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说了“几百遍”不造汽车,也没能让媒体担心,因为华为和汽车越来越近了。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华为以Tier1的定位首次亮相上海车展,展出了华为云、智能互联、MDC、mpower、三类传感器等配套解决方案。以“将数字世界带入每辆汽车”为主题的展台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观众。如何将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汽车?5月29日,华为宣布成立一级BU——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定位为智能汽车领域端到端业务的责任主体,为智能汽车提供ICT组件和解决方案。
“在我的印象中,老板说的很坚定,华为不造车,要帮助汽车厂商造好车。言下之意很明显,就是卖‘车联网+5G’的解决方案,然后支持无人驾驶,形成华为生态的一部分,属于华为的战略布局。”“华为也发现了传统的主渠道过于受制于美国,需要抢占新的战略高地。”华为的一个内部员工和我聊天。华为成立这个“BU”是想干什么?在消息公布的两天前,任于5月27日发布了一份组织变革文件。据介绍,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归华为ICT管理委员会管理。其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负责智能汽车领域的行业洞察和客户需求分析,制定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战略规划和业务计划;直接面对分管行业方向的车企和Tier1供应商,承担销售和服务责任;负责智能汽车ICT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集成和验证;负责智能汽车领域的标准、研究专利、法规和伦理的创新和推广;负责建立公司汽车法规的质量管理体系;指定并实施智能汽车领域的业务人力资源战略;负责控制智能汽车业务的商业和运营风险。
领导层方面,5月初,华为发布的一份公示显示,王军在上任前,拟被任命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执行干部。此前,王军被任命为华为日本运营商业务部门的重要职位。本次公示截止时间为2019年5月17日。虽然“不造车”的立场很坚定,但是华为非常重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在华为的组织架构中,BU和BG是平行的一级部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成立,让华为变成了“三个BG+两个BUs”。三个BG是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两个BUs,即云BU,是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你为什么这么关注?因为华为要打破垄断格局,进入汽车电子产业链Tier1。据《中国工业信息》预测,2019年全球电子零部件市场规模约为2285亿美元,且随着电子零部件在汽车零部件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市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汽车电子产业链Tier1系统集成商处于国际寡头垄断市场格局,全球前十大汽车电子供应商占有70%的市场份额。甚至国内市场也被博世、大陆、电装等国际Tier1巨头垄断。但现在,这种局面即将被打破。自华为以Tier1亮相,展出华为云、智能互联、MDC、mpower、三类传感器等配套解决方案以来,就有人嗅到了气息:国内第一个世界级Tier1开始与上述国际巨头竞争。对于华为来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建立,是打破局面,抗衡巨头的第一步。华为进入汽车生态有哪些优势?以前业内人士谈到“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时,话语总是耐人寻味。他们大多使用了“保密意识强”、“神秘”、“不清楚”、“机密”等字眼。然而,随着华为近年来在汽车领域的动作频频,高管们开始出入各种论坛描述汽车业务,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华为并没有造车,而是瞄准了“车联网+智能驾驶”这块“大蛋糕”。众所周知,在技术生态方面,华为在通信服务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2018年9月,华为联合长安汽车、一汽集团、上汽集团、比亚迪等车企以及Tier1供应商博世,共同发起“车联网C-V2X合作生态圈”,共同推动C-V2X技术的创新应用和商业化进程。今年2月,微博爆料华为轮值CEO内部声明,“我们研究了四年,基本搞清楚了未来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的整体架构和关键技术。