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日子不好过,自己亏损,被野蛮人频频攻击,核心业务屡屡遭遇“黑天鹅”。已经结束战斗的网约车市场霸主滴滴,似乎缺少了行业老大的“震慑力”,反而呈现出不利的局面。网约车的行业巨头,别说盈利,市场上的对手让它很难享受到其他行业巨头的“舒适区”。去年滴滴因为美团进入网约车市场,打了一场口水战和补贴战。此外,Hello等平台也扼杀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今年以来,“反滴滴联盟”的力量进一步加强。3月22日,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与阿里、腾讯、苏宁以及金融、零售、互联网行业头部公司共同成立T3出行公司。5月30日,SAIC宣布在“享车”服务之外推出“享租车”,提供预约和即时订车服务。此外,吉利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曹操专车。汽车厂商扎堆上市出行的趋势已经成为。共享经济的最后一道屏障网络——汽车市场,似乎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这种情况是互联网多年信奉的口号的失败,还是滴滴商业模式的裂痕已经很明显?商业相对论概述:“绝对运动”的KSF和“相对静止”的辩护100多年前,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是其基本原理之一。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知识,更是适用于任何领域的哲学思想,比如商场竞争与防守的要素转换逻辑。在VIPIT1团队看来,滴滴内忧外患不断。从根本上说,这其实是狭义相对论在商业底层逻辑演进中的体现。随着时间的变化,绝对的行业发展和企业防御的KSF也在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于变化的行业环境,滴滴的防御似乎是“静止”的。从萌芽阶段来看,决定在线租车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打车难和移动互联网。易到用车于2010年5月在北京成立,率先推出“专车”服务。2012年8-9月,快的和滴滴相继上线,随后其他打车软件爆发,但并未形成席卷之势。这个时期的KSF只能说是行业崛起的原因,即V(萌芽期)=f(打车难突出,移动互联网正在兴起)。2014年2月,优步正式进入中国。随后,快的、滴滴、优步相继推出“专车”服务,从一开始只在一线城市运营,之后逐渐在全国各大城市推广。2015年2月14日,滴滴快的合并,2016年7月28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专车合法化。然后滴滴和优步的补贴大战开始了,然后在资本的联合下统一了。相比于婴儿期的KSF,移动互联网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入人心,不再是决定性因素。所谓的用户习惯是靠补贴维持的。随之而来的是资本、补贴、司机,以及抢app之外的其他好的流量入口(如微信、支付宝),毕竟恰逢O2O风口爆发,app的手机屏幕太多了。此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v(野蛮生长到一家独大)=f[网络效应(司机+用户)、补贴、资本、线上入口]如果仅从最终结果来看,资本是决定性因素,形成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就像淘宝此前在电商界的地位,易到、神州专车只能从垂直场景寻找机会。滴滴没想到的是,和淘宝一样,虽然是唯一,但网约车搭“JD”的概率。COM”甚至“拼多多”现在越来越多。更尴尬的是,它没有淘宝的“缘分”,至少人……从淘宝拿钱。2016年7月,被称为网络约租车新政的《关于深化改革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宣告了行业野蛮生长时代的结束。随后,网约车相关政策体现出“属地管理”的特点,各地政策不同,滴滴无法复制模式,因此滴滴在不同地区的网络效果也有很大差异。从司机的角度来说,不合格的车辆逐渐被平台淘汰,很多司机随着补贴的减少选择退出。收购优步中国后,滴滴逐渐停止补贴司机,司机收入大幅下降。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与补贴期的心理落差引起用户不满。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打车难的问题再次出现,尤其是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特征。前段时间郑州下雨,我就打车出去了。7点打车,7点37分排第一。好像又过了十几分钟才终于打中。这样的效率,当我看着路边拦出租车的人一个接一个走的时候,突然觉得不友好。此刻,郑州的雨已经成了网约车的“卸妆水”。
