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爆炸》里有一集,讲的是Raj和父亲分手,决定不向父亲要钱,喊出了自力更生的口号。结果当谢尔顿和霍华德拆他的无人机时,他毫不犹豫地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开始乞求拥抱和硬币。这种“说不就老实”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这种戏码出现在汽车行业我觉得一点都不新奇。近日有外媒报道称,宝马已经决定进军氢燃料电池生产市场,其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将于2025年量产。回首百日之前,德国三大汽车巨头大众、戴姆勒、宝马达成协议,宣布未来10年将专注于电动汽车,三方将在技术、政策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协同行动。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德系巨头抛开偏见,统一战线,旨在壮大纯电动大军,在与丰田氢燃料方案争夺行业未来标准权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筹码。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场“电VS氢”的世纪大战会是一场持久战。谁能想到100天后,剧情会有转机?先是奥迪宣布重启氢燃料电池车项目,接着奔驰携旗下首款氢燃料电池车GLC F-Cell亮相亚洲CES展。现在宝马也想加氢能源。就连戴姆勒和宝马的两位掌舵人迪特·蔡澈(dieter zetsche)和克鲁格(Kruger)也在近百日内宣布了重返赛场的消息。种种迹象难免让人觉得今天不是昨天。是不是电动车才刚刚开花,就注定要被氢燃料车取代?“电VS氢”的战局变化,可能与丰田的一波神操作有很大关系。就在德国三大巨头团结一心,宣布联手扶持电动汽车之后,丰田上演了一场“以德报怨”,计划免费开放包括发动机、电源转换器、电池在内的23740项技术专利。当时我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丰田的举动。第一,发明专利有效期20年,丰田的混合动力专利早已进入高发期,免费开放专利可以赢得好口碑;二是专利免费,但后续的技术支持可以付费;三是吸引更多车企加入自己的阵营。大家都以为丰田的HEV技术是这场比赛的关键,但没想到在这2万多件公开的专利中,有5680件与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有关。从因果关系来说,现在我的想法是,这5680项专利的技术深度触动了德国巨头,让一向循规蹈矩的德国人有了叛变的可能。显然,你已经在电动车上下了重注。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上开始对氢燃料汽车示好?一周前,宝马R&D总监克劳斯·弗罗利希(Klaus frlich)在慕尼黑的一次采访中回答了一个大实话,或许道出了原因。他说,“没有一个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有真正的需求,一个也没有。有些只是监管者的需要,而不是消费者的需要。”虽然近年来汽车公司一直在喊“20xx年停止销售燃油车”的口号,但从克劳斯·弗罗利希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纯电动汽车永远不会是汽车制造商眼中的“最佳解决方案”,而更多的是当前环境下上最正确的选择,而不是技术上最正确的选择。大部分车企造电动车的时候,电池部分都是通过采购完成的。保守估计,目前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三电)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0%,动力电池成本约占总三电成本的70%。虽然根据彭博新能源的预测,到2030年,电池将只占电动汽车总价的18%,但不可否认的是,电池将永远成为电动汽车制造成本的大头,这对提高自行车利润率非常不利。数据来源:与此同时,传统汽车企业向纯电动化转型也是成本极高的。以大众为例。根据计划,到2025年,大众及其中国合资公司在电气化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00亿欧元。综合所有信息,发现一批跨国汽车巨头计划未来几年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投资超过1500亿美元。传统汽车企业把气候问题推卸给传统汽车企业买单,怎么可能发自内心的支持电动汽车?在全球汽车销量处于低谷的前提下,那些电动口号很可能是传统汽车企业喊出来的,否则也不会沦落到大规模裁员,被迫杀驴。有人质疑转投氢燃料电池的怀抱不会烧钱?丰田已经投资100亿元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未来组合。