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
一
首都嘉年华盛宴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比较今年全球主要汽车上市公司的市值增长情况:
排名上升和下降的两个最大特点是:首先,造车新势力的收益往往会翻倍以上;第二,传统汽车几乎没有增长甚至下降,这与新势力形成了强烈对比。
特斯拉的市值从不到800亿美元飙升了四倍,达到4000多亿美元,超过了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商丰田,并立即将所有传统的全球汽车品牌远远甩在了后面。
NIO的股价在一年内翻了9倍,市值超过了通用和法拉利;小鹏和理想汽车上市不到三个月,市值就翻了一番,超过了广汽和一汽,与吉利持平。
比亚迪A股股价翻了三倍,市值超过5000亿元,超过戴姆勒,距离国际豪华汽车品牌奥迪仅一步之遥。
不仅如此,在中国,与汽车行业相关的宁德时代(300750,股吧)也增长了1.5倍,市值刚刚超过6000亿元。有人猜测,用不了多久就会突破万亿元大关。
粗略计算,仅上述部分造车新势力今年就累计市值增长超过5000亿美元,超过其他主流传统车企总市值总和的一半。
可以看出,在资本的疯狂推动下,当前全球汽车股呈现出一边倒的格局,新势力不费吹灰之力就迅速秒杀了传统汽车。
也许以下图片具有更大的对比影响:
另一方面,今年的疫情使全球经济陷入寒冬,大多数国家的失业率飙升,消费者力量迅速下降。国内销量方面,前9个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销量1292.5万辆,累计同比下降12.5%;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73.4万辆,同比下降17.7%。这也是传统车企销售业绩下滑的根本原因。
然而,尽管面对宏观环境的突变,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也遭遇了逆风,但在资本市场上,两者冰冻三尺。
很难相信,这么多成立才几年,甚至没有自己车间的亏损车企,却轻而易举、迅速地击败了拥有百年经验的老牌传统大品牌。
在这个时代的红利下,有多少兴奋和狂欢是物有所值的,有多少是水和泡沫?
二
历史会再次重演吗
2000年,欧洲发达国家启动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导致整个欧洲光伏市场的消费者需求急剧扩大。光伏产业迅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热门的新兴产业。
当时,中国光伏产业处于产业链的底部,收益率最高的核心技术前端和市场后端都在国外“两头”。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中国开始加大补贴力度,引导企业向产业两端发展。
由于可观的补贴和政策引导,一大批光伏企业一夜之间遍布全国,涌现出大量光伏组件制造项目和多晶硅项目。
当时,从澳大利亚回国的施正荣创办了无锡尚德太阳能(000591,Geba)电力有限公司有限公司,顺应了这一强劲趋势,通过快速扩张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电池组件制造商。
2005年,成立仅5年的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石正荣以186亿元的财富荣登中国首富宝座。
石正荣的巨大成功也刺激了无数雄心勃勃的资本加速进入光伏行业。截至2007年,中国有10多家多晶硅公司、60家硅片公司、60个电池公司和330家零部件公司。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在六年内增长了600多倍,占世界总产量的30%。
然后很快,十几家光伏公司开始在美国上市,一个又一个省份开始成为首富:来自赛维的彭晓峰,32岁,身家400亿元,成为江西最年轻的首富和新能源首富;英利的苗连生成为河北首富;
来自汉能的李河君,最高财富超过1600亿元,曾成为中国首富。。。
然而,当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时,欧洲国家大力支持的光伏计划无法持续。与此同时,为了保护国内光伏产业,欧美国家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巨额反倾销税。中国的光伏产业原本处于产业链的中间,利润微薄,但很快就注定要失败。几乎在瞬间,所有光伏公司都陷入了巨额亏损,90%的多晶硅公司被迫停产。
截至2013年,全球光伏上市公司市值蒸发99%,350多家中国公司在产业链上破产。11家头部公司的债务总额近1500亿,石正荣的资产已经“归零”并离开了市场。汉能李河君的1000亿美元财富已经消失,赛维彭晓峰因巨额未偿债务成为通缉犯。
当时非常流行的光伏泡沫以惊人的速度被刺破,留下满目疮痍,只有少数幸运的人幸存下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置换计划与过去的光伏能源计划有多相似
未来是否有可能出现与全球新能源计划、大量全球企业涌入、经济危机宏观背景下的刺激和支持、疯狂创造财富的神话一样的结局?
现在,尽管全球汽车销量随着经济增长而持续下降,但所有企业,无论是特斯拉、比亚迪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在全力建设新的产能,担心别人会抢占缓慢制造的份额,担心消费者的钱包和传统品牌会不会同意。
自政府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以来,中国注册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数量就像一匹失控的野马,在五年内增长了近四倍,成为中小企业数量增长最快的行业。
在人类汽车商业史上,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通过一张PPT筹集数十亿美元,然后通过夸大开支在短短几年内烧毁一辆整车的时代。
从来没有一个品牌能够在没有自己完整的技术和工厂,只有通过收购或代工的情况下建立并成功上市。它的市值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传统汽车公司,达到了其他公司经过几十年努力才达到的高度。
其中有多少是理性扩张,又有多少是不计后果的?