当然,下雨天打车难,也不只是滴滴打不到。第一次选择(学会)开滴滴后,等了很久没有结果。我也用过曹操和Hello,结果都一样。这也反映了网约车需求高的时候会出现司机短缺的情况。淘宝服务器的衡量标准不是平时有多流畅,而是双十一之夜;衡量网约车平台的内功,不是看平时打车效率,而是看高峰时段打车效率。看来一个小时的等待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时间。所以通过经验+分析,本期:V(标准化)=f(司机数量、当地政策、用户习惯、票价)。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种情况在一些网络约租车政策更严格的地方似乎更好,出现了B2B2C这种新的出租车形式。前段时间去宁波出差。几滴下来,发现所有的车都统一了。后来和司机聊天,听他说教说个人报考网约车司机不容易,但是对群体会好一点。好像是有几个公司或者个人拥有一整批车辆,然后司机交押金充当网约车司机。这种B2B2C的商业形态,总体感觉其实更像是出租车公司借助线上平台(滴滴)上线。不属于共享经济范畴,但好处是可以借助第三方机构吸引司机。毕竟交押金统一配车也降低了门槛。但“车不赖”似乎是当今汽车厂商进军网约车市场的优势,迎合了车商“围剿”的合理性。对于滴滴来说,他现在所依赖的F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网约车的发展需求。美国学者Johnson G和Scholes K提出了PEST模型,将PEST模型分为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四个因素,以此来判断一个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于滴滴来说,除了技术因素,目前其他三个因素对其影响都很大。政策因素主要考虑政策对行业的管理,经济发展本身就是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结合。无疑,不同地区对网约车的态度也决定了滴滴的发展状态。郑州的汽车共享网还是以私家车主为主的共享经济,宁波是以网上打车为特征的第三方租赁经济。经济因素对应滴滴,滴滴一直亏损。滴滴仅靠提高叫车效率无法优化成本结构,只能加价。出行成本包括车辆成本、油费、司机工资。这三个方面,滴滴都是无解的。现在用户对于不同距离的形成,会在滴滴和打车之间有相应的选择。另外,持续亏损,面对财大气粗的车企围剿,滴滴还能像去年与美团一样再次补贴吗?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看来,应该是大家眼中的互联网公司滴滴,盈利模式更像传统公司,就是赚打车钱。比如日产生活里买菜也是买菜,老百姓把它当成“生产成本”,买回来吃;餐馆购买食品进行加工和销售,其购买的食品充当“生产资料”。滴滴的流量似乎很难二次变现,说是互联网公司,但更多的是传统商业模式,赚车费,不像一般互联网公司那样作为生产资料,流量溢价很低。社会因素对应的是前面提到的司机数量和用户习惯。司机收入如何?工作稳定吗?打车难度、车费、使用习惯等。不考虑司机分布、补贴等因素,用户习惯仍然是主要决定因素。此外,品牌形象也会影响用户的选择。2018年滴滴司机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对滴滴的印象,转而使用其竞品。近日有消息称,滴滴为了保护司机和乘客双方的权益,计划对乘客返还失物进行收费。好像还上了热搜,这也说明滴滴的运营模式在不断优化。不过,锦上添花并不是真正的障碍,需要“及时”存放的地方才是关键。有一种说法,任何商业模式都是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能力构成的三维模型。滴滴要想办法在ESF做出成绩(司机数量,当地政策,用户习惯,车费,X等。).车企打车营能改变滴滴的生活吗?车企的打车阵营在壮大,但能颠覆滴滴吗?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看来,这可能并不容易。滴滴还是有可能拿着网约车共享经济的“遮羞布”。关于经营战略认知有一种说法:认知分为“草根视角”、“时间视角”和“边际视角”。从这三个角度看,车企阵营似乎也有硬伤。草根视角,草根视角其实就是车企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为什么用户会对你印象深刻?便宜的票价?车辆多?下雨天不用等近一个小时?旅行本身就是一个双向匹配密度的行业,而且是瞬间匹配。建立一个司机网络并不容易。带有配送基因的美团打车业务进展缓慢就是一个例子。另外,票价方面似乎很难有所作为,除非补贴。但是,即使可以通过补贴困住一部分用户和司机,最终也会面临盈利的问题,抢一些市场,最后像滴滴一样取消补贴抽成?所以不要闹,烧钱打出去,投资人不会纵容,政策也不允许。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指的是反周期,也就是前面提到的V(未来)=f(司机数量、地方政策、用户习惯、票价、X因子)。在X因素中,最关键的其实是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影响。