路,比如上个月推出的广汽传驰GS8S和昨晚推出的广传祺GS4 COUPE。
前者定位为运动型“硬核钢炮”,后者则专注于小尺寸和大靠背,这两个市场都是传祺从未涉足过的小众市场。可以看出,他们正在寻求改变,利用这些以前的名人产品,同时努力将自己与他们区分开来。
他们正试图从GS8S和GS4 COUPE开始,对年轻消费者群体发起全面攻势。
因此,传祺GS4 COUPE的设计是一款让人一眼就能记住的车型。
为了与这个“一目了然”相匹配,你可以看到它在细节上付出了很多努力:
例如,车门的下边缘被包裹得更低,几乎覆盖了整个下边缘,这确保了车门打开后车身的清洁度。在雨天和泥泞的地面上,我们不会让上下车影响我们的精致;
麦格理UC6更换了235个R18轮胎,比明星产品GS4的轮胎宽10毫米,显著提高了抓地力和操控性能;
前排配备了集成式赛车座椅,侧面包裹和支撑到位。至于轿跑车,即使我们跑步,人们也不会倾斜;
前排、车门和座椅的哑光翻毛皮包裹与高级灰色配色方案相得益彰;
由于其设计,与常规SUV相比,轿跑车SUV的后部空间相对压缩。因此,在确保舒适性的同时,前排座椅的厚度得到了适当的压缩,使设计更加运动,并为后排座椅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后地板完全平整,两侧C柱区域增加了三角窗,防止后排座椅受到压迫;
多功能方向盘保留了广汽传祺GS4独有的“微信”快捷键,可一键激活微信汽车版;
行李箱开关实际上隐藏在右尾灯的中间
这些谨慎的想法尤其迎合了轿跑SUV的精致受众。
Coupe SUV一直是一个利基市场,但对于品牌来说,它们是改进SUV产品线的重要平台。随着汽车消费进入存量市场,市场细分越来越苛刻,赛车SUV已经成为所有品牌的竞争场所。
与市场上现有的中国品牌轿跑SUV,如星越、哈弗F7x、长安CS85 coupe等相比,传祺GS4 coupe的尺寸相对较小,但其“钢炮力”并不逊色,精致度更高。13.68-14.68万元的价格清楚地揭示了传祺的野心——他们想用质量而不是低价来争夺年轻人的市场。
这给了我振兴传祺品牌的希望。
你有没有经历过家庭生活的衰退
在推出GS8S和GS4 COUPE之前,传祺品牌有些失望。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在4月份的SUV销量排行榜中,哈弗H6、长安CS75和吉利博越等中国品牌的常客继续保持在前三位,而过去属于这一行列的传祺GS4则跌至15以下。
传祺GS4曾是广汽乃至整个中国品牌的“国产之光”。
2015年,在经历了令人眩晕的七年之后,广汽传祺推出了新车型广汽传动GS4。广汽传祺GS4由于其美观的设计、适中的定位、合理的价格,以及在SUV的好时代,上市后迅速走红。在第四个月,它实现了销量破万,随后在一年内连续突破2万辆和3万辆,并保持在3万辆左右,仅次于哈弗H6。数千年来,它一直是第二大SUV市场。
在传祺GS4的推动下,2016年,广汽传祺年销量达到37.07万辆,同比增长95%;2017年,年销量为50.86万辆,同比增长37.2%。广汽传祺GS4凭借自己的努力重振了广汽传驰,使这个成立不到十年的品牌一度无人能及。
许多人认为,传祺将成为中国品牌真正的后起之秀。
我没想到这根上层电缆会持续太久。2018年2月,GS4的销量首次降至2万辆以下,逐渐有了下滑的感觉,逐渐淡出了SUV销量前十甚至前十五的位置。
继GS4之后一度流行起来的GS8,大体上就是走这条曲折的道路。
所有这些都不是偶然的。
从品牌和产品建设的角度来看,传祺的衰落是完全有迹可循的。
例如,首先,包括名人模特在内的所有产品的更新和升级都相对较慢。
传祺GS4在上市三年后的2018年才进行了首次中期翻新。然而,此次翻新仅包括安装LED大灯、中控大屏和发动机系统,外观、尺寸和其他配置几乎没有变化;
传祺GS8的中期改造也被推迟到了2019年,也就是上市三年后。比GS4更先进的是更换了新的动力总成,但在设计、配置和其他方面的添加和改进仍然是无痛的。
广汽传祺自2014年开始使用凌云翼的前脸,与吉利、长安、长城、比亚迪、奇瑞、宝骏等其他中国品牌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它们都推出了新一代年轻时尚的设计语言,不断为市场注入新鲜感。相比之下,“语言”已经过时的传祺本应停滞不前。
其次,整个品牌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进程进展缓慢。
新能源市场不仅仅属于纯电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和合资品牌在纯电动、48V轻混、插电式混合动力和HEV技术领域同步发力,传祺已经完全停滞在纯电动之外。无论永旺系列多么成功,都无法掩盖传祺方面的动力不足。
还有智能化的过程,直到2019年,许多中国品牌车型才能够实现汽车与家居的智能互联。直到那时,广汽传祺才将进化的新一代汽车发动机系统应用于第二代GS4。想想哈弗,他在过去的智能领域也是一个后来者。他甚至很晚才设置语音控制,但很快就跟上了。现在他已经成为了领导者。
至于自动化水平,更是如此。我们不必将其与其他公司进行比较。隔壁广汽新能源的L3级自动驾驶即将量产实施,但L2没有消息。
如果不是今年推出了这两款全新车型,我本以为传祺会被战略性抛弃。
最后,近年来,合资SUV布局的改善和价格压力也给广汽传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因此,传祺拖延并非无辜。他们缺乏一个强大的模型,能够打动消费者,增强产品实力,并与自己的定价相匹配。
