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车企业陷入生存困境,资金需求大,资金依赖性强。6月25日,苹果确认收购Drive.ai,并将裁员一半以上。谁能想到,曾经在硅谷大放异彩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Drive.ai会没落得这么快?其实也不是第一个倒下的。Roadstar.ai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L4自动驾驶的明星创业公司,今年4月被曝出管理层动荡,濒临破产。就连作为收购方的苹果,也传出了在自动驾驶道路上数次裁员的消息。事实上,经过前两年的投资热浪,自动驾驶行业也进入了冷静期。有Drive.ai、Roadstar.ai等受害者,也有谷歌的Waymo、通用的Cruise、百度等勇者。一位从事自动驾驶技术研究的工程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资本热浪的退却,发展中的技术瓶颈,行业内的兼并态势,都考验着自动驾驶创业者的耐心和实力。行业两极分化。如今的自动驾驶行业似乎呈现出“海水”和“火焰”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趋势。已经倒下的两家公司Drive.ai和Roadstar.ai曾是自动驾驶领域的明星公司。Drive.ai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专家吴恩达是Drive.ai的董事,他的妻子卡罗尔·莱利是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截至2017年9月,Drive.ai已完成五轮融资,总金额7700万美元,估值2亿美元。据Drive.ai介绍,其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达到L4级别,即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全自动驾驶。但显然,其L4级自动驾驶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投资人也意识到技术商业化落地尚需时日。接下来的两年里,Drive.ai没有获得任何融资,工程师也相继离职。今年4月,爆出苹果收购Drive.ai的消息。与受制于资金和技术瓶颈的Drive.ai相比,Roadstar.ai的企业危机并非来自于技术和资金,而是来自于企业的管理问题。Roadstar.ai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L4自动驾驶。2017年6月,公司获得包括云起资本、松禾资本、银泰资本在内的数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2018年5月,该公司创下了当时自动驾驶公司最大的单笔融资纪录:由双湖资本和深圳创投集团联合领投的1.28亿美元A轮融资。好景不长,Roadstar.ai陷入了团队内斗。据媒体报道,Roadstar.ai的三位创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在权力斗争和融资管理上存在诸多矛盾。管理层动荡之后,这家企业也面临破产的命运。另一方面,头部企业依然呈现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谷歌的Waymo在自动驾驶数据上一直遥遥领先。根据2018年48家主流自动驾驶公司提交的数据,Waymo使用了98辆自动驾驶汽车,测试里程约为202万公里,这是第二次通用巡航(总里程约为72万公里)。将近三次。与此同时,Waymo于2018年12月在亚利桑那州的部分地区开始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在线汽车服务。Cruise还提出了在2019年推出付费自动驾驶服务的计划。两家企业的发展都进入了注重正式普及的阶段。严重依赖资本投入,无论是生存还是灭亡,资本都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业内人士曾对新京报记者感叹,钱来得太快,有时候并不是好事。但是对于自动驾驶这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行业来说,钱真的很重要。今年1月,Waymo还宣布了寻求外部融资的计划,以削减成本和加速商业化。根据Waymo的说法,该公司寻求母公司谷歌Alphabet高达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R&D和路测的高额支出让Waymo也在寻求资本支持。7月8日,日本软银C……pany对通用汽车控股的美国自动驾驶汽车公司Cruise的22.5亿美元投资最终获得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这笔投资是目前自动驾驶领域最大的单笔投资。但在自动驾驶领域,融资的速度远不及烧钱的速度。根据Waymo母公司Alphabet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财报,其运营亏损为13.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亏损7.48亿美元增加了近一倍。其中,Waymo业务线预计每年亏损约10亿美元。根据通用Cruise公布的公司运营数据,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分别亏损1.71亿美元、6.13亿美元和7.28亿美元,合计亏损15.12亿美元。今年年初宣布IPO的优步在招股书中也展示了其无人车业务,即2018年自动驾驶业务的研发费用高达4.75亿美元,其无人车项目已被拆分出去。与此同时,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公司正在以更惊人的速度烧钱。以Roadstar.ai为例。在2018年5月获得1.8亿美元融资后,据接近其公司的消息人士透露,截至破产的消息,Roadstar.ai在10个月内烧掉了近3亿人民币。