很明显,氢燃料电池汽车也是一个烧钱的行当,但更让传统车企绝望的可能是纯电动汽车隐形的后续投入,这是可以映射出来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诱惑是巨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在使用场景上的本质区别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充电过程,也就是加氢只需要几分钟,丰田Mirai未来组合的续航里程已经达到500公里,这使得用户的驾驶习惯非常接近燃油车。目前解决纯电动汽车里程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铺设大量的充电桩,每次充满电都需要无聊的等待几个小时。这意味着加氢站的加氢机的工作效率要比充电桩高很多。当一个充电桩完成一辆纯电动汽车的能源供应,一台氢化机就完成了几十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因此,在汽车数量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控制加氢站的数量少于充电站,这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毕竟欧美很多充电桩网络都是汽车公司铺设的。同时,在日本加氢站的产品结构中,氢燃料电池汽车不需要像纯电动汽车那样随身携带一个大电池,这也可以为汽车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节省大量电池成本。结果现在的情况是,突破壁垒也需要烧钱,但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似乎比纯电动汽车更容易烧坏。菲尔特……更多的,从感性的角度来说,我相信汽车公司还是更愿意造能把人带到很远的地方的车。汽车的能源解决方案可能永远不会有最好的选择。即使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普及,也将面临储能电池的回收问题。当下所有的最佳选择都是下一个最佳选择到来之前的过度选择。只是我没想到,眼前的纯电动汽车,从诞生之日起,可能就是一个过度的选择,它永远配不上“最好”的称号。《生活大爆炸》里有一集,讲的是Raj和父亲分手,决定不向父亲要钱,喊出了自力更生的口号。结果当谢尔顿和霍华德拆他的无人机时,他毫不犹豫地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开始乞求拥抱和硬币。这种“说不就老实”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这种戏码出现在汽车行业我觉得一点都不新奇。近日有外媒报道称,宝马已经决定进军氢燃料电池生产市场,其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将于2025年量产。回首百日之前,德国三大汽车巨头大众、戴姆勒、宝马达成协议,宣布未来10年将专注于电动汽车,三方将在技术、政策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协同行动。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德系巨头抛开偏见,统一战线,旨在壮大纯电动大军,在与丰田氢燃料方案争夺行业未来标准权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筹码。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场“电VS氢”的世纪大战会是一场持久战。谁能想到100天后,剧情会有转机?先是奥迪宣布重启氢燃料电池车项目,接着奔驰携旗下首款氢燃料电池车GLC F-Cell亮相亚洲CES展。现在宝马也想加氢能源。就连戴姆勒和宝马的两位掌舵人迪特·蔡澈(dieter zetsche)和克鲁格(Kruger)也在近百日内宣布了重返赛场的消息。种种迹象难免让人觉得今天不是昨天。是不是电动车才刚刚开花,就注定要被氢燃料车取代?“电VS氢”的战局变化,可能与丰田的一波神操作有很大关系。就在德国三大巨头团结一心,宣布联手扶持电动汽车之后,丰田上演了一场“以德报怨”,计划免费开放包括发动机、电源转换器、电池在内的23740项技术专利。当时我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丰田的举动。第一,发明专利有效期20年,丰田的混合动力专利早已进入高发期,免费开放专利可以赢得好口碑;二是专利免费,但后续的技术支持可以付费;三是吸引更多车企加入自己的阵营。大家都以为丰田的HEV技术是这场比赛的关键,但没想到在这2万多件公开的专利中,有5680件与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有关。从因果关系来说,现在我的想法是,这5680项专利的技术深度触动了德国巨头,让一向循规蹈矩的德国人有了叛变的可能。显然,你已经在电动车上下了重注。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上开始对氢燃料汽车示好?一周前,宝马R&D总监克劳斯·弗罗利希(Klaus frlich)在慕尼黑的一次采访中回答了一个大实话,或许道出了原因。他说,“没有一个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有真正的需求,一个也没有。有些只是监管者的需要,而不是消费者的需要。”