很多车企,以及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进入网约车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个因素或者潜力。车企需要掌握足够的用户数据,做出类似C2M的努力,推动上游制造。互联网巨头想要用户的出行数据,形成完整的用户大数据画像。想法很好。然而,技术投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强烈的不确定性。你无法判断哪一天可以用上,所以投资就成了一个黄金洞穴。而且从技术本身来看,车企+互联网巨头也没有把握能“干掉”滴滴。退一万步讲,就算技术真的领先,而且马上就要落地了,嗯,请先建立足够的容量(驱动)和及时响应并给出指令的系统架构。边缘视角,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眼里,边缘视角其实是由于自身所处的位置,往往容易误判自身、竞争对手、行业的形势。有些人有“当局者清,旁观者迷”的味道。对于车企来说,没有真正做过网约车,错估网约车的行业壁垒也是正常的。他们很多事情看不清楚,总是只看到自己的优势,比如我们车多,线下4S店多,背景强,资金实力强等等,但是对劣势的分析呢?最简单的一点,通过什么来改变用户的习惯……用滴滴的?不谈补贴,原因如上所述。作者就是一个例子。刚吐槽滴滴,但是出去一段时间还是会用。总的来说,车企打车有不小的市场机会。但与此同时,面对新战场和已经培养了重度用户习惯的滴滴,想要在出行领域分得一杯羹也并非易事。一定要正视自身的优劣势,理性对待网约车市场,不要仅仅因为对未来理想国的激情而高举高打。对于滴滴来说,内忧外患不断足以敲响警钟,提升自身防御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才是王道。否则,“野蛮人”会继续挤进在线租车的大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日子不好过,自己亏损,被野蛮人频频攻击,核心业务屡屡遭遇“黑天鹅”。已经结束战斗的网约车市场霸主滴滴,似乎缺少了行业老大的“震慑力”,反而呈现出不利的局面。网约车的行业巨头,别说盈利,市场上的对手让它很难享受到其他行业巨头的“舒适区”。去年滴滴因为美团进入网约车市场,打了一场口水战和补贴战。此外,Hello等平台也扼杀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今年以来,“反滴滴联盟”的力量进一步加强。3月22日,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与阿里、腾讯、苏宁以及金融、零售、互联网行业头部公司共同成立T3出行公司。5月30日,SAIC宣布在“享车”服务之外推出“享租车”,提供预约和即时订车服务。此外,吉利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曹操专车。汽车厂商扎堆上市出行的趋势已经成为。共享经济的最后一道屏障网络——汽车市场,似乎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这种情况是互联网多年信奉的口号的失败,还是滴滴商业模式的裂痕已经很明显?商业相对论概述:“绝对运动”的KSF和“相对静止”的辩护100多年前,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是其基本原理之一。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知识,更是适用于任何领域的哲学思想,比如商场竞争与防守的要素转换逻辑。在VIPIT1团队看来,滴滴内忧外患不断。从根本上说,这其实是狭义相对论在商业底层逻辑演进中的体现。随着时间的变化,绝对的行业发展和企业防御的KSF也在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于变化的行业环境,滴滴的防御似乎是“静止”的。从萌芽阶段来看,决定在线租车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打车难和移动互联网。易到用车于2010年5月在北京成立,率先推出“专车”服务。2012年8-9月,快的和滴滴相继上线,随后其他打车软件爆发,但并未形成席卷之势。这个时期的KSF只能说是行业崛起的原因,即V(萌芽期)=f(打车难突出,移动互联网正在兴起)。2014年2月,优步正式进入中国。随后,快的、滴滴、优步相继推出“专车”服务,从一开始只在一线城市运营,之后逐渐在全国各大城市推广。2015年2月14日,滴滴快的合并,2016年7月28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专车合法化。然后滴滴和优步的补贴大战开始了,然后在资本的联合下统一了。相比于婴儿期的KSF,移动互联网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入人心,不再是决定性因素。所谓的用户习惯是靠补贴维持的。与此同时,资本、补贴……es、司机、抢app之外的其他好的流量入口(如微信、支付宝),毕竟恰逢O2O风口爆发,app的手机屏幕太多了。