未来,电动车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座椅,其余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都是我们拥有的技术。”那么除了车联网和更接近通信的芯片领域,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还有哪些优势呢?自动驾驶技术是一项高度集成的技术,它涵盖了传感器、软件系统和自动驾驶芯片。同时需要云服务来提供数据的收集、传输、模拟等。在自动驾驶芯片方面,作为领先的ICT公司,华为在2018年10月举行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MDC600,这是一款可以支持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计算平台。在自动驾驶测试方面,2018年12月27日,华为联合北京首发集团、奥迪中国,基于C-V2X完成了国内首个实际高速公路场景的车辆协同测试,L4自动驾驶,智能辅助驾驶,时速80Km/h..除了这些公开信息,还有传言称华为甚至采用了内部跑马圈地的方式进行研发。比如毫米波雷达,有三个不同的团队在努力。当然,该消息尚未得到证实。此外,华为在自动驾驶方面的人员投入……是巨大的。自动驾驶的子领域——车身感知算法只有200人左右。为了吸引人才,华为不惜抛出大量诱饵。就算是校招,硕士起薪30万,博士起价40万。相比之下,博世自动驾驶团队硕士的起步价也不过12万左右。
“成熟的组织体系和狼性文化是华为最大的优势。第二是有钱,能聚人。另外,根据我的判断,目前市场上的传统车企,未来5到10年都将是华为的客户。”陈涛资本执行总经理何雄松分析道。华为转型将抢占新高地,行业可能迎来“黄金时代”。然而,无论是从恒大拿下8亿元的贾跃亭,还是造车失败后突然离开的地产大亨王,一切似乎都在证明,造车局从来都不是好进的。即使有人有钱。“汽车行业很难说。华为一直搞硬件,不搞软件。更何况华为之前从未涉足汽车行业,压力很大。”这位华为的朋友隐隐有些担心。“华为确实面临很大压力。一方面,在质量要求上,汽车产品远高于消费产品,很难做;另一方面,华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国际一级企业。这方面的技术国内起步比国外晚,相关基础差距大。所以国产品牌要站稳脚跟并不容易。”何雄松说。
那么,重压之下,除了想打破垄断,成为国际汽车电子产业链Tier 1,华为还有什么理由涉足汽车?“华为有几个主要的导航通道,我们称之为‘终端、管道、云’,分别对应手机终端、管道(通讯设备)、公有/私有云。作为后起之秀,除了手机,其他两大主营业务都是硬件比软件更可靠,比如服务器、存储、交换机。”“但现在已经不是单一硬件一统天下的时代了。客户要的不是某一种设备,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所以华为在慢慢转型。用我们的话说,从过去卖‘盒子’到卖解决方案。华为也发现传统主航道受美国制约太大,需要抢占新的战略高地。”这位华为的朋友坦言。同时,另一方面,华为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对汽车行业意义重大。安信证券计算机分析师认为,过去汽车工业的中心在欧美,汽车工业领域诞生了博世这样的巨头Tier1供应商,长达一个世纪。它的诞生是上一代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而这一次,国内智能汽车供应商也将迎来一个时代的大机遇。这位分析师解释说,汽车工业的“四化”浪潮使汽车工业的主线从动力能源逐渐转变为技术,这是正当其时的;国内汽车产业有丰富的消费红利和技术红利,这是地缘优势;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就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头雁”,在这一波产业升级中成长为中国的博世,带动国内产业链上的公司共同崛起。市场有猜测,华为的入场可能会“无所不用其极”,对国内产业链造成一定影响。分析师表示,这是一种误解。纵观全球汽车工业体系,即使是博世,他们也不得不整合一些Tier2供应商的核心技术,以达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完整性。对于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来说,华为的介入不会担心被取代,反而会给大家带来显著的外部溢出效应。“玩家越多越好,我们才能越强大,尤其是像华为这样有实力的企业。但就智能驾驶而言,部分传统企业的自动驾驶业务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禾多科技创始人兼ceo倪凯说。任说了“几百遍”不造汽车,也没能让媒体担心,因为华为和汽车越来越近了。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华为以Tier1的定位首次亮相上海车展,展出了华为云、智能互联、MDC、mpower、三类传感器等配套解决方案。以“将数字世界带入每辆汽车”为主题的展台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观众。如何将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汽车?5月29日,华为宣布成立一级BU——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定位为智能汽车领域端到端业务的责任主体,为智能汽车提供ICT组件和解决方案。
