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网车女孩遇害案”将滴滴出行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滴滴随后推出了乘客安全监控录音功能,再次引发人们的讨论:“录音是否是对乘客隐私数据的不合理收集”,“是放弃隐私来保护安全”和“隐私还是安全”成为社会热点。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人们发现车内录音录像的监管只是汽车“大数据”的第一步。生物识别、语音交互、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自动驾驶。。。尽管这些酷炫的图片是由车企包装的,具有“智能性和便利性”,听起来很科幻,但人们也担心我在车内的个人数据会被商家使用甚至泄露。网上还有一篇文章描述了未来的智能汽车场景:“无论你在车里说什么或做什么,都不再有保密性,而是车企或车联网公司眼中的‘数据’,它们也可以随时随地被调用,即使你不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从技术实现来看,这些确实可以实现,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看,企业在这一领域也有很大的需求。人们很担心,社会也在讨论。违反社会习俗和法律法规的商业行为和技术将受到谴责,不可能实现长期的商业形式。在智能汽车时代到来之际,数据隐私问题会爆发吗?新浪科技和一些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讨论。车内记录和监控?滴滴并不是“乐清车女孩遇害案”的第一案,这让滴滴成为众矢之的,随之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监管。2018年9月5日至9日,由国家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检查组进驻滴滴公司,完成现场检查、数据对接、询问谈话。随后,滴滴迅速拿出具体整改措施,推出“一键报警”和“全程记录”。
(图1:滴滴在微信页面,显示“行程中录音”)在线录音功能引起网友热议。有趣的是,去年11月,滴滴发起了一场关于“网上车是乘客的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环境”的投票。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网上车是公共空间,那么录音行为是合理的。滴滴将“在车里吃韭菜包”、“在车上带宠物”、“车上人字拖”和“在旅途中打开录音”并列为案例研究后,根据滴滴网站的官方数据,71%的人最终支持网络内的汽车属于公共空间,尽管从消息的讨论和分析来看,71%的赞成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不赞成脱鞋、吃韭菜包和在车里随意。
(图片:投票截图)事实上,即使网上车被完全算作公共空间,乘客和司机的录音仍可能包含极其重要或极其私密的信息。一名出租车司机问新浪科技:“如果乘客在电话里谈论业务,涉及机密的业务数据,并且是滴滴软件记录的,滴滴使用这些数据不是有风险吗?”然而,在安全面前,运营车辆最终在隐私方面做出了让步。滴滴通过不断完善记录功能,加强对服务全过程的控制。类似的例子还有卡车等物流车队,在这些车队中安装了摄像头来监测司机是否疲劳驾驶。事实上,出租车还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车载音视频记录设备、联动报警装置等安全产品。滴滴出租车司机告诉新浪科技,北京的所有出租车都在司机窗口安装了麦克风,方向盘下安装了报警按钮。这些设备还与全球定位系统相匹配。如果触碰了报警按钮,部门会有人打电话确认是否被误触。如果没有人接听电话,麦克风收音机功能将自动打开。如果记录异常,车辆将自动定位并报警,最近的派出所将出警营救司机。“这样还是能更好地保证我们的安全。”司机对……
ina技术。定位记录也是如此,驾驶员和乘客的态度完全不同。原因分析,或措施的有效性和人们对滴滴的信任程度不同。对此,滴滴方面告诉新浪科技,滴滴出行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对员工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一方面,内部高频宣传宣传了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员工一旦违反规定披露数据,将视情节从重处罚。在技术层面,公司不断提升信息安全技术实力,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通过技术手段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同时,公司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规范服务,保护用户数据安全。滴滴出行还告诉新浪科技,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未来的无人驾驶时代,汽车本身将是一个实时监控设备,用户从起点到终点的完整旅程将受到密切监督。滴滴认为,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将有助于社会更好地监控用户的安全。关于车内记录的讨论仍在继续,围绕智能汽车收集的数据类型越来越丰富。详细的车内数据,立法保护中最重要的事情,质疑者首席执行官张亚向新浪科技介绍,质疑者科技为用户提供了多种车内人机交互技术和智能座舱服务。在原始设备制造商的授权和许可下,收集的数据包括驾驶员的静态画像,如性别、职业、类型、用户行为,如驾驶习惯,以及身体数据,如油耗和零部件磨损。当然,用户不会主动告诉系统他们的“画像”是什么。当用户使用系统搜索商品、导航和其他车内服务时,系统会记录下来,并根据信息推送用户的画像。例如,经常搜索高端女性产品的用户和经常去夜总会或在车里听军事新闻的用户,不可避免地会有完全不同的画像。听起来,如果你使用这些日常使用数据和所有者信息,一个人的综合数据形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如果是,用户有什么隐私?张亚告诉新浪科技,数据加密后上传到云端,再进行脱敏处理,隐藏个人敏感信息后,剩下的数据就可以供企业使用了。其目的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为车主提供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个性化服务;