此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v(野蛮生长到一家独大)=f[网络效应(司机+用户)、补贴、资本、线上入口]如果仅从最终结果来看,资本是决定性因素,形成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就像淘宝此前在电商界的地位,易到、神州专车只能从垂直场景寻找机会。滴滴没想到的是,和淘宝一样,虽然是唯一,但网约车搭“JD”的概率。COM”甚至“拼多多”现在越来越多。更尴尬的是,它没有淘宝的“命运”,至少人家是靠淘宝赚钱的。2016年7月,被称为网络约租车新政的《关于深化改革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宣告了行业野蛮生长时代的结束。随后,网约车相关政策体现出“属地管理”的特点,各地政策不同,滴滴无法复制模式,因此滴滴在不同地区的网络效果也有很大差异。从司机的角度来说,不合格的车辆逐渐被平台淘汰,很多司机随着补贴的减少选择退出。收购优步中国后,滴滴逐渐停止补贴司机,司机收入大幅下降。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与补贴期的心理落差引起用户不满。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打车难的问题再次出现,尤其是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特征。前段时间郑州下雨,我就打车出去了。7点打车,7点37分排第一。好像又过了十几分钟才终于打中。这样的效率,当我看着路边拦出租车的人一个接一个走的时候,突然觉得不友好。此刻,郑州的雨已经成了网约车的“卸妆水”。
当然,下雨天打车难,也不只是滴滴打不到。第一次选择(学会)开滴滴后,等了很久没有结果。我也用过曹操和Hello,结果都一样。这也反映了网约车需求高的时候会出现司机短缺的情况。淘宝服务器的衡量标准不是平时有多流畅,而是双十一之夜;衡量网约车平台的内功,不是看平时打车效率,而是看高峰时段打车效率。看来一个小时的等待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时间。所以通过经验+分析,本期:V(标准化)=f(司机数量、当地政策、用户习惯、票价)。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种情况在一些网络约租车政策更严格的地方似乎更好,出现了B2B2C这种新的出租车形式。前段时间去宁波出差。几滴下来,发现所有的车都统一了。后来和司机聊天,听他说教说个人报考网约车司机不容易,但是对群体会好一点。好像是有几个公司或者个人拥有一整批车辆,然后司机交押金充当网约车司机。这种B2B2C的商业形态,总体感觉其实更像是出租车公司借助线上平台(滴滴)上线。不属于共享经济范畴,但好处是可以借助第三方机构吸引司机。毕竟交押金统一配车也降低了门槛。但“车不赖”似乎是当今汽车厂商进军网约车市场的优势,迎合了车商“围剿”的合理性。对于滴滴来说,他现在所依赖的F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网约车的发展需求。美国学者Johnson G和Scholes K提出了PEST模型,将PEST模型分为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四个因素,以此来判断一个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于滴滴来说,除了技术因素,目前其他三个因素对其影响都很大。政策因素主要考虑政策对行业的管理,经济发展本身就是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结合。无疑,不同地区对网约车的态度也决定了滴滴的发展状态。郑州的汽车共享网还是以私家车主为主的共享经济,宁波是以网上打车为特征的第三方租赁经济。经济因素对应滴滴,滴滴一直亏损。滴滴仅靠提高叫车效率无法优化成本结构,只能加价。出行成本包括车辆成本、油费、司机工资。这三个方面,滴滴都是无解的。现在用户对于不同距离的形成,会在滴滴和打车之间有相应的选择。另外,持续亏损,面对财大气粗的车企围剿,滴滴还能像去年与美团一样再次补贴吗?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看来,应该是大家眼中的互联网公司滴滴,盈利模式更像传统公司,就是赚打车钱。比如日产生活里买菜也是买菜,老百姓把它当成“生产成本”,买回来吃;餐馆购买食品进行加工和销售,其购买的食品充当“生产资料”。滴滴的流量似乎很难二次变现,说是互联网公司,但更多的是传统商业模式,赚车费,不像一般互联网公司那样作为生产资料,流量溢价很低。社会因素对应的是前面提到的司机数量和用户习惯。司机收入如何?工作稳定吗?打车难度、车费、使用习惯等。不考虑司机分布、补贴等因素,用户习惯仍然是主要决定因素。此外,品牌形象也会影响用户的选择。2018年滴滴司机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对滴滴的印象,转而使用其竞品。近日有消息称,滴滴为了保护司机和乘客双方的权益,计划对乘客返还失物进行收费。好像还上了热搜,这也说明滴滴的运营模式在不断优化。不过,锦上添花并不是真正的障碍,需要“及时”存放的地方才是关键。