“在我的印象中,老板说的很坚定,华为不造车,要帮助汽车厂商造好车。言下之意很明显,就是卖‘车联网+5G’的解决方案,然后支持无人驾驶,形成华为生态的一部分,属于华为的战略布局。”“华为也发现了传统的主渠道过于受制于美国,需要抢占新的战略高地。”华为的一个内部员工和我聊天。华为成立这个“BU”是想干什么?在消息公布的两天前,任于5月27日发布了一份组织变革文件。据介绍,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归华为ICT管理委员会管理。其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负责智能汽车领域的行业洞察和客户需求分析,制定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战略规划和业务计划;直接面对分管行业方向的车企和Tier1供应商,承担销售和服务责任;负责智能汽车ICT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集成和验证;负责智能汽车领域的标准、研究专利、法规和伦理的创新和推广;负责建立公司汽车法规的质量管理体系;指定并实施智能汽车领域的业务人力资源战略;负责控制智能汽车业务的商业和运营风险。
领导层方面,5月初,华为发布的一份公示显示,王军在上任前,拟被任命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执行干部。此前,王军被任命为华为日本运营商业务部门的重要职位。本次公示截止时间为2019年5月17日。虽然“不造车”的立场很坚定,但是华为非常重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在华为的组织架构中,BU和BG是平行的一级部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成立,让华为变成了“三个BG+两个BUs”。三个BG是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两个BUs,即云BU,是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你为什么这么关注?因为华为要打破垄断格局,进入汽车电子产业链Tier1。据《中国工业信息》预测,2019年全球电子零部件市场规模约为2285亿美元,且随着电子零部件在汽车零部件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市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汽车电子产业链Tier1系统集成商处于国际寡头垄断市场格局,全球前十大汽车电子供应商占有70%的市场份额。甚至国内市场也被博世、大陆、电装等国际Tier1巨头垄断。但现在,这种局面即将被打破。自华为以Tier1亮相,展出华为云、智能互联、MDC、mpower、三类传感器等配套解决方案以来,就有人嗅到了气息:国内第一个世界级Tier1开始与上述国际巨头竞争。对于华为来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建立,是打破局面,抗衡巨头的第一步。华为进入汽车生态有哪些优势?以前业内人士谈到“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时,话语总是耐人寻味。他们大多使用了“保密意识强”、“神秘”、“不清楚”、“机密”等字眼。然而,随着华为近年来在汽车领域的动作频频,高管们开始出入各种论坛描述汽车业务,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华为并没有造车,而是瞄准了“车联网+智能驾驶”这块“大蛋糕”。众所周知,在技术生态方面,华为在通信服务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2018年9月,华为联合长安汽车、一汽集团、上汽集团、比亚迪等车企以及Tier1供应商博世,共同发起“车联网C-V2X合作生态圈”,共同推动C-V2X技术的创新应用和商业化进程。今年2月,微博爆料华为轮值CEO内部声明,“我们研究了四年,基本搞清楚了未来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的整体架构和关键技术。未来,电动车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座椅,其余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都是我们拥有的技术。”那么除了车联网和更接近通信的芯片领域,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还有哪些优势呢?自动驾驶技术是一项高度集成的技术,它涵盖了传感器、软件系统和自动驾驶芯片。同时需要云服务来提供数据的收集、传输、模拟等。在自动驾驶芯片方面,作为领先的ICT公司,华为在2018年10月举行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MDC600,这是一款可以支持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计算平台。在自动驾驶测试方面,2018年12月27日,华为联合北京首发集团、奥迪中国,基于C-V2X完成了国内首个实际高速公路场景的车辆协同测试,L4自动驾驶,智能辅助驾驶,时速80Km/h..除了这些公开信息,还有传言称华为甚至采用了内部跑马圈地的方式进行研发。比如毫米波雷达,有三个不同的团队在努力。当然,该消息尚未得到证实。此外,华为在自动驾驶方面的人员投入……是巨大的。自动驾驶的子领域——车身感知算法只有200人左右。为了吸引人才,华为不惜抛出大量诱饵。就算是校招,硕士起薪30万,博士起价40万。相比之下,博世自动驾驶团队硕士的起步价也不过12万左右。