也可以用于群体用户用车趋势的数据聚合和分析。所有数据的使用都必须基于对用户信息的保护。从技术角度来看,对车内数据的保护是细致而繁琐的:需要从用户帐户的授权和登录开始,记录每次登录并限制访问时间,加密核心机密,其他措施包括安全漏洞、防火墙、攻击和防御测试等。在数据收集和使用过程中,张亚特别强调了对用户姓名、电话号码、地址、收入、公司等信息进行脱敏的重要性。张亚表示,无论是个性化服务还是宏观数据分析,公司使用的数据都必须在合规合理的前提下脱敏。“我不知道这是谁的数据,只知道他的代码。这样,你就不必担心泄露后的风险。”张亚说。对于中国在数据安全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张亚认为,“现有的法律法规更适合移动互联网,没有专门讨论如何保护车联网的安全和隐私。有必要出台法规来保护车内数据安全。”现阶段,张亚更关心的是如何定义一种新的车内交互模式。“如果不影响最隐私的信息,我仍然喜欢智能助手来推荐我想要的服务。如何在合规环境下将不敏感的数据转化为具有用户价值的产品是我们希望做的。”对于车内数据安全,零跑汽车副总裁赵刚也持类似态度。他说,法律法规是底线,汽车归车主所有,车辆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在此基础上,产品设计将为用户带来舒适、便捷和个性化的体验。对于数据安全的担忧,赵刚认为大家“担心得太早,智能汽车无法取代手机。智能汽车也将受益于改善手机信息安全管理的道路。”要从企业的技术层面保护数据,赵刚相信这取决于企业的意识和能力。意识取决于企业在做这件安全的事情上投入了多少,而能力是一个更全面的因素。要实现全面的数据保护,需要系统的考虑,不是某个企业的业务,也需要全社会乃至国家层面的考虑。呼吁开放无人驾驶,数据保护仍然是纸上谈兵的策略。2月13日,加州DMV首次发布了全球62家无人驾驶公司2018年在加州的路测数据。由于全球几乎所有主流自动驾驶公司都在硅谷设有研发中心,加州路测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中国无人驾驶公司AutoX排名第七。驾驶测试的目的是获取数据以提高计算能力。AutoX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肖建雄告诉新浪科技,AutoX目前主要获取车外场景数据,包括GPS位置数据、车轮转速、车轮角度、经纬度高度等,采集方式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你可能和爱人在街上散步或开车,经过的自动驾驶车辆会清楚地记录下你的位置、图像和车牌号。“这些数据主要是针对机器的。除了注释器,没有人看这些数据。”肖建雄说。谈到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对数据的需求,目前仍居住在美国硅谷的肖建雄认为,与美国相比,国内的态度实际上是保守的,公司车辆的技术测试里程可能不够,所以在复杂的路况下没有人敢上路。为了进一步推动无人驾驶在中国的发展,肖建雄建议:允许无人车在驾驶时免除安全员,扩大自动驾驶测试范围,允许无人公司向商家收费。“和我们一样,虽然是一家中国公司,但在美国有很多人,只是在美国吃(数据),然后再回到中国。”肖建雄说。在数据安全方面,以目前的技术,许多无人计算和服务需要在云中实现,与外界的通信会增加数据泄露的风险,这可能会导致hijac……
ng车辆。然而,无人驾驶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商用车尚未普及。这种现象只在《速度与激情》中出现过,所以大家大多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反映。结论汽车智能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已经是大势所趋。尽管汽车数据安全问题距离“爆发”还有一段时间,但毫无疑问,这一领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智能汽车在商业和技术上的快速发展,在汽车数据等敏感领域,特别是汽车隐私方面,需要进一步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在立法方面还有很多精细的工作要做,比如规定必须脱敏的数据;
严惩车辆数据泄露,一方面督促企业愿意在数据安全方面投入资金,另一方面严厉打击恶性盗窃和贩卖行为。未来如何抑制商业化冲动导致的数据过度使用和数据泄露,不仅要靠企业的道德自律,还需要国家管理部门的立法和监督。“乐清网车女孩遇害案”将滴滴出行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滴滴随后推出了乘客安全监控录音功能,再次引发人们的讨论:“录音是否是对乘客隐私数据的不合理收集”,“是放弃隐私来保护安全”和“隐私还是安全”成为社会热点。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人们发现车内录音录像的监管只是汽车“大数据”的第一步。生物识别、语音交互、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自动驾驶。。。尽管这些酷炫的图片是由车企包装的,具有“智能性和便利性”,听起来很科幻,但人们也担心我在车内的个人数据会被商家使用甚至泄露。