有一种说法,任何商业模式都是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能力构成的三维模型。滴滴要想办法在ESF做出成绩(司机数量,当地政策,用户习惯,车费,X等。).车企打车营能改变滴滴的生活吗?车企的打车阵营在壮大,但能颠覆滴滴吗?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看来,这可能并不容易。滴滴还是有可能拿着网约车共享经济的“遮羞布”。关于经营战略认知有一种说法:认知分为“草根视角”、“时间视角”和“边际视角”。从这三个角度看,车企阵营似乎也有硬伤。草根视角,草根视角其实就是车企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为什么用户会对你印象深刻?便宜的票价?车辆多?下雨天不用等近一个小时?旅行本身就是一个双向匹配密度的行业,而且是瞬间匹配。建立一个司机网络并不容易。带有配送基因的美团打车业务进展缓慢就是一个例子。另外,票价方面似乎很难有所作为,除非补贴。但是,即使可以通过补贴困住一部分用户和司机,最终也会面临盈利的问题,抢一些市场,最后像滴滴一样取消补贴抽成?所以不要闹,烧钱打出去,投资人不会纵容,政策也不允许。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指的是反周期,也就是前面提到的V(未来)=f(司机数量、地方政策、用户习惯、票价、X因子)。在X因素中,最关键的其实是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影响。很多车企,以及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进入网约车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个因素或者潜力。车企需要掌握足够的用户数据,做出类似C2M的努力,推动上游制造。互联网巨头想要用户的出行数据,形成完整的用户大数据画像。想法很好。然而,技术投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强烈的不确定性。你无法判断哪一天可以用上,所以投资就成了一个黄金洞穴。而且从技术本身来看,车企+互联网巨头也没有把握能“干掉”滴滴。退一万步讲,就算技术真的领先,而且马上就要落地了,嗯,请先建立足够的容量(驱动)和及时响应并给出指令的系统架构。边缘视角,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眼里,边缘视角其实是由于自身所处的位置,往往容易误判自身、竞争对手、行业的形势。有些人有“当局者清,旁观者迷”的味道。对于车企来说,没有真正做过网约车,错估网约车的行业壁垒也是正常的。他们很多事情看不清楚,总是只看到自己的优势,比如我们车多,线下4S店多,背景强,资金实力强等等,但是对劣势的分析呢?最简单的一点,通过什么来改变用户的习惯……用滴滴的?不谈补贴,原因如上所述。作者就是一个例子。刚吐槽滴滴,但是出去一段时间还是会用。总的来说,车企打车有不小的市场机会。但与此同时,面对新战场和已经培养了重度用户习惯的滴滴,想要在出行领域分得一杯羹也并非易事。一定要正视自身的优劣势,理性对待网约车市场,不要仅仅因为对未来理想国的激情而高举高打。对于滴滴来说,内忧外患不断足以敲响警钟,提升自身防御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才是王道。否则,“野蛮人”会继续挤进在线租车的大门。
走在杭州车水马龙的街头,随处可见绿牌的新能源汽车行驶而过。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当很多人仍然怀疑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和未来时,新能源汽车已经实实在在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出行。
1900/1/1 0:00:00CESAsia开幕之前,我建议同事把报道的主题改为“回归”。那是因为从开幕之前透露出的厂商和技术名单上,都能看到一股空前的“实用”味道。
1900/1/1 0:00:00随着汽车行业智能互联化群雄角逐愈发激烈,智能网联时代面临各种各样的信息安全问题,一个业界普遍认可的信息安全评测机制亟待出现。
1900/1/1 0:00:005月22日,北京国能电池即将倒闭的传言不胫而走,虽然事后国能出面澄清,但业界关于动力电池行业将面临惨烈洗牌、第二梯队电池企业倒闭潮将即将来临的说法此起彼伏。
1900/1/1 0:00:00据《福布斯》报道,特斯拉和埃隆马斯克实现半自动驾驶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愿景,无疑将有助于推动自动驾驶的发展。
1900/1/1 0:00:006月12日,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下文简称:充电联盟)发布2019年5月充电桩运营数据。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