“成熟的组织体系和狼性文化是华为最大的优势。第二是有钱,能聚人。另外,根据我的判断,目前市场上的传统车企,未来5到10年都将是华为的客户。”陈涛资本执行总经理何雄松分析道。华为转型将抢占新高地,行业可能迎来“黄金时代”。然而,无论是从恒大拿下8亿元的贾跃亭,还是造车失败后突然离开的地产大亨王,一切似乎都在证明,造车局从来都不是好进的。即使有人有钱。“汽车行业很难说。华为一直搞硬件,不搞软件。更何况华为之前从未涉足汽车行业,压力很大。”这位华为的朋友隐隐有些担心。“华为确实面临很大压力。一方面,在质量要求上,汽车产品远高于消费产品,很难做;另一方面,华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国际一级企业。这方面的技术国内起步比国外晚,相关基础差距大。所以国产品牌要站稳脚跟并不容易。”何雄松说。
那么,重压之下,除了想打破垄断,成为国际汽车电子产业链Tier 1,华为还有什么理由涉足汽车?“华为有几个主要的导航通道,我们称之为‘终端、管道、云’,分别对应手机终端、管道(通讯设备)、公有/私有云。作为后起之秀,除了手机,其他两大主营业务都是硬件比软件更可靠,比如服务器、存储、交换机。”“但现在已经不是单一硬件一统天下的时代了。客户要的不是某一种设备,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所以华为在慢慢转型。用我们的话说,从过去卖‘盒子’到卖解决方案。华为也发现传统主航道受美国制约太大,需要抢占新的战略高地。”这位华为的朋友坦言。同时,另一方面,华为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对汽车行业意义重大。安信证券计算机分析师认为,过去汽车工业的中心在欧美,汽车工业领域诞生了博世这样的巨头Tier1供应商,长达一个世纪。它的诞生是上一代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而这一次,国内智能汽车供应商也将迎来一个时代的大机遇。这位分析师解释说,汽车工业的“四化”浪潮使汽车工业的主线从动力能源逐渐转变为技术,这是正当其时的;国内汽车产业有丰富的消费红利和技术红利,这是地缘优势;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就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头雁”,在这一波产业升级中成长为中国的博世,带动国内产业链上的公司共同崛起。市场有猜测,华为的入场可能会“无所不用其极”,对国内产业链造成一定影响。分析师表示,这是一种误解。纵观全球汽车工业体系,即使是博世,他们也不得不整合一些Tier2供应商的核心技术,以达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完整性。对于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来说,华为的介入不会担心被取代,反而会给大家带来显著的外部溢出效应。“玩家越多越好,我们才能越强大,尤其是像华为这样有实力的企业。但就智能驾驶而言,部分传统企业的自动驾驶业务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禾多科技创始人兼ceo倪凯说。
即使是巨头,也选择融合为庞然大物,如英飞凌和赛普拉斯(Cypress)。横向一体化后的新英飞凌,拓宽了产品矩阵,实现协同效应。
1900/1/1 0:00:00新的空气质量违规事件证实了有关特斯拉油漆车间发生火灾和设备故障导致不遵守规定和未经许可造成污染的报道。最新的空气质量违规报告证实,在过去18个月里,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屡次接到违规通知。
1900/1/1 0:00:00近期,广东省、上海市等地陆续出台新一轮鼓励重点领域消费的政策。其中,一线城市首次放松汽车限购政策成为促进消费升级亮点。
1900/1/1 0:00:00ST海马000572一个月内连续两次披露,拟出售海南省海口市及上海市两地共401套房产,引发市场高度关注。6月4日晚间,ST海马披露5月份产销数据快报。
1900/1/1 0:00:00蔚来于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网站公布了5月份交付数据,其中ES8单月交付量为1089辆。至此,2019年第二季度前两个月交付量为2213辆。
1900/1/1 0:00:00(图片来源:三菱汽车官网)据外媒报道,东京电力控股公司(TokyoElectricPowerCompanyHoldingsInc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