网上还有一篇文章描述了未来的智能汽车场景:“无论你在车里说什么或做什么,都不再有保密性,而是车企或车联网公司眼中的‘数据’,它们也可以随时随地被调用,即使你不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从技术实现来看,这些确实可以实现,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看,企业在这一领域也有很大的需求。人们很担心,社会也在讨论。违反社会习俗和法律法规的商业行为和技术将受到谴责,不可能实现长期的商业形式。在智能汽车时代到来之际,数据隐私问题会爆发吗?新浪科技和一些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讨论。车内记录和监控?滴滴并不是“乐清车女孩遇害案”的第一案,这让滴滴成为众矢之的,随之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监管。2018年9月5日至9日,由国家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检查组进驻滴滴公司,完成现场检查、数据对接、询问谈话。随后,滴滴迅速拿出具体整改措施,推出“一键报警”和“全程记录”。
(图1:滴滴在微信页面,显示“行程中录音”)在线录音功能引起网友热议。有趣的是,去年11月,滴滴发起了一场关于“网上车是乘客的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环境”的投票。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网上车是公共空间,那么录音行为是合理的。滴滴将“在车里吃韭菜包”、“在车上带宠物”、“车上人字拖”和“在旅途中打开录音”并列为案例研究后,根据滴滴网站的官方数据,71%的人最终支持网络内的汽车属于公共空间,尽管从消息的讨论和分析来看,71%的赞成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不赞成脱鞋、吃韭菜包和在车里随意。
(图片:投票截图)事实上,即使网上车被完全算作公共空间,乘客和司机的录音仍可能包含极其重要或极其私密的信息。一名出租车司机问新浪科技:“如果乘客在电话里谈论业务,涉及机密的业务数据,并且是滴滴软件记录的,滴滴使用这些数据不是有风险吗?”然而,在安全面前,运营车辆最终在隐私方面做出了让步。滴滴通过不断完善记录功能,加强对服务全过程的控制。类似的例子还有卡车等物流车队,在这些车队中安装了摄像头来监测司机是否疲劳驾驶。事实上,出租车还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车载音视频记录设备、联动报警装置等安全产品。滴滴出租车司机告诉新浪科技,北京的所有出租车都在司机窗口安装了麦克风,方向盘下安装了报警按钮。这些设备还与全球定位系统相匹配。如果报警按钮……
如果被触摸,部门的人会打电话确认是否被误触摸。如果没有人接听电话,麦克风收音机功能将自动打开。如果记录异常,车辆将自动定位并报警,最近的派出所将出警营救司机。“这样还是能更好地保证我们的安全。”司机对新浪科技表示。定位记录也是如此,驾驶员和乘客的态度完全不同。原因分析,或措施的有效性和人们对滴滴的信任程度不同。对此,滴滴方面告诉新浪科技,滴滴出行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对员工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一方面,内部高频宣传宣传了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员工一旦违反规定披露数据,将视情节从重处罚。在技术层面,公司不断提升信息安全技术实力,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通过技术手段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同时,公司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规范服务,保护用户数据安全。滴滴出行还告诉新浪科技,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未来的无人驾驶时代,汽车本身将是一个实时监控设备,用户从起点到终点的完整旅程将受到密切监督。滴滴认为,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将有助于社会更好地监控用户的安全。关于车内记录的讨论仍在继续,围绕智能汽车收集的数据类型越来越丰富。详细的车内数据,立法保护中最重要的事情,质疑者首席执行官张亚向新浪科技介绍,质疑者科技为用户提供了多种车内人机交互技术和智能座舱服务。在原始设备制造商的授权和许可下,收集的数据包括驾驶员的静态画像,如性别、职业、类型、用户行为,如驾驶习惯,以及身体数据,如油耗和零部件磨损。当然,用户不会主动告诉系统他们的“画像”是什么。当用户使用系统搜索商品、导航和其他车内服务时,系统会记录下来,并根据信息推送用户的画像。例如,经常搜索高端女性产品的用户和经常去夜总会或在车里听军事新闻的用户,不可避免地会有完全不同的画像。听起来,如果你使用这些日常使用数据和所有者信息,一个人的综合数据形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如果是,用户有什么隐私?张亚告诉新浪科技,数据加密后上传到云端,再进行脱敏处理,隐藏个人敏感信息后,剩下的数据就可以供企业使用了。其目的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为车主提供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个性化服务;