三
更残酷的淘汰尚未发生
与光伏不同的是,这一次并不是一个新行业的出现,而是一个建立了数百年、竞争格局稳定的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
一个非常现实的数据——随着全球经济衰退,自2017年以来,全球汽车销量的整体销量一直在持续下降。即使在被寄予厚望的中国,整体汽车销量也持续下滑,这表明新势力的销量增长是从老企业手中抢夺的蛋糕。
因此,这是一场专注于速度、资本和技术的全球市场股票竞争,是一场要么你死,要么我活的重组。
无论是否愿意,没有一家汽车公司可以置身事外。
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他们不仅在发展自己的技术和路线方面面临困难,还面临着来自其他新势力的挑战。
尽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模显示出非常有希望的前景,但绝大多数没有实力的玩家只能成为陪练的炮灰。
本月初,在香港大亨李嘉诚的支持下,长江汽车被裁定清算。作为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最早的新生力量之一,它现在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破产。其早在2014年发布的《易库》将永远停留在PPT阶段。
长江汽车只是众多炮灰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爱知汽车和威马汽车相继宣布取消年终奖等福利,……
博顺汽车被曝光允许一些员工停薪留职。。。面对疫情和行业竞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公司正在苦苦挣扎。
补贴和降级,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加速了行业的优胜劣汰。此前,从组建团队、寻求融资、发行PPT到寻找汽车制造和交付工厂,中国300多家造车新势力在每个过程中都淘汰了大量竞争对手。如今,能够继续发布的新车型不超过十款。
目前,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竞争和淘汰,只有少数PPT车获得了入围门票,也没有看到更强大的新玩家入场。然而,新势力与传统老牌霸主之间的竞争将是真正的高潮。
通用汽车、丰田、福特、奥迪、宝马、梅赛德斯-奔驰、法拉利等传统的全球超级品牌,拥有数百年的技术积累、巨大的资本和渠道优势,以及根深蒂固的品牌力,对于成立仅几年甚至还没有完成自己工厂的新势力来说,是不可小觑的。
这些当今时代传统汽车的全球冠军不能坐视不管。此前,没有重大举措,但更重要的是,由于船只的大小,难以扭转局面,需要评估形势并计划前进。然而,一旦采取行动,很可能会出现动荡和强大的局面:
大众汽车:计划在电动出行和数字领域投资600亿欧元,到2025年纯电动比例达到20%。2025年后,将推出至少80款新能源车型,相应的纯电动汽车销量目标为250万辆,其中到2025年,欧洲和中国的纯电动销量分别约为110万辆和140万辆。
宝马:计划2021生产25%的电动汽车,2023年前至少生产25款电动车型。到2025年,电动汽车销量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10年内将售出700万辆电动汽车。
戴姆勒:到2022年,所有车型都将提供电动车型,预计将有20多辆。到2025年,纯电动车型将占到25%;
到2030年,电动汽车和PHEV乘用车的电动化率将达到50%。
丰田:计划到2025年完成100多万辆电动汽车,到2030年销售550多万辆电动车辆。
等待
与国内造车新势力未来一两年计划的10万元销量相比,这些传统霸主的动作可以简单地用“碾压”来形容,而不是同级别的玩家。
当然,随着全球几大工厂的建设,电动汽车行业的大老板特斯拉未来也将拥有数百万的产能。
更可怕的是,根据各家公司的生产计划,无论是超豪华汽车阵营还是普通的国车品牌,未来两年都会有产能的集中释放。届时,全球电动汽车生产的集中度将翻一番。
然而,消费端不太可能出现爆炸性增长,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环境下。
一次性释放的巨大产出将如何消化?是新势力更具吸引力,还是传统大品牌更受消费者青睐。
未来,当传统大品牌也实现电动化时,有多少人会陷入30万元以上的电动汽车选择宝马-奔驰或NIO特斯拉的困境?
尽管目前的造车新势力似乎业绩和估值齐飞,增长势头始终如一,但事实上,除特斯拉外,大多数新势力的能力较弱,存在许多需要时间验证其车型的问题。与传统老品牌相比,它们除了运行一段时间外,实际上并没有太多优势。
可以预见,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更残酷的淘汰和洗牌。
四
后记
每一个新兴技术行业都有一个类似的成熟度曲线。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处于扩张的预期期,甚至远未达到扩张的顶峰。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定存在泡沫。而新技术的市场容量越大,其泡沫就必然越大。
从宏观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计划无疑是一场时代变革,由此产生的市场规模高达数十亿美元,足以孕育和承载许多类似特斯拉的传奇事迹。
现在是一个资本动荡的时代,许多新汽车制造商在资本的催化下,在短短几年内从无到有,迅速催化一个又一个新品牌,然后寻求上市和货币化,将一个原本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技术和经验的行业转变为一个像魔术一样的车间装配线运营。
这些催化增长模式中有多少能够经得起竞争和时间的考验,成为新的传奇?当成熟曲线转身回落时,有多少人会成为被淘汰的炮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格隆汇APP。文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络的立场。投资者应据此操作,并承担风险。
盖世汽车讯11月6日,丰田汽车发布2021财年上半财年财报。
1900/1/1 0:00:00经济观察报记者周菊“这个公司破产清算后到底是注销还是重整暂时还没有确定,目前只是统计债权人的申报情况,谈公司以后的存续问题还太早了。
1900/1/1 0:00:00多年来,华晨集团背靠合资品牌华晨宝马,维持着正向利润。但华晨旗下自主品牌却常年亏损,市场空间不断萎缩。
1900/1/1 0:00:00全球范围内逐渐趋严的碳排放法规正在催生越来越多的“车企同盟”。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电动卡车初创企业Nikola及其创始人TrevorMilton收到了美国纽约南部地区检察官办公室的传票,此前该公司被指控存在欺诈行为。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据美国监管机构的一份文件,沃尔沃汽车正在美国召回54000辆汽车,原因是其安全气囊存在缺陷,该问题已导致一人死亡。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