资本也开始认识到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瓶颈和速度,投资也有所放缓。据相关媒体报道,今年2月,由新浪资本领投的D轮融资9500万美元的途胜未来,距离2017年11月的C轮融资5500万美元,相隔15个月,融资周期大大拉长。真正的商业化很难。无论如何,盲目追求资金注入和技术更新速度,对自动驾驶未来的发展都不是一剂良药。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公司开始意识到落地是关键,但落地绝不是近景目标。虽然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在国内外都有实践。但是,小规模、场景有限的商业化,未必能称之为商业化。上述自动驾驶研究工程师告诉记者,目前科技公司的总裁和技术负责人已经不再预测近期,而是讲述自动驾驶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计算能力、热环境、场景普适性、监管压力等。现实的冷水让自动驾驶车企开始冷静。许多汽车制造商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在已确定上市的车型宣传中,关于自动驾驶水平的说明注释改为“具体且有限的适用范围”。目前业内的共识是,自动驾驶商业化成功的关键在于拥有自动化的量产线,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快速规模化,而不是简单的几辆、几十辆、几百辆。在这方面,国内百度更有发言权。在7月初举行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表示,百度Apollo的300多辆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已经在13个城市进行了测试和运营。百度与红旗联合推出国内首条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前装生产线,3.6分钟即可下线一辆自动驾驶乘用车。行业分析师认为,当资本开始谨慎的时候,对自动驾驶整个行业的考察就开始了。努力真正实现商业化的企业会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没有资本加持,内生动力不足的企业会被市场吞噬,面临破产或被收购。
自驾车企业陷入生存困境,资金需求大,资金依赖性强。6月25日,苹果确认收购Drive.ai,并将裁员一半以上。谁能想到,曾经在硅谷大放异彩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Drive.ai会没落得这么快?其实也不是第一个倒下的。Roadstar.ai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L4自动驾驶的明星创业公司,今年4月被曝出管理层动荡,濒临破产。就连作为收购方的苹果,也传出了在自动驾驶道路上数次裁员的消息。事实上,经过前两年的投资热浪,自动驾驶行业也进入了冷静期。有Drive.ai、Roadstar.ai等受害者,也有谷歌的Waymo、通用的Cruise、百度等勇者。一位从事自动驾驶技术研究的工程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资本热浪的退却,发展中的技术瓶颈,行业内的兼并态势,都考验着自动驾驶创业者的耐心和实力。行业两极分化。如今的自动驾驶行业似乎呈现出“海水”和“火焰”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趋势。已经倒下的两家公司Drive.ai和Roadstar.ai曾是自动驾驶领域的明星公司。Drive.ai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专家吴恩达是Drive.ai的董事,他的妻子卡罗尔·莱利是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截至2017年9月,Drive.ai已完成五轮融资,总金额7700万美元,估值2亿美元。据Drive.ai介绍,其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达到L4级别,即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全自动驾驶。但显然,其L4级自动驾驶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投资人也意识到技术商业化落地尚需时日。接下来的两年里,Drive.ai没有获得任何融资,工程师也相继离职。今年4月,爆出苹果收购Drive.ai的消息。与受制于资金和技术瓶颈的Drive.ai相比,Roadstar.ai的企业危机并非来自于技术和资金,而是来自于企业的管理问题。Roadstar.ai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L4自动驾驶。2017年6月,公司获得包括云起资本、松禾资本、银泰资本在内的数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2018年5月,该公司创下了当时自动驾驶公司最大的单笔融资纪录:由双湖资本和深圳创投集团联合领投的1.28亿美元A轮融资。好景不长,Roadstar.ai陷入了团队内斗。据媒体报道,Roadstar.ai的三位创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在权力斗争和融资管理上存在诸多矛盾。管理层动荡之后,这家企业也面临破产的命运。另一方面,头部企业依然呈现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谷歌的Waymo在自动驾驶数据上一直遥遥领先。根据2018年48家主流自动驾驶公司提交的数据,Waymo使用了98辆自动驾驶汽车,测试里程约为202万公里,这是第二次通用巡航(总里程约为72万公里)。将近三次。与此同时,Waymo于2018年12月在亚利桑那州的部分地区开始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在线汽车服务。Cruise还提出了在2019年推出付费自动驾驶服务的计划。两家企业的发展都进入了注重正式普及的阶段。