也可以用于群体用户用车趋势的数据聚合和分析。所有数据的使用都必须基于对用户信息的保护。从技术角度来看,对车内数据的保护是细致而繁琐的:需要从用户帐户的授权和登录开始,记录每次登录并限制访问时间,加密核心机密,其他措施包括安全漏洞、防火墙、攻击和防御测试等。在数据收集和使用过程中,张亚特别强调了对用户姓名、电话号码、地址、收入、公司等信息进行脱敏的重要性。张亚表示,无论是个性化服务还是宏观数据分析,公司使用的数据都必须在合规合理的前提下脱敏。“我不知道这是谁的数据,只知道他的代码。这样,你就不必担心泄露后的风险。”张亚说。对于中国在数据安全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张亚认为,“现有的法律法规更适合移动互联网,没有专门讨论如何保护车联网的安全和隐私。有必要出台法规来保护车内数据安全。”现阶段,张亚更关心的是如何定义一种新的车内交互模式。“如果不影响最隐私的信息,我仍然喜欢智能助手来推荐我想要的服务。如何在合规环境下将不敏感的数据转化为具有用户价值的产品是我们希望做的。”对于车内数据安全,零跑汽车副总裁赵刚也持类似态度。他说,法律法规是底线,汽车归车主所有,车辆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在此基础上,产品设计将为用户带来舒适、便捷和个性化的体验。对于数据安全的担忧,赵刚认为大家“担心得太早,智能汽车无法取代手机。智能汽车也将受益于改善手机信息安全管理的道路。”要从企业的技术层面保护数据,赵刚相信这取决于企业的意识和能力。意识取决于企业在做这件安全的事情上投入了多少,而能力是一个更全面的因素。要实现全面的数据保护,需要系统的考虑,不是某个企业的业务,也需要全社会乃至国家层面的考虑。呼吁开放无人驾驶,数据保护仍然是纸上谈兵的策略。2月13日,加州DMV首次发布了全球62家无人驾驶公司2018年在加州的路测数据。由于全球几乎所有主流自动驾驶公司都在硅谷设有研发中心,加州路测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中国无人驾驶公司AutoX排名第七。驾驶测试的目的是获取数据以提高计算能力。AutoX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肖建雄告诉新浪科技,AutoX目前主要获取车外场景数据,包括GPS位置数据、车轮转速、车轮角度、经纬度高度等,采集方式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你可能和爱人在街上散步或开车,经过的自动驾驶车辆会清楚地记录下你的位置、图像和车牌号。“这些数据主要是针对机器的。除了注释器,没有人看这些数据。”肖建雄说。谈到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对数据的需求,目前仍居住在美国硅谷的肖建雄认为,与美国相比,国内的态度实际上是保守的,公司车辆的技术测试里程可能不够,所以在复杂的路况下没有人敢上路。为了进一步推动无人驾驶在中国的发展,肖建雄建议:允许无人车在驾驶时免除安全员,扩大自动驾驶测试范围,允许无人公司向商家收费。“和我们一样,虽然是一家中国公司,但在美国有很多人,只是在美国吃(数据),然后再回到中国。”肖建雄说。在数据安全方面,以目前的技术,许多无人计算和服务需要在云中实现,与外界的通信会增加数据泄露的风险,这可能会导致hijac……
ng车辆。然而,无人驾驶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商用车尚未普及。这种现象只在《速度与激情》中出现过,所以大家大多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反映。结论汽车智能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已经是大势所趋。尽管汽车数据安全问题距离“爆发”还有一段时间,但毫无疑问,这一领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智能汽车在商业和技术上的快速发展,在汽车数据等敏感领域,特别是汽车隐私方面,需要进一步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在立法方面还有很多精细的工作要做,比如规定必须脱敏的数据;严惩车辆数据泄露,一方面督促企业愿意在数据安全方面投入资金,另一方面严厉打击恶性盗窃和贩卖行为。未来如何抑制商业化冲动导致的数据过度使用和数据泄露,不仅要靠企业的道德自律,还需要国家管理部门的立法和监督。
当地时间2月28日,德国豪华车企戴姆勒公司和宝马集团宣布已签订谅解备忘录,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1900/1/1 0:00:00根据相关报道,现代公司宣布,他们打算建立一个专用的电动汽车平台,将应用于2020年发布的新一代电动汽车。
1900/1/1 0:00:00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悄然临近。在2月27日3月1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二次电池展上,日立造船对外展示了基于硫化物系材料作为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ASLiB”。
1900/1/1 0:00:00北京时间2月22日(美国东部时间2月21日),百度公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当季度百度营收272亿元人民币(约合39
1900/1/1 0:00:00日前,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北汽蓝谷发布公告,公告称北汽新能源近日已收到北京财政局转拨支付的国家2016年、2017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中央补助资金10535700万元(10
1900/1/1 0:00:00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2019年或许有两个坏消息,一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或将继续大幅退坡,二是新能源汽车积分也将在今年开始核算。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