虽然近年来汽车公司一直在喊“20xx年停止销售燃油车”的口号,但从克劳斯·弗罗利希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纯电动汽车永远不会是汽车制造商眼中的“最佳解决方案”,而更多的是当前环境下上最正确的选择,而不是技术上最正确的选择。大部分车企造电动车的时候,电池部分都是通过采购完成的。保守估计,目前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三电)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0%,动力电池成本约占总三电成本的70%。虽然根据彭博新能源的预测,到2030年,电池将只占电动汽车总价的18%,但不可否认的是,电池将永远成为电动汽车制造成本的大头,这对提高自行车利润率非常不利。数据来源:与此同时,传统汽车企业向纯电动化转型也是成本极高的。以大众为例。根据计划,到2025年,大众及其中国合资公司在电气化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00亿欧元。综合所有信息,发现一批跨国汽车巨头计划未来几年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投资超过1500亿美元。传统汽车企业把气候问题推卸给传统汽车企业买单,怎么可能发自内心的支持电动汽车?在全球汽车销量处于低谷的前提下,那些电动口号很可能是传统汽车企业喊出来的,否则也不会沦落到大规模裁员,被迫杀驴。有人质疑转投氢燃料电池的怀抱不会烧钱?丰田已经投资100亿元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未来组合。很明显,氢燃料电池汽车也是一个烧钱的行当,但更让传统车企绝望的可能是纯电动汽车隐形的后续投入,这是可以映射出来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诱惑是巨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在使用场景上的本质区别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充电过程,也就是加氢只需要几分钟,丰田Mirai未来组合的续航里程已经达到500公里,这使得用户的驾驶习惯非常接近燃油车。目前解决纯电动汽车里程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铺设大量的充电桩,每次充满电都需要无聊的等待几个小时。这意味着加氢站的加氢机的工作效率要比充电桩高很多。当一个充电桩完成一辆纯电动汽车的能源供应,一台氢化机就完成了几十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因此,在汽车数量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控制加氢站的数量少于充电站,这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毕竟欧美很多充电桩网络都是汽车公司铺设的。同时,在日本加氢站的产品结构中,氢燃料电池汽车不需要像纯电动汽车那样随身携带一个大电池,这也可以为汽车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节省大量电池成本。结果现在的情况是,突破壁垒也需要烧钱,但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似乎比纯电动汽车更容易烧坏。菲尔特……更多的,从感性的角度来说,我相信汽车公司还是更愿意造能把人带到很远的地方的车。汽车的能源解决方案可能永远不会有最好的选择。即使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普及,也将面临储能电池的回收问题。当下所有的最佳选择都是下一个最佳选择到来之前的过度选择。只是我没想到,眼前的纯电动汽车,从诞生之日起,可能就是一个过度的选择,它永远配不上“最好”的称号。
7月11日,上汽通用五菱举行了第2025万辆整车,暨新宝骏宝骏产品的下线仪式。下线仪式上,“R平台”下的两款新产品宝骏RC6和宝骏RM5首度揭开面纱。
1900/1/1 0:00:00日前,博世宣布,2020年年中高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可量产。目前已收到国内5家主机厂订单。
1900/1/1 0:00:00(图片来源:RefractionAI)据外媒报道,RefractionAI公司是低成本、轻量级自动驾驶送货机器人REV1的制造商,该机器人既能够在自行车车道,也能在道路上运行。
1900/1/1 0:00:00图片来自“东方IC”囿于中美两大重要市场的渠道软肋、小众品牌的天生局限性,以及新能源领域起步晚、缺乏自主突破且容易受制于人的尴尬处境,从长远看,都对马自达构成了约束和压力。
1900/1/1 0:00:00氢,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元素。十六世纪的时候,一名瑞典医生发现:把铁屑投到硫酸里会产生气泡,像旋风一样腾空而起,并且易燃易爆炸。可他是一名医生,对于这样偶然的发现并没有在意。
1900/1/1 0:00:00你想参与到所买汽车的设计和制造中吗?这家造车新势力正在尝试推出这种新的“营销”方式。
1900/1/1 0:00:00