严重依赖资本投入,无论是生存还是灭亡,资本都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业内人士曾对新京报记者感叹,钱来得太快,有时候并不是好事。但是对于自动驾驶这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行业来说,钱真的很重要。今年1月,Waymo还宣布了寻求外部融资的计划,以削减成本和加速商业化。根据Waymo的说法,该公司寻求从其p……获得高达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ent公司,谷歌的字母表。R&D和路测的高额支出让Waymo也在寻求资本支持。7月8日,日本软银公司对通用汽车控股的美国自动驾驶汽车公司Cruise的22.5亿美元投资终于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这笔投资是目前自动驾驶领域最大的单笔投资。但在自动驾驶领域,融资的速度远不及烧钱的速度。根据Waymo母公司Alphabet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财报,其运营亏损为13.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亏损7.48亿美元增加了近一倍。其中,Waymo业务线预计每年亏损约10亿美元。根据通用Cruise公布的公司运营数据,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分别亏损1.71亿美元、6.13亿美元和7.28亿美元,合计亏损15.12亿美元。今年年初宣布IPO的优步在招股书中也展示了其无人车业务,即2018年自动驾驶业务的研发费用高达4.75亿美元,其无人车项目已被拆分出去。与此同时,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公司正在以更惊人的速度烧钱。以Roadstar.ai为例。在2018年5月获得1.8亿美元融资后,据接近其公司的消息人士透露,截至破产的消息,Roadstar.ai在10个月内烧掉了近3亿人民币。资本也开始认识到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瓶颈和速度,投资也有所放缓。据相关媒体报道,今年2月,由新浪资本领投的D轮融资9500万美元的途胜未来,距离2017年11月的C轮融资5500万美元,相隔15个月,融资周期大大拉长。真正的商业化很难。无论如何,盲目追求资金注入和技术更新速度,对自动驾驶未来的发展都不是一剂良药。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公司开始意识到落地是关键,但落地绝不是近景目标。虽然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在国内外都有实践。但是,小规模、场景有限的商业化,未必能称之为商业化。上述自动驾驶研究工程师告诉记者,目前科技公司的总裁和技术负责人已经不再预测近期,而是讲述自动驾驶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计算能力、热环境、场景普适性、监管压力等。现实的冷水让自动驾驶车企开始冷静。许多汽车制造商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在已确定上市的车型宣传中,关于自动驾驶水平的说明注释改为“具体且有限的适用范围”。目前业内的共识是,自动驾驶商业化成功的关键在于拥有自动化的量产线,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快速规模化,而不是简单的几辆、几十辆、几百辆。在这方面,国内百度更有发言权。在7月初举行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表示,百度Apollo的300多辆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已经在13个城市进行了测试和运营。百度与红旗联合推出国内首条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前装生产线,3.6分钟即可下线一辆自动驾驶乘用车。行业分析师认为,当资本开始谨慎的时候,对自动驾驶整个行业的考察就开始了。努力真正实现商业化的企业会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没有资本加持,内生动力不足的企业会被市场吞噬,面临破产或被收购。
标签:红旗
7月11日消息,据CNN等外媒报道,Uber在美国正式上线了“打飞机”服务,用户可在APP上预定,然后乘坐Uber的直升飞机从纽约曼哈顿区飞至肯尼迪国际机场,全程仅需8分钟,完全无拥堵。
1900/1/1 0:00:007月12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给鹏友们写了一封道歉信。何小鹏说,“从小鹏G32020款上市,到现在已经2天了,我想,这可能是我最近几年里最不开心的2天。从困惑、不解、伤心、反思到直面。
1900/1/1 0:00:00据外媒报道,特斯拉Model3车主终于可使用该公司超级充电站(Supercharger)之外的快速充电服务了。
1900/1/1 0:00:00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报道,大众汽车将向福特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子公司ArgoAI进行投资,以扩大两者之间的联盟。ArgoAI估计将高达70亿美元。
1900/1/1 0:00:007月8日,北京市经信局、天津市工信局、河北省工信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共有18个项目进入名单,
1900/1/1 0:00:00“我们卖房发公告压根没有想到它会成为一个事,因为它面积很小,非常非常小。”7月8日的海马全新战略车型8S上市会上,海马汽车总经理陈高潮对经济观察报首次回应了“卖房上热搜”的事件。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