在这种背景下,广汽传祺GS4 COUPE的市场当然是小众的,但只要知名度足够高,就不可能通过小的支持点来重新利用品牌形象。
积重难返吗
只是难度真的不小。
广汽传祺并不是唯一一家销量和声誉呈抛物线关系的汽车公司。
同样是地方国有企业的上汽乘用车也有类似的经历。
荣威RX5以其首款“互联网汽车”的光环首次亮相,月销量超过2万辆,曾跻身SUV前三,但几乎与传祺GS4同时下滑,然后在今年4月跌出SUV销量榜前15名。
上汽乘用车和广汽乘用车的情况非常相似,而在这些表面原因的背后,其实很多都是地方国有企业的弊端。
这些缺点往往很难仅靠企业自己解决。
例如,首先,企业的发展缺乏灵魂人物。
几乎所有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与创始人的个性息息相关。圈外马云、任正非、张瑞敏、圈内李书福、魏建军、王传福。。。很少有例外。从外部看,他们的形象和技能代表了这家企业的地位和方向;在内部,他们是舵手和定海针。
而大多数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国有企业,缺乏的是领导层的内部影响力。
毕竟,与自己创办公司不同,国有企业只由任何级别的领导层管理。许多人的想法是,如果可以的话,即使饮止渴,也要顺利完成任期并发展;
如果情况不好,稳定是主要关注点,没有错误就足够了。
再加上固定的任期和年龄范围内潜在的晋升干扰,国有企业领导人很难在匆忙中真正描绘和实施蓝图。在汽车行业,技术、产品和品牌的发展都强调连续性,尤其需要长期规划和布局。
那么,如果领导层不能做定海针,为什么要指望普通员工呢?
因此,我们看到广汽乘用车、上汽乘用车等在设计、智能流程等领域的更新和渗透缓慢,但事实上,它们与领导层的调整和变化产生了相同频率的共鸣。
这是国有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自然障碍。
其次,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
市场困难很容易克服,但内部制约很难克服。
国有企业的最终管理权最终属于政府,这将产生许多社会因素。例如,我听说本月初,当上海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五五购物节”刺激消费活动时,上汽乘用车斥资3000万元配合政府的“全球直播”倡议。
所以这对国有企业来说真的很不容易。一方面,他们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私营企业正在加速吞噬市场。他们必须去任何地方,而且很难做到。这源于中国国有企业的作用,它们不是简单的盈利企业。它们承担着经济平衡和治理工具的大部分功能。如果没有国有企业的存在,中国经济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第三,国有企业混改兼并势头强劲。
近年来,国企混改、合作、兼并的大幕相继拉开,汽车行业也不例外。除了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央企合并传闻频出之外,上汽和广汽合并的传闻也一直没有停止。
2019年,上汽集团(600104,格巴)与广汽集团(601238,格巴。
考虑到他们自己的公司未来被合并的可能性,未来是不确定的。从领导层到普通员工,他们都能真正踏实地工作。
所以,传祺GS8S和GS4 COUPE都是不错的产品,就像广汽新能源一样。如果产品能说话,他们就不必担心销售问题。
但很难说它能否扭转传祺的颓势。谁允许他们绕道而行?制作一个好的产品并不难,困难总是在于制作一个优秀的产品。尤其是国有企业,实际上比民营企业更需要好产品的支持。
GS4 COUPE只是一个开始,我对这个起点感到兴奋,因为一开始一切都很困难。然而,与GS4 COUPE相比,我更期待传祺的新产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文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络的立场。投资者应据此操作,并承担风险。
BBA三家的车型斗争由来已久,从紧凑型、中型、中大型再到大型,都遍布着他们的战场。不仅是轿车,各家的SUV也都属于针锋对麦芒的姿态。
1900/1/1 0:00:00已经过去的4月,销量终于止跌回暖,不少厂家亮出了漂亮的环比、同比数据即便如此,这依然难掩大盘之低迷。
1900/1/1 0:00:00明天就是520了,看到网上全是在讨论“520开什么样的车最好撩妹?”就没一个说开什么车好撩汉的看得我大热天的全身冷汗手脚冰凉,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
1900/1/1 0:00:00日前,网通社从官方获悉,中国一汽向定点帮扶的凤山县捐赠总价值4042万元的35辆扶贫用车,助力凤山县美丽乡村建设。
1900/1/1 0:00:00当下国内外汽车产业竞争愈加激烈,“新四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得行业格局处在变革前夕。
1900/1/1 0:00:00本报记者郭少丹北京报道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用推广、产业政策、技术创新、配套设施等方面不断发力,产业链效应凸显。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